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贪夜蛾在浙江东阳田间玉米植株上的发生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24
1
作者 韩海亮 章金明 +6 位作者 徐红星 包斐 刘敏 赵福成 吕要斌 吕仲贤 王桂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3-623,共11页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方法】2019年在浙江东阳通过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方法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消长规律;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成虫产卵习性和幼虫对玉米植株的为害习...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方法】2019年在浙江东阳通过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方法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消长规律;通过田间调查明确成虫产卵习性和幼虫对玉米植株的为害习性,以及幼虫对不同甜、糯玉米品种的为害差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高效防治药剂。【结果】灯诱和性信息素诱捕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浙江东阳于6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出现2次明显成虫高峰,9月峰值显著高于6月;草地贪夜蛾成虫趋向于在较低叶龄玉米植株上产卵,80%的卵产于玉米叶片正面,幼虫取食具有显著的趋嫩习性,严重为害玉米心叶和果穗;不同玉米品种被害株率差异较大,甜玉米品种为害株率为0~28.41%,糯玉米品种为害株率为0~42.50%。2019年在浙江东阳进行的田间药剂试验筛选出了甲维盐、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虫螨腈、丙溴磷、灭多威、茚虫威、苦皮藤素Celastrus angulatus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NPV, MbNPV)等高效防治药剂,药后3 d虫口减退率为87.61%~98.99%,田间持效期约为7~10 d。【结论】草地贪夜蛾不仅为害玉米植株的叶片,更严重为害果穗,秋季为害显著高于春季,对鲜食玉米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在防治玉米上的草地贪夜蛾时,应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诱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及重视苗期保苗和后期保穗,适当放宽拔节期到抽雄期防治阈值的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鲜食玉米 种群动态 为害习性 化学防治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超高产精确栽培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2
作者 景立权 袁建华 +2 位作者 赵福成 陆大雷 陆卫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9-434,共6页
以近期全国高产超高产玉米群体为基础,概述了高产超高产群体质量为:大群体(平均密度为1 hm295 850株,平均叶面积指数为7.3)、高积累(干物重大于30 000 kg/hm2)和多转化(粒叶比大于2.50)是形成高产超高产玉米群体的基础。重点阐述了中国... 以近期全国高产超高产玉米群体为基础,概述了高产超高产群体质量为:大群体(平均密度为1 hm295 850株,平均叶面积指数为7.3)、高积累(干物重大于30 000 kg/hm2)和多转化(粒叶比大于2.50)是形成高产超高产玉米群体的基础。重点阐述了中国精确栽培技术研究现状,并对精确栽培技术在玉米高产超高产上的应用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精确栽培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产超高产 群体质量 精确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Zea may)×四倍体多年生玉米(Zea perennis)可育三倍体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吕桂华 唐祈林 +2 位作者 郭国锦 陈坚剑 荣廷昭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52-1156,共5页
通过将普通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大量杂交,获得一株部分可育三倍体植株MT-71,为外源遗传物质在普通玉米的导入创造新种质。MT-71杂交结实率分别为3X/2X=7.84%,2X/3X=0.56%,3X/4X=0.52%,开放授粉结实率为1.18%;其花粉母细胞(PMC)染... 通过将普通玉米与四倍体多年生玉米大量杂交,获得一株部分可育三倍体植株MT-71,为外源遗传物质在普通玉米的导入创造新种质。MT-71杂交结实率分别为3X/2X=7.84%,2X/3X=0.56%,3X/4X=0.52%,开放授粉结实率为1.18%;其花粉母细胞(PMC)染色体平均构型为2.30Ⅰ+3.72Ⅱ+6.49Ⅲ+0.23Ⅳ;3X/2X后代植株染色体几乎包括所有2n=20~30染色体数目,2X/3X和开放授粉后代中染色体数目仅有2n=20,21。结果表明,MT-71可产生有功能的雌雄配子,其中n=10,11的配子更易遗传;雌配子体对额外染色体的传递能力显著高于雄配子体,异源三倍体最有效的遗传方式为3X/2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四倍体多年生玉米种 非整倍体 减数分裂 2n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倍体诱导系在玉米育种研究中的初探 被引量:9
4
作者 吕桂华 徐秀红 +1 位作者 卢华兵 郭国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57-960,共4页
利用3个单倍体诱导系与8个不同基因型母本(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杂交诱导,根据籽粒颜色、根尖染色体压片、气孔密度并结合田间植株表现鉴定单倍体,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结果表明,不同诱导系间诱导率存在差异,MT041... 利用3个单倍体诱导系与8个不同基因型母本(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杂交诱导,根据籽粒颜色、根尖染色体压片、气孔密度并结合田间植株表现鉴定单倍体,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加倍。结果表明,不同诱导系间诱导率存在差异,MT041平均单倍体诱导率显著高于其他2个诱导系,诱导率为4.17%;不同基因型母本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糯玉米和普通玉米材料单倍体率显著高于甜玉米,甜糯玉米杂交种对甜玉米单倍体提高有利。0.06%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加倍效果显著高于0.02%浓度,但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成苗率不高,结果表明加倍技术仍然是制约DH育种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诱导系 染色体加倍 气孔密度 DH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果穗有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楼向阳 张全德 +1 位作者 俞忠良 赵军华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1-24,共4页
对随机抽取的14个普通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F1(F1′)组合,用ADM模型估算这些有缺失组合的双列杂交材料的7个植株和果穗性状的遗传方差。结果表明:在植株和果穗性状上,除穗粗外,其它性状以直接效应(加性... 对随机抽取的14个普通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F1(F1′)组合,用ADM模型估算这些有缺失组合的双列杂交材料的7个植株和果穗性状的遗传方差。结果表明:在植株和果穗性状上,除穗粗外,其它性状以直接效应(加性和显性效应)方差为主;同时多数性状(位高比除外)的母体效应方差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预示着在这些性状的改良中母体效应方差应予以重视。剩余方差在所有7个性状上也都达极显著水平,但贡献率较小。对基因型值的预测(AUP)结果表明亲本9(P9)和P6组配的F1有较高的单株产量;成对性状间相关系数的估算表明,成对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其中穗长与行粒数、株高与穗位高间有较高的遗传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效应 细胞质效应 母体效应 玉米 果穗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须多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胡瑛瑛 楼肖成 +1 位作者 郭勇 石丽敏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8期36-37,共2页
玉米须多糖是玉米须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本文就玉米须多糖的提取、化学组成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玉米须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须多糖 提取 化学结构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赵福成 卢德生 +1 位作者 朱正梅 王桂跃 《农业科技通讯》 2008年第9期7-9,共3页
甜玉米近年来发展迅速,种子活力低、苗势差一直是限制甜玉米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影响甜玉米种子活力低下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并从育种、栽培和种子预处理方面提出了提高种子活力的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甜玉米 种子活力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玉米纹枯病病原融合群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海亮 谭禾平 +3 位作者 赵福成 包斐 苏婷 王桂跃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3期370-372,共3页
从浙江省不同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样,分离纯化得到丝核菌65株,融合群鉴定结果表明,所取样品属AG1-ⅠA和AG5融合群,其中AG1-ⅠA为优势融合群,占95.38%。选取不同玉米产区10株AG1-ⅠA典型菌株和3株AG5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A... 从浙江省不同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样,分离纯化得到丝核菌65株,融合群鉴定结果表明,所取样品属AG1-ⅠA和AG5融合群,其中AG1-ⅠA为优势融合群,占95.38%。选取不同玉米产区10株AG1-ⅠA典型菌株和3株AG5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表明,AG1-ⅠA融合群菌株致病力明显高于AG5融合群菌株,且融合群内存在致病力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粗缩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韩海亮 王桂跃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102-1104,1109,共4页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植物病毒引起的毁灭性病害。本文系统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病原、寄主、流行规律、抗粗缩病育种现状、抗性遗传研究和防治措施等,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流行规律 抗病育种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甜玉米研究相关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岑慧连 吕桂华 +2 位作者 李华雄 彭丽 唐祈林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137-140,共4页
为了解我国近30年来甜玉米研究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源,查阅了1984-2013年甜玉米研究的中文文献;利用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分析工具,从论文年度变化趋势、主要载文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等... 为了解我国近30年来甜玉米研究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源,查阅了1984-2013年甜玉米研究的中文文献;利用Note 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分析工具,从论文年度变化趋势、主要载文期刊分布、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等5个方面进行了计量分析,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文献 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植酸玉米育种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秀红 郭国锦 +1 位作者 吕桂华 卢华兵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0期1368-1371,1373,共5页
综述低植酸玉米突变体的培育、突变体的植酸含量及其他成分含量的变化,以及这些突变体的农艺性状和种子特性变化、低植酸突变的遗传学研究等方面研究概况,并对低植酸玉米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关键词 低植酸 玉米 突变体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自交系杂优模式的初步研究与应用浅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禾平 卢德生 +2 位作者 王桂跃 赵福成 陆国权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1075-1077,共3页
按NCⅡ设计以6个糯玉米自交系为母本,2个普通玉米自交系掖478和黄早四为标准测验种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一般配合力分析阐述供试的6个糯玉米自交系的利用价值及应用潜力,并通过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大小对6个糯玉米自交系的种质类型... 按NCⅡ设计以6个糯玉米自交系为母本,2个普通玉米自交系掖478和黄早四为标准测验种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一般配合力分析阐述供试的6个糯玉米自交系的利用价值及应用潜力,并通过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大小对6个糯玉米自交系的种质类型作了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的6个糯玉米自交系与对应四平头种质的黄早四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对应Reid种质的掖478亲缘关系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自交系 配合力 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超甜4号种子活力调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学高 胡贤女 +2 位作者 朱正梅 金英燕 赵军华 《中国种业》 2011年第4期36-38,共3页
以甜玉米品种超甜4号为试验材料,用不同类型种衣剂包衣处理,通过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处理对甜玉米种子发芽调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物之春和多.福.克在第7天至第9天可显著提高甜玉米的发芽指... 以甜玉米品种超甜4号为试验材料,用不同类型种衣剂包衣处理,通过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处理对甜玉米种子发芽调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物之春和多.福.克在第7天至第9天可显著提高甜玉米的发芽指数,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结合种衣剂药剂成分,可以看出,在杀虫防菌的同时,营养元素对甜玉米种子活力的调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超甜4号 种子活力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激素对不同穗库特性玉米自交系雌穗发育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王久光 吕学高 +3 位作者 王国强 刘志斋 刘朝显 蔡一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26,共6页
内源激素对植株的器官发育与性状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不同穗库特性的玉米自交系08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受抑制)、48-2(单雌穗)与3H-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正常)雌穗中内源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 内源激素对植株的器官发育与性状表现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用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不同穗库特性的玉米自交系08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受抑制)、48-2(单雌穗)与3H-2(多雌穗,第一穗发育正常)雌穗中内源激素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生长素(indoleacetic acid,IAA)、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ZR)、赤霉素(gibberellin acid,GA)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在吐丝前雌穗发育过程中,082的GA质量分数随雌穗发育不断下降,48-2与3H-2下降之后有一个上升的阶段.在发育后期,082雌穗的ABA质量分数明显上升,48-2与3H-2稍有下降.在激素间的平衡上,在吐丝前12d,082与3H-2的IAA/ZR和ABA/ZR值均表现为最低,48-2的IAA/ZR和ABA/ZR值表现为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吐丝前12d可能是影响植株除第一雌穗以外其他穗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低IAA/ZR和ABA/ZR值抑制第一雌穗的发育,促进其他雌穗的发育,而高IAA/ZR和ABA/ZR值则表现出相反的作用.这一结果将为雌穗发育的化学调控与高产玉米自交系的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雌穗 内源激素 穗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个甜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卢华兵 郭国锦 +1 位作者 吕桂华 陈一波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6期718-720,共3页
用9个甜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方法四模式法配成3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粒深、秃尖、株高、穗位高等9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进行估算。结果表明,9个数量性状的GCA和SCA都... 用9个甜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方法四模式法配成3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穗重、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粒深、秃尖、株高、穗位高等9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进行估算。结果表明,9个数量性状的GCA和SCA都有极显著差异,中2JP233、150B的穗重GCA较高,穗重SCA表现较好的有中2JP233×农111、大28-1×JP3、中2JP228×大28-2、特121×JP3、150B×大28-2等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自交系 数量性状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粗缩病危害损失率与防治指标研究
16
作者 韩海亮 王桂跃 +1 位作者 包斐 王华第 《农业科技通讯》 2012年第8期153-155,共3页
通过人工接虫试验和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虫密度的增加,玉米粗缩病发病率显著上升,灰飞虱带毒率显著影响粗缩病的发病率。苗期吡蚜酮连续处理可显著降低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发病植株不同病级间单穗重量差异较大。
关键词 玉米粗缩病 病情指数 危害损失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春季浙江东阳普通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报告
17
作者 郭勇 卢华兵 +2 位作者 金英燕 胡贤女 石丽敏 《农业科技通讯》 2012年第8期28-31,共4页
通过对浙江东阳玉米研究所普通玉米组合和引进品种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试验,初步筛选出表现较好的两个组合和适宜推广的品种。通过数据相关性和通径系数分析,探讨对产量影响因素最强的性状,以及性状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品种选育的方向性。
关键词 普通玉米 品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高无机磷突变体的选育和特性研究
18
作者 徐秀红 吕桂华 +1 位作者 郭国锦 陈坚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8-1294,共7页
采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创造出2个玉米高无机磷突变体lpa-zhong1和lpa-zhong2,研究了其突变的等位性和遗传控制类型,同时对野生型亲本和突变体的种子发芽率、磷组分含量、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 采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创造出2个玉米高无机磷突变体lpa-zhong1和lpa-zhong2,研究了其突变的等位性和遗传控制类型,同时对野生型亲本和突变体的种子发芽率、磷组分含量、微量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突变是等位的,且突变受单隐性基因所控制;与野生型亲本相比,突变造成种子发芽率降低;总磷、无机磷含量极显著增加,植酸含量显著下降;金属元素含量、农艺性状无显著变化;除了百粒重显著下降之外,其他产量性状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植酸 高无机磷 突变体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糯玉米保鲜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道富 赵福成 郭勇 《山东农业科学》 2007年第3期92-93,101,共3页
甜、糯玉米鲜穗采摘预冷后,采用0.03 mm PVC塑料袋包装并放入液体保鲜剂一份,同对照组一道贮藏于0℃条件下,贮藏过程中运用感官分值和失重率对甜、糯玉米贮藏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感官品质和失重情况甜、糯玉米的处理组均明显优于对... 甜、糯玉米鲜穗采摘预冷后,采用0.03 mm PVC塑料袋包装并放入液体保鲜剂一份,同对照组一道贮藏于0℃条件下,贮藏过程中运用感官分值和失重率对甜、糯玉米贮藏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感官品质和失重情况甜、糯玉米的处理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各自在20天和30天后仍具有良好的适口性,但处理组甜玉米有轻微异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糯玉米 感官评价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9
20
作者 赵福成 景立权 +3 位作者 闫发宝 陆大雷 王桂跃 陆卫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44-1651,共8页
为明确高温对甜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甜玉米厦甜1号和粤甜16为材料,人工授粉3d后,利用人工气候室分别进行昼间高温(HT)35℃和正常气温(CK)处理,研究了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 为明确高温对甜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甜玉米厦甜1号和粤甜16为材料,人工授粉3d后,利用人工气候室分别进行昼间高温(HT)35℃和正常气温(CK)处理,研究了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糖分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气温相比,高温缩短甜玉米灌浆进程,显著降低粒重、含水量,提高皮渣率。在最佳采收期(水分含量为68%~74%)甜玉米鲜百粒重分别下降了20.8%(厦甜1号)和16.4%(粤甜16)。在甜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随授粉后时间先升高后降低,高温处理不利于可溶性糖和蔗糖积累,籽粒中糖分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升高。籽粒中蔗糖的合成与分解主要由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催化,SS催化反应是可逆的。高温明显降低SPS和ss合成方向活性,提高ss分解方向活性,导致糖分含量降低,品质变劣。高温缩短两品种SS(合成方向)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而对于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厦甜1号被缩短,粤甜16为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高温胁迫 糖分积累 蔗糖代谢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