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莞城市绿地群落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对乔木冠层结构等环境因子的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海琪 严朝东 +2 位作者 潘丽婵 刘颂颂 胡桢健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为研究林下草本植物对维持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东莞市中心城区公园、社区、街头的75个典型城市绿地样地的乔木数据以及225个1 m×1 m林下草本样方的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东莞城市草本植物... 为研究林下草本植物对维持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东莞市中心城区公园、社区、街头的75个典型城市绿地样地的乔木数据以及225个1 m×1 m林下草本样方的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东莞城市草本植物多样性与乔木林冠结构以及林下光照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有林下草本植物167种,分属42科,112属。不同绿地类型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园、社区和街头。(2)乔木密度、林冠结构因子(透光比、叶面积指数、椭球体叶倾角、平均叶倾角和冠层覆盖度)与林下光照(林下散射辐射和林下直接辐射)共8个环境因子,对林下草本植物组成的解释变异量总和为11.68%,乔木密度是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3)林下草本植物的6个多样性指数(个体数、Margalef指数、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与乔木密度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与叶面积指数表现出正相关;而透光比、椭球体叶倾角、林下光照直接辐射与这6个多样性指数表现出负相关。此外,冠层覆盖度与林下草本植物个体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出正相关。研究表明,东莞城市绿地乔木的结构和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的组成。合理的城市绿地乔木层密度有助于维持林下草本植物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林下辐射 冠层结构 半球面影像技术 林下草本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森林蔬菜资源分析
2
作者 刘志贤 叶耀雄 叶永昌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2期43-47,共5页
通过标本采集、鉴定并查阅相关文献,对东莞市林业科学园的森林蔬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林业科学园共有森林蔬菜88种,35科75属,菊科和唇形科在本区森林蔬菜中优势显著,森林蔬菜按生活型分主要有木本和草本植物,食用部位主要为叶。
关键词 森林蔬菜 食用部位 东莞市林业科学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古树名木健康状况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刘颂颂 叶永昌 +4 位作者 朱纯 黄华枝 夏聪 吕浩荣 朱剑云 《广东园林》 2008年第1期55-56,共2页
通过对东莞市50株古树进行现场调查和应用PICUS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对树木内部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结合分析软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初步了解东莞市古树名木健康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复壮技术措施。
关键词 东莞市 古树名木 健康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朱剑云 莫罗坚 +4 位作者 叶永昌 苏志尧 吕浩荣 刘刚 刘颂颂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22-29,共8页
采用2 km×2 km的UTM网格取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等三大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05×104 t,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为... 采用2 km×2 km的UTM网格取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等三大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05×104 t,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为175.86 t.hm-2;其中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61.48×104 t,平均碳密度为33.21 t.hm-2;凋落物碳储量为21.98×104 t,平均碳密度为4.29 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789.70×104 t,平均碳密度为138.90 t.hm-2。凋落物、植被、土壤三者碳储量之比约为1∶7∶36。8个主要林型中,总碳储量最大的是果林,阔叶混交林次之,竹林最小;各林型总碳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果林>阔叶混交林>桉树林>相思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及灌木林>竹林。总平均碳密度最大的是阔叶混交林,最小的是竹林,总平均碳密度由大到小顺序为阔叶混交林>桉树林>针阔混交林>相思林>针叶林>果林>疏林及灌木林>竹林。东莞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但高于珠三角地区的平均碳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的东莞市热岛效应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沈德才 杨燕琼 +2 位作者 吴振彪 陈跃洲 叶永昌 《广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20-24,共5页
以2014年广东省东莞市Landsat 8卫星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建立模型,反演东莞市地表温度,研究东莞市热岛效应分布情况,从优势度指数、分维数指数和形状指数来分析热力场景观格局,根据热岛效应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东莞市热岛现象的成因。结果表... 以2014年广东省东莞市Landsat 8卫星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建立模型,反演东莞市地表温度,研究东莞市热岛效应分布情况,从优势度指数、分维数指数和形状指数来分析热力场景观格局,根据热岛效应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东莞市热岛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Landsat 8卫星影像反演2014年东莞市地表温度是可行的;东莞市热力景观以中热岛为主,热岛效应不明显,分布呈西北偏高,中部地区和东南区域偏低;热力景观斑块较复杂、热力场呈条带状零星分布;受绿化、水体影响区域的热岛强度较小,而受人为热源、道路、城市下垫面和建筑等因素影响的区域,热岛强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8卫星 热岛效应 热力场景观格局 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森林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沈德才 周永东 +3 位作者 龙田养 朱剑云 叶永昌 陈跃洲 《广东林业科技》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广东省东莞市森林土壤有机质(0~1 m)的空间变异性和主要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森林土壤有机质属中等变异性;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呈东西高、中北低的趋势;主要林分... 应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广东省东莞市森林土壤有机质(0~1 m)的空间变异性和主要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森林土壤有机质属中等变异性;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空间分布呈东西高、中北低的趋势;主要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小至大依次为:荔枝林、桉树林、马尾松林、针阔叶混交林、马占相思林、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有机质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主要天然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莫罗坚 朱剑云 +3 位作者 刘颂颂 叶永昌 吕浩荣 李年生 《广东林业科技》 2011年第2期7-14,共8页
采用样方法对广东省东莞市12个不同类型天然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2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54~147种,Shannon-Wiener指数为2.44~4.08,Pielous均匀度指数为58.08%~86.28%,Simpson指数为0.03~0.24。物种丰富度... 采用样方法对广东省东莞市12个不同类型天然森林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2个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54~147种,Shannon-Wiener指数为2.44~4.08,Pielous均匀度指数为58.08%~86.28%,Simpson指数为0.03~0.24。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一致。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与Shannon-Wiener指数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s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广东省常绿阔叶林群落。不同森林群落层次中,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一般为灌木层>乔木层>藤本层>草本层。12个群落可划分为8个群系。群落的聚类结果与优势种、优势度、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山乌桕+岭南酸枣群落、银柴+鸭脚木群落、鼠刺+山乌桕群落和降真香+银柴群落等4个群落处于森林演替的第4阶段,其他8个群落处于第5阶段。其中,红苞木群落、短萼仪花群落和水翁群落处于偏中生常绿阔叶林向中生常绿阔叶林(顶极阶段)过渡的时期,是目前东莞市演替等级最高的天然森林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森林 物种多样性 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合理应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灼康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第2期122-123,共2页
在林业建设中,病虫害经常出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更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所以,在林业具体发展期间,务必要做好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合理应... 在林业建设中,病虫害经常出现,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林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更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所以,在林业具体发展期间,务必要做好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合理应用展开了剖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林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东莞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方明 刘婷 +5 位作者 李仁杰 沈德才 王杰 杨进良 胡国琪 佟富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40-48,共9页
为掌握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2023年4—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4个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内布设红外相机位点52个,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对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1)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 为掌握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2023年4—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4个有代表性的森林公园内布设红外相机位点52个,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对东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监测结果:(1)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616张,共拍摄到兽类3目5科5种,鸟类6目11科15种,爬行类1目1科2种。(2)就物种相对丰度指数(I_(RA))而言,兽类以野猪(I_(RA)=55.52)、豹猫(I_(RA)=9.74)居前2位;鸟类排名前2位的是紫啸鸫(I_(RA)=8.93)、黑领噪鹛(I_(RA)=3.90);爬行类相对丰度指数均为0.16。(3)从动物区系上看,鸟类和兽类都以东洋界为主,分别占物种总数的93.33%和60.00%。(4)活动节律分析结果显示,野猪、紫啸鸫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且在白天有多个日活动高峰,豹猫和鼬獾为夜行性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 野生脊椎动物 多样性 森林公园 东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城市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分析
10
作者 沈德才 胡桢健 +1 位作者 陈跃洲 罗永光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6期46-58,共13页
为研究城市绿地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系,以东莞市中心城区的3种城市绿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不同绿地之间物种alpha多样性差异,群落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Levins指数和Shannon指数,生态位... 为研究城市绿地植物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和种间关系,以东莞市中心城区的3种城市绿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开展植物群落调查,分析不同绿地之间物种alpha多样性差异,群落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Levins指数和Shannon指数,生态位重叠(Pianka指数),以及种间关系。结果表明,社区绿地灌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指数显著高于(P<0.05)街头绿地。公园绿地草本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P<0.05)社区绿地。公园绿地乔木、灌木和草本中生态位宽度前3分别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B_(L)=6.13,B_(S)=1.94)、潺槁木姜子Litsea glutinosa(B_(L)=9.49,B_(S)=2.41)、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B_(L)=20.73,B_(S)=3.17);街头绿地乔木、灌木和草本中生态位宽度前3分别为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B_(L)=4.15,B_(S)=1.51)、假连翘Duranta erecta(B_(L)=3.53,B_(S)=1.40)、海芋Alocasia odora(B_(L)=13.84,B_(S)=2.72);社区绿地乔木、灌木和草本中生态位宽度前3分别为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B_(L)=11.05,B_(S)=2.56)、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B_(L)=8.44,B_(S)=2.32)、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B_(L)=12.36,B_(S)=2.78)。Pianka指数表明,乔木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草本优势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公园绿地主要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显著正关联;街头绿地乔木和草本的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灌木主要物种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社区绿地乔木主要物种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灌木和草本主要物种间呈现显著正相关。生态位重叠指数与联结系数AC呈极显著正相关。东莞市中心城区3种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较为稳定。在城市景观建设和园林绿化中,应优先选择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相近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莞市 城市绿地 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城市公园绿地乔木组成及冠层结构特征
11
作者 周海琪 严朝东 +2 位作者 胡桢健 刘婷 罗永光 《热带林业》 2024年第3期11-17,共7页
城市绿地尤其是其中的公园人居生态林在调节气温、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探明城市公园的主要林型和优势树种构成、乔木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的关系,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定量研究了东莞市区7个... 城市绿地尤其是其中的公园人居生态林在调节气温、优化居民的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探明城市公园的主要林型和优势树种构成、乔木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的关系,采用经典群落学调查方法和半球面影像技术,定量研究了东莞市区7个城市公园里的32个典型木本植物景观单元。结果表明:(1)目前东莞城市公园绿地树种组成可分为三种类型,以马占相思、台湾相思、尾叶桉、荔枝、龙眼、黄皮为主的人工低效林,以阴香、土沉香、水翁蒲桃、荷木、樟树为主的保护自然林,以黄花风铃木、南洋楹、羊蹄甲、白兰等观赏珍贵树种为主的观赏休憩林;(2)在研究中自然林冠层覆盖度以及叶面积指数最高,其次是低效林,观赏林最小但变异系数最大;(3)在东莞城市公园,不同乔木对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的影响各不相同。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东莞市城市公园绿地的乔木冠层结构规律及其与林下光照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同时也为该区域城市公园绿地的树种搭配和游憩环境搭建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绿地 冠层结构 林下光照 光环境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城区城市森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12
作者 沈德才 胡桢健 +1 位作者 黄久香 陈跃洲 《热带林业》 2024年第3期25-32,共8页
以东莞市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东莞市城区城市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城市森林中维管植物426种,隶属于104科307属;乡土植物有82种,占比较小,仅有40.59%;木本植物67科可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180属可分为13个... 以东莞市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东莞市城区城市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城市森林中维管植物426种,隶属于104科307属;乡土植物有82种,占比较小,仅有40.59%;木本植物67科可分为10个分布区类型,180属可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均以热带性质为主,少数为温带性质类型;植物群落重要值上,乔木层小叶榕、窿缘桉、肉桂居前三,灌木层阴香、鹅掌柴、幌伞枫居前三,草本层地毯草、细叶结缕草和酢浆草居前三;物种多度方面阴香个体数量最多;城市森林空间结构上,乔木的平均胸径为14.44cm,和其他多数城市森林研究结果一致,平均高度为8.52m,平均冠幅为3.76m,城市森林结构有向上发展的潜力;乔木胸径与树高以及冠幅呈现正相关关系,阴香和四季桂的树高和冠幅受胸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莞市 城市森林 物种组成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时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文静 张昶 +4 位作者 王成 沈德才 周海琪 刘婷 殷鲁秦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3,共12页
以珠三角地区10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揭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的时空贡献机制。通过全年定点观测,共获取195张样本图像,利用自拟程序量化分析图像色彩构成和斑块空间格局特征。通过目视解译辨识分析植物种类和斑块格局,采用Apriori... 以珠三角地区10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揭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的时空贡献机制。通过全年定点观测,共获取195张样本图像,利用自拟程序量化分析图像色彩构成和斑块空间格局特征。通过目视解译辨识分析植物种类和斑块格局,采用Apriori算法揭示冠层树种与森林色彩的关联机制,使用线性混合模型探讨冠层植物斑块分布对森林色彩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森林色彩景观以绿色(66.14%)为主色,以浅绿色(13.15%)为辅助色,以黄绿色(8.94%)、橙色(6.31%)和黄色(5.45%)为点缀色;2)不同森林色彩的主要贡献植物,其种类构成、贡献时间和贡献率均存在差异,银柴、窿缘桉对橙色和黄色贡献突出,非洲楝、小叶榄仁、美丽异木棉、木油桐对黄绿色和浅绿色贡献较大,而乐昌含笑、山鸡椒、麻楝则对绿色贡献较大;3)冠层植物斑块指标对森林色彩斑块平均分维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密度的解释程度较高(Marginal R^(2)=0.399、0.287、0.250)。以上结果为南亚热带地区森林色彩景观优化提供了树种选择和植物空间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植物 森林色彩贡献率 贡献持续时间 森林色彩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古树名木数量特征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27
14
作者 吕浩荣 刘颂颂 +3 位作者 叶永昌 朱剑云 莫罗坚 李年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69,共5页
用网格法对东莞市古树名木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东莞市现存的2066株古树名木隶属28科45属56种,以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柱果Mangifera indica、木棉Bombax ceiba、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株数最多... 用网格法对东莞市古树名木的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东莞市现存的2066株古树名木隶属28科45属56种,以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柱果Mangifera indica、木棉Bombax ceiba、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株数最多,分别占总株数的66.07%、6.49%、5.81%和3.05%.古树名木在91个网格中每网格的数量分布为0~107株,平均为22.62株,标准差为23.94;种类分布为0~11种,平均为3.86种,标准差为2.75.古树名木在纬度带的数量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0005),经度带则没有差异(P=0.0699);在种类分布方面,经度带(P=0.0258)和纬度带(P=0.0033)均具有显著差异.东经113.65°~114.00°和北纬23.00°~23.15°是东莞市古树名木分布的集聚地区,需要优先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数量特征 分布 DMAP 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凤岗镇臀果木-黄桐风水林群落特征分析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吕浩荣 刘颂颂 +3 位作者 叶永昌 朱剑云 莫罗坚 陈红跃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7-145,共9页
基于样方调查,对东莞凤岗镇臀果木(Pygeum topengii)-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风水林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恢复类群。在2 000 m2的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4种,隶属于39科56属,区系... 基于样方调查,对东莞凤岗镇臀果木(Pygeum topengii)-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风水林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南亚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性恢复类群。在2 000 m2的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4种,隶属于39科56属,区系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占总属数的94%。群落的主要优势树种为臀果木、黄桐、银柴、浙江润楠和小盘木。群落外貌常绿,季相较为明显,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达67.19%。群落的垂直层次结构分化明显,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构成的层片结构。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各层次表现出乔木层>灌木层>藤本植物>草本层的格局,整个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6.8354,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8874,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479。通过对10个优势树种种群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种间协变分析,表明臀果木-黄桐群落处于进展演替阶段,优势种群分布呈现由集群向随机的扩散趋势,并朝着优势种群种间相关关系减弱的方向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果木 黄桐 群落特征 风水林 东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占相思及其杂种优树嫁接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孟宪法 叶永昌 +3 位作者 陈祖旭 朱剑云 张方秋 刘水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7-300,共4页
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对马占相思及其杂种优树开展嫁接研究 ,结果表明 :优树的基因型对于嫁接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杂种无性系平均嫁接成活率达 82 % ,高出纯种无性系 2倍 ;嫁接季节对接活率有很大影响 ,春季接活率为 76.9%~ 82 .0 % ,... 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法对马占相思及其杂种优树开展嫁接研究 ,结果表明 :优树的基因型对于嫁接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杂种无性系平均嫁接成活率达 82 % ,高出纯种无性系 2倍 ;嫁接季节对接活率有很大影响 ,春季接活率为 76.9%~ 82 .0 % ,分别比夏季、秋季提高 130 %、190 %以上 ,冬季嫁接成活率很低 ;砧木地径以 0 .5~ 0 .8cm为佳 ,接口高度 30~ 4 0 cm为优 ,接穗以具有 4~ 5个腋芽的穗段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占相思 杂种优树 髓心形成层对接法 嫁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地表植被对表层土壤化学特性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欧芷阳 苏志尧 +2 位作者 叶永昌 朱剑云 刘颂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4-992,共9页
为探讨由草本、灌木和蕨类植物等组成的地表植被对表土化学性质的响应,研究基于200m×200m的UTM网格在东莞大岭山及同沙设置样地,进行地表植被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在38个网格样地单元的中心分别设置一个20m×20m的样方调查地... 为探讨由草本、灌木和蕨类植物等组成的地表植被对表土化学性质的响应,研究基于200m×200m的UTM网格在东莞大岭山及同沙设置样地,进行地表植被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在38个网格样地单元的中心分别设置一个20m×20m的样方调查地表维管植物并采集1个土壤混合样品,以分析地表植被与表土化学性质的关系。调查记录到地表维管植物122种,共计18426株,其中,蕨类植物12种、草本植物52种、藤本植物13种、灌木45种。多响应置换过程(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Procedures)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全氮(TN)、速效磷(AvP)和速效钾(AvK)均影响着地表维管植物的种类组成。典范对应分析(CCA)进一步证实了土壤CEC、全磷(TP)以及AvK对该地区地表维管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土壤pH值较低或AvK、CEC、TN含量比较丰富的地段,地表维管植物的多度也相对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因子中的TN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间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态优势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EC和AvK均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但AvK与生态优势度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指示种分析表明,有23种地表维管植物对特定土壤因子的指示值≥35,具有显著的指示作用。这些种类对于监测和评价东莞的土壤环境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植被 土壤化学特性 MRPP CCA排序 指示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6
18
作者 孟先进 杨燕琼 +2 位作者 叶永昌 刘颂颂 沈德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06,109,共4页
以东莞市建成区古树名木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MapObjects组件、C#语言、Access数据库和NET开发环境等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了适合用户需求和贴近本行业的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古树名木属性数据的管理、空间信息的管理、数... 以东莞市建成区古树名木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MapObjects组件、C#语言、Access数据库和NET开发环境等计算机技术,设计并开发了适合用户需求和贴近本行业的古树名木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古树名木属性数据的管理、空间信息的管理、数据查询、数据导出、古树名木周围环境的了解等功能,为古树名木的管护、信息共享、数据导出、信息上报和管理决策等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管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组件式开发 管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与邻近地区土沉香居群的叶形态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久香 刘宪宽 +3 位作者 叶永昌 刘颂颂 莫罗坚 庄雪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3-158,共6页
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4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应用9条引物从4个居群共221份样品中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9.05%。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 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4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应用9条引物从4个居群共221份样品中共扩增出10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9.05%。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9905和1.5854;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90,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054,表明土沉香种内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土沉香4个居群总的遗传变异(Ht)为0.3236,居群内的遗传变异(Hs)为0.2500,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274,基因流(Nm)为1.6983。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电白居群和大岭山居群优先聚类,然后再与清溪居群聚类,而广西居群与其余3个居群明显分离,显示出较大的遗传分化;电白居群的大叶类群的分化大于小叶类群;东莞大岭山小叶类群与电白居群遗传相似性较高,而大岭山大叶类群与清溪居群的遗传相似性较高。基于该研究结果,认为东莞大岭山居群部分来自清溪自然居群,部分与电白居群来源相同,它们均来源于海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鹃红山茶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罗晓莹 莫罗坚 庄雪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1,75,共5页
应用石腊切片法,研究了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杜鹃红山茶具四囊型花药,腺质绒毡层;药壁发育为基本型;小孢子发育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形;花粉粒成熟时具二细胞;胚囊发育属... 应用石腊切片法,研究了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杜鹃红山茶具四囊型花药,腺质绒毡层;药壁发育为基本型;小孢子发育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形;花粉粒成熟时具二细胞;胚囊发育属双孢八核葱型,具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显微结构检测结果揭示,自然居群的杜鹃红山茶胚珠败育率达39.4%,这可能是导致自然居群结果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红山茶 大小孢子 雌雄配子体发育 山茶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