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脑钠尿肽、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新文 李三潭 +3 位作者 蔡淇冰 雷婷 陈晨 李忠信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0期107-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脑钠尿肽(brain natrium peptide,BNP)和D-二聚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ACS的患者10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脑钠尿肽(brain natrium peptide,BNP)和D-二聚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ACS的患者10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62例。选取同期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含量,采用ELISA方法检测BNP含量和D-二聚体含量。并对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ACS患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其中AMI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UAP患者(P<0.01或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对ACS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 脑钠尿肽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肝细胞培养与动物实验对比研究维生素A缺乏对贫血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蓝岚 邹培斧 梁克纪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0年第12期59-62,共4页
目的:通过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模型的对比来研究维生素A对贫血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3只,分别为Fe+维生素A(Ⅰ组)、Fe+维生素A(Ⅱ组)、Fe+维生素A(Ⅲ组)、Fe+维生素A(Ⅳ组)。实验动物喂养10周后处死并... 目的:通过原代大鼠肝细胞培养和动物实验模型的对比来研究维生素A对贫血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13只,分别为Fe+维生素A(Ⅰ组)、Fe+维生素A(Ⅱ组)、Fe+维生素A(Ⅲ组)、Fe+维生素A(Ⅳ组)。实验动物喂养10周后处死并分离肝脏;原代大鼠肝细胞按Seglent二步消化法分离后,分为严重缺乏组(A)、边缘缺乏组(B)、正常组(C)、治疗组(D),依次给予0、0.5、1.0、50μmol/L的视黄酸(全反式)培养96 h。用Western-Blot法测量转铁蛋白受体(TFR)、用ELISA方法测量铁蛋白(Fn)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TFR mRNA、Fn mRNA的表达。结果:当维生素A缺乏时,大鼠肝TFR mRNA表达上调,使TFR蛋白增加,而Fn mRNA表达下调,Fn蛋白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A补给可显著减轻铁缺乏造成的利用障碍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缺乏 贫血 转铁蛋白受体 铁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血管急性闭塞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间血流灌注的影响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蒋溢为 赵榆华 +2 位作者 李芬芬 张琛涛 陈裕丰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31期45-46,共2页
目的研究双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疾病各个冠状动脉间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20例因双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冠状动脉间血流... 目的研究双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疾病各个冠状动脉间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20例因双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冠状动脉间血流灌注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情况(P-PCI)。结果 20例STEMI患者中,急性前壁下壁型心肌梗死11例(55.00%),急性下壁后壁型心肌梗死7例(35.00%),急性前壁侧壁型心肌梗死2例(10.00%);介入治疗后,存活率为100%;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复查可知,介入治疗时未开通的8支闭塞血管于术后均自行再通,而且患者的前向血流均处在TIMI 2级以上。结论临床上,因双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STEMI疾病是比较罕见的,对于该类疾病,采用P-PCI手术可以及时挽回患者的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血管急性闭塞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流灌注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A通过铁调节蛋白2基因表达来影响铁代谢 被引量:3
4
作者 蓝岚 邹培斧 梁克纪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2年第3期73-75,共3页
目的:通过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体外试验)来研究维生素A通过铁调节蛋白2(IRP-2)来影响铁代谢。方法:将SD大鼠原代分离肝细胞(seglent法),随机分组严重缺乏A、边缘缺乏B、常规组C、预防治疗组D、RO阻抑组E,分别给予0、0.5、1.0、50μmol/... 目的:通过大鼠原代肝细胞培养(体外试验)来研究维生素A通过铁调节蛋白2(IRP-2)来影响铁代谢。方法:将SD大鼠原代分离肝细胞(seglent法),随机分组严重缺乏A、边缘缺乏B、常规组C、预防治疗组D、RO阻抑组E,分别给予0、0.5、1.0、50μmol/L全反式视黄酸和50μmol/L全反式视黄酸+10μmol/L RO(RARα阻断剂)培养4 d。用RT-PCR法测量肝脏的IRP-2 mRNA的情况。结果:大鼠维生素A缺乏时,原代肝细胞表达IPR-2 mRNA水平增强(P<0.05),补充维生素A后,IPR-2 mRNA表达下降,但加入RO后,维生素A这种作用明显减弱了。结论:维生素A作为转录调节剂,可通过结合视黄酸细胞核受体(RARα),改变IRP-2转录水平,改变铁调节稳态,调节机体贫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铁调节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效CCB在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小欧 揭英纯 +2 位作者 修静 傅宴 郑国燕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9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究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效CCB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长效CCB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长效CCB治... 目的探究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效CCB组和参照组,每组30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长效CCB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长效CC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长效CCB组患者治疗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参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6例、有效2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0%。长效CC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7,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1, P>0.05)。结论长效CCB对稳定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保护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效钙通道阻滞剂 稳定型心绞痛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对比评价国产支架海利欧斯与进口支架进口雅培的优劣性
6
作者 周小欧 揭英纯 +2 位作者 修静 傅宴 郑国燕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9期206-209,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比较评价国产支架海利欧斯与进口支架进口雅培的优劣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支架植入术且术后≥1年的30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复查,比较分析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比较评价国产支架海利欧斯与进口支架进口雅培的优劣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支架植入术且术后≥1年的30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复查,比较分析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的应用价值。结果进口支架前降支支架大于国产支架(P<0.05)。植入不理想案例中,与国产支架比较,进口支架血管内膜覆盖相对完整。国产和进口支架植入的术后狭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产支架比较,进口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支架植入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进口支架与国产支架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支架内再血栓,安全性良好,但进口支架贴壁更良好,因此国产支架需加强研发及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支架 进口支架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支架内再狭窄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维生素A和铁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缺铁性贫血的影响
7
作者 蓝岚 邹培斧 梁克纪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2年第4期74-76,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A缺乏和铁缺乏的相互作用来探讨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方法:第一阶段,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Fe+维生素A+Ⅰ组、Fe-维生素A+Ⅱ组、Fe-维生素A+Ⅲ组、Fe-维生素A-Ⅳ组;实验动物喂养2个月后处死,测定视黄醇(... 目的:通过研究维生素A缺乏和铁缺乏的相互作用来探讨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机制。方法:第一阶段,将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Fe+维生素A+Ⅰ组、Fe-维生素A+Ⅱ组、Fe-维生素A+Ⅲ组、Fe-维生素A-Ⅳ组;实验动物喂养2个月后处死,测定视黄醇(血清)、血红蛋白(HB)、维生素A、视黄基酯(肝脏),并采用RT-PCR法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mRNA(RBP mRNA)的表达。第二阶段,将SD大鼠按称重结果随机分4组,分别为Fe+维生素A+Ⅴ组,Fe+维生素A-Ⅵ组,Fe+维生素A-Ⅶ组,Fe-维生素A-Ⅷ组。大鼠喂饲2个月后处死留取肝脏,用半定量PCR的方法测量铁调节蛋白2(IRP2)、铁蛋白(Fn)、转铁蛋白受体(TFR)转录mRNA的表达量。结果:第一阶段制造铁缺乏动物模型,造模后大鼠的血清视黄醇,肝脏维生素A储备量开始降低,同时RBP储备含量也有下降走势,经测肝脏RBP表达量下降明显;第二阶段实验原代肝细胞缺乏维生素A时,肝脏IRP2 mRNA、TFR mRNA表达同时增强,而Fn mRNA却表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索A和铁相互缺乏时,可相互影响彼此的代谢和营养状况,在得到补充后,相互造成的很多利用障碍的影响(如贫血)都显著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缺乏 铁缺乏 缺铁性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