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和物理模型试验的软土滑坡运动特性预测研究
1
作者 周书东 丁其乐 +3 位作者 王奕仁 张彤炜 张益 王凤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9-248,共10页
【目的】软土滑坡因其复杂的塑性变形和流变特性,破坏机理不同于硬质岩土中的普通滑坡,传统的滑坡研究方法难以有效捕捉其运动特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方法】为量化评估软土滑坡的运动特性,采用软土的黏塑性流体假设,利用理想黏塑... 【目的】软土滑坡因其复杂的塑性变形和流变特性,破坏机理不同于硬质岩土中的普通滑坡,传统的滑坡研究方法难以有效捕捉其运动特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方法】为量化评估软土滑坡的运动特性,采用软土的黏塑性流体假设,利用理想黏塑性材料Carbopol作为试验材料开展物理模型试验,并选取滑坡到达指定距离的厚度和速度作为代表性参数,通过随机森林算法训练试验数据构建预测模型。【结果】结果显示:厚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41和0.923,速度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36和0.917;厚度和速度残差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0.02,0.02)和(-0.1,0.075),且呈正态分布。此外,自变量重要性分析显示屈服应力为对模型影响最大的输入变量,其重要程度特征值为0.35。【结论】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在处理软土滑坡动力学的高维度数据和复杂非线性关系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可为软土滑坡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滑坡 随机森林算法 黏塑性流体 预测模型 CARBOPOL 运动特性 数值模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层状岩体隧道围岩塑性区初探
2
作者 周书东 张彤炜 +2 位作者 王新生 马潇潇 刘红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9,共10页
针对目前隧道围岩塑性区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各向同性岩体圆形隧道,而对工程中常见的层状岩体隧道研究甚少的不足,采用理论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基于Kastner提出的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计算方法,引入统一强度理论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 针对目前隧道围岩塑性区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各向同性岩体圆形隧道,而对工程中常见的层状岩体隧道研究甚少的不足,采用理论方法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基于Kastner提出的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计算方法,引入统一强度理论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中间主应力σ_(2)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各向同性岩体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计算模型。其次,根据层状岩体在压缩荷载下的变形及破坏模式,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得到了层状岩体在压缩荷载下的等效抗剪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计算方法。最后,将上述计算方法代入能够同时考虑σ_(2)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各向同性岩体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计算模型,建立相应的层状岩体圆形隧道围岩塑性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1)层状岩体围岩塑性区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对称性,在平行或垂直层理面方向,围岩塑性区分别为最大或最小;(2)随着层理面摩擦角及黏聚力和中间主应力系数的增加,围岩塑性区均逐渐减小,但其减小程度逐渐降低;(3)随着层理面弹性模量的增加,围岩塑性区则逐渐增大,但其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并趋于某一定值。以层理面摩擦角为例,当其由10°分别增加至15°、20°、25°、30°时,围岩塑性区面积由97.04 m2分别减小至67.95,50.90,39.74,31.85 m2,减小幅度分别为29.98%、25.09%、21.93%、19.85%,即减小幅度依次降低,这说明当随着层理面摩擦角的增加,其对隧道围岩塑性区的影响逐渐降低。研究成果可为层状岩体隧道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体 围岩塑性区 统一强度理论 等效抗剪强度参数 等效变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M的震损RC框架抗震性能快速评估及FRP加固方案比选
3
作者 马高 姜雪灿 贾立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2-610,共9页
近年来,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损伤事件时有报道,开展震损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研究工作已成为地震灾区的紧迫需求。本研究旨在考虑地震动持时影响,运用耐震时程法,对震损结构、FRP加固震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快速确定最优... 近年来,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损伤事件时有报道,开展震损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研究工作已成为地震灾区的紧迫需求。本研究旨在考虑地震动持时影响,运用耐震时程法,对震损结构、FRP加固震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快速确定最优FRP加固震损结构方案。首先,建立震损框架的OpenSees数值模型,随后生成多种不同持时的耐震加速度时程曲线(ETA),运用耐震时程法(ETM)和增量动力分析法(IDA)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对比ETM与IDA法得到的易损性曲线,可验证耐震时程法分析震损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FRP加固震损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综合考虑经济性、效率性等因素,选出最优加固方案。本研究表明,ETM能够高效分析和评估结构抗震性能,显著降低IDA法的计算成本,可为震损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与加固设计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震时程法 震损结构 持时 易损性 抗震性能 FRP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收敛——约束法的剪胀——软化型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浩 刘文学 +2 位作者 周书东 张光雄 刘红岩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53,共9页
目前的隧道围岩支护结构计算方法未能很好地同时考虑围岩剪胀及软化特性和中间主应力的共同影响。首先介绍了考虑岩石剪胀及软化效应的隧道围岩力学模型及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广义SMP强度准则。而后,根据收敛—约束法中隧道纵向变形曲线、... 目前的隧道围岩支护结构计算方法未能很好地同时考虑围岩剪胀及软化特性和中间主应力的共同影响。首先介绍了考虑岩石剪胀及软化效应的隧道围岩力学模型及考虑中间主应力的广义SMP强度准则。而后,根据收敛—约束法中隧道纵向变形曲线、围岩特征曲线、支护特征曲线的相互关系,建立了能够同时考虑隧道围岩剪胀及软化特性和中间主应力影响的隧道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并验证了其合理性。最后,采用敏感性分析分别探讨了地应力参数、支护结构参数和岩石参数对围岩最终位移、支护结构最终支护力及变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应力的增加将导致围岩变形及塑性区增大,所需支护力增加。中间主应力系数对计算结果有较大影响,应予以考虑;支护结构弹性模量的增加可以提高支护力,并大幅度减少围岩和支护结构变形;岩石弹性模量及临界软化系数的增加可以降低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剪胀及软化 广义SMP强度准则 中间主应力 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 参数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