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在创伤骨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刘国印 柏天婷(综述) +1 位作者 郑晓飞 陈建民(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2-767,共6页
创伤骨科是治疗因创伤而引发的骨折和脱位等疾病的骨科分支,其诊疗过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当前正处于新技术推动下的快速变革阶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以及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等技术的... 创伤骨科是治疗因创伤而引发的骨折和脱位等疾病的骨科分支,其诊疗过程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当前正处于新技术推动下的快速变革阶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以及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等技术的发展,医学诊疗逐渐从传统的医学模式转向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新模式。AI技术的发展为创伤骨科的医疗实践带来了诸多便利和潜在的应用可能性,当前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创伤骨科疾病的临床诊断为主,手术治疗方案决策制定、术中智能导航辅助、预后评估、康复护理以及医药研发等多方向共同发展的综合应用格局。创伤发生后,快速而准确的骨科诊断对于评估创伤的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而AI技术能够为医师在处理复杂和疑难病例时提供更为精准和高效的辅助诊断工具。文章旨在对AI在创伤骨科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AI技术与创伤骨科领域的深入融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伤骨科 诊断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肉瘤分子特征及其在诊疗中的潜在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范晓雯 张军良 +3 位作者 高子凡 凌冬冬 施鑫 周幸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对肉瘤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及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对50例肉瘤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分析,重点分析了与肉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及其... 目的对肉瘤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及个性化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使用二代测序技术(NGS)对50例肉瘤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了基因组分析,重点分析了与肉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及其在不同组织学亚型中的差异性。结果研究发现TP53、PTEN、CDKN2A、MYC等基因在肉瘤中突变频率较高,且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基因突变谱存在显著差异。骨肉瘤中存在大量的基因融合和拷贝数变异,特别是TP53基因的多种突变类型揭示了其复杂的突变机制,并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RB1通路相关基因的高突变率进一步证明了其在肉瘤发生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该队列中存在21.9%的可操作的突变基因,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突出了NGS检测对识别潜在可操作突变的重要个性化治疗。结论为肉瘤的分子特征提供了全面的图谱,揭示了其异质性和复杂的突变机制,为肉瘤的精准医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基因突变 二代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手术期脑健康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亚萍 高丽丽(综述) +1 位作者 孟嘉 陈兴东(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773,共6页
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及老年人手术数量的增多,维持及保护麻醉与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脑功能是医疗安全的首要任务。近10年来,围手术期神经科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对老年患者实施术前认知功能筛查至关重要,推荐... 随着老龄化社会来临及老年人手术数量的增多,维持及保护麻醉与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脑功能是医疗安全的首要任务。近10年来,围手术期神经科学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对老年患者实施术前认知功能筛查至关重要,推荐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以降低术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卒中是手术的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实践中需实施个体化抗血栓管理策略,精准平衡缺血性卒中预防与手术出血风险。抑郁及焦虑症状与术后康复质量密切相关,应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文章就近年来围手术期脑健康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脑健康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 围手术期卒中 围手术期抑郁及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RNAs在骨科常见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何鹏 武振方 +1 位作者 刘晓伟 许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0-784,共5页
环状RNA(circRN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内源性特殊非编码RNA。研究发现大部分circRNAs 是由于外显子反向剪切形成,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已发现,circRNAs 在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腰椎退行性变... 环状RNA(circRN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内源性特殊非编码RNA。研究发现大部分circRNAs 是由于外显子反向剪切形成,在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已发现,circRNAs 在退行性疾病(骨关节炎、腰椎退行性变)、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运动系统肿瘤(骨肉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诊断、靶点治疗等发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就近年来circRNAs在骨科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非编码RNA 骨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姿浪木训练预防垂荡诱发晕动症的效果研究
5
作者 张玲 王基山 +9 位作者 王俊骎 宋杰 潘磊磊 祁瑞瑞 刘志杰 肖水凤 赵龙 徐子超 张雷 蔡懿灵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0-957,共8页
目的观察仰姿浪木训练对线性加速度引起的晕动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垂荡模拟器筛选61名晕动症敏感者,按照Graybiel评分分为轻度敏感组(Graybiel评分1~15分,n=28)和重度敏感组(≥16分,n=33)。两组受训者均进行连续5 d、30 min/d的仰姿... 目的观察仰姿浪木训练对线性加速度引起的晕动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通过垂荡模拟器筛选61名晕动症敏感者,按照Graybiel评分分为轻度敏感组(Graybiel评分1~15分,n=28)和重度敏感组(≥16分,n=33)。两组受训者均进行连续5 d、30 min/d的仰姿浪木训练,浪木的运动频率保持在0.25~0.35 Hz、加速度保持在0.15~0.25 g。记录训练期间的Graybiel评分,并于第1、5天训练前后进行静态平衡功能测试。结果训练期间,重度敏感组的Graybiel评分和晕动症发生率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于训练第4天全员习服。轻度敏感组的Graybiel评分始终较低并于训练第2天全员习服。重度敏感组静态平衡功能测试中的摇摆面积在训练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第1天训练后的平均速度比第1天训练前增加(P<0.01),而第5天训练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轻度敏感组的摇摆面积和平均速度在整个训练期间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验证试验结果显示,两组训练后的晕动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下降,轻度敏感组的晕动症发生率从100.00%(28/28)降至35.71%(10/28);重度敏感组的极重度晕动症发生率从100.00%(33/33)降至6.06%(2/33),呕吐发生率从96.97%(32/33)降至6.06%(2/33)。结论仰姿浪木训练法预防晕动症效果显著,且具有器械普及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动症 浪木 仰姿 习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建方式治疗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流小舟 黎承军 +1 位作者 施鑫 周光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4,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在瘤段切除后经不同重建方式治疗的随访资料,探讨手术方案的选择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东部战区总医院单中心收治的四肢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瘤段切除后重建方式分为肿瘤型假体置换组和生物重建组。回顾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对比2组患者至随访截止时间的复发率、转移率、生存率以及最终保肢率,并总结生物重建失败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MSTS)、多伦多保肢评分(TESS)评价并比较不同组间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共收集并筛选入组患者87例,其中男52例,女35例,年龄8~71岁,平均(38.3±21.2)岁。随访15~7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5个月。至随访截止时间,共存活67例,死亡20例,总生存率为77.01%;无瘤存活45例,无瘤生存率为51.72%。其中,假体置换组74例、生物重建组13例(瘤体骨灭活再植钢板重建2例、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11例)。生物重建组术后1年的MSTS评分及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假体置换组(28.33±2.09 vs 24.16±4.51、85.62±6.71 vs 80.82±3.85,P<0.01)。假体置换组术后生存率达到了75.68%。而生物重建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更达到了84.62%,且根据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无瘤生存(TFS)、总生存(OS)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发和转移发生与否才是影响OS的预测因素(P=0.003和P=0.001)。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两种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生存率(P=0.0843)、复发率(P=0.5206)、转移率(P=0.3217)无显著相关性。假体置换组与生物重建组的二次手术率(29.73%vs 38.46%)及最终保肢率(83.78%vs 84.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瘤段切除后自体腓骨移植钢板重建的患者有11例,其中出现移植骨骨不连2例;愈合时间与年龄、术前肿瘤生长部位、术中截骨长度、取骨部位及植骨量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瘤段切除后的骨缺损,采用术前精准测量和周密设计的生物重建手术,可以发挥其在关节稳定、肢体功能、保障疗效等各方面的优势,从而取得较假体置换手术更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恶性骨肿瘤 瘤段切除后的重建方式 功能评价 生存和保肢 复发和转移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骨”-反肩置换术一站式术前规划系统
7
作者 李穆 米昀 +4 位作者 沈世文 吴心远 严静东 陈滨 曹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7-973,共7页
目的为提高反肩置换术术前规划的精准度和效率,本研究开发了“E骨”—反肩置换术一站式术前规划系统。方法利用nnU-net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肩胛骨分割,获得精确的肩胛骨分割结果;结合骨密度、上下倾角和入钉长度3个关键因素自动定位基座,... 目的为提高反肩置换术术前规划的精准度和效率,本研究开发了“E骨”—反肩置换术一站式术前规划系统。方法利用nnU-net深度神经网络进行肩胛骨分割,获得精确的肩胛骨分割结果;结合骨密度、上下倾角和入钉长度3个关键因素自动定位基座,并计算出手术规划所需定量参数;结合关节盂形态和基座定位信息生成个性化导板;编写系统界面,将各部分功能模块化组装便于使用,提供交互操作与规划结果显示的功能。结果构建出“E骨”术前规划系统。本系统与Mimics系统相比,减少了规划过程中繁琐的手动调整,平均入钉长度规划结果长于Mimics系统,且规划时间缩短86%。本系统肩胛骨分割精度达到99.93%,较Mimics更高。结论本研究为反肩置换术提供了一套一站式的高效、精准的术前规划方案,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站式 反肩置换术 术前规划系统 肩胛骨分割 基座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毁损伤体外循环氧合支持系统的研发思考
8
作者 袁涛 杨晓江(综述) 包倪荣(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战争一触即发,训练伤和战创伤的综合救治是各国卫勤保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战区医院需要承担的主要战略任务。训练和作战过程中肢体毁损离断伤是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如何有效保存离断肢体的活性,减少伤残率是外...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战争一触即发,训练伤和战创伤的综合救治是各国卫勤保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战区医院需要承担的主要战略任务。训练和作战过程中肢体毁损离断伤是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如何有效保存离断肢体的活性,减少伤残率是外科医师需要深入研究的疑难课题。文章对拟研发肢体毁损伤体外循环氧合支持系统,避免肢体早期缺血坏死,为基地医院成功救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形成符合作战战场条件的肢体毁损伤控制技术理论体系等相关问题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毁损伤 体外循环系统 供血不足 战创伤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聚层黏接剂用于湿环境下骨黏接及促骨修复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大铭 张扬 +5 位作者 杨晓江 杨意鹏 黄鑫怡 邱海洋 姬宇飞 雷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使用聚乙烯醇、单宁酸、羟基磷灰石,制备具有湿环境下骨黏接能力及促骨修复能力的新型凝聚层黏接剂并验证其效果。方法以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为对照组,制备两款新型凝聚层黏接剂,使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并测量3种黏接剂在湿环境下的... 目的使用聚乙烯醇、单宁酸、羟基磷灰石,制备具有湿环境下骨黏接能力及促骨修复能力的新型凝聚层黏接剂并验证其效果。方法以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为对照组,制备两款新型凝聚层黏接剂,使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并测量3种黏接剂在湿环境下的骨黏接效果。使用CCK-8法和活死染色评估3种黏接剂浸提液对MC3T3-E1细胞的影响。将3种黏接剂植入兔股骨缺损,使用显微CT对其骨修复能力进行体内实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PVA@TA、PVA@TA@HA两种凝聚层黏接剂,红外光谱分析结果确定了合成的有效性。两种凝聚层黏接剂在湿环境下的水下黏接强度[(70.2±2.1)kPa、(63.3±2.6)kPa]高于氰基丙烯酸酯的[(22.6±3.8)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K-8法及活死染色均证明了PVA@TA、PVA@TA@HA黏接剂浸提液培养条件下MC3T3-E1细胞的增殖情况好于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浸提液。显微CT定量分析证明了PVA@TA@HA黏接剂植入骨缺损后,新生骨生长情况优于其他两组,体现出更优异的促骨修复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以聚乙烯醇、单宁酸、羟基磷灰石为基础的凝聚层黏接剂,相比于传统的氰基丙烯酸酯黏接剂,具有更优异的湿环境下骨黏接性能及促骨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聚层 湿环境 骨黏接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凝胶载药系统在骨肉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志朋 章磊(综述) 黎承军(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9-1113,共5页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在短时间内发生肺或全身转移,且复发率高,预后差。骨肉瘤的系统和规范治疗方案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和术后放化疗。由于缺乏骨靶向性,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不能在骨肉瘤...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在短时间内发生肺或全身转移,且复发率高,预后差。骨肉瘤的系统和规范治疗方案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和术后放化疗。由于缺乏骨靶向性,传统的化疗药物往往不能在骨肉瘤部位积累,因此必须使用大剂量药物,进而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通过水凝胶载药系统进行局部给药,能够有效增高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滞留时间、降低全身不良反应、减少给药频率、改善患者依从性。文章主要就近年来水凝胶载药系统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水凝胶 载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及其在运动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宇 孙文爽(综述) +1 位作者 赵建宁 孟嘉(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8-442,共5页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以细胞内脂质活性氧堆积为特征的非细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目前已在神经系统、肿瘤、急性肾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个领域均发现其存在。氧化应激是有机体进行有氧代谢时产生的活性氧过度堆积而产生的。这两...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以细胞内脂质活性氧堆积为特征的非细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目前已在神经系统、肿瘤、急性肾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个领域均发现其存在。氧化应激是有机体进行有氧代谢时产生的活性氧过度堆积而产生的。这两者最终都会导致过量的活性氧蓄积,从而导致细胞损伤、死亡。文章就铁死亡和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以及目前铁死亡在运动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尝试以氧化应激为桥梁,为找到铁死亡在更多疾病及更多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氧化应激 肿瘤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重性骨丢失的药物防护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袁国栋 李玉恒 +3 位作者 凌树宽 许斌 赵建宁 李英贤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8-304,共7页
针对失重所致的骨质丢失问题,总结归纳了用于防治失重性骨丢失的药物,并阐述了其作用机制。失重状态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肠道钙吸收减少,继而导致承重骨骨密度和骨量下降。物理锻炼和药物治疗是失重性骨丢失防护的有效措施,此外综... 针对失重所致的骨质丢失问题,总结归纳了用于防治失重性骨丢失的药物,并阐述了其作用机制。失重状态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肠道钙吸收减少,继而导致承重骨骨密度和骨量下降。物理锻炼和药物治疗是失重性骨丢失防护的有效措施,此外综述了已经应用于航天飞行的维生素D和钙剂、维生素K及双膦酸盐等药物,并探讨了其他具有潜在抑制失重性骨丢失的药物及其防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 骨丢失 药物防护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蔡猛 流小舟 +2 位作者 樊根涛 朱岩 周光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4-608,共5页
目的目前10~20岁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多,而20~40岁骨肉瘤患者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文中对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于东部战区总院骨科就诊的45例20~40岁骨... 目的目前10~20岁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研究较多,而20~40岁骨肉瘤患者的研究则较为少见。文中对20~40岁四肢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于东部战区总院骨科就诊的45例20~40岁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Kaplan-Meier、Log-rank法对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变量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术后化疗、术后感染、复发、转移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Enneking分期[OR=34.580,95%CI(3.037~393.7)]、术后化疗[OR=0.229,95%CI(0.069~0.755)]、转移[OR=3.914,95%CI(1.391~11.012)]为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后感染以及复发可影响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时间;而Enneking分期、术后化疗、转移则为骨肉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四肢 手术 化疗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微创手术中患者辐射暴露和应对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范永飞 刘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2-1045,共4页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由于术中放射仪器的使用,几乎所有人体组织均可观察到辐射暴露的组织效应[1],术中高剂量放射可引起皮肤红斑、白内障形成、甲状腺肿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等一系列并发症的产生[2-3]。
关键词 辐射暴露 脊柱外科 手术中 患者 微创 术中放射 人体组织 白内障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6)A对BMSCs的分化及骨质疏松症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袁国栋 孙中洋 +3 位作者 王宇翔 鱼鑫 赵建宁 许斌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34-1539,共6页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随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增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人民寿命延...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是一种退行性疾病,随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增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人民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重要健康问题。N6-甲基腺苷(m^(6)A)是位于腺苷N6位点的一种动态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普遍的内部修饰,介导着mRNA的剪接、结构转换、转运、翻译、降解等代谢过程。m^(6)A由甲基化转移酶复合物催化形成,这个过程可被去甲基化酶FTO和ALKBH5逆转而m^(6)A的“reader”蛋白通过识别m^(6)A位点而发挥相应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来源于骨髓,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m^(6)A可以调节BMSCs成脂分化与成骨分化之间的转换,m^(6)A核心的甲基化转移酶METTL3能促进BMSCs的成骨向分化,抑制其成脂向分化而FTO则相反。多个通路参与了m^(6)A调节BMSCs成骨向分化的过程如PI3K-Akt通路、Notch通路等。m^(6)A也调节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METTL3和FTO都对骨形成有重要作用,两者可能分别介导了Ⅰ型骨质疏松症和Ⅱ型骨质疏松症。在本文中,我们总结归纳了有关m^(6)A与BMSCs分化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m^(6)A可能是骨质疏松症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6)A 骨质疏松 BMSCS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2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蒋琪霞 周济宏 +5 位作者 程东瑞 钱红波 彭青 黄秀玲 谷宇 薛嘉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8-183,共6页
目的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类常见的医院获得性伤口,文章旨在了解其临床特征与干预效果,为采取针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伤口护理中心就诊并符合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的伤口患者132例,局部采... 目的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类常见的医院获得性伤口,文章旨在了解其临床特征与干预效果,为采取针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门诊部伤口护理中心就诊并符合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的伤口患者132例,局部采用纳米银敷料并结合红光和红外线辅助治疗,全身给予个体化营养食谱和活动处方及淋浴清洗全身皮肤,隔日1次至愈合或2个月。观察指标:人口学资料和伤口特征资料;干预后14 d面积、深度变化;干预前后细菌阳性率及2个月的治愈率和愈合时间,进行分类分析、比较。结果 132例切口感染患者中符合浅层和深层手术切口感染标准者分别占52.27%和47.73%,平均年龄(48.33±16.90)岁,浅层和深层手术切口感染组性别、平均年龄相近(P>0.05)。所有患者切口周围皮肤污秽。切口感染发生时间(19.82±5.64)d,中位发生时间20 d,深层切口感染的发生时间与持续时间均长于浅层(P<0.05)。伤口面积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口深度深层均大于浅层SSI(P<0.05),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浅层SSI组(79.31%vs 59.46%,P<0.05)。治疗后14 d两者面积、深度均有明显缩小(P<0.05),细菌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干预2个月的浅层SSI组治愈率高于深层SSI组(84.06%vs 66.67%,P<0.05),愈合时间较深层切口感染组明显缩短[(35.46±11.12)d vs(41.08±11.33)d,P<0.05]。Logistic回归分析与愈合相关的因素,发现初诊细菌培养阴性能提高愈合概率(OR=0.190),长期使用抗生素并不能促进愈合(OR=0.343)。结论浅层和深层切口感染是切口感染的常见类型,性别、年龄相仿,伤口周围皮肤污秽有可能对SSI发生发展发挥作用,需要关注。局部结合全身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浅层和深层切口感染的愈合效果。细菌培养阴性和适当使用抗生素能提高伤口愈合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 临床特征 伤口护理 伤口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术前准备期适应性训练对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宇翔 徐海栋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7-360,共4页
目的目前关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中患者能否耐受较长时间的俯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究PKP术前准备期进行适应性训练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40例因椎体压缩... 目的目前关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中患者能否耐受较长时间的俯卧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究PKP术前准备期进行适应性训练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40例因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训练组(n=20)为术前进行适应性的俯卧位、咳嗽、咳痰训练患者;对照组(n=20)为未进行术前的适应性训练患者。术前、术后次日及随访期间通过测量椎体高度、视觉模拟量表(VAS)及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术后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训练组术中的心律、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术后次日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2.11±0.73)分vs(5.81±1.62)分,P<0.05],术后次日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评分和椎体高度较术前亦明显改善(P<0.05)。术中训练组、对照组患者分别有2例、1例出现少量骨水泥椎旁渗漏;对照组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伤椎邻椎骨折,再次行PKP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移位、骨水泥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KP术前经过适应性训练的患者能够明显耐受术中较长时间的俯卧和疼痛,有效提高术中患者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适应性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何鹏 刘晓伟 +3 位作者 王彬 武振方 丛宇 许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306,共4页
目的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方式。文中旨在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所... 目的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近年来新兴的微创方式。文中旨在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UBE,通过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评估其安全性。比较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及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ODI)以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在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1.43±0.53)分]较术前[(5.07±0.91)分]明显降低(P=0.000),下肢痛VAS评分[(2.23±0.56)分]较术前[(7.36±0.81)分]明显降低(P=0.000),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0)。改良Macnab评价标准结果显示,优19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6.7%。结论 UBE可有效解除中央管及侧椎管狭窄并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袖损伤患者的夜间疼痛与生物钟的联系 被引量:15
19
作者 赖圳登 包倪荣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99-1003,共5页
肩袖损伤患者常有反复不规则的颈肩部疼痛,且均为夜间加重,患者十分痛苦,无法患侧卧位,大部分不能或不敢做伸肘屈肩抬臂等动作,严重影响睡眠。大量研究表明,生物钟除与炎症相关,具有双向相互作用外,还调节免疫系统的许多方面。而肩袖损... 肩袖损伤患者常有反复不规则的颈肩部疼痛,且均为夜间加重,患者十分痛苦,无法患侧卧位,大部分不能或不敢做伸肘屈肩抬臂等动作,严重影响睡眠。大量研究表明,生物钟除与炎症相关,具有双向相互作用外,还调节免疫系统的许多方面。而肩袖损伤产生夜间疼痛的机制与肩峰下滑囊炎症等因素有关。提示肩袖损伤的夜间疼痛可能具有昼夜节律性。文章就肩袖损伤产生夜间疼痛的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夜间疼痛 生物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军事卫勤云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晓江 孟嘉 +1 位作者 赵建宁 包倪荣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89-692,共4页
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群与军事卫勤理论结合,创新军事卫勤保障理念和模式,提出军事卫勤云的概念。在厘清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军事卫勤云的五层体系架构,明确各层级的功能定位和主要内容。分析军事卫勤云构建的关键技术,探索军事... 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群与军事卫勤理论结合,创新军事卫勤保障理念和模式,提出军事卫勤云的概念。在厘清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军事卫勤云的五层体系架构,明确各层级的功能定位和主要内容。分析军事卫勤云构建的关键技术,探索军事卫勤的实践运用模式,为后续军事卫勤保障模式创新和条件建设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卫勤 人工智能 卫勤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