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外科护士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分级护理知信行现状调查
1
作者 董倩 王珂 +3 位作者 徐晓旋 包浩莹 周梦良 朱冬梅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7-521,共5页
目的调查三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分级护理知信行现状。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3月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13所三级及以上综合医院304名神经外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表、... 目的调查三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及分级护理知信行现状。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3月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13所三级及以上综合医院304名神经外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表、颅内压监测及分级护理知信行问卷调查神经外科护士对颅内压监测及护理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855。结果共收回294份问卷。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分别为(15.05±4.27)分、(23.56±5.02)分和(30.91±6.75)分,总分为(69.52±12.87)分。职称、科室类别、护士类别等是神经外科护士对颅内压监测及分级护理知信行总体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护理领导者应充分重视神经外科护士的临床培训需求,开展颅内压监测及分级护理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培训,医院也应大力开展神经外科护士专科培训,提高护士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知信行 脑损伤 分级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通过Sirt1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 被引量:1
2
作者 袁梓轩 张忠华 +1 位作者 周晓明 张鑫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78-685,共8页
目的旨在明确二甲双胍(Met)能否通过Sirt1抑制神经元凋亡以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方法将小鼠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分为假手术组、SAH 24 h组、SAH+Met 24 h组、SAH 48 h组、SAH+Met 48 h组、SAH72 h组、SAH+Met 72 h组... 目的旨在明确二甲双胍(Met)能否通过Sirt1抑制神经元凋亡以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方法将小鼠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分为假手术组、SAH 24 h组、SAH+Met 24 h组、SAH 48 h组、SAH+Met 48 h组、SAH72 h组、SAH+Met 72 h组,每组10只。使用视交叉前池注血法建立SAH小鼠模型。各组小鼠进行改良Garcia评分法评分、脑水含量测定、血脑屏障破坏评估及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Sirt1、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并结合Tunel实验与Nissl染色分析Met是否抑制EBI过程中神经元凋亡。体外采用胎鼠原代神经元SAH模型,分为对照组、OxyHb组、OxyHb+Met组、OxyHb+Vehicle组及OxyHb+Met+EX527组,每组12只,检测各组Sirt1、Bcl-2、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并结合Tunel实验验证动物实验的结果。加入EX527抑制Sirt1研究Met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与SAH各组相比,SAH+Met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显著改善。与SAH 48 h组相比,SAH+Met 48 h组Sirt1与Bcl-2水平显著升高(P<0.01),Bax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显著降低(P<0.01),Tunel与Nissl染色结果显示SAH+Met组凋亡的细胞显著减少(P<0.01)。在体外实验中,与OxyHb组相比,OxyHb+Met组Sirt1与Bcl-2水平显著升高(P<0.01),Bax和Cleaved Caspase-3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此作用在加入EX527后受抑制。结论Met可通过激活Sirt1通路抑制EBI过程的神经元凋亡,改善SAH预后,为SAH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二甲双胍 SIRT1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水分离技术在岛叶胶质瘤手术壳核外侧面分离中的应用
3
作者 吴东东 束旭俊 +4 位作者 赵恺 丛小均 周星宇 夏鹰 孙国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研究背景 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精准把控壳核外侧面位置是一项挑战,常未达到壳核外侧面或侵入壳核。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水分离技术的岛叶胶质瘤手术中壳核外侧面分离方法。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 研究背景 岛叶胶质瘤手术中精准把控壳核外侧面位置是一项挑战,常未达到壳核外侧面或侵入壳核。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水分离技术的岛叶胶质瘤手术中壳核外侧面分离方法。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额峡部入路切除岛叶胶质瘤的17例患者,均未累及壳核,术中采用自行组建的低压水流系统水分离肿瘤底面与壳核外侧面,包括Sanai-Berger分区Ⅰ区2例、Ⅰ区+Ⅳ区6例、Ⅰ区+Ⅳ区+Ⅲ区+Ⅱ区9例,均较易分离,未损伤豆纹动脉;术后24 h内经MRI证实精准分离肿瘤与壳核外侧面,肿瘤均近全切除,壳核外侧面锐利规整,分离效果良好;无一例发生水分离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失语商均> 93.80分,手术相关侧别肌力均>4+级,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90(90,100)分。结论 对于存在壳核外侧面“泾渭分明征”的低级别岛叶胶质瘤,水分离技术可以精准分离肿瘤底面与壳核外侧面界限,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学习曲线、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水分离(非MeSH词)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心轴探讨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振兴 尹奎英 +1 位作者 于雪 季福绥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共5页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发展,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控制。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患者在接受改善生活方式、...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发展,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预防和控制。然而,目前仍然有很多患者在接受改善生活方式、药物、血运重建等规范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近年来,中枢神经和外周脏器之间的生理学交互引发人们的关注,围绕脑心轴的研究更是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围绕脑心轴的研究进展以及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轴 自主神经系统 大脑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脑缺血事件的价值研究
5
作者 王颖琪 周晓明 +5 位作者 吴琪 张安 丁惠 陈姝娟 邓金龙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5-40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情况。入组患者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即刻开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3 d后行TEG检测。按照TEG参数中的血小板抑制率达标情况[根据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或腺苷二磷酸(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进行TEG检测结果的判定,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有效,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有效,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抵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TEG检测结果达标组,即AA抑制率≥50%且ADP抑制率≥30%)、普通双抗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未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但颅内动脉瘤形态复杂(如形态不规则、子囊形成)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继续常规双抗治疗]和强化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经TEG检测并制定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后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0~3个月,3组患者均维持上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门诊常规复查头部MRI、CT等,如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影像学检查结果满意[支架位置良好、动脉瘤闭塞无残留或瘤颈稍残留(瘤颈宽度≤2 mm)]调整为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若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则无论处于何阶段,均立即重启或维持双抗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并持续至少6个月。主要终点为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包括DSA证实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经头部CT或MRI证实存在梗死灶)。比较3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根据主要终点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和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99例患者,男178例,女321例,中位年龄59(53,68)岁,其中对照组341例,普通双抗组42例,强化组116例。发生脑缺血事件47例,未发生脑缺血事件452例。(1)对照组、普通双抗组、强化组术中替罗非班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69/341)比26.2%(11/42)比42.2%(49/116),P<0.01];3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2.924,95%CI:1.416~6.037,P=0.004)、术中使用替罗非班(OR=3.638,95%CI:1.892~6.996,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OR=0.238,95%CI:0.088~0.646,P=0.005),普通双抗组与对照组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21,95%CI:0.149~1.826,P=0.308)。结论基于TEG检测结果调整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达标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降低其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血小板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经腹侧颅底自然腔道切除侧颅底病变
6
作者 丛子翔 曾新睿 +2 位作者 朱俊豪 杨进 马驰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1-285,共5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眶和经口入路在切除侧颅底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1年6月至2024年9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内镜下经眶或经口入路手术切除侧颅底病变的17例患者。8例接受内镜下经眶入路手术,病变主要位于眶内、眶尖外侧...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眶和经口入路在切除侧颅底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结果 纳入2021年6月至2024年9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内镜下经眶或经口入路手术切除侧颅底病变的17例患者。8例接受内镜下经眶入路手术,病变主要位于眶内、眶尖外侧及蝶眶区域,7例手术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眼球突出症状均缓解(4/4),4例(4/7)视力较术前改善,2例(2/4)眼动障碍较术前缓解;均无术区出血、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但有明显的眼睑周围肿胀,约7 d肿胀自行消退。9例接受内镜下经口入路手术,病变主要位于翼腭窝、颞下窝或Meckel囊前部,7例手术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4例(4/6)术后面部麻木较术前改善;均未见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个月影像学提示肿瘤进展。结论 内镜下经眶和经口入路是经腹侧颅底自然腔道的微侵袭手术方式,适用于特定区域的颅底病变,丰富内镜颅底外科的手术入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脑疾病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眼眶 口腔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化上皮瘤的诊治分析
7
作者 钱佳慧 李婷 +2 位作者 周晓蝶 王笑亮 戚荣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9-531,共3页
0引言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是发生于皮肤真皮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来源毛囊基质细胞,并且内部常出现钙化,增生的上皮组织又具备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因此又称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该病多发生在面部、颈部、上... 0引言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是发生于皮肤真皮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来源毛囊基质细胞,并且内部常出现钙化,增生的上皮组织又具备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因此又称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该病多发生在面部、颈部、上肢及臀背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第一个高峰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第二个高峰主要发生在50~65岁的成年人[1-2]。该病在临床上极其罕见,但误诊率较高,经常与表皮样囊肿、纤维瘤、血管瘤等鉴别诊断。本文报道1例右侧枕部钙化上皮瘤的病例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和发病机制等,提高对钙化上皮瘤的认识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上皮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室管膜肿瘤分类解读 被引量:8
8
作者 潘灏 杨学军 +2 位作者 李志勇 黄广龙 漆松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09-816,共8页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新版肿瘤分类),与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相比,对室管膜肿瘤进行诸多更新,按解剖部位分类、增加数个新的分子亚型、调整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分级、删...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第五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简称新版肿瘤分类),与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相比,对室管膜肿瘤进行诸多更新,按解剖部位分类、增加数个新的分子亚型、调整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分级、删除室管膜瘤分类等。本文结合近年相关文献,对新版肿瘤分类的更新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室管膜肿瘤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管膜瘤 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 病理学 分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分泌物吸引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珂 孙琳 +1 位作者 武燕 祁静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2-85,共4页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分泌物吸引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为人工气道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针对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分泌物吸引最佳护理实践的问题,检索国内外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对各...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分泌物吸引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为人工气道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针对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分泌物吸引最佳护理实践的问题,检索国内外文献,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对各类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级别评定。结果汇总出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分泌物吸引护理实践证据18条,包括吸痰指征、患者评估及准备、吸痰方式、过程、感染控制6个方面。结论基于循证总结的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分泌物吸引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可规范临床实践,临床科室在证据应用阶段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综合评估,尽可能地降低吸痰对颅脑损伤带来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人工气道 分泌物 吸痰 颅内压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实践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5
10
作者 荀静 祁静 +3 位作者 周梦良 薛阳阳 王珂 孙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3,88,共5页
目的评价与总结对颅脑创伤患者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 目的评价与总结对颅脑创伤患者行目标温度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美国国立指南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关于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6篇、专家共识2篇,最终总结出包括评估、目标温度的选择、干预时间、干预措施、监测技术、并发症预防等6个方面的20条最佳证据。结论本研究对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可指导临床实践,充分考虑患者现实情况,或可降低颅脑创伤对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目标温度管理 低温治疗 控制常温 发热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干预时机和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成惠林 周渊 +4 位作者 苗伟 励宁 朱林 林毅兴 苏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98-703,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干预时机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21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11例)及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7例)连续收治的28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后正... 目的初步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干预时机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21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11例)及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7例)连续收治的28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例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脊柱MRI平扫+增强扫描。对于无症状、MRI示病灶微小、无明显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先观察,每半年随访检查MRI,如出现相关症状或影像学检查示病灶明显增大,则行手术治疗;有明显症状(包括相应部位疼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均行手术治疗;急性发病、MRI示髓内出血明显者,入院后均尽快手术,包括急性发病早期(发病后3 d内)和急性发病中期(发病后3 d~3周)患者;非急性发病者均择期手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6~24个月的门诊随访,内容包括症状改善状况及脊髓功能状态的评估(采用McCormick分级及脊柱MRI)。结果(1)治疗前临床资料:28例患者中,急性发病8例(均为髓内型),非急性发病20例(含1例未手术患者);治疗前McCormick分级Ⅱ级6例,Ⅲ级17例,Ⅳ级5例。按节段分,颈段9例(32.1%),胸段15例(53.6%),腰段4例(14.3%,包括腰骶部及全身多发1例)。按病变与脊髓关系分,髓内型18例(急性发病8例,非急性发病10例;肌力分级:0~Ⅰ级3例,Ⅱ~Ⅲ级6例,Ⅳ~Ⅴ级9例),蛛网膜下腔3例,硬膜外或椎管沟通性占位7例。(2)治疗方式:27例最终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蛛网膜下腔内及7例硬膜外或椎管沟通性占位均行择期手术;9例非急性发病、肌力Ⅳ级以上的髓内型患者行择期手术;8例急性发病并有下肢瘫痪的髓内型患者中,5例在急性发病早期手术,3例在急性发病中期手术。1例髓内型患者未行手术,继续观察中。(3)手术治疗效果:27例手术患者术后即刻临床好转1例,无效25例,加重1例;McCormick分级Ⅱ级6例,Ⅲ级16例,Ⅳ级5例。术后3 d内复查脊柱MRI均显示病变完全切除。(4)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McCormick分级Ⅰ级6例,Ⅱ级16例,Ⅲ级2例,Ⅳ级4例,较术前McCormick分级显著降低(Z=-4.600,P<0.01),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按手术时机分,非急性发病的19例手术患者和在急性发病早期手术的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均改善显著(非急性发病:McCormick分级术前Ⅰ级0例,Ⅱ级5例,Ⅲ级14例,Ⅳ级0例;末次随访时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1例,Ⅳ级0例;Z=-4.243,P<0.01。急性发病早期:McCormick分级术前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2例,Ⅳ级3例;末次随访时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0例,Ⅳ级2例;Z=-2.236,P=0.025),而急性发病中期手术的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较术前无改善(McCormick分级均为Ⅲ级1例,Ⅳ级2例;Z=-1.000,P=0.317)。结论初步观察发现,无症状、小病灶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以观察随访,有明显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非急性发病者可择期手术,急性发病、髓内出血明显者发病后3 d内手术可能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椎管 海绵状血管瘤 外科治疗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力 丁可 +1 位作者 李振兴 茅磊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起病,非出血患者14例(非出血组)。采用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11例出血患者术后头部CT示1例患者出现术区出血,其余患者未见出血,且SAH明显减少;CT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DSA示瘘口完全闭塞。14例非出血患者术后头颈部MRI示1例患者出现颈段脊髓肿胀,其余患者未见颈段脊髓水肿及血管流空影,MR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的血管影,DSA示瘘口完全闭塞。所有患者术中瘘口完全闭塞,术后DSA均无异常。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7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非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9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SDAVF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 临床特点 显微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南的两种失禁护理方案用于老年COVID-19伴失禁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琪霞 谢郝婷 +5 位作者 王华军 李秀芸 朱玉玲 王亚玲 闵艳 王珂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212-2217,2224,共7页
背景老年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伴失禁的高发人群,也是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的易患人群,如何做好失禁护理以提高预防和治疗IAD的有效性一直在探索中。目的探讨基于指南的两种失禁护理方案用于老年COVID-19伴失禁患者的应用效... 背景老年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伴失禁的高发人群,也是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的易患人群,如何做好失禁护理以提高预防和治疗IAD的有效性一直在探索中。目的探讨基于指南的两种失禁护理方案用于老年COVID-19伴失禁患者的应用效果,为做好此类患者的失禁护理和预防IA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探索性干预研究设计,于2022-12-26—2023-03-30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3所医院的外科和内科选取符合条件的老年COVID-19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非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30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另外两家医院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同时将两组中的IAD患者分别纳入干预亚组和对照亚组。分析老年COVID-19伴失禁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失禁类型,基于指南推荐,改良修订了评估失禁和皮肤状况(A)、识别和管理危险因素(I)、管理失禁(M),皮肤护理(S)“AIMS四步改良失禁”护理方案(简称AIMS护理方案)。干预组采用改良AIMS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均连续干预至少14 d,每班检查皮肤,采用国际标准判断是否发生IAD以及变化。主要结局指标为两组患者IAD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IAD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收集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失禁类型、失禁频次、慢性病共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糖、脉氧浓度、Braden计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老年病毒性肺炎伴失禁患者IAD发生率为33.3%(20/60),其中对照组IAD发生率为43.3%(13/30),干预组IAD发生率为23.3%(7/30);两组患者IA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患者IAD分级、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亚组患者IAD发生时间(t=3.225,P=0.005)较对照亚组延迟,IAD愈合时间(t=2.644,P=0.020)、住院时间(t=4.364,P<0.001)短于对照亚组。结论基于指南的两种失禁护理方案均能够有效预防老年失禁患者发生IAD并促进其愈合,但改良的AIMS护理方案效果更优,可在临床护理中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病毒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大便失禁 尿失禁 失禁相关性皮炎 失禁护理 皮肤护理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催乳素瘤的临床应对: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瑞风 叶小珍 +8 位作者 李建瑞 李静 李家亮 丛子翔 陆燕 吴楠 戈一峰 马驰原 邵加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37-1243,共7页
垂体催乳素瘤是常见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首选药物治疗,主要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大部分催乳素瘤患者对DA反应良好,然而,仍有少数患者对DA表现出抵抗性、耐药性。DA抵抗型难治性催乳素瘤临床少见,但其治疗极其困难,即使是药物... 垂体催乳素瘤是常见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首选药物治疗,主要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大部分催乳素瘤患者对DA反应良好,然而,仍有少数患者对DA表现出抵抗性、耐药性。DA抵抗型难治性催乳素瘤临床少见,但其治疗极其困难,即使是药物治疗联合多次手术和放射治疗,也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因此,规范难治性催乳素瘤的诊疗流程和路径、探索更为有效的多学科协作治疗策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临床针对难治性催乳素瘤常需要综合患者情况,更换其他种类的DA,或考虑手术、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此过程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系统论述了难治性催乳素瘤的治疗药物、手术及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以期为难治性催乳素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催乳素瘤 多巴胺 临床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姚磊 吴琪 +6 位作者 文立利 周晓明 何伟臻 张闰秋 邓金龙 陈姝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4,共7页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 目的总结并评估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中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东南大学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3个月复查MR血管成像(MRA),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复发即随访时DSA显示动脉瘤对比剂充盈增加。临床随访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记录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估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筛选预测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分析影响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及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3例患者中,1例第2枚支架置入失败,其中25例(39.7%,25/63)为术后即刻完全栓塞,20例(31.7%,20/63)为次全栓塞,18例(28.6%,18/63)为部分栓塞。57例(90.5%,57/63)患者出院时mRS评分0~2分,6例(9.5%,6/63)患者3~6分,死亡3例(4.8%,3/63)。12例(19.0%,12/63)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并发症,患者年龄≥65岁(OR=6.533,95%CI:1.686~25.322,P=0.007)是影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43例(68.3%,43/63)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7(5,36)个月,其中5例(11.6%,5/43)患者夹层动脉瘤复发,3例(7.0%,3/43)患者接受血管内再治疗。单支架治疗(OR=25.356,95%CI:1.444~445.365,P=0.027)是影响动脉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去3例在院死亡患者和1例失访患者,59例(93.7%)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40(18,66)个月,所有患者获得良好预后(mRS评分0~2分),其中3例出院时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患者在康复治疗后预后良好。结论Enterprise支架重建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中远期结果安全有效,长期疗效还需要多中心大规模的队列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Enterprise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文素 陈茂刚 +5 位作者 孙树杰 骆锦标 董成龙 邓义军 朱素文 王汉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509-2511,2516,共4页
目的探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15例,均采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 目的探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15例,均采用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结果 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61~80岁,平均(67.47±6.16)岁。左侧半球8例,右侧半球7例。术前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9~12分3例,6~8分8例,3~5分4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2例。术前NIHSS评分平均为32分。术后1个月存活13例(86.7%),死亡2例(13.3%)。随访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疗效,15例患者中,3分7例(46.7%),4分5例(33.3%),5分1例(6.7%),6分2例(13.3%),mRs≤3定义为预后良好,6个月的预后良好率为46.7%(7/15),6个月的生存率为76.7%(13/15)。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导管抽吸坏死脑组织加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 脑组织 导管 侧脑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袁斌 张鑫 +5 位作者 吴琪 文立利 尤宗琦 徐伟东 陈姝娟 邓金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58-163,共6页
大脑中动脉(MCA)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常见部位,血管内治疗是MCA狭窄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PS)及高灌注脑出血(HICH)是严重的并发症,且与不良预后相关。HICH的发生离不开HP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血管自身调节机... 大脑中动脉(MCA)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常见部位,血管内治疗是MCA狭窄患者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PS)及高灌注脑出血(HICH)是严重的并发症,且与不良预后相关。HICH的发生离不开HP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脑血管自身调节机制受损、血-脑屏障结构受损以及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的作用均可能参与了HICH的发生、发展。结合HPS影像学征象有助于HICH的诊断。虽然采用预测HPS的方法评估HICH的发生风险有局限性,但通过预测并防治HPS,有助于避免其进展为HICH。未来尚需更多的研究以获得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狭窄 血液灌注 颅内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唐晓宇 文立利 +2 位作者 吴琪 周龙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13-523,共11页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MIA患者发生SAH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患者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MIA患者发生SAH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列线图,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及评价。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6例MI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经DSA检查证实。根据是否发生SAH,将596例MIA患者分为SAH组(286例)和未发生SAH组(310例)。将纳入的596例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拆分为训练集(417例)及验证集(179例)。训练集用于列线图的构建,验证集用于检验模型内部的重复性。对相关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动脉瘤位置、形态学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与结局事件(发生SAH)的关系,并经R语言程序拟合得到模型A,进一步对筛选出的可能预测因素进行预测模型B的拟合,并绘制模型B的列线图。对构建模型的评价内容包括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1)区分能力的评价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AUC值越接近1代表区分能力越强。(2)校准度的评价:使用Bootstrap自抽样法进行1000次重复抽样,评估列线图模型预测发生率和实际发生率的一致性,平均绝对误差越接近0表示一致性越好。(3)临床有效性的评价: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法及临床影响曲线来评价预测模型(模型A与模型B)的临床预测价值,决策曲线下面积越大表示患者的临床净收益率越高,临床影响曲线中两条曲线相关性越高表示模型的临床价值越大。结果(1)共有596例(共计1395个动脉瘤)MIA患者纳入研究。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SAH史(OR=0.279,95%CI:0.087~0.888,P=0.031)、存在不规则动脉瘤(OR=35.534,95%CI:16.335~77.297,P<0.01)、MIA中存在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动脉瘤(OR=5.714,95%CI:3.127~10.441,P<0.01)、存在后循环动脉瘤(OR=3.962,95%CI:1.651~9.507,P=0.002)以及动脉瘤的高宽比值增加(OR=4.696,95%CI:1.249~17.656,P=0.022)与MIA患者发生SAH独立相关。(2)基于5个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出风险预测模型B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新建模型B在训练集的AUC为0.884(95%CI:0.852~0.916,P<0.01),在验证集的AUC为0.856(95%CI:0.801~0.912,P<0.01)。(3)校准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建模型B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具有较高吻合度,平均绝对误差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分别为0.018与0.023。(4)决策曲线分析法显示,预测模型A与预测模型B在不同阈概率内最高净获益值均为0.3。当阈概率≥0.3时,预测模型A曲线表现出的临床净收益率好于预测模型B,但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92)。临床影响曲线显示,预测模型B在高出血风险阈概率≥0.3时可以获得理论事件及实际发生事件较高程度的符合性,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结论既往SAH病史、存在不规则动脉瘤、存在前交通或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存在后循环动脉瘤以及动脉瘤高宽比值增加与MIA患者发生SAH的发生独立相关,所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构建模型仍需大样本数据及外部验证进一步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血管母细胞瘤显微手术治疗的单中心经验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力 王汉东 +3 位作者 潘云曦 丁可 祝剑虹 茅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623-628,共6页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母细胞瘤(BSH)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BSH患者16例,经临床及影像资料(CT、MRI)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进一步证实。16例患者中...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母细胞瘤(BSH)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BSH患者16例,经临床及影像资料(CT、MRI)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进一步证实。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67岁,平均(49±11)岁;病程12 h~6个月,病程中位数30(4,120) d;最大径2. 0~5. 1cm,平均(3. 4±0. 8) mm;肢体乏力麻木5例,意识障碍2例,共济失调6例,头痛、头晕3例;急性出血患者6例(急性出血组),非急性出血患者10例(非急性出血组)。病灶大小以最大径≤3 cm为小型,> 3~4cm为大型,> 4 cm为巨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病灶类型、病灶部位、病灶最大径的差异。于患者入院及出院时采用卡氏评分(KPS)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每隔3个月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1) 16例BSH患者中,枕下正中入路9例,枕下远外侧入路5例,颞下入路2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6例,中脑2例;小型5例,大型7例,巨型4例;实体型10例,囊肿型6例。急性出血组以实体型为主(6/6),非急性出血型以囊肿型为主(6/10),两组病灶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760,P <0. 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灶部位和病灶最大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急性出血组中,5例术后复查头部CT示术区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病灶全切;术后1例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完成随访3例,无不适主诉及复发。非急性出血组中,复查头部CT示术区均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8例全切,2例残留;术后1例死亡,3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完成随访6例,无不适主诉及复发。急性出血组与非急性出血组并发症发生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917,P=0. 572)。(3) 16例患者术前KPS为(59±16)分,术后KPS为(76±1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682,P <0. 01)。结论显微手术可用于治疗BSH,且有利于BSH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但需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观察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 脑干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寸自膨式支架在颅内小血管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唐晓宇 文立利 +3 位作者 吴琪 张安 周龙江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38-542,共5页
目的研究LEO Baby支架在颅内远端小血管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使用LEO Baby支架辅助治疗的38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应... 目的研究LEO Baby支架在颅内远端小血管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医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使用LEO Baby支架辅助治疗的38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应用LEO Baby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栓塞动脉瘤,采用Raymond-Roy分级评价术后即刻及随访时动脉瘤栓塞程度。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并复查头部CT,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MR血管成像,术后6个月复查DSA。出院时及术后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11)岁;前交通动脉动脉瘤20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14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42个动脉瘤共使用40枚LEO Baby支架辅助治疗。97.5%(39/40)的支架成功释放。78.6%(33/42)的动脉瘤达到了Raymond-Roy分级Ⅰ/Ⅱ级栓塞。术中4例发生支架内血栓,术后3例发生症状性缺血性事件,给予替罗非班后均无神经功能缺损。无1例发生围手术期颅内出血。36例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1.0,7.0)个月,1例术后脑梗死患者死亡,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患者术后2个月仍呈植物状态,余随访病例均未见神经功能减退;22例影像学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LEO Baby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小血管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小血管 LEO Baby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