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的相关性
1
作者 袁康 霍淑娴 +2 位作者 谢梦迪 刘锐 刘新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预后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卒中注册登记系统中诊断为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5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END定义为住院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增加≥4分。将患者分为END组(n=44)与无END组(n=461)。90天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n=289),>2分为预后不良组(n=216)。将DFR依据三分位数值0.19 g/L和0.53 g/L分为:DFR三分位数1(<0.19)、DFR三分位数2(0.19~0.53)、DFR三分位数3(>0.5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DFR与END及预后的相关性。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DFR与END是否存在非线性关联。用直方图展示不同DFR三分位数者对应的90天mRS评分分布。结果DFR中位数为0.3(0.1~0.8),44例(8.7%)患者发生END,216例(42.8%)患者90天预后不良。在校正了潜在相关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END显著相关(OR=1.822,95%CI 1.37~2.499,P<0.001),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END显著相关(OR=4.489,95%CI 1.428~17.774,P=0.017)。90天mRS评分分布图显示DFR三分位数3患者90天mRS评分0~2分比例最低,6分比例最高。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1.556,95%CI 1.146~2.221,P=0.009);与DFR三分位数1比较,DFR三分位数3与90天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2.007,95%CI 1.053~3.837,P=0.034)。结论DFR可用于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能为识别具有较高预后不良风险的患者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房颤动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燕子 陈晨 +4 位作者 魏萌 赵宇蕾 尹琼 周强 沈华超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299,共5页
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促进IVIg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应用IVIg治疗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诊断、药物治疗情况、药品不良反... 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VIg)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促进IVIg的合理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21年6月至2023年9月应用IVIg治疗的神经内科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资料、疾病诊断、药物治疗情况、药品不良反应、疾病转归等信息,并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疾病治疗指南评价IVIg使用合理性。结果110份病例纳入分析,男性70例(63.64%),女性40例(36.36%),需重症监护的19例(17.27%)。使用IVIg治疗的疾病共15种,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和视神经脊髓炎及其谱系疾病,占全部病例的44.55%。IVIg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总有效率71.82%,不良反应发生率5.45%,大多为一过性反应。IVIg临床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普遍,其中7例(6.36%)缺乏循证医学证据,IVIg剂量或疗程不足的有8例(7.27%),IVIg静滴前后未冲管2例(1.82%),冲管液选择不适宜21例(19.09%)。结论IVIg在神经系统疾病中超说明书用药比例超90%,存在无证据使用、用法用量不适宜、使用过程不规范等情况,应需进一步加强IVIg的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 神经系统疾病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刘锐 +7 位作者 黄显军 李威 沈华超 代齐良 孙文 胡伟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F0003,共11页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 血管内治疗已成为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的一线治疗方案,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是中国人LVO的重要病因。由于ICAS病变识别困难,导致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增加。基于ICAS-LVO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临床专家经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针对ICAS-LVO的临床识别、影像学特征、手术策略、围手术期管理等制定该共识,以期为规范ICAS-LVO血管内治疗的策略与技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与病死率、促进临床规范化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A的图像分析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评估作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宋芷若 黄抗默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8,共7页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 DSA是脑血管病诊疗的关键技术。借助多种图像分析技术对原始DS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可以获得详细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目前,DSA图像分析技术涵盖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血管自动分割与特征提取、基于DSA序列的时空信息或计算机血流模拟血流动力学参数提取以及更为复杂的多模式成像融合技术等。该文对DSA图像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脑血管疾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脑血管障碍 血流动力学 血管分割 图像融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症状病变映射方法对急性脑卒中后疲劳症状的研究
5
作者 王朋 孙文 +2 位作者 王金晶 音大为 何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49,共7页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 目的旨在确定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功能性脑损伤与卒中后疲劳(PSF)的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后疲劳评分采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分。所有参与者均由3位高年资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估。患者均进行3.0T磁共振全脑扫描,包括弥散加权成像。人工勾画脑梗死病变区域,制作成相应图像模板。采用基于体素病变症状映射图谱(VLSM)来研究病变的位置与卒中后疲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翻转对侧病变,也进行同样的分析,并且采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验证功能性脑损伤和PSF的相关性。结果在361例急性卒中患者中,142例(39.3%)患者在急性期被诊断为疲劳,116例(35.8%)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随诊时被诊断为疲劳。VLSM分析显示,在6个月的随访中,右侧丘脑的聚集性病变与PSF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5)。与对侧病灶翻转分析相比,在卒中的急性期没有发现明显的聚集性疾病。翻转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311)。多变量逻辑回归证实,右丘脑病变负荷(OR=2.67,95%CI 1.46~4.88)是6个月PSF的预测因素。结论右侧丘脑病变增加了卒中6个月后出现卒中后疲劳症状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体素的病变-症状映射 神经影像学 卒中后疲劳 急性缺血性卒中 病变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侧支循环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转归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菲罗拉·卡萨尔 朱希婧 +1 位作者 廖安宇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9-326,共8页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脑动脉侧支循环常被认为是制定血管内治疗决策和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的研究证据显示,脑静脉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同样重要。脑静脉侧支循环不仅为脑血...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治疗手段。脑动脉侧支循环常被认为是制定血管内治疗决策和预测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的研究证据显示,脑静脉侧支循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同样重要。脑静脉侧支循环不仅为脑血液循环提供关键的引流作用,其动态变化也关联着患者的临床预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无效再通、出血转化及脑水肿形成等多种结局。作者旨在通过复习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脑静脉侧支循环评估的相关研究报道,阐述脑静脉侧支循环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以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脑静脉 侧支循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白永杰 张帅 +4 位作者 李顺 尚贤金 资文杰 段佩养 戚纪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来自5家高级卒中中心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124例,包括东部战区总医院49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8例,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3例。按照静脉溶栓和(或)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治疗方法分为4组:A组为无静脉溶栓且未行支架置入术,B组为无静脉溶栓行支架置入术,C组为静脉溶栓未行支架置入术,D组为静脉溶栓且行支架置入术。记录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良好侧支循环比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等;临床资料包括颅内段闭塞血管、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手术处理方式、股动脉穿刺至再通时间、住院期间用药等。评价4组患者安全性和临床预后,包括血管再通情况、症状性颅内出血和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和mRS评分0~1分为预后极好。结果(1) 4组间年龄、入院血糖水平、症状开始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史、吸烟史、良好侧支循环、NIHSS评分和ASPECT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 4组间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的颅内段闭塞部位、颅外段狭窄程度、颅外段狭窄病因、术中优先处理远端或近端以及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3) 124例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卒中患者中,闭塞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3级)率75. 8%(94例),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5. 3%(19例),90 d预后良好和预后极好率分别为48. 4%(60例)和29. 0%(36例),病死率为22. 6%(28例)。A、B、C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 4%(31/46)、75. 8%(25/33)、75. 0%(21/28),D组患者均获得血管再通(17/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 831,P=0. 009;χ2=4. 906,P=0. 027;χ2=7. 410,P=0. 006)。A、B、C组预后极好率分别为21. 7%(10/46)、18. 2%(6/33)、35. 7%(10/28),D组患者预后极好占比为10/17,分别与D组进行两两比较,A、B组与D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 878,P=0. 005;χ2=8. 517,P=0. 004),C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288,P=0. 130)。4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比例及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急诊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闭塞性疾病 溶栓 机械取栓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侯贝贝 查明明 +4 位作者 朱玉娟 黄显军 杨倩 赵煜 周志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90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EV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2014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接受EVT的201例急性BAO患者临床资料。预后不良定义为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AO患者EVT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01例患者,平均年龄(62±12)岁,男性148例(73.6%),90 d预后不良126例(62.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100,95%CI=1.015~1.192,P=0.020)、高基线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OR=0.776,95%CI=0.604~0.997,P=0.047)、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15,95%CI=0.119~0.534,P=0.20)、血管成功再通(OR=0.313,95%CI=0.102~0.956,P=0.042)及低空腹血糖水平(OR=1.140,95%CI=1.002~1.297,P=0.046)是BAO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低基线NIHSS评分(OR=1.098,95%CI=1.014~1.190,P=0.022)、良好脑侧支循环(2级比0级,OR=0.364,95%CI=0.134~0.992,P=0.048)是血管成功再通患者EVT后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pc-ASPECTS、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水平、脑侧支循环状态及血管再通状态是BAO患者EVT后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基线NIHSS评分高和脑侧支循环差是早期成功再通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卒中 预后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灌注技术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进展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晖 赵宗波 +1 位作者 贾传海 樊新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 MRI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根据入院后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进展组44例和非进展组49例.患者发病48h内行包括磁共... 目的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 MRI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病情进展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3例,根据入院后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分为进展组44例和非进展组49例.患者发病48h内行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ASL序列的MRI检查,ASL图像上获得脑血流量(CBF)值,计算相对脑血流(rCBF)等.用NIHSS评分对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进展的临床因素和影像指标.结果进展组病灶侧CBF和rCBF显著低于非进展组[(31.83±10.26)ml/(100 g·min) vs (48.78±22.11)ml/(100 g·min),P<0.01;0.76±0.39 vs 1.21±0.52,P<0.01],入院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52±3.62)分vs (5.65±3.06)分,P<0.01],颅内血管狭窄比例显著高于非进展组(70.5% vs 22.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CBF(OR=4.035,95%CI:1.868~10.425,P=0.001)、颅内血管狭窄(OR=0.233,95%CI:0.069~0.739,P=0.015)、入院NIHSS评分(OR =0.765,95%CI:0.591~0.953,P=0.026)与脑卒中进展有关.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SL检测出低灌注、MRA发现有血管狭窄、入院NIHSS评分>7分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动脉自旋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血压管理研究进展
10
作者 黄显军 周志明 +1 位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94-799,共6页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在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病变处理策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上均取得较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EVT后血压管理方面,开展了颇多研究。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关于EVT后血...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EVT)作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在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病变处理策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上均取得较多的研究进展,尤其在EVT后血压管理方面,开展了颇多研究。但由于目前尚缺乏关于EVT后血压管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因此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策略尚不明确。笔者就当前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EVT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认识,并为制定合适的血压管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内治疗 血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脑血管介入操作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1
11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 刘新峰 +8 位作者 刘锐 代成波 韩红星 李聪慧 王鹏 孙文 朱双根 王启章 李浩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2,F0003,共11页
神经介入作为一项微创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显著。近年来,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神经介入已能够满足大多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需求,备受临床关注。经桡动脉入路所用的导管规格、技术路径与经股动脉入路均有不同,各中心经... 神经介入作为一项微创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显著。近年来,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行神经介入已能够满足大多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需求,备受临床关注。经桡动脉入路所用的导管规格、技术路径与经股动脉入路均有不同,各中心经验尚存差异。为更安全有效地开展经桡动脉或远端桡动脉入路的神经介入技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织国内有经验的专家共同撰写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 脑血管疾病 经桡动脉入路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 被引量:10
12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刘新峰 +4 位作者 朱武生 刘锐 胡伟 孙文 韩云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5-72,共8页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可用于评估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指导介入治疗,但其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尚缺乏统一规范。该文从OCT的技术概述、图像采集、图像判读、临床应用等方面总结专家建议,旨在规范OCT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 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可用于评估血管病变、斑块性质,指导介入治疗,但其在脑血管病领域中的应用尚缺乏统一规范。该文从OCT的技术概述、图像采集、图像判读、临床应用等方面总结专家建议,旨在规范OCT在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并为OCT在脑血管病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内治疗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易海波 郭洪权 刘新峰 王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连续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327例,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低水平组112例(血清白蛋白26.6~41.5 g/L),中水平组116例(血清白蛋白41.6~45.0 g/L),高水平组99例(血清白蛋白45.1~57.0 g/L)。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将血清白蛋白分别当做连续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用ROC曲线评估血清白蛋白对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3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vs 6.0%vs 2.0%,P=0.000),且低水平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水平组及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将血清白蛋白作为连续变量时,其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80,P=0.001);将血清白蛋白作为三分类变量时,以低水平组为参照,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均与出血转化显著相关(OR=0.09,P=0.016;OR=0.34,P=0.073;P趋势=0.007)。用血清白蛋白预测出血转化单因素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3(95%CI:0.61~0.82),最佳临界值为38.1 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67%和66.67%。多因素预测模型中,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8)较不含血清白蛋白模型的AUC(0.82)提高了7.3%。结论低水平血清白蛋白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白蛋白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出血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智能系统预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伟 李辉萍 +6 位作者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徐桂兰 曾文高 刘新峰 王振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0-253,共4页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理化及影像学... 目的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建立一个有效的预测模型,对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早期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1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前瞻性注册登记的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理化及影像学指标共53项,利用单因素判别分析建立单因素模型,利用逻辑回归(LR)、朴素贝叶斯(NB)、随机森林(RF)、人工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MLP)建立多因素预测模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出血转化进行预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判预测模型好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83例患者,其中有27例出现出血转化,出血转化率为9.5%。单因素模型中,以年龄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AUC为0.74,当选择76岁为截断值时,其敏感度为67%,特异度为72%。多因素模型中,RF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其AUC为0.90,灵敏度为0.85、特异度为0.89;LR模型的AUC为0.87,灵敏度为0.89、特异度为0.85;NB模型的AUC为0.87,灵敏度为0.76、特异度为0.86;MLP模型的AUC为0.82,灵敏度为0.81、特异度为0.78。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RF模型效果优于其他模型,可用作医学辅助诊断系统来预测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出血转化 静脉溶栓 脑梗死 随机森林 逻辑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取栓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查明明 李顺 +4 位作者 蔡浩荻 赵敏 袁康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9(51,75)岁;合并心房颤动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史4例,卒中史2例[此次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1分],吸烟史8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8分,中位评分为15(11,22)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 3~10分,中位评分为8(6,9)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分析其取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等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 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9例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137~545 min,中位时间为265(184,347) min,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为75(58,98) min; 17例患者仅使用取栓支架,2例患者联合使用球囊再通,中位取栓次数为1(1,2)次;成功再通占比为16/19,3例为m TICI分级2a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7(4,21)分,出院时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1(2,15)分。7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另1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90 d时随访,19例患者中死亡3例,分别为脑疝形成、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各1例; mRS评分中位数为2(1,4)分,预后良好占比为11/19(包括成功再通者10例),预后不良占比为8/19(包括成功再通者6例)。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安全、有效,但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M2段 支架取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晴雯 查明明 +4 位作者 黄抗默 蔡浩荻 吕秋石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者214例,接受了Captor或Solitaire FR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根据取栓术后是否并发AKI,将214例患者分为AKI组(29例)和非AKI组(1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并发症)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其中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卒中史、心房颤动、吸烟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入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术前血糖、术前血肌酐、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手术资料包括闭塞大血管(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术前溶栓治疗、取栓次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治疗时间、手术时间、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他汀类药物);术后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脑疝等。成功再通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发生AKI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患者AKI的发生率为13.6%(29/214)。AKI组糖尿病比例、术前血糖水平均高于非AK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5%(10/29)比12.4%(23/185),χ^2=7.732;8.4(7.3,10.3)mmol/L比7.4(6.2,8.4)mmol/L,t=-2.901;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9例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30 ml/(min·1.73 m^2)者分别占37.9%(11例)、41.4%(12例)、13.8%(4例)、6.9%(2例);185例非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 ml/(min·1.73 m^2)者分别占44.9%(83例)、42.2%(78例)、13.0%(24例),无eGFR<30 ml/(min·1.73 m^2)者。两组患者术前eGFR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16,P=0.046)。AKI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比例均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1%(7/29)比5.9%(11/185),χ^2=8.538;31.0%(9/29)比8.6%(16/185),χ2=10.104;27.6%(8/29)比7.6%(14/185),χ^2=8.830;均P<0.05];余实验室资料、手术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965,95%CI:1.615~9.737,P=0.003),手术时间延长(OR=1.006,95%CI:1.000~1.012,P=0.042)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和手术时间延长可能增加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急诊机械取栓患者术后发生AK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急性肾损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路径指标与血管再通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远路 谷蒙蒙 +6 位作者 肖露露 袁康 查明明 刘玉景 黄显军 孙文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83,共11页
目的探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颅内外血管路径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因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通过DSA评... 目的探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颅内外血管路径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因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通过DSA评估患者颅外段血管路径因素中的牛角弓、主动脉弓型和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迂曲分型,以及由上述3个血管解剖学因素构成的BAD评分、颅内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等。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时间变量、病情资料、手术变量及预后指标,参照既往文献将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进一步分为3组(Ⅰ型组、Ⅱ+Ⅲ型组和Ⅳ型组),比较上述变量在3组中分布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外血管解剖学因素与取栓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联。结果最终纳入201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患者,海绵窦段血管迂曲Ⅰ型92例(45.8%),Ⅱ+Ⅲ型共87例(43.3%),Ⅳ型22例(10.9%)。年龄(P=0.042)、性别(P=0.046)、高血压病(P=0.013)、穿刺至取栓支架到位时间(P<0.01)、主动脉弓型(P=0.041)、牛角弓伴左侧血管病变(P<0.01)、颅外段血管BAD评分(P<0.01)、后膝角度(P<0.01)、前膝角度(P<0.01)、前后膝角度之和(P<0.01)、后膝顶点至水平段底之间的高度(P<0.01)、静脉溶栓(P=0.011)、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P<0.01)、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P=0.039)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D评分≥2分较BAD评分<2分血管再通失败率更高(OR=4.056,95%CI:2.025~8.126,P<0.01),术后90 d功能预后更差(OR=2.052,95%CI:1.110~3.794,P=0.022),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血管再通失败率更高(OR=6.686,95%CI:2.426~18.427,P<0.01),术后90 d功能预后更差(OR=3.618,95%CI:1.135~11.526,P=0.030)。校正闭塞部位、穿刺至血管再通或手术结束时间、静脉溶栓后,BAD≥2分较BAD评分<2分(OR=2.536,95%CI:1.127~5.706,P=0.025)及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OR=3.872,95%CI:1.167~12.850,P=0.027)是术后血管再通失败的独立预测因子;校正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或手术结束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后,BAD评分≥2分较BAD评分<2分(OR=1.050,95%CI:0.456~2.417,P=0.908)及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OR=1.823,95%CI:0.427~7.789,P=0.418)与术后90 d功能预后无关。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术患者,不良的颅内外血管解剖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失败有关,而与术后90 d功能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迂曲 海绵窦段血管 机械取栓 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致串联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顺 温昌明 +6 位作者 张帅 郭永涛 黄菲虹 陈晶晶 刘玉景 刘新峰 徐格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37-3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导致的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国4家高级卒中中心诊断为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86例,其中东部战区总医院32例,南阳市中心医院24例,扬州大学附属医院18例,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诊断均符合颈动脉夹层标准。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86例患者分为非血管内取栓组(53例)和血管内取栓组(33例)。非血管内取栓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血管内取栓组采用Solitaire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等基线资料以及入院NIHSS评分、闭塞血管、住院期间药物治疗、静脉溶栓比例、颅内出血和预后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将卒中发生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临床预后良好。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史、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血管闭塞部位、静脉溶栓、住院期间药物治疗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内取栓组患者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均高于非血管内取栓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15/33)比11.3%(6/53),69.7%(23/33)比45.3%(24/53);均P<0.05];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和(或)药物治疗,颈内动脉夹层合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串联性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血管内取栓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串联性闭塞 颈内动脉夹层 血管内取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左心室质量指数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敏 李顺 +1 位作者 王猛猛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 目的探讨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从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卒中登记系统纳入2017年1-10月间进行超声心动图和DSA检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对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分为动脉轻度狭窄组和动脉中重度狭窄组。LVMI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标准计算。在颅外和颅内动脉粥样狭窄患者中分别比较动脉轻度狭窄和中重度狭窄组传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血脂及左心室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和LVMI。单因素分析及二元回归分析影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69例登记患者中,85例(50.3%)为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84例(49.7%)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在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患者年龄比轻度狭窄患者大([64.3±12.4)岁vs(56.0±13.2)岁,P=0.001],LVMI较轻度狭窄患者高([43.6±10.3)g/m^(2.7) vs(36.6±7.2)g/m^(2.7),P<0.001]。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轻度狭窄患者LVMI低于中重度狭窄患者([36.5±7.2)g/m^(2.7) vs(46.1±13.6)g/m^(2.7),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VMI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呈正相关(r=0.553,P<0.001)。二元回归分析发现LVM(IOR 1.13,95%CI 1.05~1.21)、年龄(OR 1.06,95%CI 1.01~1.11)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LVMI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率正相关,LVMI是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左心室质量指数 颅内动脉 颅外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老年与中青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韩云飞 施璇 +4 位作者 叶瑞东 刘锐 朱武生 刘新峰 殷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老年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特征的区别。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完成颈动脉OCT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86例,分别将年龄<60岁、年龄...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老年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特征的区别。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至2021年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完成颈动脉OCT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86例,分别将年龄<60岁、年龄≥60岁患者分为中青年组(17例,占19.8%)和老年组(69例,占80.2%)。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同侧颈动脉症状性斑块、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冠心病)、吸烟史、药物使用史(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基线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颈动脉斑块特征[斑块破裂、富脂斑块、美国心脏协会(AHA)Ⅵ型斑块、最小管腔面积、纤维帽厚度、血栓占比、纤维斑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巨噬细胞浸润、钙化斑块、新生滋养血管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老年组年龄高于中青年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64,71)岁比53(50,57)岁,Z=6.369,P<0.01];组间性别、同侧颈动脉症状性斑块、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卒中、吸烟史、药物使用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老年组患者斑块破裂、富脂斑块、AHAⅥ型斑块占比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1/69比5/17,χ^(2)=4.937;52/69比8/17,χ^(2)=5.180;37/69比4/17;均P<0.05);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患者最小管腔面积、纤维帽厚度、血栓占比、纤维斑块占比、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占比、巨噬细胞浸润占比、钙化斑块占比、新生滋养血管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于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更倾向于富脂斑块、AHAⅥ型斑块和斑块破裂,但是中青年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伴有血栓及新生滋养血管生成,对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管理也应重视。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颈动脉狭窄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