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量化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以华南地区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植被演替过程的边坡固碳量计算模型,计算公路沿线生态边坡的固碳量,及其固碳功能对公路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的抵消作用,并据此分析华南地区公...为量化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以华南地区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植被演替过程的边坡固碳量计算模型,计算公路沿线生态边坡的固碳量,及其固碳功能对公路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的抵消作用,并据此分析华南地区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公路边坡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固碳量随时间分别呈现先增长后趋于稳定,以及先减小后增长的变化趋势,且植被碳库对边坡固碳量的贡献达到64%以上;2)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前20年内固碳(C)速率最高,约为0.60~0.69 kg/(m^(2)·a),与红树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相当;3)2023—2050年间,广连高速公路沿线生态边坡表现出不俗的固碳潜力,其固碳量由4530 t增长至3万1860~3万4660 t CO_(2),占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量的比例由2.59%增长至18.25%~19.85%。本研究结果可为边坡碳汇资源的评估提供参考、可为人工边坡碳汇与水土保持功能修复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展开更多
提出了缺陷桩-梁系统的理论模型。桩周土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模型,桩身则采用Rayleigh-love杆件,以考虑大直径桩的横向惯性效应。为了模拟桩身的缺陷段,采用了不同于正常桩身半径的桩段。通过结合阻抗函数递推法、虚土环法(ring soil pil...提出了缺陷桩-梁系统的理论模型。桩周土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模型,桩身则采用Rayleigh-love杆件,以考虑大直径桩的横向惯性效应。为了模拟桩身的缺陷段,采用了不同于正常桩身半径的桩段。通过结合阻抗函数递推法、虚土环法(ring soil pile theory,简称RSPT)和修正的阻抗函数递推法(amended impedance function transfer method,简称AIFTM),得到了桩-土系统的桩顶阻抗。桩顶梁采用了Timoshenko杆件进行模拟,同时在桩-梁连接处施加瞬态激振。成功求得了桩-梁系统动力响应在频域内的解析解,并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获得了时域内的半解析解。为了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将获得的半解析解与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桩-梁系统较为适合的激振拾取点通常为桩梁连接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桩梁参数的影响。最后,通过参数分析方法探讨了在桩-梁系统上使用低应变测试的注意事项。展开更多
新吹填淤泥处于"稀泥汤"状态,工程特性极差,几乎无承载力,现有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效果不理想,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土体强度增长有限。为此,提出了"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的新思路。室内采用3种环保型化学加固剂设计了...新吹填淤泥处于"稀泥汤"状态,工程特性极差,几乎无承载力,现有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效果不理想,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土体强度增长有限。为此,提出了"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的新思路。室内采用3种环保型化学加固剂设计了3种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方案(VPCT1、VPCT2、VPCT3)和1种纯化学加固方案(CT),与现行真空预压加固方案(VPT)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有效的化学加固剂后,新吹填淤泥在抽真空前较短的静置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自重沉积过程;(2)化学加固剂选取得当能有效提高土体的加固效果;(3)宏观上,VPCT3方案加固效果较均匀,加固后土体中黏粒含量明显降低、湿密度最大,孔隙比降低幅度明显,无侧限抗压强度也最大,为66.7 k Pa(为VPT方案的3.5倍);(4)微观上,VPCT3方案加固后,土颗粒之间的孔隙总面积、孔隙平均周长、总孔隙数、孔隙比、孔隙率等最小,单元体之间有良好的定向度、排序性最好,连结方式以面-面为主导,相互之间接触紧密,团聚现象最明显。因此,相对于现行的真空预压技术而言,VPCT3方案土体加固效果非常明显,也较均匀,可以进一步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其付诸于工程实践的可行性。展开更多
文摘为量化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以华南地区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植被演替过程的边坡固碳量计算模型,计算公路沿线生态边坡的固碳量,及其固碳功能对公路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的抵消作用,并据此分析华南地区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公路边坡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固碳量随时间分别呈现先增长后趋于稳定,以及先减小后增长的变化趋势,且植被碳库对边坡固碳量的贡献达到64%以上;2)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前20年内固碳(C)速率最高,约为0.60~0.69 kg/(m^(2)·a),与红树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相当;3)2023—2050年间,广连高速公路沿线生态边坡表现出不俗的固碳潜力,其固碳量由4530 t增长至3万1860~3万4660 t CO_(2),占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量的比例由2.59%增长至18.25%~19.85%。本研究结果可为边坡碳汇资源的评估提供参考、可为人工边坡碳汇与水土保持功能修复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文摘提出了缺陷桩-梁系统的理论模型。桩周土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模型,桩身则采用Rayleigh-love杆件,以考虑大直径桩的横向惯性效应。为了模拟桩身的缺陷段,采用了不同于正常桩身半径的桩段。通过结合阻抗函数递推法、虚土环法(ring soil pile theory,简称RSPT)和修正的阻抗函数递推法(amended impedance function transfer method,简称AIFTM),得到了桩-土系统的桩顶阻抗。桩顶梁采用了Timoshenko杆件进行模拟,同时在桩-梁连接处施加瞬态激振。成功求得了桩-梁系统动力响应在频域内的解析解,并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获得了时域内的半解析解。为了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将获得的半解析解与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桩-梁系统较为适合的激振拾取点通常为桩梁连接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桩梁参数的影响。最后,通过参数分析方法探讨了在桩-梁系统上使用低应变测试的注意事项。
文摘新吹填淤泥处于"稀泥汤"状态,工程特性极差,几乎无承载力,现有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效果不理想,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土体强度增长有限。为此,提出了"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的新思路。室内采用3种环保型化学加固剂设计了3种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方案(VPCT1、VPCT2、VPCT3)和1种纯化学加固方案(CT),与现行真空预压加固方案(VPT)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有效的化学加固剂后,新吹填淤泥在抽真空前较短的静置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自重沉积过程;(2)化学加固剂选取得当能有效提高土体的加固效果;(3)宏观上,VPCT3方案加固效果较均匀,加固后土体中黏粒含量明显降低、湿密度最大,孔隙比降低幅度明显,无侧限抗压强度也最大,为66.7 k Pa(为VPT方案的3.5倍);(4)微观上,VPCT3方案加固后,土颗粒之间的孔隙总面积、孔隙平均周长、总孔隙数、孔隙比、孔隙率等最小,单元体之间有良好的定向度、排序性最好,连结方式以面-面为主导,相互之间接触紧密,团聚现象最明显。因此,相对于现行的真空预压技术而言,VPCT3方案土体加固效果非常明显,也较均匀,可以进一步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其付诸于工程实践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