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心血管影像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医疗质量报告 被引量:40
1
作者 吕滨 任心爽 +6 位作者 安云强 赵迎新 李希 李静 卢光明 金征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25-633,共9页
无创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稳定性冠心病诊断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在我国缺乏诊断冠心病影像学技术应用情况的调研数据。“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于2018年开始,对全国二级以上医院进行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经导管... 无创心血管影像技术的应用,正逐渐成为稳定性冠心病诊断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在我国缺乏诊断冠心病影像学技术应用情况的调研数据。“心血管影像质控专家工作组”于2018年开始,对全国二级以上医院进行随机抽样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的开展率为65.8%,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开展率为64.5%,而负荷超声心动图(9.0%)、心脏磁共振成像(13.5%)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12.9%)等检查技术均未得到广泛开展。本研究通过收集冠状动脉CTA操作规程及原始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三级医院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0.8%,二级医院为87.3%,检查失败率分别为3.7%和8.5%。无论三级医院(平均11.5 mSv)还是二级医院(平均12.7 mSv),给予患者的辐射剂量均过高。本次调查还包括放射影像工作人员现状,以及其它常见心血管病的影像检查现状。通过本次调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成为我国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筛查的主要技术工具,其普及使用率与经导管冠状动脉造影接近,而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技术的应用明显不足。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基本能够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但是有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的空间,特别是低辐射剂量的规范化扫描技术亟待普及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影像 横断面调查 应用现状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金鑫 李建瑞 +3 位作者 陆梦洁 王兴东 李德龙 张志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88-692,共5页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肾病综合征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53例确诊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患者,原发病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31例)或肾病综合征(NS组,22例),通过不同序列MRI检查方法,观察不同病因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受累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结果 NS组癫发作(χ~2=9.255,P=0.002)、视觉障碍(χ~2=7.005,P=0.008)发生率高于SLE组;而SLE组则以双侧侧脑室旁(校正χ~2=5.377,P=0.020)、基底节区(校正χ~2=4.825,P=0.028)和半卵圆中心(χ~2=8.113,P=0.004)受累为主;两组影像学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9),NS组顶枕叶型分布所占构成比明显高于SLE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16);与NS组相比,经药物治疗后SLE组患者预后更佳、病程更短(t=2.612,P=0.013)。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所引起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对理解该病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诊断具有鉴别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肾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多发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志军 张志强 +5 位作者 李建瑞 骆仲强 刘宵雪 潘灏 吴楠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28-832,共5页
目的当前对脑多发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认识不足。文中旨在总结脑多发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MRI)表现,分析及归纳其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术前MRI且有术后病理证实的63例多发... 目的当前对脑多发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认识不足。文中旨在总结脑多发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MRI)表现,分析及归纳其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术前MRI且有术后病理证实的63例多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多发脑胶质瘤的磁共振影像(MRI)表现,归纳其影像学模式及其鉴别诊断思路。结果63例多发胶质瘤患者可分为多灶胶质瘤(59例)和多中心胶质瘤(4例);多灶胶质瘤者按照病灶播散途径分为直接侵犯(41例),沿白质纤维束联系(35例),沿室管膜下及小血管间隙等膜性结构播散转移(24例),沿脑膜-蛛网膜下腔播散(6例)。多发胶质瘤皮层受累及者主要表现为皮层弥漫肿胀,其次是皮层结节、沿皮层样强化。病灶间存在异质性者45例(71.4%)。多发胶质瘤分为5种影像学模式:①类转移瘤型,需与转移瘤鉴别诊断;②类肉芽肿型,需与结节病、结核瘤及梅毒树胶肿等鉴别诊断;③类特异感染脓肿型,需与结核脓肿、真菌脓肿等鉴别诊断;④类脑炎型,需与病毒性脑炎鉴别诊断;⑤类代谢性脑病型,需与线粒体脑疾病急性期鉴别诊断。结论多发胶质瘤特异性表现为脑皮层受累及病灶间异质性较高;其5种影像学模式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掌握上述特征可为提高脑多发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认识及临床诊断水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多发 磁共振影像 异质性 影像学模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在外科手术和非外科手术后重症急性胰腺炎伴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艾敏 刘丽 +1 位作者 卢光明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9-38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外科手术和非外科手术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5例SAP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TAE术中证实为动脉破裂出血或假性动脉瘤形成。TAE术前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外科手术和非外科手术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35例SAP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TAE术中证实为动脉破裂出血或假性动脉瘤形成。TAE术前患者分为两组,已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患者14例为A组,未接受外科手术患者21例为B组。分析两组患者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TAE术疗效。结果影像学检查显示,A组6例(43%,6/14)肠瘘,明显多于B组(P<0.05)。临床检查显示,A组14例(100%,14/14)腹腔引流管出血,6例(43%,6/14)突发性低血压,均明显多于B组(P<0.05);B组6例血便(29%,6/21),明显多于A组(P<0.05)。TAE术疗效显示,两组患者总栓塞成功率为95%(37/39),出血复发率为11%(4/35),其中3例出血点不同于首次造影,均再次成功栓塞;术后A组1例出现肝脓肿,B组1例出现脾脓肿,均经腹腔引流和抗感染好转;两组总死亡率为9%(3/35)。结论 TAE术前已接受外科手术和未接受外科手术治疗SAP伴出血患者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但TAE术对这两组患者止血率高、死亡率低,可作为临床处理SAP伴动脉出血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出血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胰腺外科手术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性颞叶癫痫患者静息态脑功能连接网络特征融合策略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凯威 葛曼玲 +4 位作者 王丽娜 程浩 赵小虎 陈盛华 张其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8,共12页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的功能连接(FC)可为阴性颞叶癫痫提供脑功能异常指标,但冗余特征影响了精准性。为此,本研究提出结合特异性指数模型与判别相关分析(DCA)的特征融合策略以改善识别效果。将20位患者与20位健康人的rfMRI数据...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的功能连接(FC)可为阴性颞叶癫痫提供脑功能异常指标,但冗余特征影响了精准性。为此,本研究提出结合特异性指数模型与判别相关分析(DCA)的特征融合策略以改善识别效果。将20位患者与20位健康人的rfMRI数据预处理后,以健康人为对照组,构建两类特异性指数模型以量化FC和脑网络FC;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及独立样本t检验去除冗余特征,应用DCA融合2类FC特异性指标;将融合特征分别输入到K近邻、支持向量机和逻辑回归分类器中,并以嵌套10次10折交叉验证与嵌套10次5折分层交叉验证的平均分类精度来评估算法有效性。结果表明,融合特征识别率达到了91.25%~92.50%,高于非融合方案的识别水平。所提出的特征融合策略可有效地处理冗余信息,增强特征判别能力,为精准识别阴性颞叶癫痫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阴性颞叶癫痫 脑网络 判别相关分析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功能连接特异性与机器学习的癫痫定侧
6
作者 宋子博 葛曼玲 +4 位作者 付晓璇 陈盛华 郭志彤 张其锐 张志强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7-73,共7页
为探索癫痫发作侧的脑功能影像标记,提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功能连接特异性模型和有监督机器学习联合方案。选取20名结构影像提示发作侧的颞叶癫痫患者(均分左、右两组)和142名健康人;以健康人为参照,构建功能连接特异性模型,为每位患... 为探索癫痫发作侧的脑功能影像标记,提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功能连接特异性模型和有监督机器学习联合方案。选取20名结构影像提示发作侧的颞叶癫痫患者(均分左、右两组)和142名健康人;以健康人为参照,构建功能连接特异性模型,为每位患者每个脑区功能连接打分;统计分析左右组间打分值差异显著性,获得对发作侧敏感的标志性脑区;以其打分值为特征向量输入到概率神经网络实现定侧并使用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对发作侧敏感的功能影像学标记在杏仁核、中央旁小叶等6个脑区,分类准确率达90.0%,高于目前机器学习辅助癫痫研究水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功能连接特异性 概率神经网络 颞叶癫痫 发作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功能连接模型在机器学习中分类鲁棒性研究——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定位癫痫发作侧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泽坤 葛曼玲 +4 位作者 付晓璇 陈盛华 张夫一 郭志彤 张志强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1-530,共10页
机器学习能促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 MRI)在癫痫中应用,尽管Pearson相关性的传统功能连接(FC)模型作为成像算法有较多报道,但其分类鲁棒性却少有研究。提出特异于健康人的癫痫患者FC指数模型,与FC在有监督机器学习分类敏感性和稳定... 机器学习能促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 MRI)在癫痫中应用,尽管Pearson相关性的传统功能连接(FC)模型作为成像算法有较多报道,但其分类鲁棒性却少有研究。提出特异于健康人的癫痫患者FC指数模型,与FC在有监督机器学习分类敏感性和稳定性上进行比较,以期为提取癫痫患者功能影像学标记提供新算法。搜集20名结构像标记为海马阳性的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各10名纳入左侧、右侧2组)和142名来自连接组学且与患者相同年龄段健康人的rf MRI数据;以健康人群为参照,构建个体患者FC特异性指数模型,为每个脑区功能打分;通过ROC敏感性分析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提取指数模型,对发作侧敏感脑区获得功能影像标记;以其指数作为特征向量,分别输入至概率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对患者发作侧分类;10次随机交叉验证分析稳定性,再分别对敏感脑区之间和患者之间的特征向量做线性相关性分析,以探求影响稳定性的内在原因。最后,用FC代替指数模型做同上处理,并比较两种功能连接模型的分类稳定性。结果显示,以FC为特征向量的AUC为0.76,而特异性指数的特征向量AUC为0.84,指数模型的分类敏感性高于FC。另外,FC的分类精度在25%~100%之间强烈波动,方差高达25.99%,且特征向量平均相关系数为0.67,相关性较强;而指数模型则在75%~100%之间较小波动,方差低至7.10%,且特征向量平均相关系数为0.28,相关性较小。在机器学习癫痫定侧中,静息态功能连接特异性指数模型表现出较强的分类鲁棒性,远优于传统模型,特征向量相关性较大可能是影响后者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连接特异性 Pearson相关性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有监督机器学习 癫痫发作侧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叶癫痫致痫侧静息态脑功能网络拓扑的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曹迎新 葛曼玲 +5 位作者 陈盛华 宋子博 谢冲 杨泽坤 王磊 张其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0,共11页
癫痫是世界常见的典型脑内异常神经放电导致中枢认知功能网络失调的神经疾病。作为当今先进技术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其功能连接(fMRI-FC)可为评估脑功能提供科学的检测指标。在此提出参照健康人的癫痫脑功能网络多节点指标... 癫痫是世界常见的典型脑内异常神经放电导致中枢认知功能网络失调的神经疾病。作为当今先进技术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fMRI),其功能连接(fMRI-FC)可为评估脑功能提供科学的检测指标。在此提出参照健康人的癫痫脑功能网络多节点指标融合的特异性模型,提取致痫侧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试图在高阶计算fMRI-FC,以提高其检测精准性,并在机器学习中验证特异性模型的分类性能。首先,取20例结构像海马阳性的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左、右致痫侧各10例)和139例健康人的rfMRI数据;其次,以FC为边搭建脑功能网络,分别计算患者和健康人的4个局部节点指标;再次,以健康人为参照,构建脑功能网络的特异性模型。通过差值统计和ROC曲线分析,提取4组对致痫侧敏感性高的单一节点指标和1组其指标融合作为特征,分别采用留一法和随机验证分析其分类效果;又基于脑功能网络多节点指标融合,构建非特异性模型同上述操作并比较,以强调特异性模型的优势。结果表明,脑功能网络特异性模型在多节点指标融合的特征向量上表现出更好的分类性能,留一法和随机验证平均分类精度达100%和95.0%±8.7%。脑功能网络多节点指标融合的特异性模型能有效地提取致痫侧脑功能网络特征,为机器学习方法辅助fMRI-FC定位癫痫脑致痫侧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FC 脑功能网络 多节点指标融合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介入栓塞治疗临床效果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翔 刘丽 +2 位作者 梁弦弦 卢光明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5月22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重度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和肾动脉造影表现,评估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前后临床表现和肾功能等。结果...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5月22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后重度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和肾动脉造影表现,评估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前后临床表现和肾功能等。结果单纯对比剂外溢13例,单纯假性动脉瘤1例,单纯动静脉瘘1例,假性动脉瘤伴对比剂外溢3例,动静脉瘘伴假性动脉瘤1例,造影结果阴性3例。19例造影发现出血患者1次栓塞后成功止血,其中1例经4次栓塞后自动出院。3例造影阴性经保守治疗后止血成功。栓塞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变化,无严重栓塞后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经皮肾穿刺术后出血安全有效。本研究将穿刺活检术后出血分为5型,其中Ⅲ、Ⅳ型保守治疗通常无效,应尽早行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活检 肾动脉栓塞术 血管造影术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替曲塞经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文军 刘丽 +2 位作者 徐向贤 曹建民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究单药雷替曲塞经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分为雷替曲塞组(A组,n=24),表柔比星组(B组,n=35)。A组行单药雷替曲塞(3 mg/m^2)TACE治疗,B组行单药表柔比星(40 mg/m^... 目的探究单药雷替曲塞经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分为雷替曲塞组(A组,n=24),表柔比星组(B组,n=35)。A组行单药雷替曲塞(3 mg/m^2)TACE治疗,B组行单药表柔比星(40 mg/m^2)TACE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术后分别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NCI-CTCAE)V4.0分别进行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评估,并且比较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结果两组都无完全缓解(CR)病例,其中A组治疗有效率(RR)37.5%,疾病控制率(DCR)87.5%;B组分别为25.7%,8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呕心呕吐、发热、肝区疼痛、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mPFS分别为181 d、7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雷替曲塞单药方案经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表柔比星相当,但能显著延长患者m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替曲塞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持续性区域动脉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8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艾敏 刘丽 +1 位作者 卢光明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33-536,共4页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LMWHC)持续性区域动脉灌注(CRAI)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16例SAP患者临床资料。8例接受LMWHC经CRAI治疗(CRAI组),8例接受非LMWHC常规治...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LMWHC)持续性区域动脉灌注(CRAI)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16例SAP患者临床资料。8例接受LMWHC经CRAI治疗(CRAI组),8例接受非LMWHC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改良CT严重度指数(MCTSI)、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床旁指数(BISA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AI组、对照组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100%(8/8)(P<0.01),腹腔出血率分别为0、100%(8/8)(P<0.01),中转手术率分别为0、62.5%(5/8)(P<0.01),病死率分别为0、25%(2/8)(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11.0±2.8)d、(51.0±23.3)d(P<0.05)。CRAI组治疗前后APTT、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AI途径LMWHC治疗可有效抑制SAP炎症改变和病情进展,明显降低患者住院感染发生率、腹腔出血率、中转手术率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重症急性胰腺炎 持续性区域动脉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炎性心血管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茜洋(综述) 唐春香(综述) +1 位作者 张龙江(审校) 杨桂芬(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0-764,共5页
冠状动脉疾病是导致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统称为心血管残余风险。炎症是动... 冠状动脉疾病是导致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统称为心血管残余风险。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原因。文章主要就残余炎性心血管风险的形成、评估以及针对残余炎性风险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残余风险 心血管风险 血管周围脂肪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 被引量:5
13
作者 艾敏 刘丽 +4 位作者 陈波 徐向贤 张翔 卢光明 许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SAP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TAE,分析假性动脉瘤DSA表现及栓塞情况。结果 13例SAP患者共并发15个假性动脉瘤,包括感染性假性...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SAP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TAE,分析假性动脉瘤DSA表现及栓塞情况。结果 13例SAP患者共并发15个假性动脉瘤,包括感染性假性动脉瘤13个、腐蚀性假性动脉瘤2个。6个(6/15,40.00%)假性动脉瘤的责任动脉为脾动脉,5个(5/15,33.33%)为肠系膜上动脉,2个(2/15,13.33%)为胃十二指肠动脉,1个(1/15,6.67%)为肠系膜下动脉,1个(1/15,6.67%)为胃网膜右动脉(1/15,6.67%)。TAE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3.33%(14/15)。1例(1个假性动脉瘤)TAE术后出现脾脓肿,经穿刺引流及抗感染好转。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死亡率为45.45%(5/11),腐蚀性假性动脉瘤无死亡患者。TAE术后复发出血率为15.38%(2/13)。结论 TAE是治疗SAP并发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假性 栓塞 治疗性 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肾病患者肾移植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心脏磁共振评价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未 倪雪峰 +6 位作者 祁丽 周长圣 陆梦洁 谢轲楠 文吉秋 张龙江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目前有关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肾移植术后尿毒症性心肌病(UC)可逆性的临床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利用心脏磁共振(CMR)探讨接受肾移植术的ESRD患者在心脏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9月到2017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 目的目前有关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肾移植术后尿毒症性心肌病(UC)可逆性的临床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利用心脏磁共振(CMR)探讨接受肾移植术的ESRD患者在心脏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9月到2017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接受肾移植术的ESRD患者38例。患者于肾移植术前1~2 d接受CMR初次检查,并进行肾移植术后CMR随访复查。统计学分析:随访中位时间7.0(3.7~9.5)个月。将随访时间分为:3~4个月阶段,随访中位时间3.5(3.4~3.7)个月;≥6个月阶段,随访中位时间8.4(7.1~12.7)个月。于随访中位时间7.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3.5个月、随访中位时间8.4个月分别对比各自时间段内CMR随访复查及CMR初次检查的CMR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体表面积、收缩末期容积(LVESV)/体表面积、舒张末期质量(LVEDM)/体表面积、收缩末期质量(LVESM)/体表面积等]差异。结果 38例患者中25例完成随访,平均年龄27.5岁,无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史,透析时间1.7(1.5~2.2)年。随访中位时间7.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3.5个月、随访中位时间8.4个月:CMR随访复查LVEDV/体表面积、LVESV/体表面积较CMR初次检查显著下降(P<0.05)。随访中位时间7.0个月:CMR随访复查LVEDM/体表面积较CMR初次检查显著下降[(59.0±17.0)g/m^2vs (67.1±24.2)g/m^2,P<0.05]。随访中位时间7.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8.4个月:CMR随访复查LVEF较CMR初次检查显著升高(P<0.05)。随访中位时间7.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3.5个月、随访中位时间8.4个月,3个时间段内的CMR随访复查左心室初始T1弛豫时间(基底部、中间部、心尖部及整体)较CMR初次检查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对于无糖尿病及缺血性心脏病史且透析时间较短的年轻ESRD患者,UC特征性改变左心室扩张、收缩功能障碍以及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在肾移植术后均是可逆的。初始T1弛豫时间可作为评价ESRD患者弥漫性心肌纤维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性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 终末期肾病 初始T1弛豫时间 弥漫性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动脉栓塞术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中的应用1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艾敏 卢光明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6-368,共3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诊治胰腺炎11年,随诊发现血小板减少'入院。患者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来我院治疗。2次住院期间均接受了抗炎、输液、抑酸、抑酶、营养支持及CT引导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41岁。因'诊治胰腺炎11年,随诊发现血小板减少'入院。患者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来我院治疗。2次住院期间均接受了抗炎、输液、抑酸、抑酶、营养支持及CT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腔积液置管引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 脾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出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6
作者 艾敏 刘丽 +1 位作者 卢光明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6-279,共4页
目的探讨急症血管内栓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6年收治的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急症DSA造影。其中27例(38.0%)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DSA造影表现及27例血管内栓塞结果。... 目的探讨急症血管内栓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6年收治的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急症DSA造影。其中27例(38.0%)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DSA造影表现及27例血管内栓塞结果。结果动脉造影发现20例(28.2%,20/71)患者动脉破裂出血,7例(9.9%,7/71)假性动脉瘤,共32支责任动脉中11支脾动脉(34.4%,11/32)为主要出血动脉。32次血管内栓塞成功率为93.8%(30/32)。术后栓塞并发症4例,其中2例患者脾梗死,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肝脓肿和1例脾脓肿,经抗感染及置管引流好转;死亡3例,其中2例因失血性休克,1例因脑干梗死,均与介入操作无关。5例(25%,5/20)复发出血(其中4例出血点不同于初次出血点),二次栓塞均成功止血。结论血管内造影栓塞可及时发现SAP并发出血患者责任动脉,达到快速止血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血管内栓塞 重症急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自发性纵隔血肿4例
17
作者 徐向贤 刘丽 +3 位作者 高大志 曹建民 卢光明 许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38-641,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自发性纵隔血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5 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采用 TAE 治疗的 4 例自发性纵隔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接受胸部 CT 增强或胸部 CTA 检查。术中主...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自发性纵隔血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5 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采用 TAE 治疗的 4 例自发性纵隔血肿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接受胸部 CT 增强或胸部 CTA 检查。术中主动脉 DSA 造影依次探寻出血动脉,根据出血动脉病变性质、造影表现选择不同栓塞剂和栓塞方式作栓塞。术后 3 d 复查胸部 CT,评价治疗效果,随访 1~6个月。结果 TAE 术前 CT 检查显示 4 例患者均为纵隔血肿,术中动脉造影明确 4 例出血分别源自食管动脉、右支气管动脉、迷走支气管动脉和左膈下动脉。术后 3 d 胸部 CT 复查显示 4 例患者血肿均较前吸收;随访 6 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发出血,纵隔血肿基本消失。结论 TAE 具有微创、止血直接快速等优点,治疗自发性纵隔血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纵隔血肿 动脉畸形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