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作场域学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孟鑫沛 梅阳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12,共11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工作场域学习理念来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育这一类型人才时存在以下不足:契合现场工作场域学习的校内实训场所育人效度不强、匹配真实工作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范围不广、适应技能提升的工作场域内外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具体人才培养路径:以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递进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支点,构建初级工作场域,培育学生实操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塑造中级工作场域,夯实学生数字素养;以校内外场域联动为链条,创设高级工作场域,孵化学生创新精神。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作场域学习 新质生产力 数智化转型 人才培养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志明 郭高萍 徐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52-63,78,共13页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现场工程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现场工程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要。针对当前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的供需错位、范式缺失、效能不足等问题,构建量增质升的培养体系、创新生态协同的培养机制及场景化协作学习范式,成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场工程师 生态协同 场景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新应用场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兰 梅阳寒 王志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3-21,共9页
随着科技革命和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涌现出数字孪生、数字设计、智能检测,人机协同等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应用场景。新场景带来人才需求变革,能扎根生产一线、并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成为制约广大中小制... 随着科技革命和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涌现出数字孪生、数字设计、智能检测,人机协同等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应用场景。新场景带来人才需求变革,能扎根生产一线、并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成为制约广大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存在协同育人平台不完善、课程体系亟待重构一体化育人全过程等现实困境。因此,通过重新梳理产业链—岗位链—流程链—能力链—专业链—课程链的链接逻辑,依照产业需求导向、项目任务驱动、职业能力递进、创新实践支撑理念,引领多主体协同打造产科教平台、推动系统化重构高本协同课程体系、促进产学研训赛创一体化实施,全方位落实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智能制造 新应用场景 现场工程师 现实困境 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核一带一区背景下广东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何景师 苏楠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110,共7页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重要指示,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在于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格局的协调联动发展。文章基于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背景,从广东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出发,以提升职业...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重要指示,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在于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格局的协调联动发展。文章基于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背景,从广东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出发,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抓手,从制度建设、组织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提出增强专业与产业适应性的策略、路径与保障机制。培养覆盖各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积累,使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核一带一区 职业教育适应性 产业发展 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视域下增强专业群适应性探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郭高萍 王志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48-54,共7页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增强专业群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生态学视角解读专业群及其适应性的内涵,从战略谋划、结构变革、制度供给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分析专业群适应性建设的现实困境...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增强专业群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生态学视角解读专业群及其适应性的内涵,从战略谋划、结构变革、制度供给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分析专业群适应性建设的现实困境,运用系统性思维、平衡性思维、价值性思维等生态思维去探析增强专业群适应性的路径。专业群要坚持开放共享、竞合共生、协同共赢,在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服务师生成长与自我实现的价值诉求中增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群适应性 生态学 系统性思维 平衡性思维 价值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被引量:34
6
作者 谢宾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65-71,共7页
文章介绍了共生理论内涵及其在教育生态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目前教学创新团队存在共生单元来源单一、共生模式固化失范、共生环境机制缺乏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政校... 文章介绍了共生理论内涵及其在教育生态中的应用,并分析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从共生理论视角出发,目前教学创新团队存在共生单元来源单一、共生模式固化失范、共生环境机制缺乏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政校行企协同、融合多元团队共生单元,创新跨界合作、形成团队互惠共生模式,文化机制并重、打造和谐团队共生环境水平等建设策略,以期促进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高职院校 教学创新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模式与路径 被引量:19
7
作者 谢宾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67,共7页
在人工智能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经济新形态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发生了深刻变革,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人才培... 在人工智能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经济新形态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发生了深刻变革,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双核双螺旋,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将素质与技能、教书与育人、智能技术与人才培养相融合,通过改变人才培养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内涵与深度、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诊改水平,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能教善教,激发学生勤学乐学,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和生产服务的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与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路径 被引量:67
8
作者 柴草 王志明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2-78,共7页
加强“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推进“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高职院校应把握以下关键点:做实前期... 加强“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是1+X证书制度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为了有效推进“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高职院校应把握以下关键点:做实前期调研论证,突出校企协同育人导向,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坚持理实一体,厘定专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开发工作机制、保持动态开放的课程开发过程管理、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专业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强化课程开发监督评价等途径,探索“课证融通”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 课证融通 专业课程 校企“双元”育人 质量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48
9
作者 柴草 王志明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9-65,共7页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集中表现在办学定位缺乏精准度、专业建设缺乏创新度、师资结构建设缺乏平衡度、内部治理“泛行政化”等方面。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双高”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以科学的办学...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集中表现在办学定位缺乏精准度、专业建设缺乏创新度、师资结构建设缺乏平衡度、内部治理“泛行政化”等方面。鉴于此,高职院校要紧密围绕“双高”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以科学的办学定位为先导、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为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高职教育 内涵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价值内核、逻辑、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15
10
作者 柴草 王志明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5-72,共8页
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多维度的价值内核,具体归结为加快构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以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加强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从客观归因、主体功能选择和... 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多维度的价值内核,具体归结为加快构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以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加强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从客观归因、主体功能选择和执行者的实践层面考量,需要分别遵循理论逻辑、组群逻辑、行动逻辑。深入分析当前高职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建设标准缺失、目标引领笼统、建设方案杂糅、发展离散度大等方面。建议通过明确专业群建设原则和主线、构建关键指标体系、实施动态化管理等措施,寻求破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群 “双高计划” 价值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