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GF-β_(1)/Smad3信号通路探讨野黄芩苷抑制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的机制
1
作者 陈美惠 盛华 +2 位作者 张平 史方超 丁厚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8-713,共6页
目的探讨野黄芩苷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对TGF-β_(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_(1)组、TGF-β_(1)+50μmol/L野黄芩苷组... 目的探讨野黄芩苷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及对TGF-β_(1)/Smad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原代心脏成纤维细胞,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TGF-β_(1)组、TGF-β_(1)+50μmol/L野黄芩苷组、TGF-β_(1)+100μmol/L野黄芩苷组。通过TGF-β_(1)造成心肌细胞纤维化模型,野黄芩苷干预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免疫荧光检测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状态。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分子对接研究野黄芩苷与TGF-β_(1)/Smad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结合作用。结果与TGF-β_(1)组相比,TGF-β_(1)+50μmol/L野黄芩苷组和TGF-β_(1)+100μmol/L野黄芩苷组可以显著抑制TGF-β_(1)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P<0.05),以及抑制心脏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P<0.05),下调α-SMA、TGF-β_(1)、TGF-β_(1)结合受体、Smad3和pSmad3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野黄芩苷可能通过下调TGF-β_(1)/Smad3信号通路抑制TGF-β_(1)诱导的心脏成纤维细胞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黄芩苷 TGF-β_(1)/Smad3 心脏成纤维细胞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降解两性离子聚碳酸酯纳米胶束的设计合成及其血液长循环研究
2
作者 张平 徐云燕 +3 位作者 陈莹 王可 陈维 张庆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5,共7页
目的:为了克服传统纳米药物稳定性差、血液循环时间短和免疫原性等问题,设计制备了拥有良好稳定性和非特异蛋白质抗性的两性离子纳米药物载体。方法:通过开环聚合和Michael加成后聚合修饰设计并合成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羧酸甜菜碱型两性离... 目的:为了克服传统纳米药物稳定性差、血液循环时间短和免疫原性等问题,设计制备了拥有良好稳定性和非特异蛋白质抗性的两性离子纳米药物载体。方法:通过开环聚合和Michael加成后聚合修饰设计并合成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羧酸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功能化聚碳酸酯共聚物PAC(TCB),采用溶剂交换法制备得到尺寸为160 nm的胶束。结果:细胞摄取和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AC(TCB)胶束具有肿瘤细胞摄取效率高、生物相容性好的优点;溶血和体内血液循环实验结果显示,PAC(TCB)胶束具有低免疫原性和长循环特性,且多次注射后不会产生抗体。结论:可生物降解的两性离子功能化聚碳酸酯作为纳米载体在体内药物递送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聚碳酸酯 低免疫原性 抗蛋白吸附 长循环 药物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抗菌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3
作者 胡叶双 吴波(综述) 蓝晓红(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2-1097,共6页
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耐药在全球得到广泛关注。现有的抗菌药物对耐药病原菌抑制力、杀伤力有限,严重威胁创伤救治等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损失。氧化石墨烯(GO)属于石墨烯衍生物,具抗菌能力,与其他... 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耐药在全球得到广泛关注。现有的抗菌药物对耐药病原菌抑制力、杀伤力有限,严重威胁创伤救治等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和经济损失。氧化石墨烯(GO)属于石墨烯衍生物,具抗菌能力,与其他材料复合抗菌能力增强。文章就近年来GO复合敷料的制备、抗菌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为设计和研发新型GO复合创伤敷料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创伤敷料 抗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KI不良反应评估:基于FAERS数据库的研究和分析
4
作者 陈颖 初晓玲 高茗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1-985,共5页
目的发掘比较新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个性化方案的选择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中2013年第四季度到2023年第三季度的相关信息,通过比例失衡法对3种BTK抑制剂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综合标准法,识别信号。结果... 目的发掘比较新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个性化方案的选择和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提取FAERS数据库中2013年第四季度到2023年第三季度的相关信息,通过比例失衡法对3种BTK抑制剂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综合标准法,识别信号。结果伊布替尼在耳以及迷路疾病的信号较强,泽布替尼在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类疾病信号较强,阿卡替尼在血液以及淋巴系统疾病信号较强,且发现了一些说明书中未提及的不良事件。结论BTK抑制的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共性,但各有特点,在选择以及用药期间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状态进行个性化的选药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 不良事件 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中成药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 被引量:18
5
作者 杨晨 袁力 +3 位作者 刘翠英 施金虎 王萍 罗茂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目的: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探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方法: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导意见,归纳中成药信息,参考文献资料,结合疾病临床实际情况,总结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重点.结果:截至方案第六版,共推荐... 目的: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探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方法: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导意见,归纳中成药信息,参考文献资料,结合疾病临床实际情况,总结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重点.结果:截至方案第六版,共推荐中成药15种,口服中成药7种,中药注射剂8种,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临床用药过程中,应精准施治;避免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药物联用问题;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射剂的溶媒滴速、口服剂的依从性等方面,需重点开展药物监护;关注中成药使用过程中潜在肝损伤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指标.结论: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的建议,可为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医生与药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方案 中成药 合理使用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发酵技术在中药渣开发利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庆明 徐云燕 +2 位作者 王璐 孙志伟 贾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151-1155,共5页
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中药资源深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药渣的粗放低值化利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应用双向发酵技术提升中药药渣的利用价值备受... 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中药资源深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药渣的粗放低值化利用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近年来,应用双向发酵技术提升中药药渣的利用价值备受关注。现以中药药渣的生物转化为基础,探讨药渣双向发酵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介绍了目前用于药渣双向发酵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及其转化体系,并对中药渣双向发酵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双向发酵 研究进展 循环利用 新药研制 微生物发酵 增加药效 药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馨 陈醒 +2 位作者 王兴东 吴波 骆雨璇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3-627,共5页
目的分析某院2020-2021年49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影响ADR的要素和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90例ADR报告来源、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目的分析某院2020-2021年490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影响ADR的要素和产生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90例ADR报告来源、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用帕累托图法找出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种类分布、主要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并对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一般的ADR为478例(占97.6%),严重ADR为12例(占2.4%),7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110例,占33.47%),由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居多(占比44.90%),帕累托图分析显示ADR主要因素(A类)药品为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等,临床表现以胃肠系统损害(242例,30.99%)和皮肤及皮肤附件(128例,18.10%)为主。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关注特殊患者的用药监护,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ADR监测中的作用,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帕累托图 抗感染药物 系统损害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敏颗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璐 黄鲁 +2 位作者 汪玥 乔立业 苏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6期2364-2368,共5页
目的:提升抗敏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抗敏颗粒中苦参、地肤子、甘草、赤芍4种组分进行定性鉴别,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条件:Agilent NH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 目的:提升抗敏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利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抗敏颗粒中苦参、地肤子、甘草、赤芍4种组分进行定性鉴别,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制剂中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条件:Agilent NH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条件: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80∶10∶10),利用220 nm波长进行检测,流速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为10μL。结果:建立的苦参、地肤子、甘草、赤芍的TLC鉴别中,成分斑点清晰,分离度好,且阴性对照样品无干扰。苦参碱质量浓度在11.31~180.96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8%,RSD为2.31%(n=9)。结论:该方法准确易行,精密度、稳定、重复性均较好,可用作抗敏颗粒制剂的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敏颗粒 质量标准 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苦参碱 苦参 地肤子 甘草 赤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