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社会力量主体参与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的作用与限度
1
作者 赵洲洋 谢予昭 原珂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1,128,共13页
解决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题中之义。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不仅反映出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也折射出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排斥。面对呈现出相对性、隐蔽性、散发性和脆弱性的城市相对贫困现象,城市相对贫困治... 解决好城市相对贫困问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题中之义。城市相对贫困问题不仅反映出收入与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也折射出社会的不平等与社会排斥。面对呈现出相对性、隐蔽性、散发性和脆弱性的城市相对贫困现象,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结构需要建立起联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与需求的信息机制、挖掘和激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发展机制和构建稳定长效的实施机制,以实现更加精准、多元化、分布式、嵌入性的治理。第三次分配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多元主体参与疏解城市相对贫困提供了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持。多元主体通过参与资源配置、服务供给,能够推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创新、促进城市社区治理内生性变革,并能够构筑可持续的贫困治理机制,从而在城市相对贫困治理中发挥作用。不过,多元社会主体在参与过程中也可能面临着与贫困群体的价值冲突、刚性制度如何应对差异化需求等问题,甚至面临进一步加剧城市相对贫困再生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相对贫困 第三次分配 多元主体 贫困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后“国民”概念的救亡图存意蕴
2
作者 李金飞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5,共7页
甲午战后至清朝灭亡的这段时间里,“国民”概念迅速流播,成为不同群体、阶层均在使用的动员话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救亡图存意蕴。其在运用“国民”概念之时,注重阐释国民与国家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通过揭示国民对国家存亡的决定性影响... 甲午战后至清朝灭亡的这段时间里,“国民”概念迅速流播,成为不同群体、阶层均在使用的动员话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救亡图存意蕴。其在运用“国民”概念之时,注重阐释国民与国家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通过揭示国民对国家存亡的决定性影响来增进国民的国家认同。“国民”概念极力突出“四万万”人全部觉醒对于救亡图存目标实现的极端重要性,注重宣传国民觉醒后会强大,醒来的迫切性与艰难性以及应该怎样实现觉醒等。“国民”概念的救亡意蕴还体现为对全体国民同种同族共同体身份的建构,以族群意识来强化国民之间的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凝聚起救亡图存的人心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甲午战争 国民 国家 民族 社会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前期中华一家“大一统”观的重构
3
作者 李金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5,共6页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清代以前,中央王朝秉持和实践的“华夷一家”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满人为主体的清朝统治者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在继承以往“华...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清代以前,中央王朝秉持和实践的“华夷一家”观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以满人为主体的清朝统治者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其突出的历史贡献在于在继承以往“华夷一家”理念基础上,彻底突破了“华夷之辨”思维的束缚,重构了“中华一家”的“大一统”理念。顺治、康熙两朝倡导“满汉一体”与“天下一家”理念,努力纳中国各族于“大一统”中。雍正帝在把“华夷”关系定义为“一家”的同时,也系统解构了传统的“华夷之辨”思维。乾隆朝完成了对传统边疆“夷狄”观的摒弃,禁止称一些民族为“夷”,以“一统同文”来指导校改关于民族方面的歧视性用语,并将清朝疆域外的国家而非边疆地区民族界定为“四夷”。清前期重构的中华一家“大一统”观,实现了对历代王朝“大一统”观的突破,也在酝酿着近现代“中华民族”观的形成,对于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大一统” “华夷之辨” 华夷一家 中华一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的“睡狮”书写与抗战救国
4
作者 李金飞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3,共7页
在近代中国,“睡狮”一词被普遍使用,寄托着时贤对民族强大与复兴的强烈渴望。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与抗战救国的现实需求深刻影响了关于“睡狮”的书写。就“睡狮”的价值意蕴而言,已不再满足和止... 在近代中国,“睡狮”一词被普遍使用,寄托着时贤对民族强大与复兴的强烈渴望。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与抗战救国的现实需求深刻影响了关于“睡狮”的书写。就“睡狮”的价值意蕴而言,已不再满足和止于“先睡后醒”的未来期待与潜在实力上,而是着力书写“睡狮”醒来的紧迫性。基于“睡狮”一词所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有些人甚至把“睡狮”定义为一个负面性质的词汇;有鉴于“睡狮”醒来的艰难性,对中国的“睡狮”资格都产生了质疑乃至否定。与此同时,把全民觉醒作为“睡狮”真正醒来的衡量标准成为一个突出特征,也由此引发了针对“睡狮”醒来短暂性、反复性进行批评的书写现象。总之,九一八事变后,在关于“睡狮”的书写中,蕴含着促进国民觉醒与抗战救国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睡狮 觉醒 抗日战争 救亡图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开放思维中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宋雄伟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39,16,56,57,共8页
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当下中国政治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经历了几年的讨论后,学界对于如何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包括重视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政党国家”作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加快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当下中国政治学界最为关心的问题。在经历了几年的讨论后,学界对于如何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包括重视政党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政党国家”作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重视原创性概念的提炼,提出打造新概念的中国政治学发展路径;重视深入中国实践,提出“实践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田野政治学”等中国学派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都为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我们不应忽视“开放性”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学 政党国家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传播的现状、面临问题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宋雄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3,共9页
国际话语传播能力决定着话语权在国际领域的扩展,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了解和认知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国式民主标识性概念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际传播还处于“有话说不出,有理传不开”的局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传播面临着世界民主... 国际话语传播能力决定着话语权在国际领域的扩展,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了解和认知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国式民主标识性概念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国际传播还处于“有话说不出,有理传不开”的局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传播面临着世界民主话语权“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西方国家对民主话语的垄断、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媒体的“自说自话”以及对外传播主体能力失衡与联动不足的问题。应从深化标识性概念内涵、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话语叙事、增强议题设置主动性、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联动机制和建构主体联动的对外传播新格局等方面提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际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国际传播 国际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四万万”话语的建构与多重运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金飞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68,共8页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较为流行的国民话语,成为人们在叙事表达时自觉运用的逻辑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四万万”持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态度。“四万万”话语能够被建构,得益于当局政府不断的数字统计,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四万万... “四万万”是近代中国较为流行的国民话语,成为人们在叙事表达时自觉运用的逻辑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四万万”持相信与质疑的双重态度。“四万万”话语能够被建构,得益于当局政府不断的数字统计,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四万万”蕴含着“冠绝世界”的人口数量优势,被国人视作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来源。在国弱民衰的时代环境里,“四万万”还被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等概念,这彰显出“人”在现代国家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传统中国在向现代中国转型时的一个突出特征。关于“四万万”的负面应用多是在人口质量问题的反思上,从而使其成为一个污名化的词汇。总之,对近代中国的“四万万”话语展开多维内容的解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反思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万万” 话语建构 人口数量 民族复兴 现代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属性考察:一个论纲 被引量:2
8
作者 宋雄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3,共13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最新的理论创新,如何更好地诠释和理解它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在寻求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政治学”的方法论转向,尝试从历史中增加...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最新的理论创新,如何更好地诠释和理解它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命题。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在寻求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产生了“历史政治学”的方法论转向,尝试从历史中增加中国政治概念的知识含量。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究竟赋予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个政治概念什么样的历史属性,成了一个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本文基于《复兴文库》中的历史资料,归纳出民主的领导权归属、关键特质、运行逻辑和工作方法等属性,以期为充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内涵作出边际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历史属性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革命视域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新发展
9
作者 李少文 《新视野》 2025年第4期112-120,共9页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既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体现,也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不断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既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体现,也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不断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促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推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创新发展。这其中,推动完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体系,是新时代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当前的纪检监察专责监督具有监督制度的权威性、监督机构的专门性、监督对象的全面性、监督方式的高效性和监督内容的丰富性等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革命 权力监督 党内监督 国家监督 专责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10
作者 叶子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17,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十三个坚持”正是对这一重要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理论结晶,“十三个坚持”正是对这一重要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质量提升的重要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将系统观念、辩证思维融合到理论阐发中,总体上从管党、治党、建党三个层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这一重要思想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并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到达“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真理彼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党的建设 大党独有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领导数字化建设的逻辑起点、核心能力与实现机制
11
作者 宋雄伟 廖令剑 张晴 《行政管理改革》 2025年第8期65-75,共11页
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数字技术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高质量推进数字化党建与数字中国建设,并以“数字+”为手段推动实践各领域变革式创新。在数字技术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字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数字技术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始终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高质量推进数字化党建与数字中国建设,并以“数字+”为手段推动实践各领域变革式创新。在数字技术加速演进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字化建设,发展出以数字化战略能力、协调能力、传播能力、服务能力和动员能力为核心的数字化能力体系,并通过构建示范学习、稳定支持、共建共享、评估反馈和激励约束等重要机制,推动形成政治引领、制度保障与技术驱动相互促进的数字化建设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数字化建设 内涵 能力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