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医疗监管与治理创新:突破现行规范框架的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炳澍 王玥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0-1036,共7页
随着以深度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医疗健康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诊疗、医院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和健康管理等,为患者带来高效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治理制度需要解决和... 随着以深度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式增长,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医疗健康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诊疗、医院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和健康管理等,为患者带来高效优质服务的同时,也涌现出一系列治理制度需要解决和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监管方面。目前,各国监管机构大多以风险等级方式进行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监管,基本将人工智能产品定位为“辅助”性质,即需要医师签字确认自动判读结果并承担法律责任。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发布两项人工智能指南,旨在对卫生健康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提供和部署提供指导框架,并在肺结核这类特殊疾病诊断上提出突破性“独立使用”的建议,美国监管机构也提出“软件预认证”的突破性思路以缩短审批流程并创新监管方式。尝试从技术治理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借鉴国际相关经验,结合中国技术发展与实践情况,提出针对特定应用场景、风险程度较低人工智能产品逐步开放“独立”应用,以及对于尚未纳入监管的风险较高人工智能医疗产品进行“机构预认证”的治理思路,为制度创新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医疗器械 独立软件 计算机辅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算法与70 kV结合对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2
作者 刘畅 侯阳 +2 位作者 高思喆 李雨桐 郭文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算法联合70 kV扫描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纳入74例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7例。A组管电压为70 kV,对比剂用量36 mL。B组管电压为100 kV,对比剂用量60 mL。A...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算法联合70 kV扫描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纳入74例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7例。A组管电压为70 kV,对比剂用量36 mL。B组管电压为100 kV,对比剂用量60 mL。A组进一步分为深度学习算法重建(A1)和迭代算法重建(A2)两个亚组,B组采用迭代算法重建图像。比较3组图像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对图像进行客观评价,其评价指标为感兴趣区(ROI)的CT值、噪声值、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此外,两位高年资的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在CT值方面,A1组右冠动脉(RCA)的CT值显著高于A2组,在左冠状动脉主干(LM)显著高于B组,在其余RO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噪声方面,A1组均显著低于A2组(P均<0.001),在其余ROI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NR及CNR方面,A1组均显著高于A2组,且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主观评分显示,A1组和B组图像质量均显著优于A2组,同时A1组与B组质量相当,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A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均低于B组,对比剂用量为B组的60%,有效辐射剂量(ED)降低50.85%。结论:深度学习算法联合70 kV扫描技术,与传统扫描方式相比,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流注射技术联合低剂量扫描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3
作者 马睿 刘超 +5 位作者 罗菲 李涛 杨波 陈文 王冠 龚晓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双流注射技术联合70 kV低剂量扫描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4年1—3月接受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C组各30例,B组20例。A组使用双流注射(a管:浓度65%的碘海醇... 目的:观察双流注射技术联合70 kV低剂量扫描在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我院2024年1—3月接受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C组各30例,B组20例。A组使用双流注射(a管:浓度65%的碘海醇混合液,b管:生理盐水)和70 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双流注射和100 kV管电压扫描,C组使用常规对比剂注射和100 kV管电压扫描,对三组之间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图像均可达到临床诊断要求。三组间肺动脉CTA图像主观总体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肺动脉CT值均C组(P<0.05),余肺动脉CT值A组、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右肺动脉干SNR值C组>B组(P<0.05),A与C组、A组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肺动脉SNR值C组>A组、B组(P<0.05),A组、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肺动脉分支CNR值>A组、B组(P<0.05),A组、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DIvol、DLP、ED值0.05)。A组对比剂较C组减少35%,A组CTDIvol、DLP、ED较C组减少77%、74%、74%。结论:使用双流注射技术联合70 kV低剂量扫描进行CTA检查可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著降低碘摄入量,有效减少患者所受辐射,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则与Q学习的作业车间动态调度算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艳红 尹涛 +3 位作者 谭园园 张俊 李冬 崔悦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35-3546,共12页
为了在特定的作业条件下找到最优调度规则,提高调度规则在不确定动态条件下的自适应、自寻优能力,提出一种调度规则与Q学习算法集成的作业车间动态调度算法。考虑车间中作业随机到达的动态情况,以最小化最大延迟时间为调度目标,在Q学习... 为了在特定的作业条件下找到最优调度规则,提高调度规则在不确定动态条件下的自适应、自寻优能力,提出一种调度规则与Q学习算法集成的作业车间动态调度算法。考虑车间中作业随机到达的动态情况,以最小化最大延迟时间为调度目标,在Q学习框架下设计了新的状态特征、奖励机制以及以Boltzmann采样函数为主体的搜索策略,提高了算法探索和利用规则的能力;以最短加工时间优先和最早交货期等经典调度规则构成动作集,继承了调度规则的可解释性,使智能体能实时处理随机到达的作业任务,通过持续学习和迭代更新获得不同作业场景下的最优调度规则。仿真研究和对比测试验证了所提算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调度 Q学习算法 调度规则 作业车间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在冠脉“精准”双低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斌 高思喆 +1 位作者 郭文力 李雨桐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探讨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在冠状动脉“双低”成像中的价值。方法:连续选取62位行冠脉CTA检查者,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实验组)采用Auto-kV技术扫描,O-Dose=0.7;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120kV扫描,O-Do... 目的:探讨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在冠状动脉“双低”成像中的价值。方法:连续选取62位行冠脉CTA检查者,分为A、B两组,每组31例。A组(实验组)采用Auto-kV技术扫描,O-Dose=0.7;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120kV扫描,O-Dose=1.0。A组对比剂用量依据Auto-kV技术给定管电压:140kV-0.9mL/kg;120kV-0.8mL/kg;100kV-0.7mL/kg;80 kV-0.6 mL/kg;70 kV-0.5 mL/kg;60 kV-0.4 mL/kg,B组对比剂用量统一为0.8 mL/kg。对比剂注射速率=对比剂用量/12 s。将A组原始数据采用迭代重建算法(Clear View)及AI重建算法(Clear Infinity)重建出两组图像,分别命名为A1组和A2组。迭代及AI算法的权重均设定为70%。B组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采用统计学分析图像质量、碘负荷及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1、A2组图像冠脉各节段内CT值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1、A2组的噪声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1、A2组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两组间CTDI、DLP、ED及碘负荷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组的碘负荷及辐射剂量均显著低于B组。主观评测中三组间对比度无统计学差异;A1、A2组的主观噪声及诊断置信度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A1、A2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在锐利度及细节显示上三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且A2组优于A1组优于B组。结论:Auto-kV技术联合AI深度学习算法(Clear Infinity)应用于冠状动脉CTA中可实现个体化扫描,显著降低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并保证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排宽体CT结合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不同心率患者C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晓雯 闻天航 +3 位作者 王冠 周暄凯 施嘉航 朴成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98-1604,共7页
目的:探讨256排宽体探测器CT结合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不同心率患者冠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7月1日-8月28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使用自动选择最佳期相技术,在常... 目的:探讨256排宽体探测器CT结合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不同心率患者冠脉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23年7月1日-8月28日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扫描的10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使用自动选择最佳期相技术,在常规标准算法基础上应用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将所有患者按心率(HR)分为A组(HR<70 bpm)和B组(HR≥70 bpm),并进一步根据是否应用CMC技术分为非CMC组(A1组、B1组)和CMC组(A2组、B2组)。对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等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A2组的左前降支(LAD)、左旋支(LCX)及右冠脉主干(RCA)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660±0.479、4.750±0.434和4.610±0.493,均高于A1组(分别为4.230±0.643、4.360±0.606和3.790±0.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2组的LAD、LCX及RCA的主观评分分别为4.540±0.555、4.440±0.502和4.380±0.493,均显著高于B1组(3.790±0.656、3.970±0.584、3.490±0.601,P<0.001)。A、B组运用CMC技术前后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值(即改善情况),分别为LAD:0.430±0.499、0.740±0.549;LCX:0.390±0.525、0.460±0.600;RCA:0.820±0.671、0.900±0.598,高心率组3支冠脉应用CMC技术前、后的评分差值均大于低心率组,其中以LAD的评分差值更大(P=0.006)。B组应用CMC技术前、后SNR分别为12.47±4.10、12.64±4.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A、B组CMC后处理时间及辐射剂量(CTDI vol、DLP、E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C3.0冠脉运动补偿技术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对改善不同心率患者CCTA图像质量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升高心率患者的CCTA图像质量,保证精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冠脉运动补偿算法 运动伪影 图像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高泛化性MR快速成像技术
7
作者 余华君 苗帧壮 +6 位作者 李瑞阳 陈福军 初占飞 郭红宇 李英飒 李怡 梁晓云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重建欠采样MR图像的技术并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DNN模型的主体由残差卷积网络和保真网络两个模块构成,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和不同分辨率的输入图像且有效学习图像中的噪声分布。收集符合MR扫描适应症...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重建欠采样MR图像的技术并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DNN模型的主体由残差卷积网络和保真网络两个模块构成,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和不同分辨率的输入图像且有效学习图像中的噪声分布。收集符合MR扫描适应症的志愿者共150例,K空间满采图像和加速欠采样图像为一组随机扫描同一被试的头部、颈椎、腹部、盆腔和膝关节共5个部位的多种常规序列,共计2437组影像;其中,满采图像作为标签数据,无需额外标注。结果:将同部位不同序列及不同部位不同序列数据分别作为DNN模型的输入训练得到模型1(当前序列除外的图像作为DNN模型输入)、模型2(输入当前序列图像)、模型3(当前部位图像除外)和模型4(输入当前部位图像)的重建效果均很好(SSIM≥0.93,PSNR≥37.22)。DNN模型重建图像的采集时间平均减少16.2%,但CNR平均提升8.5%,SNR提升7.7%以上。此外,DNN重建图像具有同等甚至高于满采图像的质量。结论:DNN模型可重建高质量MR图像且具备高泛化性,帮助临床实现加速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轴数控机床非线性误差建模及补偿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艳红 喻伟男 +1 位作者 李冬 崔悦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28,共4页
针对五轴数控机床后置处理中由于平动轴和旋转轴的联动产生的非线性误差,提出一种基于误差建模的非线性误差在线预测与补偿方法。根据任意两个相邻刀位数据点产生的非线性误差,获得误差的分布特征,建立起误差分布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 针对五轴数控机床后置处理中由于平动轴和旋转轴的联动产生的非线性误差,提出一种基于误差建模的非线性误差在线预测与补偿方法。根据任意两个相邻刀位数据点产生的非线性误差,获得误差的分布特征,建立起误差分布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出非线性误差的数学表达式,经与误差许用值相比较来确定新的刀位点,从而实现非线性误差的在线预测及补偿。以实际加工数据为例,在MATLAB环境下进行仿真研究,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误差 误差建模 误差补偿 后置处理 五轴数控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与后循环缺血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边祥兵 林家骥 +5 位作者 张森皓 董小楠 刘铁芳 段曹辉 娄昕 吕晋浩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440-445,共6页
目的研究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不同形态类型及不同狭窄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2月-2019年12月经DSA确诊的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数据,利用MRA对后循环夹层... 目的研究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不同形态类型及不同狭窄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2月-2019年12月经DSA确诊的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夹层患者的多模式磁共振影像数据,利用MRA对后循环夹层的形态进行分组(瘤样扩张型、线珠型、狭窄-闭塞型),并根据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 VWI)上各病变狭窄率进行分组(无、轻、中、重度),比较不同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34例。基于MRA的形态学分组,瘤样扩张型11例(32.3%)(低灌注区容积:18.99±21.63 mL)、线珠型15例(44.1%)(低灌注区容积:78.31±85.64 mL)、狭窄-闭塞型8例(23.5%)(低灌注区容积:28.91±16.88 mL),不同形态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线珠型的低灌注缺损最严重。基于MRA和HR VWI测量的病变血管不同狭窄率分组之间,低灌注区容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MRA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形态学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缺损变化,其中线珠型夹层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循环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温锦辉 周红林 《河北农机》 2021年第5期69-71,共3页
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稳步发展,其应用也在不断地增多,进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广泛关注。如今,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不断发展,人们慢慢对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工智能走在... 近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稳步发展,其应用也在不断地增多,进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广泛关注。如今,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不断发展,人们慢慢对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产品的认知发生了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工智能走在了当今科技发展中的前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高关注和应用。文章中,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互联网应用 电子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超声-X线透视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11
作者 钱山 杨明雷 +2 位作者 黄峰 王文馨 袁红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05-508,共4页
X线透视成像与超声成像优势互补,同时显示两种图像,可精确可视化手术器械及软组织结构,现已广泛用于心脏介入手术;但需要多个屏幕及操作人员高度配合。实时超声-X线透视图像融合技术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对实时超声-X线透视图像融... X线透视成像与超声成像优势互补,同时显示两种图像,可精确可视化手术器械及软组织结构,现已广泛用于心脏介入手术;但需要多个屏幕及操作人员高度配合。实时超声-X线透视图像融合技术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对实时超声-X线透视图像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X线透视检查 介入治疗 影像引导 多模态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