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徐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59,共6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现场工程师作为新型劳动者,应具备创新能力、跨界技能、数智素养、学习能力和工匠精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系统化的过程,应对标“新产业”、运用“新介质”、开发“新模式”、瞄准“新技术”、聚焦“新主体”,构建真实情境、开发真实任务、梳理真实流程、立足真实岗位、挖掘真实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教育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培养现场工程师的现实阻滞与靶向路径 被引量:5
2
作者 徐兰 何景师 麦强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5,共6页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培养现场工程师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驱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当前,职业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多方协同的现场工程实践场域、尚未构建高效联动的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缺乏与产业岗位需求高度适配的现场工程人才评价模式等现实阻滞。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靶向路径是:以现场工程场域建设为载体,共议现场工程师产科教联合培养框架;以结构化教师团队为后盾,共商现场工程实践项目开发路径;以高质量人才评价为抓手,共筑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闭环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职业院校 现场工程师 实践场域 实践项目 结构化教师团队 人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现场工程师培养:原则遵循与靶向路径
3
作者 徐兰 麦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4-42,60,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捷响应三大原则,逐步重构现场工程师培育系统:通过打造动态适配场域,推进嵌入式技术升级,筑牢智能技术基座;落实技能模块重构原则,创新项目驱动培养范式,贯通素养提升通道;构建敏捷响应机制,融合PDCA循环模式,链接全球认证网络。这种技术筑基—能力进阶—创新突破的螺旋式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运维需求,更可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工艺优化与效能突破,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持续提供高技能人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 现场工程师 人机协同 场域建设 工程实践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景师 徐兰 +1 位作者 叶善椿 戴航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5,共12页
从招生规模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用熵值法测算我国各省份2014—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通过Moran’s I检验高等职业教... 从招生规模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用熵值法测算我国各省份2014—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通过Moran’s I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维度的空间作用机制、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高等职业教育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在东部地区呈现显著正向直接效应,西部地区呈现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高等职业教育对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在西部地区还具有显著正向间接效应。建议从宏观层面构建层次分明、有序衔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从中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从微观层面落实产教融汇、丰富专业群建设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逻辑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向度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兰 苏楠 易熙琼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29,共6页
职业教育作为链接技能型人才成长、推动应用型技术积累和涵育技能型社会形成的教育类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人才基础、技术基础和教育基础等重要功能。然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尚未构建起系统的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框架,尚未形... 职业教育作为链接技能型人才成长、推动应用型技术积累和涵育技能型社会形成的教育类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人才基础、技术基础和教育基础等重要功能。然而,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尚未构建起系统的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框架,尚未形成顺畅的科教融汇技术创新与转化体系,尚未搭建起科学适用的职普融通衔接体系,制约着职业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职业院校应与多方主体逐步构建协同育人框架,不断巩固和夯实技能型人才培养链条;与区域各类科学技术服务中心和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引导应用型技术积累与创新转化,不断激活以职业院校为节点的创新链条;凝聚政府、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培育涵盖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优质职业教育供给体系,不断增强职业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效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 职普融通 技能型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域学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孟鑫沛 梅阳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12,共11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工作场域学习理念来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育这一类型人才时存在以下不足:契合现场工作场域学习的校内实训场所育人效度不强、匹配真实工作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范围不广、适应技能提升的工作场域内外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具体人才培养路径:以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递进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支点,构建初级工作场域,培育学生实操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塑造中级工作场域,夯实学生数字素养;以校内外场域联动为链条,创设高级工作场域,孵化学生创新精神。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作场域学习 新质生产力 数智化转型 人才培养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教”改革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 被引量:54
7
作者 徐兰 邓映峰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2-58,共7页
数字技术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推动产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岗位职责由原先单一、局部向全面、复合的趋势变化。“三教”改革作为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教师改革为主导,以教材改革为载体,以教法改革... 数字技术以其特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推动产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岗位职责由原先单一、局部向全面、复合的趋势变化。“三教”改革作为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教师改革为主导,以教材改革为载体,以教法改革为媒介,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胜任能力的供需契合,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基本匹配,不断缩减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之间的差距,使学生真正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三教”改革 高质量发展 岗位胜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时代“三教”改革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 被引量:31
8
作者 徐兰 贺茉莉 易熙琼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6,共7页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各个行业的人才岗位胜任特征已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岗位的复合性、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三教”改革成为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各个行业的人才岗位胜任特征已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岗位的复合性、智能化、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传统高等职业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三教”改革成为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产教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为主体,以可持续更新的“电子资源+信息化新型教材”为载体,以注重学生技能习得的教法为媒介,共同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供需契合,实现人才链与岗位链的无缝衔接,为数字化转型企业提供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关键技术积累,进一步助推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时代 “三教”改革 高质量发展 实践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双元制比较视域下我国企业主体型职业教育的框架构建 被引量:7
9
作者 徐兰 肖斌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0-215,共6页
企业主体型职业教育是职教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借鉴德国双元制在实践过程中围绕学生技能训练所形成的经验和制度设计,从多元主体参与、多方主体协作、多维经费保障和多向融通技能证书等维度构建起我国企... 企业主体型职业教育是职教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借鉴德国双元制在实践过程中围绕学生技能训练所形成的经验和制度设计,从多元主体参与、多方主体协作、多维经费保障和多向融通技能证书等维度构建起我国企业主体型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逐步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多项互联立交桥”模式,从而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和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主体型 德国双元制 产教融合 技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性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企业办学主体的优化路径——基于德国双元制比较视角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16-20,共5页
适应性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企业办学主体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比德国双元制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赖于其在企业办学过程中搭建了自上而下的多方主体参与框架、确定了多层次互补的职业教育经费渠道,以及全方面嵌入职业... 适应性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企业办学主体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比德国双元制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赖于其在企业办学过程中搭建了自上而下的多方主体参与框架、确定了多层次互补的职业教育经费渠道,以及全方面嵌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因此,我国深化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的路径在于,建立适应性背景深度垂直的多方参与框架,理顺职业教育企业主导办学的经费来源,打通职业教育企业主体培训成果的认定、嵌入与转化体系,从而逐步推动人才质量供给侧与实体经济需求侧的有效契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企业办学主体 德国双元制 人才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何景师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9-136,共8页
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效率及影响因素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基于2014-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 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效率及影响因素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基于2014-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我国31个省份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研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高职教育投入产出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西部和东北;根据投入产出松弛分析可知教学条件、科研社会服务产出的改进空间大;我国四个区域的纯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但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没有处于最优前沿面。高等职业教育效率受地区经济水平、工业化水平、产业高级化、政府财力、教育支持力度等多因素的影响,但各区域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效率 职业教育效率 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产出 高等职业教育 DEA-BCC MALMQUIST TOB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志明 郭高萍 徐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52-63,78,共13页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现场工程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经典理论和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提供了理论指导。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现场工程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和现实需要。针对当前现场工程师培养存在的供需错位、范式缺失、效能不足等问题,构建量增质升的培养体系、创新生态协同的培养机制及场景化协作学习范式,成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场工程师 生态协同 场景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新应用场景下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兰 梅阳寒 王志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3-21,共9页
随着科技革命和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涌现出数字孪生、数字设计、智能检测,人机协同等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应用场景。新场景带来人才需求变革,能扎根生产一线、并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成为制约广大中小制... 随着科技革命和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制造业涌现出数字孪生、数字设计、智能检测,人机协同等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应用场景。新场景带来人才需求变革,能扎根生产一线、并创造性解决技术应用问题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成为制约广大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过程中,存在协同育人平台不完善、课程体系亟待重构一体化育人全过程等现实困境。因此,通过重新梳理产业链—岗位链—流程链—能力链—专业链—课程链的链接逻辑,依照产业需求导向、项目任务驱动、职业能力递进、创新实践支撑理念,引领多主体协同打造产科教平台、推动系统化重构高本协同课程体系、促进产学研训赛创一体化实施,全方位落实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智能制造 新应用场景 现场工程师 现实困境 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铁路货运效率与绿色物流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叶善椿 何景师 肖斌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铁路货运效率对绿色物流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我国铁路货运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和绿色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熵权TOPSIS法分别测度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铁路货运效率和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运... 铁路货运效率对绿色物流发展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我国铁路货运效率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和绿色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熵权TOPSIS法分别测度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铁路货运效率和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铁路货运效率与绿色物流发展耦合协调度,并用障碍度模型进行障碍因子诊断。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我国铁路货运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态势,绿色物流发展水平呈持续向好态势;铁路货运效率与绿色物流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演变成初级协调,耦合协调度仍有较大优化空间;通过障碍因子分析,发现铁路货运量、人均货物周转量、铁路货物周转量、物流设施用地面积和铁路里程对协调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货运效率 绿色物流 超效率DEA 耦合协调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内涵及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被引量:19
15
作者 徐兰 王凯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1,共7页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章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归纳数字经济的基本范畴和内涵特征,发现其具有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效应、促进产业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媒介效应,以及推动全球资源供需契合的平台效应。选取全球范围...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文章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归纳数字经济的基本范畴和内涵特征,发现其具有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效应、促进产业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媒介效应,以及推动全球资源供需契合的平台效应。选取全球范围内主流的数字经济测度方法进行述评和比较分析发现,鉴于基础数据获取、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理论视角的差异,目前常见的方法包括指数法、增加值法和编制卫星账户等。通过对比这些方法的测度价值和应用意义,提出我国构建数字经济测度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指标测度 核算方法 基本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港口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经济耦合协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叶善椿 何景师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为分析港口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分别构建港口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分别测算广东省17个城市的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绿色经... 为分析港口高质量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关系,分别构建港口高质量发展和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法分别测算广东省17个城市的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港口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状态由濒临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且具有“珠三角高、粤东西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外贸发展水平和外资投入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有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两者耦合协调有显著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口高质量发展 绿色经济 耦合协调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的我国沿海五大城市群低碳物流效率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何景师 张智勇 叶善椿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63,共9页
为探究我国沿海五大城市群的低碳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五大城市群48个城市2008—2020年的数据利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对低碳物流效率进行评价,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低碳物流... 为探究我国沿海五大城市群的低碳物流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五大城市群48个城市2008—2020年的数据利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slacks-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对低碳物流效率进行评价,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低碳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指出:低碳物流效率受地区经济水平、物流投入强度、创新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等外部环境变量影响;剔除影响因素后五大城市群低碳物流效率值明显上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提升;劳动力投入冗余、货运量、物流业增加值产出松弛的下降对低碳物流效率值的增长起着正向作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提升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低碳物流效率提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物流 物流效率 沿海城市群 三阶段超效率SBM-DEA MALMQUIST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核一带一区背景下广东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何景师 苏楠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4-110,共7页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重要指示,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在于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格局的协调联动发展。文章基于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背景,从广东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出发,以提升职业...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重要指示,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在于推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格局的协调联动发展。文章基于一核一带一区产业布局背景,从广东高职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困境出发,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抓手,从制度建设、组织保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提出增强专业与产业适应性的策略、路径与保障机制。培养覆盖各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积累,使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转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广东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核一带一区 职业教育适应性 产业发展 保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高职院校建设效率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肖斌 程晓静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6-260,共5页
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构建评价高职院校建设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以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说明,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在一流院校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平均技... 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构建评价高职院校建设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并以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说明,广东省18所一流高职院校在一流院校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绩效,平均技术效率值达到了0.974,能够有效利用和管理所投入的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产出,为后续“双高计划”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高职院校 数据包络分析 效率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水平专业群适应性发展的内涵意蕴、掣肘因素与实践模式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兰 王凯风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45,共7页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作为适应产业布局和技术变革的重要探索,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掣肘因素,包括较难实现区域共建和多方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相对固化等,因此需要从外部多方协同框架构建和内部弹性管理制度建设两大维度推动专业群的适...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作为适应产业布局和技术变革的重要探索,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掣肘因素,包括较难实现区域共建和多方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相对固化等,因此需要从外部多方协同框架构建和内部弹性管理制度建设两大维度推动专业群的适应性发展。通过建立高水平专业群研究咨询机构,构建多方协同的高水平专业群生态系统,促进高水平专业群的柔性治理模式和灵活运作机制落地,不断适应产业布局和技术变革,适应岗位链的多重要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技能积累,进一步引导高水平专业群由适应经济需求向赋能与引领经济的高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适应性发展 高水平专业群 内涵意蕴 掣肘因素 实践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