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4例与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耿振宏 孙希印 +3 位作者 魏超 韩莹 董艳光 李新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1368-1373,共6页
目的:研究与消化道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东营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7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观察CD117、C... 目的:研究与消化道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利医院、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东营市人民医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7例胃肠间质瘤病例,观察CD117、CD34、SMA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表达。观察并发胃肠道癌病例的临床病理特点,重点观察肿瘤异型性、核分裂活性、细胞增殖活性标记物Ki-67的表达特点,与未并发胃肠道癌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157例中并发胃肠道癌者24例,占15.3%。其中男14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4∶1。年龄41岁~66岁,中位年龄55岁。24例中7例位于食管中段或下段,15例位于胃壁,2例位于空肠。肿瘤直径0.6~3.8 cm,平均(1.50±0.85)cm,4例有轻度异型性,其余无异型性。核有丝分裂0~5个/50HPF,平均(0.79±1.83)个/50 HPF,Ki-67指数0~7.72,平均2.16±3.26。并发癌瘤包括食管癌5例,胃食管交界处癌2例,胃癌15例,肠癌2例。作为对照,未并发消化道癌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33例,其中男74例,女59例,男女之比为1.25∶1。年龄43~71岁,中位年龄54岁。114例发生于胃,13例位于肠,6例食管。肿瘤直径2.4~15.5 cm,平均(6.11±7.09)cm。82例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型性,68例诊断为中危险度,14例为高危险度。核有丝分裂0~53个/50 HPF,平均(3.81±23.67)个/50 HPF。Ki-67指数0~39.21,平均6.22±16.96。并发癌的胃肠间质瘤较未并发癌者比较,男女病例比值较高,瘤体平均直径较小,核分裂指数和Ki-67阳性指数显著较低(分别为t=1.981,P〈0.05;t=1.9935,P〈0.05)。结论:15.3%胃肠间质瘤是并发癌。并发的胃肠间质瘤多数没有特殊临床症状,因癌手术后标本大体检查时发现。其增殖活性显著低于未并发癌的胃肠间质瘤,可能属于发生早期的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9例浸润播散方式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东关 高虹 +3 位作者 孙希印 周晓秋 王琳琳 李新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在脑组织内浸润播散的方式。方法复习9例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重点观察其在脑组织内浸润播散方式。结果 9例PCNSL中8,例为手术标本,1例为尸解标本,病...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在脑组织内浸润播散的方式。方法复习9例PCNSL的临床病理资料,重点观察其在脑组织内浸润播散方式。结果 9例PCNSL中8,例为手术标本,1例为尸解标本,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位年龄57岁,观察到3种基本浸润和播散方式:(1)沿血管周隙浸润,破坏血管周隙在血管周围浸润,侵入血管壁呈血管炎状改变,使血管腔闭塞。(2)沿神经束间浸润,在大脑灰质层和小脑分子层形成单个或数个细胞与脑表面垂直的条索向脑表面软脑膜下浸润。(3)上述两种方式浸润的瘤细胞最终进入脑皮质浅层和蛛网膜下腔。结论 PCNSL沿血管周隙、血管周围、神经纤维间隙等结构浸润至脑皮层浅层和蛛网膜下隙,并进一步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浸润 播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鳞状细胞癌肺泡腔隙充填生长方式的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董艳光 李新功 +11 位作者 朱翠蓉 鲁兴湘 高虹 吴起嵩 耿振宏 徐志秀 魏超 孙希印 周晓秋 王东关 胡营营 常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1-243,共3页
关键词 肺肿瘤 鳞状细胞癌 预后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温黎 付静 +1 位作者 吕维 李新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4-736,共3页
关键词 宫颈肿瘤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 微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细胞与间质细胞共培养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东关 李新功 +3 位作者 高虹 孙希印 周晓秋 孙善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研究在体外间质细胞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口腔癌间质细胞(TSF)和正常口腔组织间质细胞(NSF),并分别与口腔舌鳞癌Tca8113细胞系共培养,观察两者相互影响的方式。结果癌细胞与NSF共培养时,癌... 目的研究在体外间质细胞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为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口腔癌间质细胞(TSF)和正常口腔组织间质细胞(NSF),并分别与口腔舌鳞癌Tca8113细胞系共培养,观察两者相互影响的方式。结果癌细胞与NSF共培养时,癌细胞增生快,迅速形成集落,间质细胞增生慢,逐渐连接成片状和网状,癌细胞被分割包围,癌细胞单个或成片的收缩、变圆、悬浮,最终均为间质细胞排挤,位置被占据。癌细胞与TSF共培养,间质细胞增生慢,但伸出多个突起,增生活跃的癌细胞先是沿突起两侧增生,或伸出短小的突起与TSF的突起或胞体相连,增生的癌细胞逐渐覆盖TSF的突起,并最终完全覆盖TSF的胞体,最后覆盖的是细胞核所在的部位。随后TSF的结构溶解消失,留下多个癌细胞排列成TSF的形状。结论NSF排斥癌细胞,不利于癌细胞生长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TSF可促进癌细胞的生长,是癌细胞生长的基础和前进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间质细胞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牙正畸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国永 周晓秋 蔡斌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16-618,620,共4页
口腔科临床工作中常可遇到牙外伤。12%~33%儿童存在牙外伤,10.8%正畸治疗的患儿有牙外伤史。这些患者中多数只是牙釉质折裂/缺损,对正畸治疗无明显影响。然而,一些患者因外伤而错位的牙或错位牙的外伤都会使正畸治疗更加复杂... 口腔科临床工作中常可遇到牙外伤。12%~33%儿童存在牙外伤,10.8%正畸治疗的患儿有牙外伤史。这些患者中多数只是牙釉质折裂/缺损,对正畸治疗无明显影响。然而,一些患者因外伤而错位的牙或错位牙的外伤都会使正畸治疗更加复杂,需要多名口腔专科医师协作才能完成治疗。本文综述了目前外伤牙正畸的风险和治疗原则,但是目前多数文献为个案报道或样本数目小,缺少大样本、设计严谨的研究文献,治疗原则多来自临床经验或专家个人意见,缺乏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治疗 外伤牙 治疗原则 样本数 临床工作 釉质折裂 专科医师 个案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伴糜烂黏膜修复机制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北京 刘希双 +1 位作者 姜坤 张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10期1981-1985,共5页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阴性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阴性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原则随机分组,PYHW组(PYHW+安慰剂)30例,替普瑞酮组(PYHW+替普瑞酮胶囊)30例,雷贝拉唑组(PYHW+雷贝拉唑肠溶胶囊)30例。记录每组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定标活检获取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胃窦糜烂处及糜烂旁的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所取标本的EGF、MVD的表达情况。结果: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vs 56.70%,16.7%vs 46.7%,13.3%vs 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旁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vs 26.70%,13.30%vs 16.70%,16.70%vs 2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及雷贝拉唑组治疗后均对糜烂处胃黏膜MVD比治疗前上调作用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糜烂旁胃黏膜MVD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作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修复胃黏膜糜烂的作用机制与EGF及MVD相关,并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糜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表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慢性胃炎 糜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青 王琳琳 +6 位作者 周晓秋 孙希印 李红静 燕丽 刘丽丽 王若涵 李新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8-460,共3页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和起源。方法对1例子宫内膜发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子宫腔内见一菜花样肿物,大小4 cm×3 cm&...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和起源。方法对1例子宫内膜发生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47岁。子宫腔内见一菜花样肿物,大小4 cm×3 cm×2 cm,侵达肌壁。镜检:瘤组织由子宫内膜样腺癌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成分混合构成,子宫内膜样腺癌占70%,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占30%,两种肿瘤成分相互掺杂。免疫表型:腺癌成分表达CK、CA125、ER、PR,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成分表达Syn、CgA,Ki-67增殖指数为60%。术后随访7个月,患者无复发、转移。病理诊断为子宫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型,Ⅲ级)。结论子宫内膜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较罕见,其两种成分可能为多潜能细胞向两个方向分化的结果,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和免疫表型,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混合性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甲状腺肿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1
9
作者 上官景俊 韩娟娟 +1 位作者 李九文 李新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O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MRI、超声等表现,探讨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SO在CT上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为多个囊状及不规则形态液体密...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SO)的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O的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MRI、超声等表现,探讨成像的病理基础。结果:SO在CT上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部分为多个囊状及不规则形态液体密度区,实性部分为软组织密度,内见斑点状、条状及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盆腔内囊实性肿块,多个囊腔大小、密度不一,实性部分内见钙化及明显强化,是SO较为特征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畸胎瘤 卵巢甲状腺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淀粉样变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希印 高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淀粉样变病 弥漫性 免疫异常 东营市人民医院 发病 患者 代谢性疾病 结论 国外学者 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子宫脂肪肉瘤1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燕丽 李青 +2 位作者 王琳琳 李红静 李新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3-504,共2页
患者女性,38岁。因盆腔包块逐渐增大8年,近期超声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变性2个月入院。既往月经规律,色量正常,无痛经。现处产后23个月,哺乳期,产后8个月时月经复潮,色量同往,无痛经。8年前外院彩超提示“子宫肌瘤”,直径约1 cm,无腹痛,无... 患者女性,38岁。因盆腔包块逐渐增大8年,近期超声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变性2个月入院。既往月经规律,色量正常,无痛经。现处产后23个月,哺乳期,产后8个月时月经复潮,色量同往,无痛经。8年前外院彩超提示“子宫肌瘤”,直径约1 cm,无腹痛,无阴道异常出血,未行特殊处理,此后每年复查子宫+附件彩超1~2次,显示肿瘤逐渐增大。2个月前体检提示肌瘤存在变性可能,不伴头晕、心慌、尿频、排尿困难等。今入院后彩超显示子宫前位,形态失常,肌层回声不均质,后壁见一高回声结节,大小5.2 cm×4.4 cm×3.9 cm,内膜厚约0.5 cm,子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包块。提示子宫肌瘤,脂肪变性可能。肝、胆、胰、脾、肾超声及胸片检查未见异常。妇科体检: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阴道壁光滑,分泌物可。子宫颈光滑。无抬举痛及摇摆痛。双合诊示子宫如70余天妊娠大。右后壁扪及包块,大小5 cm×4 cm,活动度可,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包块,无压痛。术中见子宫如孕70天大小,子宫后壁外突有一直径5 cm的肿物,双侧附件未见异常。遂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肿物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脂肪肉瘤 原发性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修复黏膜机制的探讨
12
作者 王北京 刘希双 +1 位作者 姜坤 张丽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1236-1237,共2页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PYHW)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90例,... 目的通过蒲元和胃胶囊(PYHW)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伴胃窦糜烂前后表皮生长因子(EGF)、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初步探讨中药修复胃黏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经胃镜及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90例,按照对照、双盲、双模拟的原则随机分为蒲元和胃组(使用PYHw+安慰剂)、替普瑞酮组(使用PYHw+替普瑞酮胶囊)3和雷贝拉唑组(使用PYHW+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每组30例。记录每组患者病情的改变情况,并通过定标活检获取治疗前后各组患者胃窦糜烂处及糜烂旁的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所取标本的EGF、MVD的表达情况。结果:PYII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VS 56.70%,16.7%VS 46.7%,1 3.3%VS 4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YHW组、替普瑞酮组、雷贝拉唑组糜烂旁处胃黏膜治疗前后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VS 26.70%,13.30%VS 16.70%,16.70%VS 23.30%,没有统计学意义(P〉O.05).PYHW组、替普瑞酮组及雷贝拉唑组治疗后均对糜烂处胃黏膜MVD比治疗前上调作用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糜烂旁胃黏膜MVD有不同程度的上调作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药修复胃黏膜糜烂的作用机制与EGF及MVD相关,并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表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慢性胃炎 糜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1例
13
作者 高虹 吴显杰 +4 位作者 孙希印 王东关 周晓秋 王琳琳 李新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07-908,共2页
患者女性,65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中上腹隐痛、不适,伴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半个月前做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2.0 cm×1.8 cm带蒂肿物,悬垂于十二指肠腔内,其密度较低,未见黏膜破坏,实性,质略硬,边界光滑,界... 患者女性,65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中上腹隐痛、不适,伴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半个月前做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降部见一2.0 cm×1.8 cm带蒂肿物,悬垂于十二指肠腔内,其密度较低,未见黏膜破坏,实性,质略硬,边界光滑,界清。内窥镜下行肿物摘除术。术后随访2年,患者无肿瘤复发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肿瘤 副神经节瘤 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