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M技术在宜良老青龙水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田会静 赵建豪 +2 位作者 张志青 郝彦彬 吴殿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15-117,174,共4页
水利工程具有地形条件复杂、构筑物独特多样、涉及专业众多等特点,并存在图纸信息繁冗、设计及施工交底繁琐、土石方量计算不精确等问题。对此,以昆明市宜良老青龙水库工程为例,提出了构建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方法。通过采用Civil 3D、Re... 水利工程具有地形条件复杂、构筑物独特多样、涉及专业众多等特点,并存在图纸信息繁冗、设计及施工交底繁琐、土石方量计算不精确等问题。对此,以昆明市宜良老青龙水库工程为例,提出了构建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方法。通过采用Civil 3D、Revit和部件编辑器等软件,协同完成了项目地形的清基放坡、水工建筑物BIM模型构建、土石方量计算和三维可视化。介绍了BIM技术在该水利工程中的主要应用要点。该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程设计效率和产品质量,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Civil 3D REVIT 土石方量计算 部件编辑器 宜良水库 昆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染污泥基炭材料制备及其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吸附特性研究
2
作者 吴金亮 何航 +3 位作者 黄佳音 陈益人 张伟军 王东升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在65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印染污泥基炭材料(DSC),并采用SEM、XPS、FT-IR和BET等手段表征了DSC的理化性质;将DSC应用于疏浚余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了DSC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质(DOM)的吸附特性,并结合吸附动力学... 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在65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印染污泥基炭材料(DSC),并采用SEM、XPS、FT-IR和BET等手段表征了DSC的理化性质;将DSC应用于疏浚余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了DSC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质(DOM)的吸附特性,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解析其吸附过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和高效体积排阻色谱(HPSEC)分析,探究疏浚余水中DOM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印染污泥基炭在热解后获得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吸附点位增多,且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印染污泥基炭表面C—H、C=O结合比降低、C—C、C—O结合比增加,芳香化程度增加,同时印染污泥基炭表面呈现高度疏水性,有利于吸附点位暴露;DSC对疏浚余水中DOM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尤其是芳香类蛋白和富里酸类物质,其最大吸附量达18.53 mg/g;DSC对疏浚余水中DOM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DSC对疏浚余水中DOM的吸附机理主要涉及孔隙填充、氢键结合、π-π共轭效应和疏水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印染污泥后续资源化利用和降低疏浚余水的有机负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污泥基炭 疏浚余水 热解炭化 吸附 溶解性有机质(D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特征分析与防范策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家瑞 王天祥 +1 位作者 胡保安 董先锋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63,共2页
为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统计我国2012—2019年259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础上,分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趋势、事件类型、行业分布以及污染物状态,提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准周期演变概念模型,进而明确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日... 为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在统计我国2012—2019年259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基础上,分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趋势、事件类型、行业分布以及污染物状态,提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准周期演变概念模型,进而明确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日常管理事务、应急对策、预防和应对策略。1)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事件类型有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事件、溢油事件、易燃易爆品爆炸燃烧事件,大多为液态污染物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道路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准周期演变规律,包括孕育期、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恢复期,人们对待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态度及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与心理活动也呈麻痹、忽视、惊慌、救援与恢复的准周期性演变;3)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恢复期的规划重建、孕育期的培训和督导、潜伏期的防御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对策包括潜伏期的预警、爆发期的抵御与救援、持续期的监测与评估等,不同时期应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污染物 危险化学品泄漏 准周期概念模型 预防策略 应急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扬 付正辉 +3 位作者 张雅然 郭怀成 姜霞 王书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以青海省湟水流域为研究案例,考虑气候变化与流域水文循环的密切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水环境系统的剧烈影响,构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体系。该体系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进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匹配,从而精确地评... 以青海省湟水流域为研究案例,考虑气候变化与流域水文循环的密切联系以及气候变化对水环境系统的剧烈影响,构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体系。该体系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进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匹配,从而精确地评估气候变化对流域尺度水文循环的影响,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最终建立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动态变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湟水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环境承载力总体上呈现改善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气候变化 水资源 水环境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粗粒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及级配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何忠明 刘雅欣 +2 位作者 曾新发 刘登生 职孟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2-718,共7页
为了研究非饱和粗粒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及级配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曲率系数和不均匀系数配制5种不同级配的粗粒土土样,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装置进行降雨入渗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基质吸力与含水率关系拟合曲线,得到满足试验条件的函... 为了研究非饱和粗粒土基质吸力与含水率及级配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曲率系数和不均匀系数配制5种不同级配的粗粒土土样,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型装置进行降雨入渗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基质吸力与含水率关系拟合曲线,得到满足试验条件的函数关系式,从而得到土-水特征曲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均匀系数越大,土样初始含水率越小,达到饱和状态时含水率越小,且土样达到饱和所需的时间越长;随着脱水过程的进行,土样不均匀系数越大,其含水率的下降速度越慢,残余含水率也越大;初始基质吸力随着土样不均匀系数增大而不断提高,同时,土样的残余基质吸力随着不均匀系数增大而增大;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对实测土-水特征曲线进行拟合可获得拟合参数,从而得到可应用于数值分析的土-水特征曲线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粒土 级配 基质吸力 含水率 土水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平台的天山北麓活动逆断层智能化提取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玲 苗树清 杨晓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2-434,共13页
数字地形分析是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表过程分析中。随着高精度数字地形数据获取的日益便捷,精细定量化研究地貌参数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呼图壁断裂和独山子断裂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地表迹线十... 数字地形分析是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表过程分析中。随着高精度数字地形数据获取的日益便捷,精细定量化研究地貌参数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呼图壁断裂和独山子断裂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地表迹线十分典型而显著。在这2个区域内,前人已经完成了区域大比例尺活动断裂地质地貌填图,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因此,它们是十分理想的探索断层迹线自动化提取方法的2个区域。在实际提取过程中,根据逆断层陡坎的倾向是否与其所在地貌面坡向一致,文中分别定义了正向和反向逆断层陡坎。基于对这2种不同断层陡坎形态的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并选择恰当的地貌参数实现了对断层地表迹线的提取。通过坡度计算、冲沟提取、数据密度分析和流程建模等步骤,建立了2套智能化提取流程。最终提取结果与以往的地质地貌填图和遥感数据目视解译结果基本一致。除此之外,独山子研究区的提取结果还揭露了未曾被识别的反向断层陡坎迹线。这不仅说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同时也能够提取十分细小的逆断层地表迹线。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人机交互式的半自动化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如何真正实现任意地质构造背景中逆断层地表迹线的完全自动化提取,仍然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 智能化提取 地貌参数 活动构造 高精度数字地形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能源生产用水需求分析的多情景方法:以唐山市为例
7
作者 李能 任会康 +3 位作者 刘登生 刘伟 贾志远 祝元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6,共12页
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能源用水需求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类型能源生产和加工活动与水资源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没有区分不同能源类型的取水量和耗水量,也未考虑能源生产和加工行业本身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及多... 传统的资源型城市能源用水需求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类型能源生产和加工活动与水资源需求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没有区分不同能源类型的取水量和耗水量,也未考虑能源生产和加工行业本身对水资源的巨大需求。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及多情景方法设置,结合LEAP模型和工业用水核算方法,探讨了在相关能源政策情景下唐山市2016—2050年中长期的能源生产部门产量和对应的能源生产用水量趋势,并根据结果对唐山市减缓乃至解决水资源匮乏困境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基准情景下,2030年取水量将增至8.10亿m^(3),耗水量增至1.74亿m^(3),较2015年分别增长52.25%和33.33%;(2)产业结构优化情景下,2030年取水量较基准情景减少2.29亿m^(3),耗水量减少0.51亿m^(3);(3)能源结构调整情景下,2030年取水量为6.93亿m^(3),耗水量为1.86亿m^(3),较ISO情景分别增加1.12亿m^(3)和0.64亿m^(3);(4)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提高低碳能源效率的情景下,能源用水量显著减少,较TOS情景,峰值时间提前近10 a,2030年取水量减少1.17亿m^(3),耗水量减少0.04亿m^(3)。即在ISO情景中,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例,可以实现更节能高效的能源生产方式;在LCD情景中,通过持续升级末端设备技术,显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了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设备更新对能源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有助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升能源产业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促进能源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唐山市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电力和热力需求同步增长,导致水资源需求显著增加。通过不同情景模式的预测,针对性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减少高耗能能源的使用,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能源取水量和耗水量,同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其耗水量,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以提升整个能源产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产 能源政策 情景分析 取水量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底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转化规律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明 李霖昱 +5 位作者 胡爱彬 张伟军 王东升 孙祥 黄佳音 陈益人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5-163,共9页
为探究湖泊底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和转化规律,采用紫外、荧光光谱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不同堆肥时间的底泥中DOM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光谱学结果表明: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底... 为探究湖泊底泥好氧堆肥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和转化规律,采用紫外、荧光光谱并结合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技术,对不同堆肥时间的底泥中DOM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光谱学结果表明:随着堆肥时间的延长,底泥样品中DOM的含共轭苯环结构和显色基团的组分含量均在增加,含有不饱和结构的组分中π→π~*跃迁更为活跃;底泥样品中DOM的腐殖化指数(HIX)不断增大,氢碳比减少,平均芳香性指数增大,由此说明堆肥底泥中DOM的芳构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提高;底泥样品中DOM的荧光指数(FI)在0.7~0.9之间,生物源指数(BIX)在0.7~1.0之间,表明其来源受微生物活动的影响显著;此外,底泥样品中蛋白类物质被分解转化为腐殖酸和富里酸类物质,且富里酸类物质成为DOM中的主要部分;FT-ICR MS则从分子层面说明堆肥底泥中DOM的脂肪族/蛋白质类化合物会向木质素/富羧基脂环分子类化合物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底泥 溶解性有机物(DOM) 好氧堆肥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FT-ICR 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罐对泵站水锤的防护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琨 吴建华 +3 位作者 刘亚明 郭伟奇 孙一鸣 韩亚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0-204,共5页
为了开展空气罐对泵站水锤防护效果方面的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辛安泉工程西仵泵站为研究对象,根据水锤计算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空气罐数学模型;借助于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泵站发生停泵水锤时无阀防护、液控蝶阀与空气阀防护、液控蝶阀与空气... 为了开展空气罐对泵站水锤防护效果方面的研究,以山西省长治市辛安泉工程西仵泵站为研究对象,根据水锤计算的基本原理,建立了空气罐数学模型;借助于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泵站发生停泵水锤时无阀防护、液控蝶阀与空气阀防护、液控蝶阀与空气罐防护、液控蝶阀空气阀加空气罐联合防护等工况下的水锤压力变化规律,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利用液控蝶阀、空气阀和一定体积的空气罐对泵站水锤进行联合防护的新思路。研究过程中,将空气罐直径作为变量,以此模拟空气罐体积对水锤防护效果的影响,从而得出了液控蝶阀、空气阀加空气罐联合防护时的水锤防护效果最佳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于其他供水工程的水锤防护具有借鉴意义,可为长距离供水工程水锤防护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锤防护 泵站水锤 空气罐 联合防护 水力过渡 西仵泵站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隆尧地裂缝成因机理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玉涛 杨为民 +4 位作者 周俊杰 于鸿坤 李晓乐 张田田 万飞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78,共10页
隆尧地裂缝是华北平原地区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灾害程度最为严重的构造地裂缝,但其与断裂之间的成因研究一直缺少系统的证明材料和完整的理论分析,即隆尧地裂缝与断裂之间是怎样的成生关系仍较为模糊。文章根据现场调查、探槽、地球... 隆尧地裂缝是华北平原地区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灾害程度最为严重的构造地裂缝,但其与断裂之间的成因研究一直缺少系统的证明材料和完整的理论分析,即隆尧地裂缝与断裂之间是怎样的成生关系仍较为模糊。文章根据现场调查、探槽、地球物理探测和钻孔联合剖面等方法,分析了隆尧地裂缝几何运动特点和深部构造特征,探讨了隆尧地裂缝的成因机理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隆尧地裂缝(主要指西段)的发育位置与隆尧活动断裂基本重合,地裂缝走向近EW,倾向南,倾角60°~80°,南盘相对北盘下降,具正断性;同时,地裂缝面处黏土层中发育擦痕,上盘发育的分支裂缝与主裂缝相交成“y”型,地裂缝上下盘位移差随深度增加;地球物理探测解译隆尧活动断裂上断点埋深40~50 m,钻孔联合剖面揭示隆尧地裂缝向下延伸与隆尧活动断裂上断点吻合。地裂缝发育位置、产状、几何特点、运动特征与物探解译、钻孔联合剖面揭示的隆尧活动断裂一致,因此,隆尧地裂缝与隆尧活动断裂直接相连。根据上述成因理论,提出了构造地裂缝的一种成因模式——断层直剪式,即:在区域应力加强或转变的基础上,基地隐伏断裂开始蠕滑运动,断层面或断层带向地表延伸,切穿第四系岩土层,在地表形成陡坎。并据此分析了隆尧地裂缝的形成、显现和发展过程,为断层直剪式地裂缝成因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尧地裂缝 隆尧活动断裂 成因机理 成因模式 断层直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地层和重叠隧道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垚 李明帅 +4 位作者 郭飞 许英刚 雷华阳 吴筱 陈学俭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58-263,共6页
地铁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行车荷载对地层和重叠隧道有显著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很少聚焦重叠隧道变形响应,且缺乏行车荷载施加位置的影响。选取天津某重叠隧道工程,采用激振力函数确定行车荷载,开展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地层及重叠隧道变形数... 地铁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行车荷载对地层和重叠隧道有显著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很少聚焦重叠隧道变形响应,且缺乏行车荷载施加位置的影响。选取天津某重叠隧道工程,采用激振力函数确定行车荷载,开展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地层及重叠隧道变形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铁行车荷载的施加位置会对地层位移和隧道变形产生明显影响。Smax值和i值均与数据提取位置相关。距隧道中心1.5D为地铁行车荷载引起地层水平位移的临界影响范围。三种工况作用下,隧道纵向变形均表现为整体下沉。行车荷载仅施加于上或下隧道时,施加荷载的隧道横向变形较大;同时施加于两隧道时,两隧道均在底部产生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隧道 行车荷载 激振力函数 数值模拟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白洋淀底泥土工管袋脱水工艺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佳音 杨旺旺 +1 位作者 王利桃 马凯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97-98,119,共3页
针对河湖疏浚土工管袋脱水工程存在的底泥含水率高、工期长等问题,基于白洋淀污染底泥,开展底泥脱水絮凝调理小试试验和土工管袋脱水中试试验研究,优选出脱水效果明显的絮凝调理配方及其最佳投加量,并提出了适用于白洋淀污染底泥处理的... 针对河湖疏浚土工管袋脱水工程存在的底泥含水率高、工期长等问题,基于白洋淀污染底泥,开展底泥脱水絮凝调理小试试验和土工管袋脱水中试试验研究,优选出脱水效果明显的絮凝调理配方及其最佳投加量,并提出了适用于白洋淀污染底泥处理的土工管袋脱水规律。经土工管袋试验验证,连续脱水56 d,底泥含水率从90.00%下降至38.28%,脱水减容量达90.15%,脱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底泥 絮凝调理 土工管袋 脱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吸附/解吸法确定环保疏浚深度方法探讨——以太原汾河示范段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永刚 程瑾 +2 位作者 励彦德 葛高岭 苏召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392-399,共8页
有效疏浚深度是决定疏浚工程造价和治理效果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现行标准规范尚未明确底泥营养盐浓度的标准,对营养盐超标河湖污染底泥的评价和有效疏浚深度确定十分不利。以太原汾河示范段为例,取其代表性柱状样0.3~0.4、0.9~1.0、1.4~... 有效疏浚深度是决定疏浚工程造价和治理效果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现行标准规范尚未明确底泥营养盐浓度的标准,对营养盐超标河湖污染底泥的评价和有效疏浚深度确定十分不利。以太原汾河示范段为例,取其代表性柱状样0.3~0.4、0.9~1.0、1.4~1.6、1.9~2.0 m深度的底泥,分别设计Ⅰ类~劣Ⅴ类氨氮(NH4^+-N)、正磷酸盐(PO4^3-)的模拟水和柱状样实际上覆水,进行氮、磷吸附/解吸试验,并分析不同深度底泥氮、磷吸附/解吸特征。结果表明:柱状样1.6 m深度以内底泥中NH4^+-N对水体呈释放状态,1.9 m深度底泥对水体中NH4^+-N具一定吸附性;1.6 m深度以内底泥中PO4^3-对水体有释放风险,1.9 m深度底泥对水体中PO4^3-具一定吸附性;1.3 m深度底泥中总氮(TN)、NH4^+-N浓度出现较明显的拐点,1.6 m深度底泥中总磷(TP)浓度出现较明显的拐点。结合底泥对上覆水体影响及底泥中氮、磷浓度垂向变化等因素,确定太原汾河示范段有效疏浚深度为1.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底泥 吸附/解吸 平衡浓度 有效疏浚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安全管控在内河航道整治施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建豪 邬德宇 +1 位作者 李政 田会静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463-468,共6页
航道施工具有劳动强度大、环境影响大、构筑物复杂、水下施工难、通航影响大等特点,给施工作业带来了不安全因素。针对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安全管控难点,依托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项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集成... 航道施工具有劳动强度大、环境影响大、构筑物复杂、水下施工难、通航影响大等特点,给施工作业带来了不安全因素。针对内河航道整治工程安全管控难点,依托京杭运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项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手段,集成相应的施工智能化设备,研发了航道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对航道整治工程中的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安全风险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实现了内河航道施工建设的智能化安全管控,提升了内河航道整治施工建设管理的标准化、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管理 航道整治 智慧工地 智能化管控 施工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温加热技术的淤泥真空预压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瑾 曹凯 +5 位作者 吴玉涛 金亚伟 张勇 张珍 高天宇 王小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技术是一种新型淤泥脱水固结技术,尚未开展有关的现场试验研究。以白洋淀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间歇式温致相变汽化发生器联合真空预压技术进行淤泥脱水固结的现场试验,从热动力学和渗透固结理论方面阐述了增温... 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技术是一种新型淤泥脱水固结技术,尚未开展有关的现场试验研究。以白洋淀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间歇式温致相变汽化发生器联合真空预压技术进行淤泥脱水固结的现场试验,从热动力学和渗透固结理论方面阐述了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的技术原理,并将处理效果与常规真空预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温加热联合真空预压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底泥的固结沉降,体积压缩率约为常规真空预压的3倍,底泥含水率为34.59%,较常规真空预压降低了18.6%,十字板强度提高了约2倍,处理61 d后的固结度达83.3%~85.4%,但处理后的底泥表面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在平面上表现为距增温装置越远,沉降量越小。根据饱和土的有效应力理论,距离增温装置越近,孔隙水压力消散的越快,当停止增温加热时,孔隙水压力产生了明显的回弹现象,距离增温装置越近,回弹量越大,这主要与增温装置的埋设深度、加载时长和温度加载模式有关。同时,根据底泥含水率和沉降变化规律,初步厘定了该增温装置的有效半径为2~3 m。研究结果可为该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加热 真空预压 淤泥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狼星免像控航摄系统与Inpho系统在无人机遥感数据后处理中的对比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小龙 陈文新 +1 位作者 敖庄哲 雷尚彬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0-163,共4页
针对传统无人机航测内外业流程复杂、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对比了天狼星免像控系统和Inpho系统的无人机遥感数据后处理流程,并对输出的DOM、DEM成果精度进行比较,取得了以下结论:(1)天狼星免像控系统比Inpho常规无人机航测系统具有外业免... 针对传统无人机航测内外业流程复杂、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对比了天狼星免像控系统和Inpho系统的无人机遥感数据后处理流程,并对输出的DOM、DEM成果精度进行比较,取得了以下结论:(1)天狼星免像控系统比Inpho常规无人机航测系统具有外业免像控、无需内业刺点、高度自动化一键式处理等优点,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2)天狼星免像控系统和Inpho系统在处理1∶500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时,均能满足1∶500航空摄影测量精度要求,而且天狼星免像控系统处理的数据精度优于Inpho系统的数据处理精度。其中天狼星航摄系统DOM、DEM中误差分别为0.043 1、0.084 3 m,Inpho系统DOM、DEM中误差分别为0.052 6、0.158 6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狼星 免像控 Inpho DOM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值模拟在草海东风坝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17
作者 赵津京 王华原 田会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103-106,共4页
滇池治理进行四期工程后,五期草海生态清淤工程区周围已经没有较大的清淤底泥处理场地,选取东风坝作为转存区进行临时清淤底泥堆存,在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前对其进行脱水,以方便转运。合理的转存区设计方案可以减少底泥溢流损失,另外东... 滇池治理进行四期工程后,五期草海生态清淤工程区周围已经没有较大的清淤底泥处理场地,选取东风坝作为转存区进行临时清淤底泥堆存,在污染底泥资源化利用前对其进行脱水,以方便转运。合理的转存区设计方案可以减少底泥溢流损失,另外东风坝围堤的处置方案关系到水体交换、水生态修复以及工程费用。采用MIKE 3水动力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不同方案下的东风坝转存区泥沙运动模型和交换水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此数值模拟可以用于转存区设计方案和东风坝围堤处置方案的比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淤 底泥脱水 数值模拟 东风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初始含水率分布的覆盖层边坡非饱和入渗过程与稳定性计算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史振宁 戚双星 刘登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99-1009,共11页
根据覆盖层边坡特性设计室内降雨试验模型,提出初始含水率分布沿高程呈反比例分布。根据边坡表面未饱和时降雨入渗受总降雨量控制的基本假设,建立了不排水状态下覆盖层边坡降雨入渗的解析计算方法。基于上述降雨入渗理论,考虑非饱和土... 根据覆盖层边坡特性设计室内降雨试验模型,提出初始含水率分布沿高程呈反比例分布。根据边坡表面未饱和时降雨入渗受总降雨量控制的基本假设,建立了不排水状态下覆盖层边坡降雨入渗的解析计算方法。基于上述降雨入渗理论,考虑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建立适用于非饱和覆盖层边坡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分析了覆盖层厚度、初始含水率分布参数以及覆盖层边坡角度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具体结论如下:(1)覆盖层边坡内部初始含水率分布可采用反比例分布近似表示,基于总降雨量控制假设,得到可考虑初始含水率分布的覆盖层边坡降雨入渗解析计算方法。(2)基于半无限空间体边坡假设,给出覆盖层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不同位置滑动面的稳定系数计算方法。(3)在相同降雨量条件下,边坡初始稳定性随覆盖层土体厚度的增加而下降。降雨入渗对覆盖层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随着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4)当降雨量相同时边坡稳定性随着覆盖层土体初始含水率分布参数的增加而下降,降雨时间越长,初始含水率分布对边坡稳定的影响越明显。(5)不同角度的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均随降雨量增加而逐渐减小。在初始状态下边坡角度增加所引起的最小稳定系数下降幅度最大,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边坡稳定性受角度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层边坡 含水率 降雨入渗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沙模型的大夏河流域水沙过程演变机理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熠明 蓝云龙 +3 位作者 周祖昊 陈赛男 蔡静雅 刘佳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127,共7页
黄河上游水沙过程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影响,年际及年内分布差异较大。选择大夏河流域为研究区,对研究区的实测径流和输沙量进行趋势性分析,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沙模型(WEP-SED)模拟流域水沙过程并采用多因子归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黄河上游水沙过程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影响,年际及年内分布差异较大。选择大夏河流域为研究区,对研究区的实测径流和输沙量进行趋势性分析,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沙模型(WEP-SED)模拟流域水沙过程并采用多因子归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探究大夏河流域在变化环境下的水沙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大夏河流域年径流量下降速率为0.85亿m 3/10 a,年输沙量下降速率为66.25万t/10 a,趋势均为负持续性,输沙量的减小幅度是径流量的1.8倍;大夏河流域水沙过程主要受汛期降水、气温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降水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7.0%和-90.0%,气温对两者的贡献率分别为-29.7%和-16.5%,而土地利用变化对两者的影响呈现微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演变机理 分布式水沙模型 多因子归因分析方法 大夏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空间取向TI介质qP和qSV波解耦的波动方程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庆朝 朱国维 +2 位作者 何登科 秦良 呼邦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353-4366,共14页
由于构造运动等作用,TI介质对称轴往往沿空间任意方向分布,具有任意空间取向对称轴的TI(ATI)介质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VTI介质与ATI介质的相速度在形式上具有一致性,VTI介质中地震波的相角对应ATI介质对称轴与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夹角.本文... 由于构造运动等作用,TI介质对称轴往往沿空间任意方向分布,具有任意空间取向对称轴的TI(ATI)介质更符合实际地质情况.VTI介质与ATI介质的相速度在形式上具有一致性,VTI介质中地震波的相角对应ATI介质对称轴与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夹角.本文基于Tsvankin的VTI介质精确相速度公式,利用TI介质对称轴和地震波传播方向上单位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来计算ATI介质的精确相速度.根据弱各向异性假设,导出qP波和qSV波的近似相速度,分析了近似公式的误差,讨论总结了ATI介质qP波和qSV波的相速度特征.本文中的单位向量采用观测坐标系表示,通过相角关系,可以较为方便地由ATI介质近似相速度导出频散关系,然后借助傅里叶逆变换推导出时间-波数域qP波和qSV波解耦的波动方程.数值算例表明本文的波动方程是qP波和qSV波解耦的,波场计算结果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数值频散,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介质 qP-qSV波波动方程 相速度 伪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