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气候条件及建筑类型等因素的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多目标优化及评估 被引量:32
1
作者 蒋润花 曾蓉 +3 位作者 李洪强 张国强 杨敏林 徐勇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206-3213,共8页
基于能源、环境、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在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下,以原动机额定容量及蓄热设备额定容量为优化变量,考虑气候条件、建筑类型等影响因素,对中国5个气候区(温和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 基于能源、环境、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在以电定热运行策略下,以原动机额定容量及蓄热设备额定容量为优化变量,考虑气候条件、建筑类型等影响因素,对中国5个气候区(温和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5个代表城市(昆明、广州、长沙、北京、哈尔滨)的3类公共建筑(宾馆、办公、学校教学楼)的冷热电三联产系统进行优化及评估。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建筑类型对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均有显著影响,在以电定热运行模式下,楼宇级冷热电三联产的系统性能在热需求大的气候区较优于冷需求大的气候区:哈尔滨>北京>昆明>长沙>广州;系统性能在同一气候区的不同建筑类型排序为:宾馆>学校教学楼>办公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能源 冷热电三联产系统 层次分析法 多目标 建筑负荷 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微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国根 杨晓西 +1 位作者 丁静 杨建平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3,共5页
采用一步化学法制备了石墨微流体,并采用瞬态热线法测试了石墨微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研究了石墨含量、超声处理时间、微波处理时间及基液种类对石墨微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液中加入石墨后形成的石墨微流体的有效导... 采用一步化学法制备了石墨微流体,并采用瞬态热线法测试了石墨微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研究了石墨含量、超声处理时间、微波处理时间及基液种类对石墨微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液中加入石墨后形成的石墨微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均显著增大,且石墨含量越高有效导热系数越大;石墨含量为1.0%时,以去离子水、乙二醇以及二甲基硅油为基液的石墨微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提高幅度分别为102.09%、93.17%、225.69%;石墨含量、超声处理时间及微波处理时间相同时,以二甲基硅油为基液的石墨微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增幅最大,乙二醇次之,去离子水最小;随着超声处理时间和微波处理时间的延长,石墨微流体有效导热系数的增幅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微流体 有效导热系数 一步化学法 瞬态热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液体除湿的椭圆中空纤维膜管束管间传递现象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斯珉 郭晓娟 +1 位作者 杨敏林 钟文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8-543,共6页
研究了用于液体除湿的椭圆中空纤维膜管束管间纵向动量与热量传递现象。选择了四边形和三角形排列这两种规则排列管束中的两根纤维管和管间流体为研究对象,建立控制管间纵向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的偏微分方程,并采用贴体坐标转换法对控制... 研究了用于液体除湿的椭圆中空纤维膜管束管间纵向动量与热量传递现象。选择了四边形和三角形排列这两种规则排列管束中的两根纤维管和管间流体为研究对象,建立控制管间纵向流体流动与传热过程的偏微分方程,并采用贴体坐标转换法对控制方程进行有限容积离散与求解,获得了计算单元内的阻力系数和Nusselt数,分析了流道内局部Nusselt数的变化特征以及纤维管排布(三角形和四边形排列)、管径比、椭圆半轴比以及壁面边界条件(等壁温或等热通量边界)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用于液体除湿的椭圆中空纤维膜管束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评价提供基本理论及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传热 逆流 传递 液体除湿 椭圆中空纤维膜管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F-T合成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涂军令 徐勇军 +3 位作者 定明月 王铁军 马隆龙 王敏龙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39-845,共7页
基于溶剂热合成体系,制备了不同形貌的Fe3O4微球和纳米片催化剂,考察了水热合成条件对Fe3O4晶粒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了Fe3O4纳米催化剂的费托合成(F-T)性能。结果表明,成核和晶体生长速率是控制Fe3O4晶体形貌的关键。与传统的沉淀铁催化... 基于溶剂热合成体系,制备了不同形貌的Fe3O4微球和纳米片催化剂,考察了水热合成条件对Fe3O4晶粒形貌的影响,并研究了Fe3O4纳米催化剂的费托合成(F-T)性能。结果表明,成核和晶体生长速率是控制Fe3O4晶体形貌的关键。与传统的沉淀铁催化剂相比,Fe3O4纳米催化剂更容易还原和向活性相转变,因此,具有更高的F-T反应活性、低碳烯烃选择性及C5+选择性;Fe3O4微球催化剂比纳米片催化剂更易维晶粒的稳定,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纳米催化剂 晶体形貌 费托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机SIM卡TG-FTIR热解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晓娟 张刚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0-1034,共5页
利用热重.红外分析仪(TG—FTIR)研究了手机SIM卡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行为,探讨了升温速率对热解参数及热解产物的影响。采用分布式活化能模型求解了热解活化能,探讨了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手机SIM卡呈现一... 利用热重.红外分析仪(TG—FTIR)研究了手机SIM卡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解行为,探讨了升温速率对热解参数及热解产物的影响。采用分布式活化能模型求解了热解活化能,探讨了活化能随转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手机SIM卡呈现一段热解,主要热解温区在350-500℃,最大失重速率为-62.57%/min,总失重率高达90%。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热解初始温度和热解结束温度均增大,最大热解速率和对应的温度也都增大;热解活化能在170-204kJ/mol变化,随转化率变化规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规律,在转化率0.2时达到最大值;主要热解产物为苯、烷烯烃等可燃成分,而且含有氯、氮等元素;升温速率对热解组分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活化能 热重-红外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纤维膜管束液体除湿再生过程中的热湿耦合传递
6
作者 黄斯珉 陈佰满 +1 位作者 杨敏林 肖汉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7-31,共5页
研究了中空纤维膜管束液体除湿再生过程中的热湿耦合传递特性。选择了两根膜纤维管及其管内部溶液流和管间空气流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控制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过程的偏微分方程,并采用有限容积离散方法和贴体坐标转换方法进行求解,获得... 研究了中空纤维膜管束液体除湿再生过程中的热湿耦合传递特性。选择了两根膜纤维管及其管内部溶液流和管间空气流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控制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过程的偏微分方程,并采用有限容积离散方法和贴体坐标转换方法进行求解,获得了计算单元内的阻力系数、Nusselt数和Sherwood数,分析了耦合边界条件下的Nusselt数和Sherwood数与相应等壁温和等热流密度边界条件下的相应准则数之间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用于液体除湿再生过程的中空纤维膜管束构成的膜接触器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管束 液体除湿 溶液再生 逆流 热湿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高反射薄膜制备技术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海兵 徐勇军 +2 位作者 蔡其文 涂伟萍 廖俊旭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0,共7页
采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FCVAD)与磁控溅射(MS)两种技术在玻璃上制备厚度分别为75 nm和165 nm的Glass/Al高反射薄膜,利用Lambda 950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附着力测试仪、摩擦试验机和加速老化试验箱分别表... 采用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FCVAD)与磁控溅射(MS)两种技术在玻璃上制备厚度分别为75 nm和165 nm的Glass/Al高反射薄膜,利用Lambda 950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附着力测试仪、摩擦试验机和加速老化试验箱分别表征薄膜的反射率、表面形貌、粗糙度、附着力、耐摩擦和耐老化性能,通过薄膜性能评估分析两种技术制备高反射膜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双方优化工艺下,FCVAD制备的薄膜表面形貌和附着力优于MS薄膜;FCVAD制备的75 nm和165 nm薄膜反射率比同厚度MS薄膜高出3.3%-4.2%;75 nm厚的薄膜方均根粗糙度明显小于同厚度的MS薄膜;FCVAD制备的75 nm薄膜老化后反射率仅下降1.2%,而MS同厚度薄膜反射率下降了3.3%-4%。说明FCVAD在制备高反射膜方面比磁控溅射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薄膜 物理气相沉积 磁过滤阴极真空弧沉积 磁控溅射 高反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金属化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叶源 徐勇军 +2 位作者 刘煜平 涂伟萍 廖俊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7-190,共4页
表面金属化的聚合物因其卓越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聚合物表面金属化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金属薄膜与基底材料附着力较差的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多种表面改性技术被用来对聚合物的表面性质进行修饰。文中探讨... 表面金属化的聚合物因其卓越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聚合物表面金属化过程中通常会出现金属薄膜与基底材料附着力较差的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多种表面改性技术被用来对聚合物的表面性质进行修饰。文中探讨了聚合物上金属薄膜附着力较差的原因并介绍了目前用以改善薄膜附着力的聚合物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离子注入、等离子体处理、离子束辐照、化学法、光化学法及准分子激光刻蚀等不同技术的改性效果和改性机理,对工业化应用需要克服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也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金属化 附着力 表面改性 工业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