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量CT对膝关节创伤性骨髓水肿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李梦迪 张龙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1-745,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在膝关节创伤性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出现膝关节和(或)骨痛发作怀疑存在骨髓水肿的患者。最终纳入43例患者...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在膝关节创伤性骨髓水肿(BM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出现膝关节和(或)骨痛发作怀疑存在骨髓水肿的患者。最终纳入43例患者(54个膝关节),将每个膝关节划分为5个区域,测量虚拟去钙(VNCa)图像CT值、混合能量图像的常规CT值(rCT),以MRI诊断为“金标准“,比较BME与非BME区的CT值。3名医师对VNCa图进行BME检测和评级,通过ROC曲线观察主观评价对BME的诊断效能。结果54个膝关节共分为270个区域,MRI显示57个区域出现BME。骨髓水肿区域vCT值高于无骨髓水肿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名医师的AUC均>0.7,准确性良好。结论DECT可以准确地识别患者膝关节创伤性BME,可以作为MRI的替代方法,尤其是在MRI禁忌症或无法使用时,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虚拟去钙技术 骨髓水肿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与拉曼光谱的脑胶质瘤分级诊断方法研究
2
作者 许晴 唐佳伟 +5 位作者 刘学猛 郭景星 朱礼君 周清清 王亮 卢光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47-2252,共6页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病理分级对患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胶质瘤手术的患者共53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33例,低级别20例。采用英国InVia激光共...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病理分级对患者的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胶质瘤手术的患者共53例,其中高级别胶质瘤33例,低级别20例。采用英国InVia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采集胶质瘤患者组织样本的拉曼光谱数据,每个样本采集50个点。采用Savitzky-Golay(SG)算法、平滑光谱曲线和最大最小归一化(max-min normalization)等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构建卷积神经网络(CNN)对胶质瘤的高低级别分类诊断,并将其与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模型的性能进行了对比。每个预测模型都使用ROC曲线进行评估。采用以下四种指标: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和5折交叉验证(5Fold),以评价不同预测模型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NN模型在不同分类任务上均显著优于SVM、RF和DT模型,其AUC达到0.9839,高于其他三种传统模型(SVM,0.9157;RF,0.9031;DT,0.7809)。因此,将拉曼光谱与深度学习技术结合,为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此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还为未来构建自动化癌症诊断系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卷积神经网络 胶质瘤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放射学会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成人偶发孤立性骨病变CT和MRI诊断管理指南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戚荣丰 王敏 张龙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常规临床实践中,CT和MRI经常发现偶发的孤立性骨病变,而这些病变的诊断管理一直缺乏清晰一致的指南。针对以上情况,2022年9月份,国际骨骼放射学会(SSR)实践指南和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全球第1版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旨在规... 常规临床实践中,CT和MRI经常发现偶发的孤立性骨病变,而这些病变的诊断管理一直缺乏清晰一致的指南。针对以上情况,2022年9月份,国际骨骼放射学会(SSR)实践指南和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了全球第1版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one-RADS),旨在规范孤立性骨病变的CT和MRI诊断管理流程,对CT骨透亮影、硬化性、混杂密度骨病变,以及MRI T1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和低信号骨病变做了详细定义,并依据两种CT分类(透亮影、硬化性或混杂密度影)、两种MRI分类(T1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分别提供了对应的诊断管理流程,共分为4类:Bone-RADS 1,无需处理;Bone-RADS 2,建议其他影像学检查;Bone-RADS 3,建议随访复查;Bone-RADS 4,建议活检和/或骨肿瘤转诊。文章拟对该Bone-RADS进行详细解读,有利于广大放射科医师更好地掌握成人CT和MRI偶发孤立性骨病变的诊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发孤立性骨病变 CT MRI 诊断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
4
作者 杨涛涛 王显棋 +5 位作者 陈灿灿 闫婉莹 王大为 熊坤林 孙志远 陈伟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7-857,共11页
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 目的 探究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10月3家医疗中心放射科1 070名NSCLC患者的临床信息和CT图像。其中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9名NSCLC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内部验证集;东部战区总医院173名患者、陆军特色医学中心178名患者分别作为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EGFR突变相关的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联合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综合模型。3种分类模型均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建模。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模型预测效能。绘制校正曲线以评估综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影像组学模型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中的AUC值分别为0.762 4(95%CI:0.692 4~0.825 1)、0.745 4(95%CI:0.671 1~0.814 3)和0.724 7(95%CI:0.639 7~0.801 6);临床预测模型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的AUC值分别为0.6917(95%CI:0.6279~0.7576)、0.6525(95%CI:0.5767~0.7291)和0.7792(95%CI:0.712 5~0.847 3);基于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预测效能值最佳,其在内部验证集、外部验证集1、外部验证集2的AUC值分别为0.818 0(95%CI:0.757 7~0.874 3)、0.782 4(95%CI:0.7031~0.848 2)和0.796 6(95%CI:0.718 1~0.868 6)。校准曲线提示综合模型拟合度较好,决策曲线提示综合模型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 结合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构建的综合模型在预测NSCLC EGFR基因突变的多中心数据集中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性能,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影像组学 临床特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多指标空间相关性在弥漫性胶质瘤分级及预后中的效能
5
作者 周娴 许强 +2 位作者 李建瑞 詹天亮 张志强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胶质瘤磁共振成像(MRI)多指标空间相关性特征,并观察其在肿瘤分级及生存期预测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弥漫性胶质瘤患者198例(Ⅱ级71例、Ⅲ级42例、Ⅳ级85例)的多序列...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胶质瘤磁共振成像(MRI)多指标空间相关性特征,并观察其在肿瘤分级及生存期预测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弥漫性胶质瘤患者198例(Ⅱ级71例、Ⅲ级42例、Ⅳ级85例)的多序列[T_(1)加权成像(T_(1)WI)、T_(2)加权成像(T_(2)WI)、T_(1)WI增强扫描(T_(1)CE)、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脉自旋标记(ASL)]MRI数据。定量分析肿瘤实性部分多指标:T_(1)WI及T_(2)WI相对信号强度、T_(1)CE相对强化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及脑血流量(CBF)间的空间相关性特征。观察多指标间空间相关性特征与病理分级及生存预后的关系。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建立MRI多指标空间相关性特征模型,用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及生存期的预测。结果弥漫性胶质瘤高、低级别间MRI多指标的空间相关性有显著差异,且T_(1)CE_T_(2)、T_(1)CE_T_(1)、T_(1)CE_CBF、T_(1)CE_ADC Z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基于指标间空间相关性构建的SVM预测模型显示有较高的病理分级效能(AUC=0.9222),模型中T_(1)CE_T_(2)Z值特征权重最高;长、短生存期中T_(1)CE_ADC、T_(1)CE_T_(2)、T_(1)CE_T_(1)指标间的空间相关性有显著差异(P<0.05),生存期预测模型中AUC为0.6318且T_(1)CE_T_(1)Z值特征权重最高。结论MRI多指标间空间相关特征分析为胶质瘤异质性病理生理机制提供证据,并在肿瘤病理分级和生存期预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胶质瘤 多指标MR 空间相关性 组织学分级 生存期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影像学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昭杰(综述) 张志强(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429,共5页
病变-症状脑图研究(以下简称为“症状影像学”)是近来神经精神疾病影像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方向。在各种脑成像技术辅助下,将受损脑功能与脑结构/位置关联起来,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当前这种分析策略已经应用在多种疾... 病变-症状脑图研究(以下简称为“症状影像学”)是近来神经精神疾病影像科学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方向。在各种脑成像技术辅助下,将受损脑功能与脑结构/位置关联起来,极大地促进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当前这种分析策略已经应用在多种疾病中。文章就症状影像学的病生机制、当前应用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于推进病变-症状神经机制研究的发展及临床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变-症状脑图 症状 脑网络 磁共振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化上皮瘤的诊治分析
7
作者 钱佳慧 李婷 +2 位作者 周晓蝶 王笑亮 戚荣丰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9-531,共3页
0引言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是发生于皮肤真皮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来源毛囊基质细胞,并且内部常出现钙化,增生的上皮组织又具备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因此又称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该病多发生在面部、颈部、上... 0引言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是发生于皮肤真皮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来源毛囊基质细胞,并且内部常出现钙化,增生的上皮组织又具备向毛母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因此又称毛母质瘤(pilomatricoma)。该病多发生在面部、颈部、上肢及臀背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第一个高峰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第二个高峰主要发生在50~65岁的成年人[1-2]。该病在临床上极其罕见,但误诊率较高,经常与表皮样囊肿、纤维瘤、血管瘤等鉴别诊断。本文报道1例右侧枕部钙化上皮瘤的病例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和发病机制等,提高对钙化上皮瘤的认识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上皮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增强MRI瘤内和瘤周的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韧 李新宇 +1 位作者 陈随 卢光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5-381,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瘤内和最佳瘤周区域影像组学模型来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入院治疗并行手术病理证实的232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8∶2比例分为...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瘤内和最佳瘤周区域影像组学模型来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入院治疗并行手术病理证实的232例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按照8∶2比例分为训练集(n=185)和测试集(n=47)。所有患者均行乳腺DCE-MRI检查,在DCE-MRI序列上手动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瘤周区域分别等距外扩。线性相关阈值和方差分析用于特征筛选,联合逻辑回归(LR)的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融合模型由瘤内及最佳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共同组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来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性能,Delong检验来比较各模型预测性能。结果瘤内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0.768。瘤周特征建模以瘤周6 mm范围结果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分别为0.814、0.790。瘤内和瘤周的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分别为0.924、0.881。结论基于乳腺DCE-MRI瘤内和瘤周的融合影像组学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三阴性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瘤内 瘤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视野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军 马延 +4 位作者 孙晶 祁丽 罗松 郑玲 张龙江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0-355,共6页
目的:探讨小视野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rFOV IVIM-DWI)与常规视野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fFOV IVIM-DWI)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2月28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小视野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rFOV IVIM-DWI)与常规视野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fFOV IVIM-DWI)在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2月28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rFOV IVIM-DWI和fFOV IVIM-DWI。IVIM-DWI(b=1000 s/mm;)图像行主观评估及客观评价:包括几何变形、病灶显示的清晰度、ADC图像的病灶显示清晰程度、信噪比(SNR)以及对比噪声比(CNR)。分别测量肿瘤以及正常直肠壁的标准ADC、D、D;以及f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直肠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与fFOV IVIM-DWI序列相比,rFOV DWI序列的图像变形更小,病灶显示清晰程度更高(P<0.001)。两个序列测量所得的直肠癌患者肿瘤区域的平均ADC、D及f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直肠肠壁(P<0.001)。rFOV IVIM-DWI序列ADC值、D值及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7、0.918、0.818,fFOV IVIM-DWI序列的AUC分别为0.913、0.874、0.789,两种序列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0.496、0.733)。结论:与fFOV IVIM-DWI序列相比,rFOV IVIM-DWI能有效减少图像的变形及伪影,可以获得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佳的病变显示效果,且各参数的AUC值更高,因此为直肠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PET/MRI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志远 罗松 +3 位作者 徐一铭 孙晶 蔡军 张龙江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44-948,共5页
目的探讨一体化PET/MRI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胸部PE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病例59例,观察和统计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的PET/MRI表现,并与同期内接受CT检查... 目的探讨一体化PET/MRI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期间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胸部PET/MRI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肺癌的病例59例,观察和统计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的PET/MRI表现,并与同期内接受CT检查的39例患者的CT图像对照,比较两者对转移灶检测的敏感性。结果确诊前行PET/MRI检查病例29例,PET/MRI均正确诊断为肺癌,诊断符合率100%。TNM分期诊断17例,15例与最终临床分期诊断符合,符合率15/17(88.2%)。治疗中或治疗后监测30例,有阳性发现24例(80.0%),其中12例(12/19,63.2%)与同期CT比较有新发现可疑转移灶。不同肺癌亚型的原发灶的SUVmax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鳞状细胞癌(14.03±4.90)>小细胞肺癌(9.4±1.70)>腺癌(7.71±5.19);鳞状细胞癌的原发灶SUVmax大于淋巴结转移灶SUVmax。59例患者接受PET/MRI检查,仅根据MRI图像判定共发现26例患者101枚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而综合PET/MRI包括融合图像共发现28例患者128枚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39例患者同期内(PET/MRI检查前后1周内)接受了CT检查,共有27例(69.2%)显示PET/MRI所示转移灶数量大于同期CT所示转移灶数量,12例(30.8%)显示两者数量相等。本组39例患者在接受MRI检查过程中均进行了弥散成像,结果显示原发灶和可疑的转移性淋巴结其ADC平均值与SUVmax均具有显著关联(P=0.012、0.001)。结论PET/MRI综合了MRI的多参数成像和PET代谢成像优势,在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中疗效监测和治疗后随访复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直方图联合EphA2分级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建瑞 刘宵雪 +3 位作者 许强 骆仲强 卢光明 张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联合红细胞生成素生成的肝细胞受体A2(EphA2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83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63...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联合红细胞生成素生成的肝细胞受体A2(EphA2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83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包括低级别胶质瘤63例、高级别胶质瘤120例),均行常规MRI和DKI检查[包括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率(MD)、峰度各向异性(KFA)、平均峰度(MK)、平均峰度张量(MKT)],获取DKI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方差、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偏度、峰度),并行EphA2免疫组化染色。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胶质瘤分级预测因素,并基于该因素构建DKI直方图以及DKI直方图联合EphA2评分的胶质瘤分级诊断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DKI直方图各项参数与EphA2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胶质瘤FA值方差(t=-2.050,P=0.042)和75%分位数(t=-2.130,P=0.035),MD值方差(t=-6.052,P=0.000)和偏度(Z=-3.326,P=0.001),MK值平均值(t=-3.094,P=0.002)、方差(t=-2.140,P=0.027)、中位数(Z=-3.444,P=0.001)、25%分位数(t=-3.022,P=0.003)和75%分位数(t=-3.438,P=0.001),MKT值平均值(t=-3.096,P=0.002)、方差(t=-2.218,P=0.028)、中位数(t=-3.701,P=0.000)、25%分位数(t=-3.033,P=0.003)和75%分位数(t=-3.441,P=0.001)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FA值(Z=4.489,P=0.000)、MK值(Z=4.528,P=0.000)和MKT值(Z=4.528,P=0.000)偏度均低于低级别胶质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值偏度(OR=0.484,95%CI:0.278~0.842;P=0.010)、MD值方差(OR=2.821,95%CI:1.231~6.466;P=0.014)和MKT值75%分位数(OR=2.581,95%CI:1.148~5.806;P=0.022)是胶质瘤分级的预测因素。ROC曲线显示,DKI直方图联合EphA2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02(95%CI:0.676~0.922,P=0.000),其诊断效能优于DKI直方图的0.86±0.02(95%CI:0.809~0.916,P=0.000;Z=1.114,P=0.04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仅MD值峰度与EphA2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267,P=0.002)。结论DKI直方图联合EphA2评分的胶质瘤分级预测模型可以有效提高胶质瘤分级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膜蛋白质类 弥散磁共振成像 预测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韧性神经机制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想 夏卓漫(综述) +1 位作者 钟元 戚荣丰(审校)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04-1407,共4页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积极适应以及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韧性对促进不利环境下的心理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心理韧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尤其是重大创伤应激经历者的心理韧性如何调节大脑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受到关...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积极适应以及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韧性对促进不利环境下的心理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心理韧性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尤其是重大创伤应激经历者的心理韧性如何调节大脑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发现较为一致的结论包括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个体,海马、前扣带回等脑区的体积增大,海马-腹侧被盖区功能连接增高,而杏仁核-默认模式网络、前扣带回-前脑岛以及岛叶-杏仁核的功能连接降低。神经影像学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我们观察心理韧性与个体内部差异之间的联系,以及创伤后症状或其他压力相关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本文综述神经影像技术(功能和结构磁共振成像)在心理韧性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心理 应激障碍 创伤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抑制细胞焦亡减轻H9c2心肌细胞缺氧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涛 马龙 张龙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1-816,共6页
目的 探究单宁酸对缺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H9c2细胞,利用条件培养基和缺氧小室建立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缺氧1组、低剂量单宁酸组(0.2μmol单宁酸)和高剂量单宁酸组(0.8μmol单... 目的 探究单宁酸对缺氧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H9c2细胞,利用条件培养基和缺氧小室建立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缺氧1组、低剂量单宁酸组(0.2μmol单宁酸)和高剂量单宁酸组(0.8μmol单宁酸)。利用鱼藤酮进行功能回复实验,分为缺氧2组、缺氧+鱼藤酮抑制剂组(50 nmol鱼藤酮)、缺氧+鱼藤酮抑制剂+高剂量单宁酸组(50 nmol鱼藤酮+0.8μmol单宁酸)、缺氧+高剂量单宁酸组(0.8μmol单宁酸)。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评估细胞损伤;化学荧光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RO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IL-1β分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氧1组H9c2细胞密度降低,贴壁不牢,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LDH活性、细胞凋亡率、NLRP3、裂解的(Cleaved)Caspases-1、Cleaved-GSDMD和Cleaved-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缺氧组1比较,低剂量单宁酸组、高剂量单宁酸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LDH活性、细胞凋亡率、NLRP3、Cleaved-Caspases-1、Cleaved-GSDMD和Cleaved-IL-1β蛋白表达水平、分泌的IL-1β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缺氧2组比较,缺氧+鱼藤酮抑制剂组线粒体ROS、NLRP3、Cleaved-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缺氧+高剂量单宁酸组比较,缺氧+鱼藤酮抑制剂+高剂量单宁酸组的线粒体ROS(0.85±0.02 vs 0.40±0.03)、NLRP3(0.61±0.03 vs 0.47±0.05)、Cleaved-IL-1β蛋白表达水平(0.70±0.06 vs 0.48±0.09)显著升高(P<0.05)。结论 单宁酸可通过抑制ROS/NLRP3通路介导的焦亡,减轻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缺氧 线粒体 大鼠H9c2心肌细胞 单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PET/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褚婷婷 陈颖琦 +1 位作者 罗松(综述) 张龙江(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4-890,共7页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给社会带来非常重大的负担;影像学在乳腺癌的诊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磁共振成像(MRI)是乳腺癌原发病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评估最有利的检查方法,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全身转移及...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给社会带来非常重大的负担;影像学在乳腺癌的诊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磁共振成像(MRI)是乳腺癌原发病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评估最有利的检查方法,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是全身转移及疗效评估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出现的一体化PET/MRI技术结合了MRI的局部解剖细节和功能与PET全身代谢两种强有力的乳腺癌评估手段,有望在乳腺癌的诊治中发挥重要的价值。文章主要就乳腺PET/MRI成像原理,扫描技术及在乳腺癌诊断准确性、肿瘤分期、疗效评估、复发监测等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形态学及力学组学预测心肌桥患者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15
作者 郑金 陈艳春 +9 位作者 孙权琳 周帆 周傲 陈坚 陈洋 王烁 黄源 滕忠照 张龙江 Jonathan R Weir-McCall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7-57,共1页
目的心肌桥(M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潜在联系。本研究旨在利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放射组学和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力学组学组合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方法本研究包含了91例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m LAD)存在MB... 目的心肌桥(M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潜在联系。本研究旨在利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放射组学和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力学组学组合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方法本研究包含了91例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m LAD)存在MB且近段(p LAD)无明显狭窄的患者。在随访期间(2.9[1.8,3.9]年),39例患者在p LAD产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对于传统参数,首先测量了形态学参数,如深度和面积并计算了影像学信息,如冠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衰减。同时,进行了CFD模拟,计算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T-FFR)。对于组学参数,提取了形态学和放射组学特征。同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分析CFD结果以生成力学组学特征并开发了包含传统和组学特征的模型用于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结果在3636个放射组学特征中,有2446个(67%)表现出良好以上的稳健性(ICC≥0.75)。在构建的15个弹性网络模型中,仅基于周围冠状放射组学和结合形态学、放射组学和力学组学的模型在预测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方面表现最佳,其AUC分别为0.78[0.69,0.88]和0.78[0.68,0.87](95%置信区间)。结论本研究强调了冠状动脉周围放射组学的重要性,并展示了结合放射组学、形态学和力学组学特征预测MB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周围脂肪组织 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组学 心肌桥 形态学参数 置信区间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婴分离对子代行为及大脑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钱佳慧 刘月琴(综述) +1 位作者 卢光明 戚荣丰(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207,共6页
个体在生命早期遭遇不幸事件(虐待、忽视等),即生命早期应激(ELS),会导致其成年后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增加各类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的患病风险。为模拟人类幼年时期留守现象,啮齿动物的母婴分离(MS... 个体在生命早期遭遇不幸事件(虐待、忽视等),即生命早期应激(ELS),会导致其成年后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增加各类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等)的患病风险。为模拟人类幼年时期留守现象,啮齿动物的母婴分离(MS)模型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揭示ELS诱发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文章通过对大、小鼠MS模型的行为学及相关脑区改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分离 行为学 生物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患者合并心肌损伤心脏MRI表现一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玲艳 马延 +4 位作者 张军 智琲琲 黄蔚蔚 罗松 祁丽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4-85,100,共3页
患者男,43岁。因发现血肌酐升高10个月余,门诊于2020年11月30日以“血肌酐升高查因,慢性肾炎”收住入我院。既往患者于2020年1月2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8℃,伴干咳、全身酸软,胸部CT提示双肺斑片状感染灶,起初予以病毒唑... 患者男,43岁。因发现血肌酐升高10个月余,门诊于2020年11月30日以“血肌酐升高查因,慢性肾炎”收住入我院。既往患者于2020年1月2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8℃,伴干咳、全身酸软,胸部CT提示双肺斑片状感染灶,起初予以病毒唑、莫西沙星、丙球、奥司他韦治疗6 d,胸闷逐渐加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于2020年1月28日患者收入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入院时查血肌酐112.9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损伤 磁共振成像 T1 mapping 心肌应变 延迟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结局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江京洲 郭翔 +6 位作者 左蕊 陈谦 乔红艳 郭邦俊 许棚棚 刘通源 张龙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133例,最终纳入3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收治的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1133例,最终纳入3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无MACE组295例和MACE组35例。患者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数据分析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并测量CT-FFR值。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ROC曲线分析斑块特征及CT-FFR与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MACE组冠状动脉狭窄≥50%、CT-FFR≤0.8比例显著高于无MACE组(P<0.01)。单因素Cox分析显示,狭窄程度≥50%及CT-FFR≤0.8是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P<0.01),经多因素Cox分析校正后,仅CT-FFR≤0.8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037,95%CI:5.060~57.358,P=0.000)。此外,基于CT-FFR的风险预测模型显著优于基于CCTA狭窄程度的风险预测模型(C指数:0.820vs0.696,P=0.000)。结论CT-FFR≤0.8是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MACE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根据CT-FFR值进行临床风险分层,可能优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预测 危险因素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莉 施昭 +4 位作者 孔祥 杨柳 刘亚 罗松 张龙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6,共6页
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同时接受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 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和分叉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同时接受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确诊的272例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ACoA)患者以及27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评估所有研究对象A1段发育情况,分为正常、发育不良和缺如,并分别测量大脑前动脉分叉角度,包括A1段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Acom)之间(A1/Acom)、A2段与Acom之间(A2/Acom)以及A1与A2段之间(A1/A2)的夹角。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年龄(54±11)岁,女性占55.15%。动脉瘤发生在前交通动脉左分叉部193例(70.96%),发生在右分叉部79例(29.04%)。252例(92.65%)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中位最大径为4.54(3.64,6.01)mm。动脉瘤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患者229例(84.19%),其中位于动脉瘤对侧的病例223例(81.99%),而患侧A1段发育不良的病例6例(2.21%)。对照组中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患者126例(46.32%)。动脉瘤组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的比例(84.19%)明显高于对照组(46.32%)(P<0.001)。动脉瘤组患侧A2/Acom角度[125.01(108.89,144.55)°]大于对照组[101.44(91.30,115.17)°],A1/A2角度(110.01±20.72)°小于对照组(130.28±18.30)°(P<0.001),A1/Acom角度[107.86(93.47,128.18)°]小于对照组[111.99(100.18,126.66)°](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的存在与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尤其对侧)、较大的A2/Acom分叉角、较小的A1/A2和A1/Acom分叉角相关,且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A2/Acom分叉角是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A1段发育不良 分叉角 前交通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源图像上CT值变化率预测急性脑梗死后脑实质出血:基于ASPECTS软件脑梗死灶评估 被引量:9
20
作者 程晓青 施佳倩 +3 位作者 吴航 周长圣 朱武生 卢光明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6-472,共7页
目的:探讨CTA源图像(CTASI)上缺血脑组织CT值变化率结合多种临床和影像学指标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脑实质出血(P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16-2020年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7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 目的:探讨CTA源图像(CTASI)上缺血脑组织CT值变化率结合多种临床和影像学指标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脑实质出血(P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本院2016-2020年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172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行CT平扫和CTA检查。利用自动化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软件,分别在平扫CT和CTASI图像上确定梗死灶的范围,测量并计算所有梗死区(AvCT_(梗死))和对侧非梗死区的平均CT值(AvCT_(非梗死)),基于两者的比值计算梗死灶的CT值变化率。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发作距CT检查的间隔时间、ASPECTS、血管闭塞位置、梗死部位和侧枝代偿情况等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H的预测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预测效能。当血肿面积>梗死面积的30%时定义为PH2。结果:CTASI上梗死灶的CT值变化率(OR=6.505、5.944;P均<0.05)及患者的NIHSS评分(OR=1.067、1.104;P均<0.05)为PH和PH2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PH时,CTASI上梗死灶CT值变化率的AUC为0.79;CTASI上测量的CT值变化率联合NIHSS评分预测PH的AUC为0.81,相应敏感度为85.71%。预测PH2时,CTASI上CT值变化率的AUC为0.78,联合NIHSS评分后AUC提高至0.84,相应敏感度为92.31%。结论:CTASI上梗死灶的CT值变化率和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H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结合能够提高预测效能,尤其是预测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血肿 出血性转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