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动画电影进路:维度建构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国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4,共13页
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四部国产动画电影及相应传统文化样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卡方检验显示传统文化样本与动画电影样本四个一级类目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传统文化在向动画电影的“... 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四部国产动画电影及相应传统文化样本的内容进行分析,卡方检验显示传统文化样本与动画电影样本四个一级类目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明传统文化在向动画电影的“古”“今”之变中整体实现创造性转化;动画电影在人物塑造—主题提炼—价值观呈现三环节形成闭环、通过叙事—人物—价值观链条实现生命力赓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但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动画电影需要强化叙事方式对主题的表现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动画电影 生命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沟通的本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媒介哲学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白龙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数字交往的沟通概念长期被遮蔽,致使机器的数字沟通对等角色缺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降,新技术使人机沟通对等关系显现,开启了传播新范式与问题域转向。机器深度学习提升了更高阶的沟通能力,使生成式人工智能重返沟通的本质。不过,人工... 数字交往的沟通概念长期被遮蔽,致使机器的数字沟通对等角色缺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降,新技术使人机沟通对等关系显现,开启了传播新范式与问题域转向。机器深度学习提升了更高阶的沟通能力,使生成式人工智能重返沟通的本质。不过,人工智能的“中文屋”思想实验争议尚未解决,AI技术物在技术崇高的背后,潜藏着技术副作用和伦理风险。数字沟通朝向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想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传播 数字交往 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斯卡与文学:权力装置的媒介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严前海 黄文英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1-95,共5页
在与文学有关的活动中,电影奥斯卡奖既表现出其权力装置的机制,也体征文字艺术与视听觉艺术融汇出的现代精神景观。奥斯卡充分吸收文学的可用资源,包括类型性文学和严肃文学贡献的题材与故事,保持其大致的价值与认知标准。文学不时... 在与文学有关的活动中,电影奥斯卡奖既表现出其权力装置的机制,也体征文字艺术与视听觉艺术融汇出的现代精神景观。奥斯卡充分吸收文学的可用资源,包括类型性文学和严肃文学贡献的题材与故事,保持其大致的价值与认知标准。文学不时修正和刺痛电影的大众化迎合性天性,遏止电影在精美灯光、蒙太奇、混音、色彩诱惑下的快感滑落。这些都显示出电影与文学这两个重要艺术与媒介形式之间的微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奥斯卡 文学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仓颉密码》的文学想象
4
作者 郑阿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79,共4页
《仓颉密码》探源华夏文化和文明的源头,将史前神话人物还原成圣君贤相,消解了原始文化的神秘和粗粝色彩,过多地打上了文明时代的烙印。作者力图还原历史本相却又热衷于讲述现代通俗的爱情故事,减弱了小说的历史感觉。相比之下,自然描... 《仓颉密码》探源华夏文化和文明的源头,将史前神话人物还原成圣君贤相,消解了原始文化的神秘和粗粝色彩,过多地打上了文明时代的烙印。作者力图还原历史本相却又热衷于讲述现代通俗的爱情故事,减弱了小说的历史感觉。相比之下,自然描写和女性人物的塑造是小说杰出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君贤相 通俗故事 金二伯 新历史主义 自然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三种当代电影经验
5
作者 严前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2-75,79,共5页
优秀文学作品脱离静态的文字形式,以动态的影像形式展现其内容,从而构成了百年来重要的艺术现象,即文学的电影经验。文学电影经验非常丰富,种类繁多,本文讨论目前较为显著的三种形式,即逐元话语式、举重若轻式和共识互补式。
关键词 文学的电影经验 逐元话语式 举轻若轻式 共识互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人视频博主的跨文化饮食交际——基于B站短视频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严楚晴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3,共7页
海外华人视频博主通过跨文化饮食交际活动,积极主动将中国饮食方式推介于全球各地,扩展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广度。视频博主利用媒介特性,采用“融合策略”以适应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了饮食活动融合与共享机制的价值远大于饮食的... 海外华人视频博主通过跨文化饮食交际活动,积极主动将中国饮食方式推介于全球各地,扩展人类文化传播活动的广度。视频博主利用媒介特性,采用“融合策略”以适应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了饮食活动融合与共享机制的价值远大于饮食的字面意义。借助饮食活动,他们既呈现在地空间的独特感受,也多样化地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联系方式和表达风格,活色生香的中国饮食文化在网络视频上的传播,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全球网民随时可以观赏、模仿的愉快生活方式,也成为促进新创意作品产生的参照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视频博主 饮食文化 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化体验空间的书展:基于媒介融合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卢嘉杰 葛岩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4-28,共5页
长期以来,书展主要发挥文化展示交流、图书销售和促进版权交易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出版业态变得更多元化,书展也相应地被赋予新的功能。随着阅读文本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程度的提高,基于数字技术开... 长期以来,书展主要发挥文化展示交流、图书销售和促进版权交易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在新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读者的阅读行为和出版业态变得更多元化,书展也相应地被赋予新的功能。随着阅读文本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程度的提高,基于数字技术开发的融合媒介拓宽了阅读行为和内容形态的范畴,书展不仅是实体图书的展示空间,也是由融合媒介构建的多维度文化体验空间。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观展体验,书展所构建的空间从物理空间扩展至在线空间,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基于此,未来书展应丰富观展者的文化体验,通过参与式文化构建阅读社群,联通线上和线下的体验空间,促进书展从图书展示空间到文化体验空间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展 媒介融合 文化体验空间 参与式文化 阅读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儿童阅读帮扶行动研究——基于湖北省公安县的实证调研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山 苏映潭 陈珂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1,共7页
乡村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提升乡村儿童阅读实践能力,生成全面持续的乡村儿童阅读服务机制,已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为强化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对湖北省公安县乡村小学展开阅读帮扶的行动研... 乡村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提升乡村儿童阅读实践能力,生成全面持续的乡村儿童阅读服务机制,已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为强化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对湖北省公安县乡村小学展开阅读帮扶的行动研究,基于对乡村儿童阅读需求的分析,设计阅读帮扶行动框架并进行精准实践与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家庭辅助—学校增能—村社支持”的阅读帮扶互动机制是改善乡村儿童阅读现状的可行路径,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个体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与学校运作高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有助于推动乡村儿童阅读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儿童 阅读帮扶 行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调与回声:从《芙蓉镇》看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饮食书写策略
9
作者 郭文轩 叶永胜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2,共8页
《芙蓉镇》作为20世纪80年代乡土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借助在场性观照与具身化解读的方式,直观且深刻地描绘出原乡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秩序结构与发展态势。饮食书写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书写方式,以饮食书写隐喻社会生活也是常被使用... 《芙蓉镇》作为20世纪80年代乡土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借助在场性观照与具身化解读的方式,直观且深刻地描绘出原乡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秩序结构与发展态势。饮食书写是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书写方式,以饮食书写隐喻社会生活也是常被使用的创作手法。从饮食书写的角度窥探这一时期以《芙蓉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能够梳理出关于乡土秩序更迭的“复调”与“回声”式书写策略;通过饮食书写展露乡村社会在传统伦理秩序与革命秩序不断更迭中的呈现状态,也寄寓着世俗伦理价值向度中对于原乡秩序肯定与颂扬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书写 乡土小说 秩序建构 复调叙事 回声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及其反思 被引量:5
10
作者 周伟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79,共4页
本文重点探讨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将其区分为手绘图像、摄影图像、数字图像、网络图像四种类型与发展阶段。认为艺术传播图像化、数字化、网络化之后,在保存时间、展示成本、参观互动性、艺术作品共享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与此同时... 本文重点探讨视觉艺术传播图像化历程,将其区分为手绘图像、摄影图像、数字图像、网络图像四种类型与发展阶段。认为艺术传播图像化、数字化、网络化之后,在保存时间、展示成本、参观互动性、艺术作品共享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与此同时,也存在由于现场感缺失、传播质量下降等原因而产生的大量艺术伪经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传播 图像化 数字化 网络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野下的聂华苓后期离散写作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许燕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4-201,共8页
在汉语离散文学研究中,存在因不同研究身份视野而产生的研究模式:大陆学者最初关心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对离散者从“叶落归根”到“叶落生根”的发展轨迹的描述,指认文化身份从离散到冲突到认同/混乱的历程。思路表面顺理成章,实难... 在汉语离散文学研究中,存在因不同研究身份视野而产生的研究模式:大陆学者最初关心中华文化传承问题,对离散者从“叶落归根”到“叶落生根”的发展轨迹的描述,指认文化身份从离散到冲突到认同/混乱的历程。思路表面顺理成章,实难遮蔽其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对“花果凋零”凄情认定的民族主义情愫,以中西文化冲突/对抗为核心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视野 离散 写作研究 聂华苓 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中西文化冲突 中华文化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全民阅读与社会共识的建构机理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嘉杰 张晗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36-41,共6页
以大众传媒对社会共识建构的影响分析为切入视角,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个城市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尝试分析我国青少年的数字阅读行为对社会共识的建构有何影响。研究发现,深度的、非碎片化的数字阅读行为可以增强青少年... 以大众传媒对社会共识建构的影响分析为切入视角,以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个城市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尝试分析我国青少年的数字阅读行为对社会共识的建构有何影响。研究发现,深度的、非碎片化的数字阅读行为可以增强青少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并促进社会文化和经济共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阅读 数字阅读 青年群体 社会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救国与“新人”设计:“五四”时期宗教文化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许燕转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1,共5页
"五四"先期,文化先驱们从积贫积弱的中国放眼东西,从传教士、归国留学生的文化视域中,意欲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前行的路径,设计出不偏不倚的现代性方案:宗教救国"新人"思路,宗教文化成为其他一切必要改革包括当时急... "五四"先期,文化先驱们从积贫积弱的中国放眼东西,从传教士、归国留学生的文化视域中,意欲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前行的路径,设计出不偏不倚的现代性方案:宗教救国"新人"思路,宗教文化成为其他一切必要改革包括当时急需的社会政治改革的基础和取向。而正是从补儒易佛、取道耶稣的秩序呈现中,中国开始不遗余力地去探索中西民族性、文化的差异,并围绕"国民性"(人)这一中心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宗教文化 宗教救国 “新人”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移民题材电视剧的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严前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73,共3页
中国当代移民题材电视剧,呈现了跨界迁移的伟大社会运动,其镜头或对准当下,或延伸至历史,试图展示移民的运动历程,也展示移民心灵的地图,其生产出来的意识形态,有的起了号角的作用,有的则是精神恋旧癖的反射。
关键词 跨界迁移 移民 谱系 身份 精神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璧德与“中庸”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劼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7-214,共8页
把白璧德对"中庸"之道的借鉴放在中西方文化会通的坐标轴上,以白璧德的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可以发现其"新人文主义"主要借鉴了"中庸"所蕴含的向内用力的"意志"要素,使其二元人性论强调的是&qu... 把白璧德对"中庸"之道的借鉴放在中西方文化会通的坐标轴上,以白璧德的现代性问题为出发点,可以发现其"新人文主义"主要借鉴了"中庸"所蕴含的向内用力的"意志"要素,使其二元人性论强调的是"调和"而非"争斗";通过借鉴"天命"的赋予性,二元人性论中的"更高意志"有了内在的"超越性"内涵。由于人文主义者和真正的宗教者都被赋予了"更高意志",人文主义者和宗教者走在同一条道路的不同阶段。因此,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既是人文的又是宗教的,把西方"依他的"文化进行了一番内转,从而疏通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自然、人与上帝的关系,以解决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现代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文主义 现代性问题 中庸 调和 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综艺娱乐节目的理念构建——从《夕阳红》复播说开去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艳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6-137,共2页
对于以往荧屏中的老年节目,人们总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然而一旦真正被撤消,又发现“不能没有你”。2010年底,曾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8年的老年栏目《夕阳红》停播。2011年6月底,重新包装的《夕阳红》在央视科教频道复播,设日常... 对于以往荧屏中的老年节目,人们总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然而一旦真正被撤消,又发现“不能没有你”。2010年底,曾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8年的老年栏目《夕阳红》停播。2011年6月底,重新包装的《夕阳红》在央视科教频道复播,设日常版和周日版,“聚焦老年文化,服务老年生活”。在《实话实说》、《生活》、《同一首歌》、《半边天》等央视品牌栏目皆因低收视率而停播的电视节目格局更替中,《夕阳红》的“复活”可谓孤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夕阳红》 老年节目 综艺娱乐节目 理念构建 《实话实说》 《同一首歌》 品牌栏目 《半边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旸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期105-105,111,共2页
女性独立意识是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独立意识表现在召唤女性的独立人格、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从"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到"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 女性独立意识是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舒婷诗歌中的女性独立意识表现在召唤女性的独立人格、凸显女性的自我价值、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感,从"呼唤女性的独立人格"到"体现女性的社会责任感",舒婷笔下的女性独立意识经历了由外到内、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是从"自我"到"大我"的衍化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婷诗歌 女性 独立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机遇:全民阅读城市建设节点与策略
18
作者 张晗 卢嘉杰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13-16,共4页
针对国民纸质阅读率不高、阅读功利导向明显、主流价值文化失语等社会现实问题,采用客观统计与主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及课题组同仁在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展开了一项为期3年的阅读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数字阅读呈现阅读率阅读... 针对国民纸质阅读率不高、阅读功利导向明显、主流价值文化失语等社会现实问题,采用客观统计与主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及课题组同仁在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展开了一项为期3年的阅读调查。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数字阅读呈现阅读率阅读量齐增、阅读重要性认知和阅读消费不断提高、对硬件依赖程度减少以及传统阅读推广活动吸引力下降等特点,并据此提出数字时代全民阅读城市建设的四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阅读 数字出版 数字阅读 阅读调查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难的代价——论十七年革命叙事中的成长模式
19
作者 姜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100,共4页
在十七年的革命文本中,"成长"无疑是一种值得瞩目的叙事现象。这类成长叙事通常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基本线索,叙述其"成长"的艰难,藉此表现革命英雄从"天真"走向"经验"的艰巨历程... 在十七年的革命文本中,"成长"无疑是一种值得瞩目的叙事现象。这类成长叙事通常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基本线索,叙述其"成长"的艰难,藉此表现革命英雄从"天真"走向"经验"的艰巨历程。其成长模式背后隐藏的深层文化意义在于:革命者的成长既是个体生命成长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成长寓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成长 苦难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台湾当代散文“自然写作”的解构与建构
20
作者 姜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81,共5页
台湾的自然写作体现了台湾作家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切与焦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但是学界对于台湾当代散文的"自然写作",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生态视野切入,论述台湾当代散文"自然写作"的兴起与发展及其... 台湾的自然写作体现了台湾作家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切与焦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索。但是学界对于台湾当代散文的"自然写作",长期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从生态视野切入,论述台湾当代散文"自然写作"的兴起与发展及其解构性与建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当代散文 自然写作 解构性 建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