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计渔业调查的黄河口西南侧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家旭 左涛 +3 位作者 左明 王安东 王俊 牛明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9,共10页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 基于2020年黄河口须子网生计渔业和生物组成周年监测数据,开展黄河口潮间带渔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评价须子网生产对黄河口渔业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黄河口潮间带的渔业生物种类丰富,共鉴定记录61种生物,以鱼类和甲壳类居多。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多样性水平以夏季7―8月较高,秋季10―11月较低;5―9月、10―11月组群分别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相似度。各类群的数量组成中,4―7月螺类数量居多,8月螺类和鱼类数量居多,9月鱼类数量居多,10―11月蟹类数量居多。鱼类是各调查月渔获的优势类群,其中,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鱼夋](Liza haematocheila)为各调查月都出现的优势种。个体大小–频数百分比分布显示,黄河口潮间带是小型渔业生物以及多种幼鱼分布的重要区域。4―9月,渔获物的主体均由个体重量<2 g的生物组成(44%~82%),鱼类以个体质量<20 g为主,优势种类组成月更替明显。研究表明,开展须子网生计渔业调查和监测是采集黄河口沿岸咸、淡水交汇区潮间带包括鱼类补充群体在内的诸多渔业生物分布资料的有效途径。研究还表明,须子网渔业生产虽为黄河口沿岸当地传统的生计渔业,但其低选择性及在迁移通道的布设方式等易对渔业资源自然补充和增殖养护群体造成破坏,建议主管部门根据幼鱼种类组成和出现季节特征,重点在夏季和初秋季对该渔业的网目和布设区域进行相应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 须子网 潮间带 黄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近岸海域[鱼夋]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2
作者 张家旭 王俊 +3 位作者 牛明香 左涛 常雯 陈瑞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29,共10页
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鱼夋](Liza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鱼夋]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和死亡等渔... 为探究黄河口近岸海域[鱼夋](Lizahaematocheila)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本研究根据2020年4—11月黄河口渔业生产定置网的采样数据,研究了黄河口水域重要渔业种类[鱼夋]群体的体长体重分布、体长–体重关系、繁殖、生长和死亡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和开发率。结果显示,[鱼夋]体长分布范围为45~460 mm,优势体长组为55~185 mm;体重范围为2~1100 g,优势体重组为2~80 g。方差分析表明,[鱼夋]的平均体长、体重均存在显著的月间差异;各月及全年[鱼夋]的体长–体重关系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为负异速生长。黄河口近岸海域,[鱼夋]在7月肥满度最大,而6月最小;产卵盛期为4—5月。[鱼夋]的生长速率为0.31a^(-1),总死亡系数为1.42a^(-1),自然死亡系数估算结果为0.51 a^(-1),捕捞死亡系数为0.91 a^(-1),其开发率为0.64,[鱼夋]种群资源被过度利用。定置网渔业生产对于黄河口渔业资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尤其对幼鱼和补充群体资源影响较大,应对定置网渔业生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定置网 [鱼夋] 渔业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