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APACHE Ⅱ评分与NIPS评分对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黄方 高莹 +1 位作者 廖艳霞 徐文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24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疼痛评分(NIPS)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测价值以及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2017、2018年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18年1月始... 目的探讨新生儿疼痛评分(NIPS)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对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测价值以及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对2017、2018年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2018年1月始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收治的新生儿256例进行NIPS评分和APPACHEⅡ评分,通过评分对感染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率比较,通过受试者操作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曲线)和诊断结果判断评分模型对感染率的预测能力。比较两年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不良事件。结果通过ROC曲线下面积分析,APACHEⅡ曲线下面积为(0.93±0.05),NIPS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05)。两个年度内患儿NIPS评分、APPACHE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度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17年度(P<0.05)。结论NIP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两种评分具备对NICU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率进行预测的参考价值,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模式能显著降低高分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NIPS评分 APPACHEⅡ 全程优质护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志锦 王肖田 +1 位作者 齐青松 黄方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9期195-196,共2页
目的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传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方法 对4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并制定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的措施。结果 4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397例患儿发病年龄在... 目的 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传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方法 对4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其流行病学特点,并制定出预防和控制传染的措施。结果 46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中,397例患儿发病年龄在1~5岁,占84.8%,6~12岁患儿71例,占15.2%。1~5岁患儿所占比例远超过6~12岁。其中,男性患儿277例,占59.2%,女性患儿191例,占40.8%。男性患儿发病率明显多于女性患儿。468例患儿2016年每个月的发病情况,其中,5月份和6月份的发病率最高,所占比例分别为19.0%(89/468)和18.8%(88/468),发病率大幅超过其他月份。结论 1~5岁是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多发于5~6月,男性儿童更容易感染,家长和学校要高度注意,要切实落实预防和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手足口病 传染 预防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管理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昭 林惠贞 +3 位作者 陈柳群 贺新中 陈建嫄 齐青松 《北方药学》 2016年第7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所有I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1112例作为对照组,运用PDCA循环方法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汇总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监督检...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规范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所有I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1112例作为对照组,运用PDCA循环方法收集资料,发现问题汇总并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落实整改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反馈和持续改进,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所有I类切口手术出院病例1348例作为干预组,对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一系列干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由干预前的54.77%下降为28.67%(P〈0.01),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结论:PDCA循环法用于规范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显著,显著改善了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有些不合理的方面仍需持续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I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环素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方松柏 邓任堂 +2 位作者 林惠贞 陈志广 尹汉华 《北方药学》 2016年第5期63-64,共2页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5年12月检验室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经替加环素分离的400株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杆菌等细菌的最小抑菌浓...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5年12月检验室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经替加环素分离的400株多重耐药菌。多重耐药菌中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杆菌等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与其他菌种的药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细菌、鲍曼不动杆菌与肠杆菌属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性、敏感性与使用最低浓度均显著优于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米诺环素(P〈0.05)。结论:替加环素抗生素类药物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2种多重耐药菌均具有较佳的体外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菌 体外抗菌活性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