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价值特点与保护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贾佳 王斌 +1 位作者 陈新 叶凯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2128-2131,共4页
东阳是我国元胡-水稻轮作技术的发源地和元胡文化代表性区域之一,农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值得深入挖掘和保护。本文对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历史演变、价值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明确其核心保护要素和发展前景。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 东阳是我国元胡-水稻轮作技术的发源地和元胡文化代表性区域之一,农耕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值得深入挖掘和保护。本文对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历史演变、价值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明确其核心保护要素和发展前景。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核心保护要素主要是以元胡、贝母等传统中药材为核心的物种资源,以元胡-水稻轮作技术为核心的农耕知识和技术,以及以元胡文化、稻作文化为核心的中药文化和农耕文化等。做好元胡-水稻轮作系统的保护利用,能够激发乡土文化活力,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进而为尽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胡-水稻轮作系统 特点 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灯诱杀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距离与性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韩海亮 刘敏 +3 位作者 董航顺 赵福成 吕要斌 章金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15,340,共5页
为明确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杀虫效果,分别对2种害虫人工饲养的成虫进行颜色标记后,在距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根据杀虫灯下回收数量确定有效防控距离。同时对高空测... 为明确杀虫灯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杀虫效果,分别对2种害虫人工饲养的成虫进行颜色标记后,在距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不同距离处释放,根据杀虫灯下回收数量确定有效防控距离。同时对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2种不同光源测报灯诱集到的2种害虫的性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距杀虫灯15~45 m内,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随着距离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距灯45 m的回收率最高,为4.95%,在距离增加到60 m时,回收率显著下降。草地贪夜蛾在距灯30 m处的回收率为6.08%,随着离灯距离的增加,雌、雄蛾回收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回收的雌蛾比例减少。杀虫灯在1.2 m高度时对亚洲玉米螟的回收率高于1.5 m和1.8 m,3个高度雄蛾的回收率均高于雌蛾,随着高度增加,回收率下降,雌蛾的回收比例也呈下降趋势。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捕获的2种害虫雌雄性比均低于0.45∶1,2种害虫的趋光性均存在雄性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灯 亚洲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 诱杀距离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测报灯对浙中地区玉米田害虫的种群监测与动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韩海亮 章金明 +5 位作者 董航顺 陈斌 王桂跃 徐红星 吕仲贤 赵福成 《上海农业学报》 2023年第4期78-84,共7页
为研究浙中地区不同玉米害虫的发生规律,在东阳市同时使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东方蝼蛄和斜纹夜蛾进行种群监测。结果表明: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监测... 为研究浙中地区不同玉米害虫的发生规律,在东阳市同时使用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对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东方蝼蛄和斜纹夜蛾进行种群监测。结果表明:自动虫情测报灯和高空测报灯监测的种群动态基本一致,但峰值数量存在差别,高空测报灯诱集的成虫数量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小地老虎、劳氏黏虫、黏虫和斜纹夜蛾在浙中地区每年均可发生4—5代,东方蝼蛄每年可发生1代;高空测报灯监测数量具有“突增突减”现象,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和黏虫的春季高峰均比自动虫情测报灯提早2—6 d。利用高空测报灯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峰值的时间差可有效指示迁飞性昆虫的迁飞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测报灯 自动虫情测报灯 玉米害虫 种群监测 动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禾种茶园多茶类组合生产探索与实践
4
作者 陈晓阳 金美霞 +3 位作者 王霆 杨垚 冯海强 罗列万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1858-1861,共4页
木禾种是浙江省级茶树良种,本文通过对木禾种鲜叶加工茶叶的理化性质以及成茶品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木禾种成茶品质表现理想、稳定,质量特色优势明显,对木禾种茶园不同茶类组合生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总结出多茶类组合生产产生的经... 木禾种是浙江省级茶树良种,本文通过对木禾种鲜叶加工茶叶的理化性质以及成茶品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木禾种成茶品质表现理想、稳定,质量特色优势明显,对木禾种茶园不同茶类组合生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总结出多茶类组合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对木禾种茶园高效利用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提高茶园机械管理水平、拓展茶旅融合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禾种 多茶类开发 夏秋茶 东阳茶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