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
作者 罗鹰 窦伟誉 +3 位作者 吴小杭 陈璟昆 彭昌贵 潘剑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01月至2022年4月跗骨窦切口海马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5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跟据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所有患者分...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01月至2022年4月跗骨窦切口海马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5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跟据术后并发症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两组: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非并发症组定义为术后6个月内恢复到基线功能,能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无持续镇痛药需求。并发症组定义为,骨折并发症需再住院治疗,使用助行器和持续镇痛药物。应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方法分析跗骨窦切口海马钢板内固定治疗跟Sanders Ⅱ、Ⅲ型骨骨折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骨折至手术时间、Sander Ⅲ型、术后Bohler角、DVBA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无关。结论临床医师应警惕Sander Ⅲ型、术后Bohler角恢复不佳、骨折至手术时间长的跟骨骨折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跗骨窦切口 海马型钢板内固定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3
2
作者 冯运垒 叶淦湖 +2 位作者 腾范文 冯仕华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3-535,共3页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血管蒂复(联)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类型及其分布。结果:旋股外侧动脉分支起始主要有3型:Ⅰ型:旋股外侧动脉发升支、横支和降支占76%;Ⅱ型:升支、横支、降支由两干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20%;Ⅲ型:升支、横支、降支单独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占4%。升支恒定分支分布于阔筋膜张肌和髂嵴前外侧部;横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上部和大转子前外侧部;降支分支分布于股外侧肌和股前外侧部皮肤。结论:76%可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形成:①升支阔筋膜张肌皮瓣和/或髂骨瓣;②横支大转子骨瓣或骨膜瓣;③降支股前外侧皮瓣。20%则可以升支和横支或横支和降支共干形成相应两个组织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血管 升支 横支 降支 复(联)合组织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3
作者 彭昌贵 罗鹰 +5 位作者 蓝国湖 李日旺 袁志坤 包国庆 李旭明 潘剑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05-609,共5页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并研制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7月~2021年6月,术中使用自行研制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在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68例,...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并研制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在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年7月~2021年6月,术中使用自行研制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在骨折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年龄18~75岁,平均35.8岁。骨折按A0分型:32A型35例,32B型22例,32C型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2d,平均6d。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手术时间80~130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平均160ml。骨折复位时间5~30 min,平均20 min。68例获6~24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4.0~10.5个月,平均6.0个月。无医源性骨折、感染、神经血管损伤、断钉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股骨干骨折三维闭合复位器操作方便,有效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并能维持骨折复位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复位器 复位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