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医院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及报表列示设想
1
作者 陈国祝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列示 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折旧 中资 报表项目 企业会计准则 资产负债表 医院会计 行医 设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2
作者 陈月富 潘伟彪 +1 位作者 苏斌儒 罗成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01-703,共3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9例。根据DSA显示动脉狭窄是否≥50%为依据,分为2组:狭窄组150例,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69例。根据DSA显示动脉狭窄是否≥50%为依据,分为2组:狭窄组150例,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至少1支血管狭窄率≥50%;对照组119例,患者无狭窄或狭窄<50%。检测2组血浆Hcy水平及血压变化,并将所有入选的患者分为Hcy和血压均正常者(1组)、单纯Hcy升高者(2组)、单纯高血压者(3组)、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4组),观察血管狭窄≥50%的发生率。结果狭窄组Hcy和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5.5±4.9)μmol/L vs(14.2±4.0)μmol/L,(154.1±22.9)mm Hg vs(145.6±25.6)mm Hg(1 mm Hg=0.133 kPa)]。4组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最高(P<0.05);3组和4组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比1组和2组明显增高(P<0.05);2组与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升高及高血压均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共同存在时脑动脉狭窄≥50%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其协同作用以高血压为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高同种半胱氨酸血症 颅内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逆转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的多药耐药 被引量:7
3
作者 林思园 李磊 张利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9-711,共3页
目的:探讨阻断PI3K/Akt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方法:MTT法测定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ADR对阿霉素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对MCF-7/ADR进行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不联合或者联合用药,MTT法检测细... 目的:探讨阻断PI3K/Akt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相关信号转导机制。方法:MTT法测定乳腺癌细胞MCF-7和MCF-7/ADR对阿霉素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对MCF-7/ADR进行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不联合或者联合用药,MTT法检测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检测加与不加LY294002时,PI3K/Akt通路、P-gp及Survivin激活情况。结果:(1)阿霉素对MCF-7和耐药细胞MCF-7/ADR的IC50分别为(0.28±0.04)μmol/L和(18.89±2.48)μmol/L,耐药倍数为66倍。(2)联合使用LY294002之后,耐药细胞MCF-7/ADR的IC50降至(3.21±0.08)μmol/L,耐药倍数降低至8,且细胞对药物敏感性明显增加。(3)耐药细胞株MCF-7/ADR中PI3K/Akt通路激活,GSK-3被抑制,且P-gp、Survivin等促存活蛋白活性高;阿霉素联合使用LY294002之后,MCF-7/ADR中PI3K/Akt/GSK-3、P-gp、Survivin等均被抑制。结论:LY294002联合阿霉素可有效增加MCF-7/ADR的化疗敏感性;LY294002通过抑制PI3K/Akt/GSK-3通路、进而抑制P-gp、Survivin促存活蛋白激活,从而有效逆转了MCF-7/ADR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P13K AKT通路 多药耐药 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沙定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范卫君 吴沛宏 +4 位作者 孙一 胡雯 张福君 黄金华 郭武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40-941,共2页
关键词 结肠癌 直肠癌 肝转移 介入治疗 乐沙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调查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子毅 刘赴平 +6 位作者 李伟其 罗进财 辜润芝 吴远军 王树胜 叶柱江 胡应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7-879,共3页
目的:调查受血者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开展电子配血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不配合调查表》调查表,收集本市5家医院输血前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数据,与国内2006-2009年文献报道... 目的:调查受血者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开展电子配血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不配合调查表》调查表,收集本市5家医院输血前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数据,与国内2006-2009年文献报道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结果:5家医院红细胞ABO/RhD血型鉴定的准确率为100%,ABO正反定型不符合率(0.01%)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0.11%)(P<0.05)及法国35家医院报道(0.03%)(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09%)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0.37%)(P<0.05)。不规则抗体的发生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有输血史/妊娠史者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者(P<0.05),近期内反复输血者高于单次输血者(P<0.05)。结论:本市受血者红细胞血型鉴定准确率为100%,ABO正反定型不符合率为0.01%,3年内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低于国内报道的总体水平,女性、近期反复输血及有输血史/妊娠史者产生不规则抗体的机率较高。本市已具备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首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抗原 红细胞不规则抗体 发生率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涂昌 兰军 +6 位作者 梁逸仙 陈本发 陈杰民 程飞 夏文豪 潘伟彪 陶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18-92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治疗分为支架置入组32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均在入院时、术后1周及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治疗分为支架置入组32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均在入院时、术后1周及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水平;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iI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与术前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与单纯药物组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EPC数量及功能均增加,从而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药物洗脱支架 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术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蛋白聚糖对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周清 郭娴吟 +1 位作者 杨筱曦 陈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923,共5页
目的:观察核心蛋白聚糖(DCN)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殖的影响,并对照观察丝裂霉素C(MMC)对HPF的影响,寻找辅助治疗和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新途径。方法:(1)取患者的翼状胬肉体部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原代培养HPF。(2)... 目的:观察核心蛋白聚糖(DCN)对体外培养人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HPF)增殖的影响,并对照观察丝裂霉素C(MMC)对HPF的影响,寻找辅助治疗和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新途径。方法:(1)取患者的翼状胬肉体部组织,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原代培养HPF。(2)用0.01、0.1、1、5、10 mg/L DCN及MMC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PF,24 h、48 h、72 h后观察2种药物对HPF形态的改变,2种药物不同浓度分别作用12 h、24 h、48 h后MTT法比较2种药物的作用效果,不同浓度的DCN作用48 h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时相变化。结果:10 mg/L DCN或1 mg/L MMC在12 h后均能显著抑制HPF的增殖(P<0.05),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1~10 mg/L DCN作用48 h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上升(P<0.05),5~10 mg/L DCN作用48 h使G2/M期和S期百分比(G2/M%+S%)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检测到终末期凋亡细胞。1~10 mg/L DCN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细胞表达PCNA(P<0.05)。结论:核心蛋白聚糖能抑制HPF的增殖,阻滞细胞在DNA合成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成纤维细胞 核心蛋白聚糖 丝裂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养基上空肠弯曲菌生长特性及外膜蛋白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冯胜军 吴丽丹 +4 位作者 孙万邦 肖政 米娜 刘仿 陈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79-228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基对空肠弯曲菌(CJ)的生物学特性和外膜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布氏、改良布氏血、改良卵黄等3种培养基培养CJ,48h后进行菌落观察、菌体观察、动力学试验、生物化学检验、间接荧光检测等初步确定生物学特性,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基对空肠弯曲菌(CJ)的生物学特性和外膜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布氏、改良布氏血、改良卵黄等3种培养基培养CJ,48h后进行菌落观察、菌体观察、动力学试验、生物化学检验、间接荧光检测等初步确定生物学特性,比较3种培养基上CJ生长特性的差别。采用0.2mol/L、pH2.2甘氨酸-HCl缓冲液抽提CJ外膜蛋白,SDS-PAGE电泳后,灰度扫描观察比较不同培养基上CJ的28000~31000外膜蛋白表达差异。结果改良卵黄培养基上CJ的生长特性典型,并且其菌体形态较另外两种培养基粗壮,繁殖速度更为快速,改良卵黄培养基来源的CJ的28000~31000外膜蛋白的表达较改良布氏血培养基丰富。结论改良卵黄培养基培养CJ是一种生长特性典型、28000-31000外膜蛋白表达丰富的培养基,该培养基的选择和使用将为该类蛋白的CJ亚单位疫苗大规模制备、CJ的流行病学检验、食品安全卫生检验检疫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培养基 外膜蛋白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事件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杰民 王礼春 +6 位作者 唐安丽 兰军 何建桂 柳俊 冯冲 陈艺莉 董吁钢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93-798,共6页
【目的】分析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了ICD的92例患者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在一级或二级预防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放电治疗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植入了ICD的92例患者进行程控随访,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其中ICD一级预防45例,二级预防47例,共进行了423人次的程控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6±21.8)个月。有37.8%的一级预防患者出现了室速/室颤(VT/VF),平均2.53次/人年;28.9%的患者给予了放电治疗,平均0.44次/人年。在二级预防中有59.6%的患者出现VT/VF,平均4.99次/人年,其中有47.9%需要放电治疗,平均为1.41次/人年。所有患者中,有46例ICD发生放电(50.0%),其中恰当放电的35例(38.0%),不恰当放电的11例(12.0%)。总计放电334次,其中恰当的放电治疗198次(59.3%),不恰当的放电治疗136次(40.7%)。不恰当放电原因包括:房颤92次(67.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次(23.5%),ICD异常感知12次(8.8%)。有房颤病史的患者发生VT/VF的概率以及误放电的概率均高于无房颤病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D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能给患者带来获益;房颤既是ICD不恰当放电的主要原因,也是提示VT/VF高发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律失常 一级预防 随访 放电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兴玲 吴远军 +4 位作者 吴勇 陈宝婵 李惠森 刘艳 吴月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5-667,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调节白细胞分离界面、离心因子及白细胞采集... 目的:探讨采用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采用COBE Spectra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分离机对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减除白细胞治疗,治疗过程中动态调节白细胞分离界面、离心因子及白细胞采集泵流速,监测患者的心律、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变化,防治低血钙反应,控制患者液体出、入量的相对平衡。结果:本研究对39例患者共进行了56次减除白细胞治疗,单次治疗运行时间(233.63±27.41)min,运转血量(12 268.77±1978.25)m L,采集患者白细胞悬液容量(922.89±213.26)m L,治疗结束时增、减液体容量与患者总血容量的比值为(8.37±5.08)%,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钙反应者8例次(14.29%)。结论:连续流动离心式血液成分单采治疗运行过程中体外循环血量少,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一般较轻,容易防治。但减除白细胞治疗运行持续时间长,运转血量大,操作者的经验与减除白细胞治疗的效果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分离机 白血病 白细胞单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后叶素和子宫肌瘤旋切器在卵巢畸胎瘤剔除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柳先廉 袁秀英 +3 位作者 刘燕燕 韩临晓 李翠芬 刘小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2期1097-1099,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10mm自动子宫肌瘤旋切器在腹腔镜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剥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12月86例育龄期单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剥除法,实验...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10mm自动子宫肌瘤旋切器在腹腔镜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剥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5月~2013年12月86例育龄期单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剥除法,实验组将稀释的垂体后叶素(3u+0.9%生理盐水20m1)注入卵巢囊肿壁与皮质间隙后再行剥除,剥离完全后将标本置入标本袋中用10mm自动子宫肌瘤旋切器将标本旋出。比较2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囊肿破裂率和术后2个月术侧残留卵巢体积。结果2组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手术时间(40±2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8±25)min(t=3.089,P=0.003);实验组术中出血量(39±16)ml,明显少于对照组(68±35)ml(t=4.941,P=0.000);实验组囊肿破裂率14.0%(6/43),明显低于对照组34.9%(15/43)(X2=5.103,P=0.024)。术后2个月实验组术侧残留卵巢体积(9.5±4.2)cm2,显著大于对照组手术侧残留卵巢体积(6.5±3.1)cm3(f=3.769,P=0.000);实验组两侧卵巢体积缩小(2.4±1.1)cm3,显著小于对照组两侧卵巢体积的缩小值(4.2±1.8)em’(t=-5.595,P=0.000)。结论腹腔镜下改良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剔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囊肿破裂率,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对卵巢的影响,优于常规腹腔镜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剥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后叶素 良性畸胎瘤 子宫肌瘤旋切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2
作者 许鹏杰 罗成宏 +2 位作者 苏斌儒 陆伟恒 陈月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19-421,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2例,男性386例,女性166例,年龄45~82(64.14±10.12)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石龙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2例,男性386例,女性166例,年龄45~82(64.14±10.12)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作为检测及分级指标,将患者分为正常组87例、硬化组99例、斑块形成组283例、管腔狭窄组8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检测TC、TG、HDL、LD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硬化组、斑块形成组和狭窄组年龄、高血压(75.8%、86.9%和90.4%vs 43.7%)、糖尿病(24.2%、34.6%和39.5%vs 13.8%)、高脂血症(48.5%、54.8%和53.0%vs35.6%)、收缩压、舒张压、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10,95%CI:1.041~1.183,P=0.001)及糖尿病(OR=9.362,95%CI:1.112~89.303,P=0.036)是颈动脉硬化发生及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颈动脉硬化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防治中,应密切监控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有可能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进展,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卒中 颈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血管内膜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腹血糖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月富 苏斌儒 +1 位作者 罗成宏 陆伟恒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石龙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8例,其中男性310例,女性118例,平均年龄(65.26±11.12)岁。根据发病后6h^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石龙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28例,其中男性310例,女性118例,平均年龄(65.26±11.12)岁。根据发病后6h^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60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36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进行TC、TG、HDL、LDL、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查。结果进展性脑卒中组年龄[(68.77±11.99)岁vs(63.53±11.10)岁,P=0.001]、高脂血症(65.0%vs 51.1%,P=0.047)、空腹血糖[(7.78±4.42)mmol/L vs(6.61±2.60)mmol/L,P=0.048]均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卒中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1.070,95%CI:1.033~1.108,P=0.000)及空腹血糖(OR=1.369,95%CI:1.173~1.598,P=0.000)是进展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应密切监控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良好的血糖水平有可能减少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冠心病患者对危险因素认知程度及控制现状的调查 被引量:7
14
作者 赖国华 刘瑞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认知程度及控制现状。方法设计冠心病危险因素认知调查表,由经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2012—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 目的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认知程度及控制现状。方法设计冠心病危险因素认知调查表,由经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2012—2014年我院门诊及住院诊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 127例,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检测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量身高和体质量。结果 926例(82.2%)的患者认为应规律服用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患者对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知晓率最高,为65.22%(735/1127);对常见的4种危险因素全部知晓率为9.58%(108/1 127);经过住院宣教,出院后危险因素检出和控制情况:住院时吸烟的患者375例(33.27%),随访时下降至93例(8.25%)(P=0.002);住院时908例高血压患者中398例(43.83%)血压控制,随访时上升至662例(72.91%)(P=0.021);住院时共有757例(67.17%)血脂异常者,随访时下降至256例(22.72%)(P=0.002);住院时检出糖代谢异常者466例(41.35%),随访时检出672例(59.63%)(P=0.026)。结论本中心冠心病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不甚理想,冠心病危险因素整体控制不佳,医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认知程度 控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椎体极重度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志坤 李再学 +2 位作者 张贤森 冯庆裕 谢文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保守治疗极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52例极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行PVP 25例(PVP组),保守治疗27例(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保守治疗极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52例极重度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其中行PVP 25例(PVP组),保守治疗27例(保守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伤椎前后缘高度、后凸角、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活动能力。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6 d和随访期间PVP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VAS评分、ODI、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而且明显优于保守组(P<0.01)。PVP组5例无症状骨水泥渗漏,4例其他节段骨折,保守组7例其他节段骨折(P>0.05)。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极重度压缩性骨折与保守治疗比较能快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 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