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泥?流泥静态间歇沉降与低压固结沉降计算方法
1
作者 鲍树峰 董志良 +5 位作者 莫海鸿 张劲文 于立婷 刘攀 刘晓强 侯明勋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63-2772,共10页
浮泥-流泥的物理力学特性与常规软土存在较大差异,以致大面积浮泥-流泥地基的沉降计算仅采用“在经典公式基础上通过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是欠科学的。鉴于此,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间歇沉降阶段及其后续低压(0~100 kPa)排水... 浮泥-流泥的物理力学特性与常规软土存在较大差异,以致大面积浮泥-流泥地基的沉降计算仅采用“在经典公式基础上通过沉降计算经验系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是欠科学的。鉴于此,通过理论推导建立了间歇沉降阶段及其后续低压(0~100 kPa)排水固结阶段的总沉降计算方法,并通过开展室内静态间歇沉降模型试验和低压固结试验,分别验证了间歇沉降计算方法和低压固结沉降计算方法的科学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平均孔隙比累计变化率re和低压固结压缩指数CC-low是两个关键技术参数,前者可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和开展长期静态间歇沉降模型试验综合确定,后者则通过开展低压固结试验确定。(2)对于黏粒含量为40%~60%的浮泥-流泥,在无法开展静态间歇沉降模型试验的情况下,可将“平均孔隙比累计变化率为60%~75%”作为静态间歇沉降稳定状态的判定标准,即当黏粒含量为40%时,re取为75%;当黏粒含量为60%时,re取为60%。该标准同样适用于无初始结构的宾汉体。(3)基于e-lg P(e为孔隙比,P为竖向压应力)曲线采用斜率平均法确定低压固结压缩指数的取值,更为合理。(4)总沉降计算公式综合考虑了静态间歇沉降行为与低压(0~100 kPa)排水固结行为,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弥补了现行相关研究的不足,可为浮泥-流泥地基处理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处理 浮泥-流泥 静态间歇沉降 低压固结沉降 总沉降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混合体系的悬臂式掘进机截割可视化系统研究
2
作者 温承永 应宗权 +1 位作者 王东 谢骏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针对输水隧洞悬臂式掘进机截割施工中粉尘污染严重、操作时存在视野盲区、隧洞超欠挖量难以控制的问题,首先,通过增设多种传感器对悬臂式掘进机进行数字化功能升级,按照传感器子系统、PLC子系统、通讯子系统及信息可视化子系统等功能模... 针对输水隧洞悬臂式掘进机截割施工中粉尘污染严重、操作时存在视野盲区、隧洞超欠挖量难以控制的问题,首先,通过增设多种传感器对悬臂式掘进机进行数字化功能升级,按照传感器子系统、PLC子系统、通讯子系统及信息可视化子系统等功能模块搭建截割可视化系统,为操作手提供可视化施工窗口;然后,基于D-H法创建悬臂式掘进机的运动学模型,通过多参数坐标解析方程式对悬臂式掘进机各种站位姿态下的截割目标点进行精准空间坐标解析;最后,从施工便利性及工况适应性的角度出发,提出轴线偏位正向标定法和逆向标定法2种掘进机轴线偏位补偿方法,并在掌子面上布置激光示教点进行标定测试,结果显示逆向标定方法的误差在2 cm以内,可实现不同洞壁条件下掘进机的精准定位。在隧洞内开展截割头空间轨迹识别试验,通过比较试验点距离的激光测量值和手持端软件的计算值可知,该截割可视化系统误差在3.5 cm以内,手持端平板截割目标的运动响应延迟率最高为0.2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悬臂式掘进机 可视化系统 坐标解析 截割头 空间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向对公路边坡土壤有机碳恢复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子鸣 郝珖存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198,共9页
明确不同坡向对边坡土壤碳恢复的差异,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人工措施作用于这些因素,可为生态边坡碳汇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以广连高速公路上恢复1 a的人工边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向边坡的植被恢复情况、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土... 明确不同坡向对边坡土壤碳恢复的差异,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人工措施作用于这些因素,可为生态边坡碳汇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以广连高速公路上恢复1 a的人工边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坡向边坡的植被恢复情况、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和酶活性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探究边坡短期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阴坡的植被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其他坡向的边坡,且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也表现为阴坡>阳坡(半阳坡)。阴坡的土壤含水率、有效养分质量分数显著大于其他坡向,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酶活性在不同坡向间也存在显著差异。除土壤水分和养分质量分数,放线菌门相对丰度也是影响短期土壤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因素。综上,不同坡向间的水热条件差异,通过改变边坡土壤水分、养分质量分数和细菌群落组成,对边坡短期土壤有机碳恢复产生影响。通过微生物菌剂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可作用于边坡短期内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人工边坡碳汇功能恢复技术的改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生态系统 坡向 土壤短期固碳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边坡恢复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分析
4
作者 张子鸣 郝珖存 +1 位作者 胡利文 倪钧钧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5-163,共9页
为量化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以华南地区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植被演替过程的边坡固碳量计算模型,计算公路沿线生态边坡的固碳量,及其固碳功能对公路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的抵消作用,并据此分析华南地区公... 为量化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以华南地区公路边坡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植被演替过程的边坡固碳量计算模型,计算公路沿线生态边坡的固碳量,及其固碳功能对公路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的抵消作用,并据此分析华南地区公路边坡恢复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公路边坡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固碳量随时间分别呈现先增长后趋于稳定,以及先减小后增长的变化趋势,且植被碳库对边坡固碳量的贡献达到64%以上;2)公路边坡生态恢复的前20年内固碳(C)速率最高,约为0.60~0.69 kg/(m^(2)·a),与红树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相当;3)2023—2050年间,广连高速公路沿线生态边坡表现出不俗的固碳潜力,其固碳量由4530 t增长至3万1860~3万4660 t CO_(2),占路基和路面工程施工期CO_(2)排放量的比例由2.59%增长至18.25%~19.85%。本研究结果可为边坡碳汇资源的评估提供参考、可为人工边坡碳汇与水土保持功能修复技术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边坡生态系统 固碳速率 施工期CO_(2)排放 抵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融合技术的稀疏测量场地三维概率化重构
5
作者 杨智勇 丁宇超 +2 位作者 冷振东 刘志军 黎学优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1-1896,共16页
受工程预算影响,特定场地的勘探数据一般十分有限,有限的勘测数据往往会导致估计的土体参数存在较大的统计不确定性。与此同时,随着岩土勘探设备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岩土体参数数据库却日益庞大,如何有效地利用岩土体大数据去量化三维... 受工程预算影响,特定场地的勘探数据一般十分有限,有限的勘测数据往往会导致估计的土体参数存在较大的统计不确定性。与此同时,随着岩土勘探设备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岩土体参数数据库却日益庞大,如何有效地利用岩土体大数据去量化三维稀疏测量场地土体参数不确定性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了基于大数据融合技术的三维稀疏测量场地概率化重构方法。首先,根据吉布斯抽样技术估计有限勘探数据条件下三维场地土体参数的概率分布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不同钻孔勘测数据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其次,同样采用吉布斯抽样构建基于数据库数据的土体参数概率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变种贝叶斯理论融合三维场地土体参数概率模型和基于数据库数据的土体参数概率模型,推导了融合数据库信息后的稀疏测量场地土体参数变种概率分布模型,通过变种概率分布模型模拟不完备钻孔数据,得到了具有格栅结构的完备钻孔数据,利用Kronecker内积分解大尺度自相关矩阵,实现高效的三维场地概率化重构方法。最后,以一个模拟虚拟场地和美国德克萨斯州某勘探场地为例,阐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地融合岩土体大数据,融合岩土体大数据能够显著地降低三维稀疏测量场地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为稀疏测量场地的三维概率化重构提供一种有效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勘测 不确定性 岩土体大数据 吉布斯抽样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浚吹填泥沙静态间歇沉降行为及其稳态宏观评价标准 被引量:4
6
作者 鲍树峰 董志良 +2 位作者 莫海鸿 周睿博 张劲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9-557,共9页
关于疏浚吹填泥沙的静态间歇沉降行为与机理及其稳态宏观评价标准,目前暂未深入研究。这是当今疏浚吹填泥沙地基采用真空过滤排水固结技术进行处理时无法科学判断最佳启动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先对疏浚吹填泥沙的静态间歇沉降行... 关于疏浚吹填泥沙的静态间歇沉降行为与机理及其稳态宏观评价标准,目前暂未深入研究。这是当今疏浚吹填泥沙地基采用真空过滤排水固结技术进行处理时无法科学判断最佳启动时间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先对疏浚吹填泥沙的静态间歇沉降行为进行理论研究,建立了颗粒悬浮液的沉降速度与平均孔隙比的理论关系式。然后,获取典型工程现场的疏浚吹填泥沙,配制典型浓度试样,开展静态间歇沉降模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黏粒(d<0.005mm)含量是影响疏浚吹填泥沙静态间歇沉降行为与机理的关键因素之一;(2)颗粒通量最大值Gmax往往出现在试验难以测出的非常低的浓度条件下,且黏粒含量越高,越难通过试验方式测得;(3)对于黏粒含量为40%~60%的疏浚吹填泥沙,建议将“平均孔隙比累计变化率为60%~75%”作为静态间歇沉降稳定状态的宏观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吹填泥沙 静态间歇沉降行为 稳态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桩-梁系统的动力特性应用研究
7
作者 高柳 吕述晖 王奎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95-3104,3116,共11页
提出了缺陷桩-梁系统的理论模型。桩周土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模型,桩身则采用Rayleigh-love杆件,以考虑大直径桩的横向惯性效应。为了模拟桩身的缺陷段,采用了不同于正常桩身半径的桩段。通过结合阻抗函数递推法、虚土环法(ring soil pil... 提出了缺陷桩-梁系统的理论模型。桩周土采用了三维连续介质模型,桩身则采用Rayleigh-love杆件,以考虑大直径桩的横向惯性效应。为了模拟桩身的缺陷段,采用了不同于正常桩身半径的桩段。通过结合阻抗函数递推法、虚土环法(ring soil pile theory,简称RSPT)和修正的阻抗函数递推法(amended impedance function transfer method,简称AIFTM),得到了桩-土系统的桩顶阻抗。桩顶梁采用了Timoshenko杆件进行模拟,同时在桩-梁连接处施加瞬态激振。成功求得了桩-梁系统动力响应在频域内的解析解,并利用离散傅里叶变换获得了时域内的半解析解。为了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将获得的半解析解与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桩-梁系统较为适合的激振拾取点通常为桩梁连接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桩梁参数的影响。最后,通过参数分析方法探讨了在桩-梁系统上使用低应变测试的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应变测试 缺陷桩-梁系统 半解析解 TIMOSHENKO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DCM成桩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研究
8
作者 毛凤山 滕超 刘志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95-201,共7页
为了探究水下DCM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参数、土体性质对DCM桩体强度的影响程度,分离出影响DCM桩体强度的主要因素,初步筛选了影响DCM桩体强度的16个因素;利用单分形维数表征级配参数,塑性指数代替液限和塑限,含水率和天然密度代表土的三相指... 为了探究水下DCM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参数、土体性质对DCM桩体强度的影响程度,分离出影响DCM桩体强度的主要因素,初步筛选了影响DCM桩体强度的16个因素;利用单分形维数表征级配参数,塑性指数代替液限和塑限,含水率和天然密度代表土的三相指标,进行数据降维处理,并利用降维后的变量集构建了施工工艺参数、土体性质参数与桩体强度之间的随机森林代理模型,最后采用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计算了各影响因素对DCM桩体强度的一阶敏感性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原始数据从16维降低至11维;利用850组工程实测数据验证代理模型精度,显示测试集的均方根误差为0.6 MPa,预测结果与真值之间相关性系数R~2为0.60;水下DCM桩体强度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依次为塑性指数>每米被加固土体搅拌切割转动数(BRN)>取样深度>上覆土压力>电流值>龄期>含水率>分形维数≈天然密度≈喷水量≈水泥掺量。研究成果可为水下DCM地基处理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DCM 桩体强度 敏感性分析 单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近吹填淤泥地基真空固结失效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55
9
作者 鲍树峰 娄炎 +3 位作者 董志良 莫海鸿 陈平山 周睿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350-1359,共10页
新近吹填淤泥地基经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加固后,土体强度增长有限,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地基承载力仍然较低。为了深入分析新近吹填淤泥地基真空固结失效原因,首先对不同地区新近吹填淤泥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然后采用3种典型的... 新近吹填淤泥地基经无砂垫层真空预压技术加固后,土体强度增长有限,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地基承载力仍然较低。为了深入分析新近吹填淤泥地基真空固结失效原因,首先对不同地区新近吹填淤泥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然后采用3种典型的竖向排水体进行了室内真空固结单井模型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新近吹填淤泥中黏粒含量(d≤0.005 mm)过高、竖向排水体反滤层的等效孔径过小、真空加载速度过快是竖向排水体出现较严重淤堵现象的主要原因;②排水系统内的真空度局部损失较大,竖向排水体弯曲程度大和水平排水垫层中真空度传递阻力大均致使较大的真空度沿程损失;③土体中强亲水矿物含量较高、排水体中出现严重的淤堵现象和过大的真空度损失等共同降低了排水系统的排水效率,削弱了土体中的真空压力作用,最终致使土体的加固效果不理想。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吹填淤泥地基 单井模型试验 室内真空固结 淤堵现象 排水系统 效率 解决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粒含量新吹填淤泥加固新技术室内研发 被引量:21
10
作者 鲍树峰 董志良 +1 位作者 莫海鸿 武冬青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7,共7页
新吹填淤泥处于"稀泥汤"状态,工程特性极差,几乎无承载力,现有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效果不理想,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土体强度增长有限。为此,提出了"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的新思路。室内采用3种环保型化学加固剂设计了... 新吹填淤泥处于"稀泥汤"状态,工程特性极差,几乎无承载力,现有真空预压技术加固效果不理想,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小,土体强度增长有限。为此,提出了"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的新思路。室内采用3种环保型化学加固剂设计了3种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方案(VPCT1、VPCT2、VPCT3)和1种纯化学加固方案(CT),与现行真空预压加固方案(VPT)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有效的化学加固剂后,新吹填淤泥在抽真空前较短的静置时间内就基本完成了自重沉积过程;(2)化学加固剂选取得当能有效提高土体的加固效果;(3)宏观上,VPCT3方案加固效果较均匀,加固后土体中黏粒含量明显降低、湿密度最大,孔隙比降低幅度明显,无侧限抗压强度也最大,为66.7 k Pa(为VPT方案的3.5倍);(4)微观上,VPCT3方案加固后,土颗粒之间的孔隙总面积、孔隙平均周长、总孔隙数、孔隙比、孔隙率等最小,单元体之间有良好的定向度、排序性最好,连结方式以面-面为主导,相互之间接触紧密,团聚现象最明显。因此,相对于现行的真空预压技术而言,VPCT3方案土体加固效果非常明显,也较均匀,可以进一步开展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其付诸于工程实践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淤泥 高黏粒含量 真空预压技术(VPT) 纯化学加固技术(CT) 真空预压联合化学加固技术(VP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