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马克思尊严观的主体性及其超越路径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贺 李忠红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8,共6页
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主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它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更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思维逻辑,更指出了由此造成的尊严主体的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进一步,马... 西方“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主体”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自我,它不仅是一种自足的实体,更是一种抽象化的“主体”。马克思不仅批判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思维逻辑,更指出了由此造成的尊严主体的独断性、抽象性和孤立性。进一步,马克思从“单向化”“实体化”“非历史性”三个层面超越了“主体形而上学”尊严观的“抽象”主体性,确立了尊严的“具体”主体性,在解构的过程中确立了尊严的主体不再是自我意识或自我,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历史性个人。这表明了马克思尊严观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由认识论向实践论、从抽象性到具体性的内在超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学 尊严观 单向化 实体化 非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