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机散热中毛细芯热管等效导热系数演变规律实验研究
1
作者 李雪强 赵萧涵 +3 位作者 张钟垚 刘圣春 张成明 李佳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7-853,共7页
为推动毛细芯热管在电机中的应用并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运行角度以及风速对毛细芯热管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正常运行过程中,加热功率对热管等效导热系数影响不大。不同运行角度下的热管... 为推动毛细芯热管在电机中的应用并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运行角度以及风速对毛细芯热管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正常运行过程中,加热功率对热管等效导热系数影响不大。不同运行角度下的热管等效导热系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10 W加热功率下,等效导热系数的差异最高可达25%。当风速增大时,热管的等效导热系数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这种现象对高加热功率下的热管运行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冷却 毛细芯热管 等效导热系数 温差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储层渗流对中深井地埋管系统换热性能及地层温度恢复的影响
2
作者 谷伟 丛培德 +1 位作者 李博 马玖辰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 为研究地热水渗流过程对于中深井地埋管的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井孔内外的非稳态传热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井内外不同区域的瞬态温度进行计算,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与无地热水渗流工况相比,当热储层厚度为400 m,渗流速度为10×10^(-7) m/s,地埋管的进、出水温差ΔT及平均能效系数E分别提高了5.5℃和16.22%;当渗流速度为10×10^(-7) m/s,热储层厚度由50 m增加至600 m时,供热期平均单位埋深换热量q上升81.92%;热储层厚度为600 m时,间歇期地层温度恢复率达到99.43%;地热水渗流速度和热储层厚度的增加显著提升了中深井地埋管的换热性能和地层温度恢复率。研究结果对中深井地埋管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系统高效运行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井地埋管 富水型热储层 传热 数值计算 渗流过程 换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能源在中国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军 李扬 +3 位作者 李浩 钟声远 马凌 李文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0-260,共11页
推动中低温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是中国重构能源供给格局、实现清洁、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中国中低温能源尚无完善的统计和明确的专项能源规划,其开发利用情况尚不明确;同时,中低温能源品位低、能量密度小,其开发利用仍... 推动中低温能源的规模化应用是中国重构能源供给格局、实现清洁、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中国中低温能源尚无完善的统计和明确的专项能源规划,其开发利用情况尚不明确;同时,中低温能源品位低、能量密度小,其开发利用仍然面临获取难、转换方式单一等问题,缺乏有效的技术路线指导。该文从中国能源结构中供需匹配角度出发,对地热能、太阳能、工业余热与海洋热能四类典型中低温能源的年可利用量、利用现状与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能源结构及相关前沿技术进行预测与讨论。结果显示,中国地热能、太阳能、工业余热与海洋热能年可利用量(资源量)分别达到1.17×10^(10)、4.90×10^(10)、4.86×10^(6)、2.95×10^(9)TJ,但目前中低温能源利用量仅约占中国能源总利用量的3%(2017年中国能源总利用量为1.36×10^(8)TJ)。预测结果显示,至2050年4类典型中低温能源利用将占中国能源总利用量的8%至21%,显示了中低温能源的重要地位,也凸显了相关研究与利用的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热能 中低温能源 能源结构 能源资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颗粒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雷海燕 崔明杰 +1 位作者 戴传山 李琪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1-258,共8页
以地热砂岩回灌中存在的物理堵塞问题为研究背景,开展微小颗粒在含水多孔介质内运移特性的渗流实验研究。通过圆管中填充玻璃珠构造多孔介质实验段,搭建含微小颗粒流体在多孔介质圆管内的渗流特性实验台。对比研究颗粒直径d_p分别为12.9... 以地热砂岩回灌中存在的物理堵塞问题为研究背景,开展微小颗粒在含水多孔介质内运移特性的渗流实验研究。通过圆管中填充玻璃珠构造多孔介质实验段,搭建含微小颗粒流体在多孔介质圆管内的渗流特性实验台。对比研究颗粒直径d_p分别为12.96和22.81μm、多孔介质平均粒径D_p分别为408.9和659.2μm、含颗粒流体质量浓度在0.3~2.0 g/L范围下,颗粒在多孔介质界面处及内部各段沉积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d_p=12.96μm时,颗粒在多孔介质内部的沉积量远大于在界面处的沉积量;当d_p=22.81μm,流体浓度C<0.3g/L时二者相差不大;C>0.5 g/L时颗粒在介质内部的沉积量小于界面处沉积量,且二者差值随着流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此时"筛滤"作用产生。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提供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微小颗粒 沉积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结过程中肾细胞体积变化的实验研究与数值计算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雅博 诸凯 +2 位作者 张于峰 安娜 王艳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154,共6页
以肾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显微系统研究了不同降温速率时细胞的脱水传质过程,观察了冻结过程中细胞体积的变化;同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肾细胞冻结过程中的放热量,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出细胞冻结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由低温显... 以肾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显微系统研究了不同降温速率时细胞的脱水传质过程,观察了冻结过程中细胞体积的变化;同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肾细胞冻结过程中的放热量,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出细胞冻结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由低温显微镜直接观察和DSC方法获得了相似的细胞体积和体积变化趋势.最后,针对不同的降温速率,根据细胞水分渗透模型计算出细胞膜水分的渗透系数和表观渗透活化能.这些参数的获得为优化细胞的保存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 低温保存 细胞水分渗透 差示扫描量热仪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开采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洪毅 黄致新 +3 位作者 唐亮 魏超平 吴光焕 尹小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102,共16页
稠油的储量远超常规石油的储量,但因稠油黏度大和密度大的特点而难以开采,高效经济开发稠油已成为石油领域的研究重点。热复合开采技术是目前高效开发稠油油藏的关键技术,其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的相态特征是稠油油藏开采流程设计与评价的... 稠油的储量远超常规石油的储量,但因稠油黏度大和密度大的特点而难以开采,高效经济开发稠油已成为石油领域的研究重点。热复合开采技术是目前高效开发稠油油藏的关键技术,其中多元热复合流体的相态特征是稠油油藏开采流程设计与评价的关键。为此,从热复合开采技术中的混合气体系和稠油-气体系2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现状。对于混合气体系相态,多采用静态法进行实验测试,使用状态方程结合混合规则进行理论预测,CO_(2),N_(2),H_(2)O和CH_(4)等常见气体分子组成的二元体系的相态测试趋于成熟,但缺少多元体系的测试数据与预测模型;对于稠油-气体系相态,总结了一般性实验流程与近年实验结果,提出一种加速油气相平衡的新型实验装置构想,指出目前理论预测在气体种类、注气量、气体扩散模型、二元相互作用系数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对多元热复合流体相态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促进热复合开采技术进一步的机理研究与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复合开采 混合流体 稠油开采 相态特征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混合物热物性在CCS研究中的作用: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珺瑶 张月 +4 位作者 邓帅 赵军 孙太尉 李恺翔 徐耀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44-1258,共15页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各工艺过程的设计、运行都依赖于对CO_2及其混合物热物理性质的深入理解。同时,CCS的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对CO_2混合物及其热物性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3个方面综述...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各工艺过程的设计、运行都依赖于对CO_2及其混合物热物理性质的深入理解。同时,CCS的规模化发展和商业化进程,对CO_2混合物及其热物性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验数据、理论模型和典型应用3个方面综述了CO_2及其混合物热物性的发展现状,并尝试对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在实验研究方面,CO_2混合体系的研究进展视组分不同,差异较大,其中CO_2-N_2、CO_2-CH4、CO_2-H_2O和CO_2-H_2二元体系已形成较完善的物性数据库,而CO_2-NH_3、CO_2-NOx和CO_2-CO体系的物性数据还比较欠缺;在物性估算方面,面向CCS的物性估算模型研究自2008年开始活跃,基于不同理论构架,目前已逐步形成面向CCS的多元化的物性估算体系。物性研究在CCS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物性是支撑CCS过程研究的基础,其不准确性在过程模拟或计算中会被"放大",从而影响过程评估的准确性,本文从物性在循环构建和能效分析中的作用以及CO_2水合物的形成3个方面入手做了说明。文章最后对面向CCS的物性研究趋势进行了梳理,对分子模拟技术、通用性强的物性估算模型和物性在过程设计和循环分析中的角色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混合物 热力学性质 碳捕集与封存 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1234ze(E)在多元醇脂油中溶解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文仲 杨昭 +5 位作者 翟瑞 冯彪 吕子建 陈裕博 葛滢滢 陈思亦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5-41,共7页
R1234ze(E)(1,1,1,3-四氟丙烯)是当下具有较强替代潜能的环保制冷剂之一。本文搭建了溶解度测试实验系统,对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溶解度进行测试,测试的温度范围为40~80℃,压力范围为0.123~0.360 MPa。采用PR状态方程和MHV2... R1234ze(E)(1,1,1,3-四氟丙烯)是当下具有较强替代潜能的环保制冷剂之一。本文搭建了溶解度测试实验系统,对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溶解度进行测试,测试的温度范围为40~80℃,压力范围为0.123~0.360 MPa。采用PR状态方程和MHV2混合规则及NRTL活度系数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关联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交互系数及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结果表明: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溶解度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脂油中的平衡压力与溶解度之间存在立方函数关系。在两种多元醇酯油中,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68%和1.11%,可较好的描述R1234ze(E)在两种多元醇酯油中的相平衡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234ze(E) 溶解度 非共沸混合物 全球变暖潜值 臭氧损耗潜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球藻固定模拟烟气中CO2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梦圆 杨俊红 +2 位作者 巩启涛 左鹏鹏 康利改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7-1151,共5页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利用微藻生物固碳法减排CO2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FACHB-1227)为研究对象,采用SE无碳培养基,在沿程曝气型套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通入含不同体...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利用微藻生物固碳法减排CO2正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FACHB-1227)为研究对象,采用SE无碳培养基,在沿程曝气型套管式光生物反应器中通入含不同体积分数CO2(5%、10%、15%和20%)的模拟烟气培养小球藻,培养周期为17天,以细胞密度和平均固碳速率为检测指标,研究模拟烟气下普通小球藻生长情况及固碳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当模拟烟气中CO2体积分数为10%时,普通小球藻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8.76×106cells/m L,相比于5%组、15%组和20%组分别提高了54.23%、66.86%和76.97%;其平均固碳速率达最大值30.18mg/(L?d),较5%组、15%组和20%组分别提高了57.27%、70.89%和81.91%。可见,在模拟烟气中CO2体积分数为10%时,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情况和固碳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CO2 细胞密度 平均固碳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与相切套管反应器中藻细胞循环周期分析及普通小球藻培养实验
10
作者 冯远征 杨俊红 +1 位作者 康利改 罗梦圆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90-192,196,共4页
针对同轴(单排曝气孔)和相切(两排曝气孔)套管光生物反应器,利用Chisti数值模型分析了其循环周期特性;并以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BG11培养基,在3960lux光强和曝气总量10L/min下,研究了不同反应器结构对藻液中细胞密度、藻液pH... 针对同轴(单排曝气孔)和相切(两排曝气孔)套管光生物反应器,利用Chisti数值模型分析了其循环周期特性;并以普通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BG11培养基,在3960lux光强和曝气总量10L/min下,研究了不同反应器结构对藻液中细胞密度、藻液pH、溶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曝气流量下,同轴套管循环周期为17.8s,较相切套管的短。培养10d后,同轴套管反应器中细胞密度为3.405×106个/mL,比相切套管高出26.1%;藻液pH都波动到9.0附近,相差微小;同轴套管溶解氧浓度在6.5到7.0mg/L间波动,相切套管中的两排曝气使得在相同曝气量下对藻液的扰动弱,溶解氧浓度偏高(6.9~7.3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套管光生物反应器 相切套管反应器 循环周期 细胞密度 普通小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热能的双压有机朗肯循环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雪玲 牛锦涛 +2 位作者 汪健生 苏力德 董丽玮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7-443,共7页
根据地热利用系统回灌的要求,对热源在系统出口处的温度进行限制,研究了双压有机朗肯循环(DPORC)中的热量分配以及随运行时间的系统性能变化,针对5种不同的有机工质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表明:系统热力学性能的最大值和有机工质流量的最... 根据地热利用系统回灌的要求,对热源在系统出口处的温度进行限制,研究了双压有机朗肯循环(DPORC)中的热量分配以及随运行时间的系统性能变化,针对5种不同的有机工质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表明:系统热力学性能的最大值和有机工质流量的最小值在同样的k值(热源提供给高压循环的热量与热源为DPORC提供的热量比)处获得。而采用R600和R^(2)45fa系统的净输出功率较大;相比R601,采用R^(2)45fa可以将系统的净输出功率提高168.06 kW(5.55%),热效率和效率分别可提高0.70%和2.86%。相比于单压有机朗肯循环(SPORC),DPORC可以有效减小系统随运行时间净输出功率降低的幅度。经过40 a的运行,采用R601的系统净输出功率降低幅度最低(428.11 kW,14.14%),而采用R600系统的净输出功率降低幅度最大(526.75 kW,1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地热能 热力学性能 高压循环热量占比 运行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重力热管启动过程中压力和温度的演变规律
12
作者 赵萧涵 刘圣春 +2 位作者 李雪强 张钟垚 李海龙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3,共8页
重力热管因具有高效的导热性能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将饱和温度和工质物性变化引入VOF模型,研究了U型重力热管的启动过程,并对启动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后的模型可与实验数据更好地吻合,模拟与实验值平均误差仅... 重力热管因具有高效的导热性能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将饱和温度和工质物性变化引入VOF模型,研究了U型重力热管的启动过程,并对启动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后的模型可与实验数据更好地吻合,模拟与实验值平均误差仅为5 K,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基于模拟结果,可将启动过程分为初始阶段、平衡阶段和突变阶段;初始阶段的主要特征为绝热段和冷凝段的温升均滞后于蒸发段,蒸发段和冷凝段间的压力差出现小幅波动(平均波动范围为81.5 Pa);平衡阶段的特征是冷凝段温度上升,蒸发段和冷凝段间的压力差波动幅度增大(平均波动范围为230.2 Pa),并出现间歇沸腾现象;突变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温度出现波动,同时压力波动更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热管 VOF模型 启动过程 压力 温度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翅片式锂电池热管理系统散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高明 张宁 +2 位作者 王世学 张静静 靳鹏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8-1073,共6页
锂电池在使用时会持续产热,作为电动汽车电源使用时若不采取有效的热管理措施,可能导致其温度过高、电池单体间温差过大,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寿命。目前电池热管理系统多采用强制风冷、循环液冷、相变冷却、热管冷却等方法,结构复杂且成本... 锂电池在使用时会持续产热,作为电动汽车电源使用时若不采取有效的热管理措施,可能导致其温度过高、电池单体间温差过大,从而影响其性能和寿命。目前电池热管理系统多采用强制风冷、循环液冷、相变冷却、热管冷却等方法,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本文采用纯铜翅片式电池热管理系统并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改变放电倍率和翅片厚度,研究了电池组在不同工况下的热特性。结果表明:自然对流条件下,加装翅片可显著抑制电池组温度过高,并可改善电池组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增加翅片厚度可满足高放电倍率和深度放电时的温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热管理 翅片 对流 传热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水源热泵多能互补供暖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马洪亭 张传龙 +3 位作者 宋肖的 梁普 张于峰 邓娜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152-2158,共7页
设计搭建新型太阳能-水源热泵多能互补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并在室外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与传统城市集中供暖系统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太阳能-水源热泵多能互补供暖系统比传统区域锅炉房集中供暖系统节能30.55%;低温热水... 设计搭建新型太阳能-水源热泵多能互补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并在室外环境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与传统城市集中供暖系统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太阳能-水源热泵多能互补供暖系统比传统区域锅炉房集中供暖系统节能30.55%;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方式与传统明装散热器供暖方式相比,可节能18.96%;新型供暖系统比传统供暖系统具有更好的热舒适性;在实验条件下,太阳能保证率可达2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水源热泵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传统集中供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水源热泵热水机气体冷却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秋霞 马一太 +1 位作者 张子坤 王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97-1802,共6页
为了研究气体冷却器对CO2水源热泵热水机效率的影响,设计两种结构参数不同的套管式气体冷却器Ⅰ型和Ⅱ型,并建立相应的CO2水源热泵热水机实验系统。理论分析气体冷却器Ⅰ型和Ⅱ型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Ⅱ型较Ⅰ型水侧和CO2侧热阻均有所降... 为了研究气体冷却器对CO2水源热泵热水机效率的影响,设计两种结构参数不同的套管式气体冷却器Ⅰ型和Ⅱ型,并建立相应的CO2水源热泵热水机实验系统。理论分析气体冷却器Ⅰ型和Ⅱ型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Ⅱ型较Ⅰ型水侧和CO2侧热阻均有所降低,传热系数提高18%。采用热力学完善度和相对热力学完善度影响指数评价指标对不同气体冷却器的实验系统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比较工况下,气体冷却器Ⅱ型的传热系数普遍高于气体冷却器Ⅰ型,且其平均值约提高5%。当蒸发温度为0℃时,采用气体冷却器Ⅱ型的实验系统热力学完善度(ηh,Ⅱ)比采用气体冷却器Ⅰ型的实验系统热力学完善度(ηh,Ⅰ)提高约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水源热泵 热水机 气体冷却器 热力学完善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渣水蒸气气化制备合成气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冠益 郭倩倩 +3 位作者 颜蓓蓓 程占军 姚金刚 马文超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5-353,共9页
以中药渣为原料进行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气化温度、水蒸气与生物质质量之比(S/B)对产气流量、气体产率、产气组分、碳转化率、燃气热值以及气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化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气化反应的进行,提高产气品质和气化效率... 以中药渣为原料进行水蒸气气化实验,研究气化温度、水蒸气与生物质质量之比(S/B)对产气流量、气体产率、产气组分、碳转化率、燃气热值以及气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化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气化反应的进行,提高产气品质和气化效率;一定量的气化剂水蒸气可提高气化效率,但是过量的水蒸气会影响气化效果;气化温度为800℃,S/B为1.0时,气化效果最佳,气化效率高达72.91%;中药渣具备良好的水蒸气气化特性。研究结果可为中药渣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水蒸气气化 水蒸气与生物质质量之比 气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膜分离的新型CO2低温捕集系统性能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华 孙瑞 +4 位作者 宋春风 邓帅 石凌峰 康克 舒歌群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884-2892,共9页
CO2捕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有效手段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作为新兴捕集技术之一,低温CO2捕集因产品纯度高、无附加污染等优势受到关注。然而,该技术能耗和捕集率对于气体中CO2浓度十分敏感,对于高CO2浓度气体可获得较高的CO2捕集率... CO2捕集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有效手段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作为新兴捕集技术之一,低温CO2捕集因产品纯度高、无附加污染等优势受到关注。然而,该技术能耗和捕集率对于气体中CO2浓度十分敏感,对于高CO2浓度气体可获得较高的CO2捕集率和较低能耗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耦合膜分离的新型CO2低温捕集系统,通过膜材料选择渗透性实现待捕集气体CO2浓度主动调控,并在最优浓度下进行CO2低温捕集。首先基于不同传统低温捕集系统特点,对比分析了不同耦合系统模式,从而确定了最优耦合系统结构。针对最优耦合系统进行了运行参数优化,并分别基于实现系统捕集能耗最低与捕集率最高的目标,获得了膜渗透侧CO2浓度与进气CO2浓度间的关系式,为该耦合系统中膜组件选型提供指导。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耦合系统捕集能耗为1.92MJ/kgCO2,相比于传统单一低温系统捕集能耗可降低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低温 耦合系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低温空气源热泵用转子和涡旋压缩机对比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敏霞 李昱翰 +3 位作者 马一太 王派 王飞波 詹浩淼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379-387,共9页
空气源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能量从低位热源空气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阐述了小型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输入功率在1~4 kW,工作环境温度可达-20℃)的概念和用能效率评定方式。介绍了适用于小型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的两种全封闭... 空气源热泵是一种利用高位能使能量从低位热源空气流向高位热源的节能装置。阐述了小型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输入功率在1~4 kW,工作环境温度可达-20℃)的概念和用能效率评定方式。介绍了适用于小型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的两种全封闭压缩机:转子压缩机和涡旋压缩机。对比了两类压缩机的压缩原理;通过技术分析和产品调研,对两类压缩机的基本特性、喷气增焓和喷液增焓技术、变频技术和适用工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变压比特性进行阐述;对其制造工艺进行比较。得出了两种压缩机的适用性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 压缩机 转子压缩机 涡旋压缩机 变压缩比 喷气增焓 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与地热能耦合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君 朱家玲 +1 位作者 崔志伟 李金永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97-3004,共8页
建立一种太阳能-地热能耦合ORC(organic Rankine cycle)电站模型,通过Matlab对系统热力学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在拉萨地区太阳能辐射强度和环境温度条件下,逐时计算单独地热电站和太阳能-地热能耦合电站的净输出功和热效率。夏至、冬至日... 建立一种太阳能-地热能耦合ORC(organic Rankine cycle)电站模型,通过Matlab对系统热力学性能进行仿真计算,在拉萨地区太阳能辐射强度和环境温度条件下,逐时计算单独地热电站和太阳能-地热能耦合电站的净输出功和热效率。夏至、冬至日的逐时计算结果表明,耦合电站比单独空气冷却地热ORC电站的性能更优,可弥补白昼环境温度升高的不利影响;耦合电站的净输入功和热效率随太阳集热器聚光器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夏季环境温度较高,加入太阳能对电站热力性能的改善比冬季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地热能 仿真模拟 朗肯循环 多热源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浮微小颗粒对多孔介质渗流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戴传山 祁芸芝 +2 位作者 雷海燕 李琪 栗超凡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共6页
在清洁水渗流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恒水头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含悬浮颗粒流体在多种填充粒径的多孔介质内的渗流实验。结果表明: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段的沉积,并不一定使多孔介质局部相对渗透系数(k_t/k_0)降低,相反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局部... 在清洁水渗流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恒水头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含悬浮颗粒流体在多种填充粒径的多孔介质内的渗流实验。结果表明:悬浮颗粒在多孔介质段的沉积,并不一定使多孔介质局部相对渗透系数(k_t/k_0)降低,相反在一定情况下会出现局部相对渗透系数增大的情况。较小悬浮颗粒浓度下,悬浮颗粒粒径越小,曲线波峰出现越迟,相对渗透系数增加幅度越大;而较大进口浓度则抑制(k_t/k_0)曲线波峰的生成,直至相对渗透系数单调递减。通过包括前人实验数据在内的悬浮颗粒浓度C_0与颗粒直径比值d_p/D_p(悬浮颗粒直径/多孔介质颗粒直径)有无相对渗透系数增加现象的对照图,进一步揭示了含悬浮颗粒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运移与沉积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悬浮颗粒 颗粒沉积 渗透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