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以Y区民宿“共生社区”项目为例
1
作者 林兆琦 张杰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当前,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是以政府和市场等外部力量为主,随着外部力量进入乡村场域内,与内部村社形成合力,能够共同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村社理性以村社组织为主导,负责调和村庄与外在市场、权力等对接,保护村社与村民的... 当前,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是以政府和市场等外部力量为主,随着外部力量进入乡村场域内,与内部村社形成合力,能够共同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村社理性以村社组织为主导,负责调和村庄与外在市场、权力等对接,保护村社与村民的主体性,是促进不同主体形成合作关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在引入外来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在弱村社理性的村庄,外部力量与村社组织会形成工具理性与资源依赖导向的协同关系,一旦所依赖的资源弱化或消失,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就容易被切断;强村社理性的村庄,则会形成价值共识基础上的互信共生关系,能够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社理性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彭子琛 王宏亮 +4 位作者 李宏伟 张昱恒 孙启宏 谢明辉 乔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2-229,共8页
为衡量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情况,论文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两个维度构建包含3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5—2020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年提升,得... 为衡量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情况,论文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两个维度构建包含3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5—2020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逐年提升,得益于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水平保护较高质量发展进展更明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时空上存在区域性、累积性差异,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具有东部高于西部、差距保持的特征,高水平保护总体上具有南部高于北部、差距缩小的特征。针对评价结果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保护 指标体系 熵权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行动理论视角下人工智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规则冲突——以人工智能辅助驾驶中的行动困境为例
3
作者 陈氚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2,共10页
人工智能参与社会实践这一现象,引发了与人工智能参与传统生产活动时不同的制度问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度合法性逻辑与真实实践逻辑分离的现象,导致人工智能独立行动的能力并不仅取决于技术能力进步,而是受到规则冲突的内在制约。在... 人工智能参与社会实践这一现象,引发了与人工智能参与传统生产活动时不同的制度问题。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制度合法性逻辑与真实实践逻辑分离的现象,导致人工智能独立行动的能力并不仅取决于技术能力进步,而是受到规则冲突的内在制约。在人工智能辅助驾驶案例中,完美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工智能行动者,难以在与不完全遵守规则的人类行动者博弈中保证效率上的实用性;而机器学习路线下的人工智能行动者,通过学习人类行动者的驾驶行为,却有可能通过违反规则获得效率上的实用性。人类行动者的实践逻辑和完美遵守制度的理性之间的差别,使得人工智能在参与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实践时,将面临严格遵循合法性制度和学习模拟人类真实运作制度之间的行动困境,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推动社会既定规则的变革,以规则校准适应新的数字社会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博弈 “老实人”模型 “潘多拉”模型 规则校准 社会行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社会合作中增强社会活力
4
作者 王道勇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7,共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富有活力”视为社会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应然状态,强调社会活力需要所有社会行动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和维系。当前,在理论阐析和政策文本中,社会活力的基本内涵经历了从宏观的“社会的活力”到具象的“社会活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富有活力”视为社会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应然状态,强调社会活力需要所有社会行动主体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和维系。当前,在理论阐析和政策文本中,社会活力的基本内涵经历了从宏观的“社会的活力”到具象的“社会活力”的转向。社会活力是社会行动主体自身具有内生活力、社会行动主体之间合作共生的一种社会发展状态。强大的社会活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面临诸如快速个体化带来的再组织化风险、科技大进步带来的制度结构风险、社会形态变迁带来的社会心理风险等各种社会不合作风险。这就需要增强社会活力消除风险。增强社会活力需要一些基本的社会合作要素,譬如必要的人口活力、创新创造潜能、合作型秩序和合作型心态等。其中,人口活力是基础,创新创造是核心,合作型秩序是保障,合作型心态是深层映射。从社会合作角度看,建立增强社会活力的制度体系,关键在加强社会动员和联结、优化民生资源配置、维系人口发展活力、释放创造创新潜能、完善社会协商对话和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活力 社会合作 制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化实践与当代启示
5
作者 李志明 毕林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构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剥削本质及功能局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以国家责任为基石、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未来社会的社会...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构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剥削本质及功能局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以国家责任为基石、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想。这一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实践,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时保障、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面统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多层次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四个历史阶段。在新时代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应当继续以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坚持国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导责任,持续丰富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内涵及其实践,并接续阐发马克思社会保障的当代价值,从而为制度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保障思想 基本内容 中国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杭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道勇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
郑杭生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从两种类型论出发,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史,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典范教材,辨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独特理论品格;他强调以人民性为根... 郑杭生先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从两种类型论出发,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史,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典范教材,辨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独特理论品格;他强调以人民性为根本的价值立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逻辑和基于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他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假设和重要命题,界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范畴。郑杭生先生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这对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研究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持续生态学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思路 被引量:9
7
作者 张盛 李宏伟 +6 位作者 吕永龙 张二进 张杰 王溢晟 周云桥 杨逸夫 郝吉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60,共10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产物,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中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注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问题,导致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产物,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中国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注重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问题,导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理念认知、保护修复、产业发展、部门协同、价值共享等方面出现了不可持续的趋势。可持续生态学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它不仅关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而且致力于探索两者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该研究基于可持续生态学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的三维评价体系,采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内在逻辑,综合考虑质量、动力和公平三个关键要素,构建了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理论分析框架。该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关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过程,特别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在前端,与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紧密对接,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步;在中端,尊重地域差异性,将地方实践与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相结合;在末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均等共享,与社会持续公平系统相衔接,确保代际公平。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的推进思路,即深挖动力要素以支撑健康发展、注重质量元素以调动多方协调、考虑公平元素以确保代际均衡,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实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态学 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民生理论与新时期发展任务探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金南 张晓婧 +5 位作者 薛强 路路 李宏伟 胡熠 张杰 秦昌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700-4708,共9页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我国民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为止,生态环境民生概念的内涵尚不清晰,理论逻辑、任务路径等研究要点分散,未能形成学界共识.为建立生态环境民生从理论框架、战略路径到任务体系的整体架构,本文开展理论溯源分析,厘清了其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概念、发展路线和研究方向,总结了生态环境民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传承关系、与环境正义的演化关系和与人类福祉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验证关系.文章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研究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初步解析了生态环境民生理论内涵,给出了生态环境与民生福祉的内在联系与时代特征等理论要点,根据新时期对生态环境民生建设的需求建立了以数量、质量、效率三个维度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民生发展途径,并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设定生态产品价值供给区、生态福祉效益释放等主要任务,以期促进生态环境民生研究的系统性发展,并对新时期生态环境民生建设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民生 民生福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美丽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志明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102,共8页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任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核心和关键在于处理好国家...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任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核心和关键在于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两者关系格局向“强国家-强社会”的均衡协调状态转化;根本的方法论在于促进以国家和社会为核心的各方行动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事业的共同建设、行动的共同治理以及成果的共同享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关系 社会治理共同体 共建共治共享 合作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道路与前景——基于文明形态与“现代化悖论”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孝德 杜鹏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9,共15页
文明形态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也是认识中国乡村价值与地位的重要理论。近代以来,中国在追赶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需要不断破解的“现代化悖论”难题。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都是通... 文明形态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也是认识中国乡村价值与地位的重要理论。近代以来,中国在追赶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需要不断破解的“现代化悖论”难题。从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到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都是通过乡村破解了“现代化悖论”难题。21世纪以来的快速城市化,使中国乡村再度陷入“现代化悖论”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再度破解了中国乡村“现代化悖论”困境。生态文明导航的乡村振兴大逻辑是:生态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导航标,乡村文化复兴与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之魂,基于“两山”理论的乡村绿色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健康低碳的乡村生活方式是乡村最大优势与魅力,实现全生态化、零污染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只有大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乡村振兴,才能真正破解“现代化悖论”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文明形态 现代化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物安全治理短板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建莹 张孝德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24,共4页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看,人类许多重大疫情暴露出人与野生动物的不和谐关系,暴露了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漏洞。在狭隘的生态文明观的作用下,人类缺乏对生物安全系统修复与保护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生物安全系统的保护与治理中存在诸多...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看,人类许多重大疫情暴露出人与野生动物的不和谐关系,暴露了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漏洞。在狭隘的生态文明观的作用下,人类缺乏对生物安全系统修复与保护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生物安全系统的保护与治理中存在诸多制度建设不全、监管不严的漏洞和隐患。我们必须认识到,生物系统的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要从宣传教育、立法执法、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尽快补齐生物安全治理的短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生物安全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救助中福利依赖问题再反思:一项关于社会救助与就业关系的元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燊成 杨永政 《社会保障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9,共13页
正确认识福利依赖问题对于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筛选出的国内文献,运用元分析方法对社会救助与就业关系的整体效应大小进行定量分析,并从数据、变量、模型、文章四个维度识别了以往文献产生差异化结论的潜在影响因... 正确认识福利依赖问题对于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筛选出的国内文献,运用元分析方法对社会救助与就业关系的整体效应大小进行定量分析,并从数据、变量、模型、文章四个维度识别了以往文献产生差异化结论的潜在影响因素,重新探讨中国社会救助中的福利依赖问题。结果显示:社会救助与就业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其总体效应较小;就业的测量方式显著调节了社会救助与就业的关系,其他潜在调节变量则不显著。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救助存在福利依赖,但是程度并不严重。现阶段应着力改善社会救助体系以及规范劳动力市场,以降低社会救助中福利依赖扩散和加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依赖 元分析 社会救助 就业 最低生活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人工智能+”市域社会治理应用场景创新工作 被引量:2
13
作者 丁元竹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7,共16页
基于当前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状况以及人类历史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城市演化与社会治理创新规律,我国需要在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当前,推动数字变革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需加快创新人工智能在市域... 基于当前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状况以及人类历史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城市演化与社会治理创新规律,我国需要在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当前,推动数字变革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需加快创新人工智能在市域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场景及相关数据和算力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大模型开发,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技术引领。尤其是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开发适合于市域社会治理的垂直模型,使“人工智能+”落地市域社会治理领域,进一步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社会治理 人工智能 应用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修复何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基于多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二进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共9页
生态修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自然资源部公布的18个中国典型生态修复案例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出... 生态修复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自然资源部公布的18个中国典型生态修复案例为研究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出发,探究在生态修复中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重因素间的动态联动效应。研究发现:在生态修复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受到生物多样性、人为干扰、公众满意、服务提升、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等多种因素的联动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呈现多样化路径,表现为生态稳定驱动型、经济发展驱动型、社会健康驱动型。同时,多种驱动类型互动耦合共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终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产品价值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人民”带入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内在机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薇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0,255,共11页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在平衡政府与市场、秩序与活力、生产与生活的曲折历程中逐渐生发出人民城市的鲜明理念,从而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人民城市的理念蕴含着人民主...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在平衡政府与市场、秩序与活力、生产与生活的曲折历程中逐渐生发出人民城市的鲜明理念,从而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人民城市的理念蕴含着人民主体、人民参与、人民共享的三重内涵,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道路的时代答案,也是马克思城市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人民”带入城市,既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应对城市现代化发展困境所给出的中国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城市 城市化 政府与市场 秩序与活力 生产与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成效、特征与创新路径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佩瑾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72,共10页
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对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从制度空间—组织能力—网络关系维度分析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赋权、自下... 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对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本文从制度空间—组织能力—网络关系维度分析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赋权、自下而上增能和横向网络建构三个发展特征。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进一步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专业治理能力、织密耦合互动关系网四个方面探讨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参与国家治理的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高质量发展 纵向联动 横向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动力的巨大生成意义
17
作者 吴忠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推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就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化动力的巨大生成意义而言,可以从科学技术对“人的”和“物的”这样两个层面影响的角度来进行认知。通过对人的解放和现代生产力的双重推动,科学技术极...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推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就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化动力的巨大生成意义而言,可以从科学技术对“人的”和“物的”这样两个层面影响的角度来进行认知。通过对人的解放和现代生产力的双重推动,科学技术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化动力。从“人的”层面上看,科学技术有助于以人为本基本价值取向的形成,有助于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有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催生现代化的巨大内生动力。从“物的”层面上看,科学技术对于现代生产的动力源泉、现代生产的生产能力以及现代生产的生产环境均有着巨大的影响,进而增强了现代化动力。同时还应注意到,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人的目的,科学技术只是人们用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目的的“工具性”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旦失去其目的性,便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有损于人本身的“异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现代化动力 以人为本 现代生产 负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被引量:116
18
作者 李宏伟 薄凡 崔莉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4-42,共9页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剖析了生态产品的形成机理和价值特性,区分了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其次,基于(准)公共产品视角,探究了生态产品的供给方式;进而从生产...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两山”理念,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剖析了生态产品的形成机理和价值特性,区分了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其次,基于(准)公共产品视角,探究了生态产品的供给方式;进而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各环节上,探讨了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共性诉求,认为生态产品市场价值依赖于市场交易手段实现,生态产品非市场价值则通过附着在物质产品之上或生态补偿手段实现;在此基础上,从产权管理、价值核算、生态产业化运营和资本化运作、多元化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生态产品实现机制和制度保障。最后,针对制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实障碍,以丽水生态补偿和南平生态银行为例,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行路径和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实现机制 制度保障 资源-资产-资本 生态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老年人多重数字困境治理——基于元素养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志明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2,共9页
身处数字时代,老年人群体相对更加容易陷入“数字鸿沟”“数字陷阱”“数字沉迷”等多重数字困境。究其原因,除了他们对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可获得性较差之外,根本还在于老年人群体在适应数字社会所需能力和认知方面存在不足... 身处数字时代,老年人群体相对更加容易陷入“数字鸿沟”“数字陷阱”“数字沉迷”等多重数字困境。究其原因,除了他们对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可获得性较差之外,根本还在于老年人群体在适应数字社会所需能力和认知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他们对批判式反省、信息交互协同等“元素养”核心意识能力处于总体性缺失状态。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平等享有数字公民权,有必要以提升老年人“元素养”水平为核心,通过代际反哺、同辈互助、社会支持等方式消除老年人信息感知困境,将培育老年人元素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终身数字教育体系,并不断提升老年人群体的批判式反省意识以及信息交互协同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更具交互性的新信息环境,改善他们的数字化生存境遇,积极构建全龄友好的数字包容型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老年人 数字鸿沟 数字陷阱 数字沉迷 数字困境 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参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五个典型案例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晓莉 何建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0-206,共7页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的内容广泛,但现有研究鲜有考虑治理内容和行动类型的差异。论文根据四种物品属性划分方法,将五个领域的环境治理问题进行属性划分,并结合五个典型案例,识别出各类治理内容中农民参与的主要特征,从个体、组织... 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的内容广泛,但现有研究鲜有考虑治理内容和行动类型的差异。论文根据四种物品属性划分方法,将五个领域的环境治理问题进行属性划分,并结合五个典型案例,识别出各类治理内容中农民参与的主要特征,从个体、组织、制度层面分析农民参与不足的成因,归纳出促进农民有效参与的经验,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品属性 环境治理 农民参与 内生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