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驾驶负荷的高速公路地下互通匝道平纵设计指标研究
1
作者 王佐 张驰 +2 位作者 焦昱棋 林宣财 颜家强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6-267,共12页
为研究地下互通匝道基本路段平纵设计指标,招募10名驾驶人进行仿真试验,基于UC-win/Road建立各工况的仿真模型,通过驾驶模拟仿真试验,得到8种不同平纵组合工况下的驾驶人行车特性以及心生理数据,以心率增长率作为驾驶负荷表征参数,并根... 为研究地下互通匝道基本路段平纵设计指标,招募10名驾驶人进行仿真试验,基于UC-win/Road建立各工况的仿真模型,通过驾驶模拟仿真试验,得到8种不同平纵组合工况下的驾驶人行车特性以及心生理数据,以心率增长率作为驾驶负荷表征参数,并根据实测车辆的驾驶人心率增长率数据进行标定。采用回归分析得到地下互通匝道纵坡路段、平曲线路段、弯坡组合路段的平纵几何设计指标、行车速度与驾驶负荷的理论模型,根据驾驶负荷阈值计算得到地下互通匝道的圆曲线半径和纵坡的指标计算值,结合最大超高得到圆曲线半径的指标推荐值。试验结果表明:1)左偏曲线平均行车速度比右偏曲线高5.6%,平均心率增长率增加9.0%;下坡路段平均行车速度比上坡路段高3.2%,平均心率增长率增加6.8%。2)驾驶人在左偏平曲线路段的驾驶负荷高于右偏平曲线路段,下坡路段的驾驶负荷高于上坡路段。3)在设计速度为40 km·h^(-1)的情况下,基于驾驶负荷考虑地下互通匝道下坡路段的安全坡度值为4.56%,上坡路段的安全坡度值为5.35%。4)地下互通匝道圆曲线半径推荐指标取值为地上互通设计指标的1.17~2.00倍,且差异随纵坡坡度及设计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地下互通匝道 几何设计指标 驾驶仿真 驾驶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路交通智能选线案例库构建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利辉 郑洪 +6 位作者 李伟 钟晶 高华 贾兴利 徐振廷 陈宇 张发如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针对智能选线设计领域存在的样本案例库不足、选线知识未形成结构化数据、案例数据综合利用率偏低以及案例库构建方法缺乏系统性研究等问题,聚焦陆路交通典型选线案例库(涵盖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构建方法,系统梳理并精选了覆盖... 针对智能选线设计领域存在的样本案例库不足、选线知识未形成结构化数据、案例数据综合利用率偏低以及案例库构建方法缺乏系统性研究等问题,聚焦陆路交通典型选线案例库(涵盖铁路、公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构建方法,系统梳理并精选了覆盖全类别、全阶段、全环境的陆路交通选线设计典型案例数据,总计上万公里。案例库中的案例以选线知识点为单元进行组织,并与案例控制因素相对应,对影响选线的控制因素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全面分类整理,构建了由控制因素库、设计方法库、设计成果库组成的选线案例库整体架构;定制了各类控制因素、设计成果、设计方法的数据结构、编码和存储组织方式;建立了交叉索引以实现三种数据的紧密关联。此外,还研发了选线控制因素、设计方法、设计成果的快速、自动采集系统,实现了案例库信息的快速数字化。这些工作为智能选线研究中选线知识的机器学习回路构建、知识牵引与仿生进化协同驱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智能选线 案例库构建 选线知识点 控制因素 交叉索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裘友强 张留俊 +2 位作者 刘洋 刘军勇 尹利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31,共19页
【目的】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近年来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规模和深度大幅提高,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为了避免盲目选取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使成熟可靠、经... 【目的】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近年来公路软土地基处理规模和深度大幅提高,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为了避免盲目选取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使成熟可靠、经济高效的技术成果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应用,有必要及时更新和归纳总结现阶段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在梳理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置换法和固化剂稳定法四个方面分类阐述了近年公路软土地基处理发展起来多种极富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总结了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若干理论成果和标准化建设情况,并提出了现阶段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发展趋势。【结果】研究表明,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探索→蓬勃发展→多元化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四个阶段的发展;尽管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整体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随着我国软土地基处理规模和深度大幅提高,仍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施工机械水平限制发展,技术建造与监测不够智能化,服役韧性有待提高,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不够。【结论】结合国家对建造智能化及环保节能的要求,未来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将持续向多方向联合技术、智能建造及智慧运维技术、绿色低碳高值化利用技术、规范化与标准化技术体系等方向发展。研究成果将为现阶段我国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软土地基处理 新技术 发展历程 标准化建设 发展趋势 影响因素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产引擎的桥梁BIM正向设计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邓驷翔 柏华军 +2 位作者 夏文俊 黄亚飞 罗伟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4-181,共8页
针对传统BIM正向设计中建模效率低、数据管理难、产品平台受限等问题,基于国产数维构件设计软件提供的GDMP图形引擎,自主研发了轨道桥梁全桥设计系统软件,为桥梁BIM正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 针对传统BIM正向设计中建模效率低、数据管理难、产品平台受限等问题,基于国产数维构件设计软件提供的GDMP图形引擎,自主研发了轨道桥梁全桥设计系统软件,为桥梁BIM正向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使用C++编程语言对引擎接口进行自主研发及封装,提出“模型+数据”的桥梁BIM正向设计建模技术,实现了构件模板参数化生成及修改、构件实例数据管理及维护更新、方案自适应生成及更新迭代的全业务流程技术支持等功能。依托宜涪高速铁路项目,采用研发的轨道桥梁全桥设计系统软件,实现项目示范段范围桥梁的参数化建模、数据集成和可视化渲染,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及工程适用性。本文探索了国产引擎在桥梁BIM正向设计及应用中的可能性,为我国桥梁工程设计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正向设计 桥梁工程 图形引擎 全桥设计系统软件 自主研发 参数化建模 集成与渲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隧道竖井波纹钢支护设计——鹦哥岭隧道实例分析
5
作者 曹校勇 张梦涵 +3 位作者 奚魏征 徐平 叶飞 韩兴博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2-192,共11页
为研究采用波纹钢新型结构进行公路隧道竖井支护设计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首先,探讨波纹钢在隧道初期支护、加固衬砌、保温套衬以及作为通风导洞中隔墙的应用特点,明确其在隧道竖井支护中的应用可能性。然后,基于鹦哥岭隧道的工程地质条... 为研究采用波纹钢新型结构进行公路隧道竖井支护设计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首先,探讨波纹钢在隧道初期支护、加固衬砌、保温套衬以及作为通风导洞中隔墙的应用特点,明确其在隧道竖井支护中的应用可能性。然后,基于鹦哥岭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钢波纹管结构进行力学性能验证。基于结构承载力理论开展手算校核,重点分析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和土压力合力;依据荷载-结构模型原理,使用ABAQUS有限元构建考虑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的钢波纹管三维数值模型,分析模拟实际工况下的力学响应,提出基于波纹钢的竖井支护设计方案。最后,详细阐述波纹钢竖井支护的施工工艺,并对比传统设计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波纹钢应用于隧道竖井支护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其构件在地层结构中安全可靠;2)波纹钢支护造价虽比传统方案增加10%,但显著提高了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增强了变形适应性;3)波纹钢支护有效封堵了围岩涌水,缩短了施工周期,施工效能提升显著,具有综合经济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竖井 波纹钢支护 支护结构 承载力验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技术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勘察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叶莉 李非 黄小年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5-29,共5页
介绍了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在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探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使用高密度电法和地质雷达相结合的综合物探方法对东北公路工程多年冻土的勘察是行之有效的,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 公路工程 多年冻土 勘察 高密度电法 地质雷达 综合物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施工期实时自动监测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乔雄 扈士静 田正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施工隧道自动监测相关文献,探讨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等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优势。结果表明,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 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施工隧道自动监测相关文献,探讨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等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优势。结果表明,测量机器人、数字图像处理监测技术、雷达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能够有效捕获隧道位移变形和结构受力的动态变化,在提高监测数据的精确度、保证实时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存在设备成本高、技术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监测空间受限以及监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复杂等问题,限制了自动监测技术在施工隧道中的广泛应用,距真正实现施工全程自动化、智能化监测仍有较大差距。而物联网技术在监测数据的智能传输与集中处理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机器学习算法和数字孪生技术在处理大量复杂监测数据和提高预警准确性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但仍需克服预测模型的依赖性、计算成本等问题。展望未来,隧道施工自动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将集中于数字化、精准化和集成化,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施工监测 测量机器人 机器视觉 毫米波雷达 光纤光栅 物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公路低生态影响评价与决策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涛 张宏 +3 位作者 徐鑫 曹升亮 张驰 杨宏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33-3749,共17页
公路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如生境干扰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负面影响。为在公路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源头生态保护,弥补路线方案决策时生态约束考虑不足和相近决策结果难抉择等问题,通过预测路域生态系统服... 公路建设在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诸如生境干扰和水土流失加剧等负面影响。为在公路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源头生态保护,弥补路线方案决策时生态约束考虑不足和相近决策结果难抉择等问题,通过预测路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同时考虑路线方案占用生态敏感区的面积,建立了公路低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路线方案经过多年冻土和中厚层季节性冻土的面积、路线方案占用草地和林地面积、路域生境质量变化、路域水源涵养量变化、路域土壤侵蚀量变化。建立多维多规则云模型对路线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并在久马高速上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路线方案、以桥隧代路、完善边坡防护、复垦临时占地等方式能够降低路线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研究提出了公路低生态影响评价与决策方法,有助于实现从事后恢复生态环境向事前规划和保护的转变,为公路设计优化、生态风险监测与管理、生态保护政策制定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公路生态影响 公路决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异质交通流冲突的非机动车道宽度设计
9
作者 李岩 邵进 +2 位作者 刘林建 梁淑娟 汪帆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7,共8页
为降低超车过程中异质交通流间的冲突,在传统非机动车道宽度设计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考虑异质交通流避让行为的设计方法。首先,采用减速群体占比和踏频值分析车辆的受干扰程度;其次,通过建立车-车作用力模型计算不同类型车辆间的作用力... 为降低超车过程中异质交通流间的冲突,在传统非机动车道宽度设计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考虑异质交通流避让行为的设计方法。首先,采用减速群体占比和踏频值分析车辆的受干扰程度;其次,通过建立车-车作用力模型计算不同类型车辆间的作用力,拟合作用力与避让间距的关系求解安全避让距离,可得推荐非机动车道宽度为传统车道宽度及安全避让距离之和;然后,建立安全评价模型,评价不同宽度非机动车道的安全性,以验证该设计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实例分析西安市4个路段非机动车道的骑行样本。结果表明:2车混行的非机动车道中,减速群体占比为传统非机动车道的0.93倍,骑行踏频值提高0.07圈/s,道路安全值是传统非机动车道的1.07倍,车道内的干扰更小,骑行者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交通流 非机动车道 宽度设计 车-车作用力 踏频值 安全避让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架拱桥方形拱肋驰振性能试验研究
10
作者 翟晓亮 温青 +2 位作者 龙航 华旭刚 富志鹏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68-2674,共7页
为研究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结构的驰振稳定性,以某大跨排架拱桥方形拱肋为研究背景,在0°~45°风向角范围内,开展风向角间隔为1°的固定模型测力试验和风向角间隔为5°的弹性悬挂模型测振试验。试验获得全风向角下方柱... 为研究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结构的驰振稳定性,以某大跨排架拱桥方形拱肋为研究背景,在0°~45°风向角范围内,开展风向角间隔为1°的固定模型测力试验和风向角间隔为5°的弹性悬挂模型测振试验。试验获得全风向角下方柱气动力特征以及风致振动特性,采用傅里叶级数拟合了气动力随风向角变化的函数,理论分析了驰振力系数和拱肋驰振临界风速随风向角的变化,对比研究了方形截面驰振性能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的气动力具有对称性,傅里叶级数可以很好地表达全风向角下方形截面气动力随风向角的变化特征,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了气动升力和气动阻力傅里叶级数的系数。在0°~15.5°风向角范围内,驰振力系数小于0,为驰振不稳定区间,其中,14°风向角对应的驰振力系数最小,在15.5°~45°风向角范围内,驰振力系数大于0。在10°和15°风向角,弹性悬挂拱肋节段模型风洞试验观测到驰振现象,而在20°~45°风向角范围内,风洞试验未观测到驰振现象,测振试验得到的驰振不稳定风向角区间与驰振力系数判别结果相符。基于准定常理论的驰振临界风速计算公式得到的10°和15°风向角下拱肋驰振临界风速与模型测振试验结果基本相符,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预测驰振临界风速。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方形截面结构和构件的驰振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形截面 驰振 风洞试验 拱肋 排架拱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钢板组合梁桥设计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经纬 贾春雨 +2 位作者 翟晓亮 徐有良 吴永昌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32,共8页
针对公路简支钢板组合梁桥用钢量优化问题,提出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组合梁截面优化方法,该方法以钢主梁用钢量为目标函数、以钢主梁截面参数为设计变量、以组合梁承载力和变形为约束条件对截面尺寸进行优化求解。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南引... 针对公路简支钢板组合梁桥用钢量优化问题,提出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组合梁截面优化方法,该方法以钢主梁用钢量为目标函数、以钢主梁截面参数为设计变量、以组合梁承载力和变形为约束条件对截面尺寸进行优化求解。以武穴长江公路大桥南引桥为背景,基于不同钢主梁间距下内力计算结果采用加速遗传算法求解钢主梁最优截面,获得钢主梁每延米最小用钢量和整桥每延米最小总用钢量随梁高变化趋势;结合优化结果提出了最小用钢量设计方案,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后结构力学性能验算。结果表明: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组合梁截面优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极值寻优能力;随钢主梁间距的增大,钢主梁截面尺寸及用钢量随之增大,但整桥总用钢量随之减小;钢主梁设计存在用钢量最为节约的最优梁高,该梁高随钢主梁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提出的桥梁最小用钢量设计方案计算挠度、应力小于规范限值,且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可较好满足结构受力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梁桥 加速遗传算法 截面优化 数值模型 最小用钢量 钢主梁间距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收入群体崛起如何影响碳排放——消费视角下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郑馨竺 梁安妮 +1 位作者 张雅欣 王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中国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在释放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碳排放增加、减排压力增大的担忧。将这种定性担忧转化为定量认识,有助于从容应对气候挑战,为决策者针对特定消费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减排策略提供信息参考。该研究开发了基... 中国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在释放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也引发了碳排放增加、减排压力增大的担忧。将这种定性担忧转化为定量认识,有助于从容应对气候挑战,为决策者针对特定消费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减排策略提供信息参考。该研究开发了基于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消费模式预测模型,结合投入产出模型拆分方法,实现将家庭消费选择异质性纳入环境影响评估宏观模拟的方法构建,以此为工具评估了新兴中等收入群体可能造成的碳排放影响,比较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①若2018—2030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以2018年不变价计,年收入3.3万~8.0万元/人的全国人口比重增加24%),则达峰年新兴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隐含的额外碳排放为2.7亿~3.6亿t,居民消费相关的减排工作量增加8%~11%。②新兴中等收入群体在仅收入提升情景下的消费碳排放显著低于原中等收入群体(人均碳排放相差0.2~0.3 t),二者之间的差距蕴含着这一群体在阶层跃迁过程中协同实现收入增长与碳排放控制的可塑空间。③与人力资本提升和完善社会保障情景相比,城镇化情景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带来的碳排放影响更大,且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不同政策组合对碳排放的边际影响不等同于单一政策独立作用所带来的影响之和,而是存在放大或对冲效应。这意味着,及时把握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转型的可塑契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健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等措施对该群体低碳生活开展针对性的引导,是协同实现共同富裕与碳中和目标的前瞻性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收入群体 碳足迹 消费升级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行人过街的交叉口综合待驶区一体化模型
13
作者 吴先宇 范宏伟 梁衡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7,共12页
为解决传统综合待驶区时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交叉口人车交通效益损失问题,研究并提出一种考虑行人过街的新型交叉口综合待驶区一体化模型.首先,论述新型综合待驶区的设计形式、控制策略和适用条件.其次,结合车流与行人过街运行... 为解决传统综合待驶区时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交叉口人车交通效益损失问题,研究并提出一种考虑行人过街的新型交叉口综合待驶区一体化模型.首先,论述新型综合待驶区的设计形式、控制策略和适用条件.其次,结合车流与行人过街运行规律,分别提出车辆和行人过街的延误计算模型.再次,考虑行人过街安全以及人车运行效益,基于控制策略构建最佳时空资源分配模型.最后,使用Vissim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综合待驶区的优化方案可以将过饱和交叉口优化至非饱和状态,并将各方向车流饱和度降低至0.8以下;关键流向的通行能力相较于现状提升40%以上,交叉口平均停车延误降低50%以上,车均停车次数降低约30%,并且优化效果好于传统的Webster配时方法;相较于传统的综合待驶区,新型综合待驶区及其控制策略新增了预信号处的行人过街相位以及对右转车辆的控制,进一步利用了交叉口内时空资源,在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同时又为行人过街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交叉口 综合待驶区 行人过街 时空资源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跨径混凝土3D打印箱型拱桥数字化设计建造
14
作者 柏松林 高诣民 +4 位作者 赵梓乔 张宁 李刚 刘世龙 杨敏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9-1747,共9页
本文对西安市考古公园混凝土3D打印景观拱桥的结构组成及建造方式进行介绍,详细阐述拱桥核心设计元素。拱桥设计基于混凝土3D打印路径规划重构、简化古代青铜器饰纹“雷云纹”,并将其作为拱桥的外观的主元素。结合混凝土3D打印系统的打... 本文对西安市考古公园混凝土3D打印景观拱桥的结构组成及建造方式进行介绍,详细阐述拱桥核心设计元素。拱桥设计基于混凝土3D打印路径规划重构、简化古代青铜器饰纹“雷云纹”,并将其作为拱桥的外观的主元素。结合混凝土3D打印系统的打印能力及拱桥结构特点对拱桥进行优化分块,根据结构设计需求配制打印材料,完成拱桥上部结构设计建造。基于ANSYS软件对该拱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其结构强度及动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拱桥各项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最后结合拱桥打印构件组装和整体安装的特点,对混凝土3D打印箱型拱桥的施工工艺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3D打印 箱型拱桥 数值模拟 打印工艺 施工安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数化“模板驱动”的桥梁BIM建模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驷翔 柏华军 +3 位作者 陈瓴 黄亚飞 王吾愚 刘军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6-173,共8页
为了提高BIM技术在铁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对桥梁参数化建模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桥梁参数化建模的特征参数、关系分类等核心约束问题,提出参数化“模板驱动”的桥梁BIM建模方法,基于国产数维构件设计软件进行应用验证... 为了提高BIM技术在铁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对桥梁参数化建模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桥梁参数化建模的特征参数、关系分类等核心约束问题,提出参数化“模板驱动”的桥梁BIM建模方法,基于国产数维构件设计软件进行应用验证。鉴于铁路桥梁结构的规律性特点,提出基于EBS分解的桥梁构件几何造型方法,构建桥梁构件之间逐级递进的约束关系,对构件进行“模板驱动”的参数化设计,实现桥梁构件的建模及三维可视化联动更新;对复杂桥梁构件建模及拼接技术进行深入探讨,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基于参数化“模板驱动”的桥梁BIM建模方法,建立了桥梁BIM模型库,提高构件的复用性和灵活性。研究表明,“模板驱动”的桥梁参数化构件具有参数表达完善、约束关系清晰、构件通用性强、建模速度快、可视化效果好等优点,为BIM技术在铁路桥梁工程中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BIM技术 特征参数 参数化建模 模板驱动 三维可视化联动更新 复杂桥梁 构件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地区大温差、紫外辐射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争军 高仁和 +1 位作者 雷宇 柯文豪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大温差、紫外辐射条件下沥青胶结料容易老化,会增大沥青路面的开裂风险。为研究沥青胶结料在大温差、紫外辐射作用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以累年日平均温差、累年日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指标定义西藏地区大温差区和紫外辐射区,将西藏地区划分为... 大温差、紫外辐射条件下沥青胶结料容易老化,会增大沥青路面的开裂风险。为研究沥青胶结料在大温差、紫外辐射作用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以累年日平均温差、累年日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指标定义西藏地区大温差区和紫外辐射区,将西藏地区划分为6个区,通过模拟西藏地区不同温差、紫外辐射环境,研究沥青胶结料在不同温差和紫外辐射耦合作用下的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差对沥青胶结料的常规物理性能、高低温性能和成分变化影响较小;特大温差、强紫外辐射耦合作用,对基质沥青的常规物理性能影响较大;SBR改性沥青的蠕变劲度和蠕变速率变化幅度最小,低温抗裂性能更优;SBS改性沥青的车辙因子增长幅度较小,高温抗车辙性能更好;基质沥青羰基指数I_(C)=O和亚砜基指数I_(S)=O的增长幅度约为改性沥青的1.3倍,胶体稳定指数差值约为改性沥青的1.4倍,老化程度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大温差 紫外辐射 分区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聚物注浆混凝土-粉土界面黏结试验研究
17
作者 郭成超 杨晓东 +3 位作者 刁岳亮 姚红志 白东锋 王复明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33-238,共6页
地下连续墙和周边土体的界面容易发生病害,而高聚物注浆是有效修复加固界面手段,为了研究高聚物注浆后的混凝土和粉土界面黏结性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使用团队自主设计制造的恒压注浆系统和自主研制的高聚物对混凝土-土界面进行渗... 地下连续墙和周边土体的界面容易发生病害,而高聚物注浆是有效修复加固界面手段,为了研究高聚物注浆后的混凝土和粉土界面黏结性能,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使用团队自主设计制造的恒压注浆系统和自主研制的高聚物对混凝土-土界面进行渗透注浆,通过对注浆后的试件进行直剪试验,探究不同因素对于界面抗剪强度和界面强度参数等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分析直剪试验过程中界面剪切破坏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粉土 界面注浆 高聚物 数字图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伊高速黄河特大桥主桥主梁方案比选及设计关键技术
18
作者 王健 闫生龙 +1 位作者 宋松林 王翰哲 《桥梁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5,共7页
沁伊高速黄河特大桥主桥为(85+25×100)m连续组合梁桥,为选取合适的主梁形式,结合项目建设条件,选取工字钢-混组合梁、整体钢-混组合箱梁及双边箱组合梁方案进行对比。从结构整体性、桥面板局部受力、施工便捷性、工程经济性、运营... 沁伊高速黄河特大桥主桥为(85+25×100)m连续组合梁桥,为选取合适的主梁形式,结合项目建设条件,选取工字钢-混组合梁、整体钢-混组合箱梁及双边箱组合梁方案进行对比。从结构整体性、桥面板局部受力、施工便捷性、工程经济性、运营维修养护及景观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最终选用整体钢-混组合箱梁方案。主桥主梁采用混凝土桥面板+斜腹板槽形钢主梁组成的箱形等截面组合梁。主梁总高4.8 m,宽16.5 m,其中钢梁高4.5 m,桥面板厚0.28 m。采用优化钢梁上翼缘宽厚比、控制高腹板稳定性、改善桥面板多体系受力和采取负弯矩区桥面板防裂措施等多项设计关键技术,保证了主梁承载力、腹板稳定性、桥面板耐久性以及结构经济性。结构受力分析结果表明:钢梁抗弯(剪)承载力、桥面板承载力、裂缝宽度和腹板稳定性等均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梁桥 组合梁 槽形钢主梁 腹板稳定 防裂措施 方案比选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共晶相变调温沥青结合料性能研究
19
作者 富志鹏 曹升亮 +2 位作者 杨鹏凯 傅珍 李思琪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8-993,共6页
为减缓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出现的开裂、结冰等病害,制备了十四烷-月桂酸和十四烷-十二烷二元共晶相变材料,并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随后,制备不同相变微胶囊掺量的相变调温沥青,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和布氏黏度试验分析其对... 为减缓低温条件下沥青路面出现的开裂、结冰等病害,制备了十四烷-月桂酸和十四烷-十二烷二元共晶相变材料,并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随后,制备不同相变微胶囊掺量的相变调温沥青,通过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和布氏黏度试验分析其对沥青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自主设计试验评价其调温效果。结果表明,与基质沥青相比,2种相变调温沥青的低温抗裂性和流动性能都有明显提高,而温性能及黏稠度略有下降。对于调温效果而言,十四烷-月桂酸相变调温沥青的温度下降速率均小于基质沥青及十四烷-十二烷相变调温沥青,表明在对基质沥青的路用性能影响较小的前提下,十四烷-月桂酸二元共晶相变材料有更好的控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相变材料 微胶囊 路用性能 调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巧高速双河特大桥总体设计
20
作者 付炳宁 宋松林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格巧高速双河特大桥为(56+152+356+140)m高低塔斜拉桥,采用半飘浮约束体系;主梁采用宽28.7 m的双边工字形钢-混组合梁;桥塔为H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整体式塔墩和钻孔灌注桩基础;斜拉索采用标准抗拉强度1860 MPa的钢绞线斜拉索,梁端采... 格巧高速双河特大桥为(56+152+356+140)m高低塔斜拉桥,采用半飘浮约束体系;主梁采用宽28.7 m的双边工字形钢-混组合梁;桥塔为H形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整体式塔墩和钻孔灌注桩基础;斜拉索采用标准抗拉强度1860 MPa的钢绞线斜拉索,梁端采用锚拉板锚固,塔端采用钢锚梁锚固。针对该桥抗震设防水准高、成桥后蓄水深度大和非对称布置等特点,通过纵、横向约束体系对比分析采用在桥塔处设置纵向粘滞阻尼器,在辅助墩和桥台处设置横向软钢阻尼器的双向阻尼约束体系。采用考虑内域水和外域水附加质量的计算方法,分析高烈度深水大跨斜拉桥在地震作用下的流固耦合效应;设置风嘴和中央稳定板气动措施保障施工和运营阶段该桥的颤振和涡振性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改善钢-混组合梁桥面板的抗裂性能,上部结构采用“单节段循环+桥面板湿接缝滞后钢主梁2个节间浇筑”的施工方案。计算结果表明,该桥静动力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高低塔 钢-混组合梁 半飘浮体系 流固耦合 气动措施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