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估交通管控策略的环境效益,提出有效融合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和微观车辆排放模型的方法。利用VISSIM平台构建案例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提出基于轨迹数据的不同速度区间的加减速特征,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分4种驾驶行为,通过驾驶特性标定...为评估交通管控策略的环境效益,提出有效融合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和微观车辆排放模型的方法。利用VISSIM平台构建案例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提出基于轨迹数据的不同速度区间的加减速特征,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分4种驾驶行为,通过驾驶特性标定仿真模型全局参数,描述了参数总敏感度以及参数之间相互作用的敏感度。利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分析并标定局部参数值,优化了参数标定流程。计算仿真轨迹工况,本地化MOVES(motor vehicle emission simulator)微观排放模型,得到交叉口不同流向和不同驾驶行为下的HC、CO、NO_(x)、CO_(2)排放。研究表明:仿真模型优化效果显著,所提方法可精确识别高排放的空间位置,解析排放与驾驶行为之间的联系。应用DBSCAN聚类分析参数寻优值有助于实现自动化标定流程,全局参数标定将速度分布χ^(2)误差由0.6327降至0.1306,加速度分布χ^(2)误差由0.1441降至0.0528,对于环境视角下仿真模型构建至关重要。展开更多
由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移动点源碳排放不同于电力和钢铁等固定排放点源,具有不易于管理和监测的特点,且方法学发展滞后,使得大多数碳排放交易系统未将其纳入早期控排范围。本文分析比较了交通系统碳交易方法学的发展状况,将碳交易项目开发...由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移动点源碳排放不同于电力和钢铁等固定排放点源,具有不易于管理和监测的特点,且方法学发展滞后,使得大多数碳排放交易系统未将其纳入早期控排范围。本文分析比较了交通系统碳交易方法学的发展状况,将碳交易项目开发潜在领域归纳为4类:道路交通领域,涉及到的方法学比较复杂,有十几种之多;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主要采取ACM0016和CM-028-V01方法学;航空运输领域,至2014年10月尚未有适用于该领域的方法学获得批准;铁路运输领域,涉及到的方法学主要是AM0101。并分别各领域计算出相应的潜在减排量。分析了交通系统3个碳交易项目案例,其中,已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的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碳开发项目,认可的温室气体清单为:基准线排放量27 078.936 103 t CO2e;项目排放量20 975.456 103 t CO2e;泄露0;项目减排量6 103 t CO2e。已完成碳核查报告的城市燃料替换公共交通项目,第一年减排量计算结果为:基准线排放量218 333 t CO2e;项目排放量158 824 t CO2e;泄露0;项目减排量59 509 t CO2e。正在开发的城市轨道公共交通项目,预计在整个10年的计入期内可以产生减排量2 057 064 t,平均每年205 706 t。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在总量控制碳交易试点下的交通系统碳交易项目测量、报告、核查建设要点:1建立交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2编制城市交通体系温室气体清单。3参与制定《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4建立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团队,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企业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展开更多
文摘为评估交通管控策略的环境效益,提出有效融合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和微观车辆排放模型的方法。利用VISSIM平台构建案例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提出基于轨迹数据的不同速度区间的加减速特征,应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分4种驾驶行为,通过驾驶特性标定仿真模型全局参数,描述了参数总敏感度以及参数之间相互作用的敏感度。利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分析并标定局部参数值,优化了参数标定流程。计算仿真轨迹工况,本地化MOVES(motor vehicle emission simulator)微观排放模型,得到交叉口不同流向和不同驾驶行为下的HC、CO、NO_(x)、CO_(2)排放。研究表明:仿真模型优化效果显著,所提方法可精确识别高排放的空间位置,解析排放与驾驶行为之间的联系。应用DBSCAN聚类分析参数寻优值有助于实现自动化标定流程,全局参数标定将速度分布χ^(2)误差由0.6327降至0.1306,加速度分布χ^(2)误差由0.1441降至0.0528,对于环境视角下仿真模型构建至关重要。
文摘由于交通运输行业的移动点源碳排放不同于电力和钢铁等固定排放点源,具有不易于管理和监测的特点,且方法学发展滞后,使得大多数碳排放交易系统未将其纳入早期控排范围。本文分析比较了交通系统碳交易方法学的发展状况,将碳交易项目开发潜在领域归纳为4类:道路交通领域,涉及到的方法学比较复杂,有十几种之多;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主要采取ACM0016和CM-028-V01方法学;航空运输领域,至2014年10月尚未有适用于该领域的方法学获得批准;铁路运输领域,涉及到的方法学主要是AM0101。并分别各领域计算出相应的潜在减排量。分析了交通系统3个碳交易项目案例,其中,已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挂牌的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碳开发项目,认可的温室气体清单为:基准线排放量27 078.936 103 t CO2e;项目排放量20 975.456 103 t CO2e;泄露0;项目减排量6 103 t CO2e。已完成碳核查报告的城市燃料替换公共交通项目,第一年减排量计算结果为:基准线排放量218 333 t CO2e;项目排放量158 824 t CO2e;泄露0;项目减排量59 509 t CO2e。正在开发的城市轨道公共交通项目,预计在整个10年的计入期内可以产生减排量2 057 064 t,平均每年205 706 t。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在总量控制碳交易试点下的交通系统碳交易项目测量、报告、核查建设要点:1建立交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2编制城市交通体系温室气体清单。3参与制定《交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4建立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和团队,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企业能源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