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相关性
1
作者 袁康 霍淑娴 +2 位作者 谢梦迪 刘锐 刘新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增加≥4分。将患者分为END组(n=44)与无END组(n=461)。90天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n=289),>2分为预后不良组(n=216)。将DFR依据三分位数值0.19 g/L和0.53 g/L分为:DFR三分位数1(<0.19)、DFR三分位数2(0.19~0.53)、DFR三分位数3(>0.5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DFR与END及预后的相关性。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DFR与END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用直方图展示不同DFR三分位数者对应的90天mRS评分分布。结果DFR中位数为0.3(0.1~0.8),44例(8.7%)患者发生END,216例(42.8%)患者90天预后不良。在校正了潜在相关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END显著相关(OR=1.822,95%CI 1.37~2.499,P<0.001),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END显著相关(OR=4.489,95%CI 1.428~17.774,P=0.017)。90天mRS评分分布图显示DFR三分位数3患者90天mRS评分0~2分比例最低,6分比例最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1.556,95%CI 1.146~2.221,P=0.009);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2.007,95%CI 1.053~3.837,P=0.034)。结论DFR可用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能为识别具有较高预后不良风险的患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燕子 陈晨 +4 位作者 魏萌 赵宇蕾 尹琼 周强 沈华超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促进IVIg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应用IVIg治疗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诊断、药物治疗情况、药品不良反... 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促进IVIg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应用IVIg治疗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诊断、药物治疗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疾病转归等信息,并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疾病治疗指南评价IVIg使用合理性。结果110份病例纳入分析,男性70例(63.64%),女性40例(36.36%),需重症监护的19例(17.27%)。使用IVIg治疗的疾病共15种,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和视神经脊髓炎及其谱系疾病,占全部病例的44.55%。IVIg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总有效率71.82%,不良反应发生率5.45%,大多为一过性反应。IVIg临床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普遍,其中7例(6.36%)缺乏循证医学证据,IVIg剂量或疗程不足的有8例(7.27%),IVIg静滴前后未冲管2例(1.82%),冲管液选择不适宜21例(19.09%)。结论IVIg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超说明书用药比例超90%,存在无证据使用、用法用量不适宜、使用过程不规范等情况,应需进一步加强IVIg的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神经系统疾病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后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廖安宇 赵敏行 +9 位作者 袁康 黄抗默 郭志良 黄显军 段振晖 刘锐 肖国栋 刘文华 周志明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523,578,共10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一...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且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穿刺时间(OTP)、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TIN/SIR)评分0~2分;良好侧支循环:ASTIN/SIR评分3~4分]、手术时长(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至手术器械撤出时间)、闭塞部位、取栓次数、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根据术后是否采用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主要结局为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安全性结局包括发病后90 d死亡(mRS评分6分)、术后24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基于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中P<0.05的变量采用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的主要结局和安全性结局的差异。以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56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男195例,女161例,年龄32~92岁,中位年龄70(61,78)岁。其中替罗非班组76例,非替罗非班组280例,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114例,预后不良患者242例。(1)1∶1倾向性评分前,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良好侧支循环、静脉溶栓、mTICI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是否行静脉替罗非班治疗患者66对,共132例,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5%(32/66)比30.3%(20/66),P=0.033],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房颤动、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良好侧支循环、取栓次数、替罗非班治疗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年龄(校正OR=0.942,95%CI:0.906~0.978,P=0.002)、较低的入院时NIHSS评分(校正OR=0.855,95%CI:0.777~0.941,P=0.001)、良好侧支循环(校正OR=5.534,95%CI:2.141~14.301,P<0.01)、替罗非班治疗(校正OR=2.774,95%CI:1.092~7.046,P=0.032)、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以颈内动脉闭塞为参照;校正OR=4.874,95%CI:1.428~16.632,P=0.011)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结论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且未增加出血风险。未来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非成功再通 替罗非班 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4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刘锐 +7 位作者 黄显军 李威 沈华超 代齐良 孙文 胡伟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F0003,共11页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针对ICAS-LVO的临床识别、影像学特征、手术策略、围手术期管理等制定该共识,以期为规范ICAS-LVO血管内治疗的策略与技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促进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A的图像分析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评估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宋芷若 黄抗默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流模拟血流动力学参数提取以及更为复杂的多模式成像融合技术等。该文对DSA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脑血管疾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障碍 血流动力学 血管分割 图像融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急性大血管闭塞诊疗现状及未来评述
6
作者 刘锐 廖安宇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1-514,共4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研究显示,ICAS-LVO在东西方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可能直接影响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ICAS-LV...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研究显示,ICAS-LVO在东西方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可能直接影响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ICAS-LVO的临床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早期识别到血管内治疗,一系列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为改善ICAS-LVO患者预后带来新的希望。作者围绕ICAS-LVO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识别、血管内治疗策略的优化及前沿技术的应用展开探讨,并展望未来个体化精准诊疗的发展方向,旨在为ICAS-LVO诊疗的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大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黄抗默 宁怡婷 +1 位作者 杜鹃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0-578,共9页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炎症反应贯穿了其病理生理全程。近年来,抗炎治疗策略已成为缺血性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显示多种抗炎治疗策略具有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潜力。然而,现...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的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炎症反应贯穿了其病理生理全程。近年来,抗炎治疗策略已成为缺血性卒中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显示多种抗炎治疗策略具有应用于缺血性卒中的潜力。然而,现有药物的获益人群仍需进一步明确。此外,靶向先天免疫级联反应的药物正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该文综述了缺血性卒中抗炎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缺血性卒中的抗炎治疗提供新的临床应用策略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炎症反应 残余炎症风险 抗炎药物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因素构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机械取栓预后预测模型的价值分析
8
作者 杨东 姚维和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87-600,共14页
目的构建融合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因素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MT)术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登记数据库(ACTUAL)和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2014年1月至2025年... 目的构建融合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因素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MT)术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登记数据库(ACTUAL)和南京卒中登记系统中2014年1月至2025年1月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MT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心房颤动、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和入院收缩压、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及闭塞血管(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其他)、侧支循环情况[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分级]、发病至到院时间、发病至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情况[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按7∶3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训练集用于预测模型构建,验证集用于预测模型验证。在训练集中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将两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05的术前临床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危险因素。收集训练集患者术前头部MR轴位扩散加权成像,使用Python 3.6平台的Pyradiomics工具包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对提取的特征行一致性分析后予以标准化处理。在训练集中对提取处理后得到的影像组学特征值进行特征降维,采用最小绝对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模型筛选特征,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轻量级梯度提升机、随机森林及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将筛选得到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各模型具体参数使用网格搜索交叉验证法获得。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比较各影像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筛选最合适的影像组学模型,并在验证集中验证,以该模型计算得到的对预后的预测概率值作为影像组学评分。在训练集中,将得到的影像组学评分及筛选出的临床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预后不良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列线图构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MT预后的影像组学+临床因素综合预测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比较临床因素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及影像组学+临床因素综合预测模型的AUC。结果共纳入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MT患者107例,男72例,女35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64(56,71)岁。训练集74例,其中预后良好患者48例,预后不良患者26例;验证集33例,其中预后良好患者24例,预后不良患者9例。训练集患者入院NIHSS评分低于验证集患者[12(8,19)分比15(11,21)分,P=0.03],余基线、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与验证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将训练集中影响预后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临床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6,95%CI:1.003~1.133,P=0.039)及入院NIHSS评分(OR=1.126,95%CI:1.028~1.233,P=0.011)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M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共提取725个影像组学特征,观察者内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特征中位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75(0.56,0.87),ICC>0.7的特征424个,ICC>0.9的特征127个;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影像组学特征的中位ICC为0.73(0.53,0.86)。经LASSO降维后筛选出12个最强相关特征并纳入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构建。应用SVM、k近邻、轻量级梯度提升机、随机森林及极限梯度提升算法分别构建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的AUC为0.803、0.890、0.969、1.000及1.000,其在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69、0.743、0.817、0.792和0.799,选择SVM作为影像组学模型构建的最终算法。将影像组学数据输入SVM得到每例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3)以影像组学评分、年龄及入院NIHSS评分构建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MT患者预后的影像组学+临床因素综合预测列线图模型。训练集中影像组学+临床因素综合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918(95%CI:0.831~0.969),高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AUC为0.803;95%CI:0.694~0.886,P=0.026)和临床因素预测模型(AUC为0.784;95%CI:0.674~0.872,P=0.009);验证集中影像组学+临床因素综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35(95%CI:0.792~0.991),与影像组学预测模型(AUC为0.769;95%CI:0.589~0.897,P=0.111)和临床因素预测模型(AUC为0.894;95%CI:0.737~0.974,P=0.6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影像组学+临床因素综合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P值分别为0.350、0.580)。结论影像组学+临床因素综合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MT患者预后,其或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9
作者 薛铮 黄抗默 +2 位作者 姚维和 程晓青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9-586,共8页
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IATO)患者,成功的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预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可以定性、定量地描述颅内动脉病变特征,有助于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术前评估、患者筛选、术中指导及术... 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NIATO)患者,成功的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可改善部分患者临床预后。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可以定性、定量地描述颅内动脉病变特征,有助于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的术前评估、患者筛选、术中指导及术后随访。该文系统性回顾了HR-VWI在NIATO患者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HR-VWI特征与血管内介入再通治疗成功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关系,并探讨了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非急性闭塞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症状病变映射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后疲劳症状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朋 孙文 +2 位作者 王金晶 音大为 何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分。所有参与者均由3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估。患者均进行3.0T磁共振全脑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人工勾画脑梗死病变区域,制作成相应图像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病变症状映射图谱(VLSM)来研究病变的位置与卒中后疲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翻转对侧病变,也进行同样的分析,并且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验证功能性脑损伤和PSF的相关性。结果在361例急性卒中患者中,142例(39.3%)患者在急性期被诊断为疲劳,116例(35.8%)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随诊时被诊断为疲劳。VLSM分析显示,在6个月的随访中,右侧丘脑的聚集性病变与PSF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对侧病灶翻转分析相比,在卒中的急性期没有发现明显的聚集性疾病。翻转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311)。多变量逻辑回归证实,右丘脑病变负荷(OR=2.67,95%CI 1.46~4.88)是6个月PSF的预测因素。结论右侧丘脑病变增加了卒中6个月后出现卒中后疲劳症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体素的病变-症状映射 神经影像学 卒中后疲劳 急性缺血性卒中 病变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转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菲罗拉·卡萨尔 朱希婧 +1 位作者 廖安宇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9-326,共8页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脑动脉侧支循环常被认为是制定血管内治疗决策和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的研究证据显示,脑静脉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同样重要。脑静脉侧支循环不仅为脑血...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脑动脉侧支循环常被认为是制定血管内治疗决策和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的研究证据显示,脑静脉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同样重要。脑静脉侧支循环不仅为脑血液循环提供关键的引流作用,其动态变化也关联着患者的临床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无效再通、出血转化及脑水肿形成等多种结局。作者旨在通过复习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脑静脉侧支循环评估的相关研究报道,阐述脑静脉侧支循环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以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脑静脉 侧支循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白永杰 张帅 +4 位作者 李顺 尚贤金 资文杰 段佩养 戚纪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率75. 8%(9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 3%(19例),90 d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好率分别为48. 4%(60例)和29. 0%(36例),病死率为22. 6%(28例)。A、B、C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 4%(31/46)、75. 8%(25/33)、75. 0%(21/28),D组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17/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831,P=0. 009;χ2=4. 906,P=0. 027;χ2=7. 410,P=0. 006)。A、B、C组预后极好率分别为21. 7%(10/46)、18. 2%(6/33)、35. 7%(10/28),D组患者预后极好占比为10/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A、B组与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878,P=0. 005;χ2=8. 517,P=0. 004),C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88,P=0. 130)。4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侯贝贝 查明明 +4 位作者 朱玉娟 黄显军 杨倩 赵煜 周志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90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O患者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男性148例(73.6%),90 d预后不良126例(62.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00,95%CI=1.015~1.192,P=0.020)、高基线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OR=0.776,95%CI=0.604~0.997,P=0.047)、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15,95%CI=0.119~0.534,P=0.20)、血管成功再通(OR=0.313,95%CI=0.102~0.956,P=0.042)及低空腹血糖水平(OR=1.140,95%CI=1.002~1.297,P=0.046)是BAO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低基线NIHSS评分(OR=1.098,95%CI=1.014~1.190,P=0.022)、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64,95%CI=0.134~0.992,P=0.048)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pc-ASPECTS、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脑侧支循环状态及血管再通状态是BAO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NIHSS评分高和脑侧支循环差是早期成功再通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 预后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技术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进展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晖 赵宗波 +1 位作者 贾传海 樊新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 MRI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根据入院后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进展组44例和非进展组49例.患者发病48h内行包括磁共...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 MRI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根据入院后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进展组44例和非进展组49例.患者发病48h内行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ASL序列的MRI检查,ASL图像上获得脑血流量(CBF)值,计算相对脑血流(rCBF)等.用NIHSS评分对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进展的临床因素和影像指标.结果进展组病灶侧CBF和rCBF显著低于非进展组[(31.83±10.26)ml/(100 g·min) vs (48.78±22.11)ml/(100 g·min),P<0.01;0.76±0.39 vs 1.21±0.52,P<0.01],入院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52±3.62)分vs (5.65±3.06)分,P<0.01],颅内血管狭窄比例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0.5% vs 22.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BF(OR=4.035,95%CI:1.868~10.425,P=0.001)、颅内血管狭窄(OR=0.233,95%CI:0.069~0.739,P=0.015)、入院NIHSS评分(OR =0.765,95%CI:0.591~0.953,P=0.026)与脑卒中进展有关.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SL检测出低灌注、MRA发现有血管狭窄、入院NIHSS评分>7分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15
作者 黄显军 周志明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94-799,共6页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在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病变处理策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上均取得较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EVT后血压管理方面,开展了颇多研究。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关于EVT后血...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在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病变处理策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上均取得较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EVT后血压管理方面,开展了颇多研究。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关于EVT后血压管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因此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策略尚不明确。笔者就当前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认识,并为制定合适的血压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内治疗 血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操作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4
16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 刘新峰 +8 位作者 刘锐 代成波 韩红星 李聪慧 王鹏 孙文 朱双根 王启章 李浩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2,F0003,共11页
神经介入作为一项微创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显著。近年来,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神经介入已能够满足大多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需求,备受临床关注。经桡动脉入路所用的导管规格、技术路径与经股动脉入路均有不同,各中心经... 神经介入作为一项微创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显著。近年来,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神经介入已能够满足大多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需求,备受临床关注。经桡动脉入路所用的导管规格、技术路径与经股动脉入路均有不同,各中心经验尚存差异。为更安全有效地开展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的神经介入技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有经验的专家共同撰写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 经桡动脉入路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 被引量:12
17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刘新峰 +4 位作者 朱武生 刘锐 胡伟 孙文 韩云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2,共8页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可用于评估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指导介入治疗,但其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尚缺乏统一规范。该文从OCT的技术概述、图像采集、图像判读、临床应用等方面总结专家建议,旨在规范OCT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可用于评估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指导介入治疗,但其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尚缺乏统一规范。该文从OCT的技术概述、图像采集、图像判读、临床应用等方面总结专家建议,旨在规范OCT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并为OCT在脑血管病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内治疗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易海波 郭洪权 刘新峰 王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L),中水平组116例(血清白蛋白41.6~45.0 g/L),高水平组99例(血清白蛋白45.1~57.0 g/L)。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将血清白蛋白分别当做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白蛋白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vs 6.0%vs 2.0%,P=0.000),且低水平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将血清白蛋白作为连续变量时,其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80,P=0.001);将血清白蛋白作为三分类变量时,以低水平组为参照,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均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09,P=0.016;OR=0.34,P=0.073;P趋势=0.007)。用血清白蛋白预测出血转化单因素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5%CI:0.61~0.82),最佳临界值为38.1 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67%和66.67%。多因素预测模型中,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8)较不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2)提高了7.3%。结论低水平血清白蛋白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出血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预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徐桂兰 曾文高 刘新峰 王振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理化及影像学...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理化及影像学指标共53项,利用单因素判别分析建立单因素模型,利用逻辑回归(LR)、朴素贝叶斯(NB)、随机森林(RF)、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MLP)建立多因素预测模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预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判预测模型好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3例患者,其中有27例出现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率为9.5%。单因素模型中,以年龄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AUC为0.74,当选择76岁为截断值时,其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72%。多因素模型中,RF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AUC为0.90,灵敏度为0.85、特异度为0.89;LR模型的AUC为0.87,灵敏度为0.89、特异度为0.85;NB模型的AUC为0.87,灵敏度为0.76、特异度为0.86;MLP模型的AUC为0.82,灵敏度为0.81、特异度为0.78。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RF模型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可用作医学辅助诊断系统来预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出血转化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随机森林 逻辑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取栓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查明明 李顺 +4 位作者 蔡浩荻 赵敏 袁康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9(51,75)岁;合并心房颤动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史4例,卒中史2例[此次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1分],吸烟史8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8分,中位评分为15(11,22)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 3~10分,中位评分为8(6,9)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分析其取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等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 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9例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137~545 min,中位时间为265(184,347) min,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为75(58,98) min; 17例患者仅使用取栓支架,2例患者联合使用球囊再通,中位取栓次数为1(1,2)次;成功再通占比为16/19,3例为m TICI分级2a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7(4,21)分,出院时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1(2,15)分。7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另1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90 d时随访,19例患者中死亡3例,分别为脑疝形成、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各1例; mRS评分中位数为2(1,4)分,预后良好占比为11/19(包括成功再通者10例),预后不良占比为8/19(包括成功再通者6例)。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安全、有效,但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M2段 支架取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