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联合表观扩散系数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炤庭 邹玉坚 +5 位作者 袁灼彬 王朝阳 黄小兰 张坤林 陈祐君 梁桂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8-123,142,共7页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定量参数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对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行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VIM)定量参数联合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对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本院行前列腺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RI, mpMRI)检查患者74例,其中PCa 41例(外周带PCa 28例,移行带PCa 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33例。采用双指数模型拟合算法获得真实扩散系数(tru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伪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 D^(*))、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 f)、ADC值等定量参数。比较PCa与前列腺T2WI低信号、高信号增生结节的D值、D^(*)值、f值、ADC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评价IVIM定量参数联合ADC对PCa的诊断效能。分析IVIM各定量参数、ADC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PCa的ADC值、D值及f值低于T2WI低信号、高信号增生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在鉴别PCa与前列腺T2WI低信号增生结节中的AUC最大,特异度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ADC值、D值、f值在鉴别PCa与T2WI低信号增生结节中的AUC、敏感度显著提高(分别为0.948、90.24%)。ADC值在鉴别PCa与T2WI高信号增生结节中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均非常高(分别为0.997、97.65%、100.00%)。ADC值、IVIM各定量参数与Gleason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68、0.455、0.822、0.297)。结论 IVIM定量参数联合ADC可显著提高对PCa与BPH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增生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表观扩散系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2WI的ResNet深度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膀胱癌病理分级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翔 曹康养 +6 位作者 邹玉坚 邓磊 张蔚菁 杨水清 张坤林 朱玉容 李建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1,共7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基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的50层深度残差网络(50-layer deep residualnetwork,ResNet-50)深度学习(deeplearning,DL)模型术前预测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a)病理分级的效能。材料与方法 ...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并验证基于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的50层深度残差网络(50-layer deep residualnetwork,ResNet-50)深度学习(deeplearning,DL)模型术前预测膀胱癌(bladder cancer, BCa)病理分级的效能。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中心1)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心2)共169名BCa患者的211个肿瘤病灶数据。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作为金标准,以肿瘤病灶为单位进行分析,其中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igh grade urothelial carcinoma, HGUC)为111个,低级别尿路上皮癌(low grade urothelial carcinoma, LGUC)为100个。采用DL模型的ResNet-50方法,基于中心1内部训练集构建模型,所得出的模型在中心1的内部测试集中测试后筛选出最优模型,随后在中心2的外部测试集上进行独立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特征可视化展示。结果 DL模型在内部测试集的AUC为0.856(95%CI:0.723~0.941),准确率为80.9%(95%CI:69.6%~92.1%),敏感度为77.8%(95%CI:65.9%~89.7%),特异度为82.8%(95%CI:72.0%~93.6%);在外部测试集的AUC为0.814 (95%CI:0.686~0.906),准确率为78.2%(95%CI:67.3%~89.1%),敏感度为77.3%(95%CI:66.2%~88.3%),特异度为81.8%(95%CI:71.6%~92.0%)。特征可视化结果显示DL模型较高激活区域与BCa病灶基本重叠,可正确识别BCa靶区域,同时对HGUC与LGUC的特征有一定区分度。结论 本研究首次采用DL方法在术前建立基于T2WI的BCa病理分级预测模型,并在双中心进行验证。该模型无创、客观,泛化性及可重复性强,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术前更精准地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深度学习 磁共振成像 肿瘤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新春 陈健宇 +2 位作者 刘庆余 沈君 梁碧玲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 对 30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节后神经MR冠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包括 :常规自旋回波序列 (SE)T1加权 (T1WI)、T2加权 (T2WI,TSE)、MR神经成像术 (MRN) ,观察 3种序列对臂... 目的 探讨正常人臂丛节后神经MR神经成像术参数及其可行性。方法 对 30例健康志愿者行双侧臂丛节后神经MR冠状位扫描 ,扫描序列包括 :常规自旋回波序列 (SE)T1加权 (T1WI)、T2加权 (T2WI,TSE)、MR神经成像术 (MRN) ,观察 3种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情况 ,并计算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结果 T1WI、T2WI、MRN对臂丛节后神经同层显示率分别为 5 6 .7%、5 3.3%、83.3% ;对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分别为 5 0 %、4 6 .7%、70 %。MRN对臂丛节后神经的同层显示率 ,臂丛节后神经根与锁骨下束同层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序列 (P <0 .0 1,P <0 .0 5 ) ,T1WI与T2WI序列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各序列图像对比噪声比分别为 :2 .0 4± 0 .97、2 .11± 1.0 1、2 3.6 8± 5 .93,MRN图像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组 (P =0 .0 0 0 )。结论 MR神经成像术对臂丛节后神经的显示率及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常规成像序列 ,使臂丛节后神经显示成为高信号 ,可作为显示臂丛病变的常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节后神经 磁共振成像 MR神经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德维 郑晓林 +3 位作者 邓磊 钟任佳 叶艳斌 蔡庆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行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 Dose法(2/3剂量组和1/2剂量组)CT检查。采用4分法对各组图像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 目的探讨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行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 Dose法(2/3剂量组和1/2剂量组)CT检查。采用4分法对各组图像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比及病变显示进行主观评价。比较各组图像的噪声水平、信噪比(SNR)、灰白质对比噪声比(CNR)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2/3剂量i Dose组和1/2剂量i Dose组图像质量低于FBP组,但均满足诊断要求。2/3剂量i Dose组和1/2剂量i Dose组图像的噪声水平高于FBP组(P<0.05),SNR及CNR均低于FBP组(P<0.05)。3组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1.46,P<0.05);2/3剂量i Dose组和1/2剂量i Dose组DLP明显低于F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 Dose技术在颅脑外伤CT检查中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虽然噪声水平较高,SNR和CNR较低,但图像质量与显示病变能力能达到要求,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FA值诊断急性期、慢性早期脑梗死 被引量:22
5
作者 胡涛 黄穗乔 +5 位作者 郑晓林 方学文 钟镜联 刘琼 肖芳 黄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5-438,共4页
目的探讨ADC、FA值在脑梗死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ADC、FA值的变化同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6例并分为康复较好组和康复较差组,分别测定梗死区及对照区(对侧位置对称、面积相同的部位)的ADC、FA值,分析比较ADC、FA值在... 目的探讨ADC、FA值在脑梗死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ADC、FA值的变化同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6例并分为康复较好组和康复较差组,分别测定梗死区及对照区(对侧位置对称、面积相同的部位)的ADC、FA值,分析比较ADC、FA值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慢性早期的差异。结果①梗死区急性期ADC值较对照区低(P<0.05),慢性早期ADC值同对照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梗死区慢性早期ADC值较急性期升高(P<0.05)。②急性期、慢性早期梗死区FA值均较对照区低(P<0.05),且梗死区慢性早期FA值较急性期降低(P<0.05)。③康复较好组、康复较差组的ADC及FA值在急性期、慢性早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急性期、慢性早期ADC及FA值的变化有一定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心病:CTA与DSA对照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刚 张镇滔 +7 位作者 郑晓林 张玉兰 蔡庆文 梁满球 袁焕初 李德维 陈炤庭 邓磊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个性化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DSA冠脉造影对比,探讨CTA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156例患者分为4组:A组78例为前瞻性门控扫描,心率<80次/min,其中36例行冠脉DSA造影检查;B组78例为回顾性门控扫描,其中60例... 目的:探讨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个性化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DSA冠脉造影对比,探讨CTA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156例患者分为4组:A组78例为前瞻性门控扫描,心率<80次/min,其中36例行冠脉DSA造影检查;B组78例为回顾性门控扫描,其中60例行DSA检查,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再分为3组,B1组(BMI< 18 kg/m2) 25例、B2组(BMI 18~25 kg/m2)25例、B3组(BMI>25 kg/m2)28例.应用Philips 256 iCT,管电压120 kV,管电流A组992 mA,B1组500 mA、B2组580 mA、B3组660 mA.扫描完毕后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采用主观评分(4分法)和客观噪声测量2种方法评价图像质量.比较组间心率、ED、噪声及图像评分的差异,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与B组间心率、E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组间ED平均值相差7.45 mSv,相比较B组,A组ED平均降低50.41%.A、B两组间BMI、图像噪声和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1~B3组间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心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噪声B1组与B2组、B1与B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与B3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TA诊断冠心病(与DSA比较),A组的敏感性91.19%,特异性95.64%,准确性94.23%,Kappa值0.87;B组敏感性96.11%,特异性98.06%,准确性97.65%,Kappa值0.93.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通过心率、BMI、管电流等因素对检查者进行分类,在保证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的前提下,达到个性化基础上有效减低辐射剂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妙玲 梁满球 +5 位作者 邹玉坚 袁灼彬 刘勇林 黄翔 王芳 范宪淼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3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3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非END组和END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数据行差异与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DWI-ASPECTS对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预测价值。结果:93例患者中,发生END者27例(END组),非END组66例。两组比较,END组的DWI-ASPECTS、血管狭窄部位、入院NIHSS评分、入院空腹血糖、糖尿病史与非EN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WI-ASPECTS与END风险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736,95%CI:0.564~0.961,P=0.024)。ROC曲线分析显示当DWI-ASPECTS≤4时,DWI-ASPECTS对预测M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敏感度为74.07%,特异度为69.70%,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0.644~0.829)。结论:DWI-ASPECTS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加权成像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及动态增强MRI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 被引量:9
8
作者 胡涛 刘琼 +2 位作者 邹玉坚 姚兆友 方学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Warthin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腮腺PA患者及21例Warthin瘤(31个病灶)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定量参数平均峰度(MK)...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Warthin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腮腺PA患者及21例Warthin瘤(31个病灶)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定量参数平均峰度(MK)值、平均扩散率(MD)值及半定量参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对PA与Warthin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PA组患者的年龄[(37.9±10.8)岁]小于Warthin瘤组[(64.2±11.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P<0.0001);PA组男女比例(7:6)与Warthin瘤组(17: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0)。PA组与Warthin瘤组的动态增强TIC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280,P=0.0000),PA组以Ⅰ型为主,Warthin瘤组以Ⅱ、Ⅲ型为主。PA组的MD值[(1.9337±0.5528)×10^(-3)mm^(2)/s]高于Warthin瘤组[(1.2664±0.347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5,P=0.0070),PA组的MK值(0.5151±0.1375)低于Warthin瘤组(1.0291±0.1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623,P=0.0000)。以MD值>1.671×10^(-3)mm^(2)/s诊断为PA,鉴别诊断PA与Warthin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7,敏感度为76.92%,特异度为87.10%;以MK值<0.7861诊断为PA,鉴别诊断两者的AUC为0.9876,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32%;以Ⅰ型曲线诊断为PA,Ⅱ或Ⅲ型曲线诊断为Warthin瘤,鉴别诊断两者的AUC为0.8883(P<0.05),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100%。结论:PA与Warthin瘤的TIC类型、MD值、M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KI及DCE-MRI有助于鉴别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腺淋巴瘤 腺瘤 多形性 诊断 鉴别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VIM-DWI参数分析宫颈癌的组织学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9
作者 叶瑞婷 邹玉坚 +3 位作者 郑晓林 李建鹏 袁灼彬 张坤林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0-755,共6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在MRI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上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未经放化疗的40例宫颈癌患者行9个b值(0~1000 s/mm^2)IVIM-DWI扫描。测量并计算宫颈癌组织和自体子宫肌层的单指数成像ADC值,IVIM-... 目的:探讨宫颈癌在MRI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上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未经放化疗的40例宫颈癌患者行9个b值(0~1000 s/mm^2)IVIM-DWI扫描。测量并计算宫颈癌组织和自体子宫肌层的单指数成像ADC值,IVIM-DWI定量参数值,包括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按子宫颈癌组织学及临床分期进行分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子宫颈癌和正常子宫肌层的上述参数。结果:宫颈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6±0.13)×10^-3mm^2/s、(10.78±4.42)%、(0.88±0.35)×10^-3mm^2/s、(16.31±15.39)×10^-3mm^2/s,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组(P<0.05)。宫颈低分化鳞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4±0.14)×10^-3mm^2/s、(10.85±6.02)%、(0.93±0.39)×10^-3mm^2/s、(22.12±20.69)×10^-3mm^2/s;宫颈中分化鳞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8±0.11)×10^-3mm^2/s、(12.37±5.01)%、(0.86±0.25)×10^-3mm^2/s、(13.71±9.12)×10^-3mm^2/s;宫颈腺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6±0.16)×10^-3mm^2/s、(7.68±3.76)%、(0.80±0.41)×10^-3mm^2/s、(8.82±3.88)×10^-3mm^2/s;各组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宫颈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6±0.13)×10^-3mm^2/s、(7.82±4.73)%、(0.87±0.25)×10^-3mm^2/s、(17.39±20.88)×10^-3mm^2/s;晚期宫颈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5±0.14)×10^-3mm^2/s、(12.21±5.22)%、(0.87±0.39)×10^-3mm^2/s、(15.78±12.39)×10^-3mm^2/s。早期宫颈癌组f值明显低于晚期宫颈癌组(P=0.014),有统计学意义;ADC、D、D*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IN-DWI定量参数分析中,宫颈癌组ADC、f、D、D*值与正常子宫肌层具有不同,宫颈低分化鳞癌组、宫颈中分化鳞癌组及宫颈腺癌无差别。早期宫颈癌f值明显低于晚期宫颈癌组。研究结果显示IVIM参数能定量反映宫颈癌组织特性,在宫颈癌MR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DSA低剂量技术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0
作者 朱纯生 洪国斌 +3 位作者 郑晓琳 谭志斌 邓福友 黄桦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56-758,共3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平板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70例似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采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 目的:探讨低剂量技术应用于平板DSA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70例似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采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采集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完全相同,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剂量(CD)值分别是(210.26±58.58)和(388.74±141.30)mGy,剂量面积乘积(DAP)分别为(1929.82±585.29)和(2950.57±1058.12)cGy.cm2,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65±0.64)分和(20.83±0.57)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技术可应用于冠状动脉平板DSA,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陈曌 郑晓林 +1 位作者 郭友 刘碧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着重分析误诊的病例。术前12例行CT扫描,17例行MRI检查。结果:光镜下见异位的子宫内膜与正常...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着重分析误诊的病例。术前12例行CT扫描,17例行MRI检查。结果:光镜下见异位的子宫内膜与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相同,可见腺体及间质。行CT检查的12例中共误诊5例(41.6%),其中3例误诊为功能性囊肿,2例误诊为囊腺瘤。行MRI检查的17例中误诊1例(5.9%),误诊为双侧附件炎症。结论:CT、MRI可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做出较准确的诊断,MRI诊断符合率高于CT。子宫内膜异位症需与功能性囊肿伴出血、囊腺瘤、附件炎症等鉴别。仔细观察影像征象,结合痛经病史,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 子宫内膜异位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H-MRS检测早期帕金森病纹状体、黑质的功能代谢 被引量:8
12
作者 方学文 胡涛 +5 位作者 武玉华 黎见明 张安 胡炎兴 周国华 沈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7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1H-MRS检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纹状体和黑质代谢变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 44例经临床确诊的双侧肢体症状不伴痴呆的早期PD患者纳入研究,32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纹状体单体素1H-MRS及黑质... 目的探讨1H-MRS检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纹状体和黑质代谢变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 44例经临床确诊的双侧肢体症状不伴痴呆的早期PD患者纳入研究,32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纹状体单体素1H-MRS及黑质多体素1H-MRS检查。PD患者33例获得纹状体MRS谱线,32例获得黑质MRS谱线;志愿者31名获得双侧纹状体MRS谱线,28名获得双侧黑质谱线。测量豆状核、黑质区域NAA、Cho、Cr及各参数比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D组及对照组左右侧纹状体、黑质NAA、Cho、Cr各参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组纹状体NAA/Cr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余各参数比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黑质各参数值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1H-MRS能检测双侧症状不伴痴呆的早期PD患者纹状体代谢异常,有助于早期PD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波谱学 黑质 纹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CT评估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宿主的免疫状态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浩锋 郑晓林 +3 位作者 黄翔 钟庆杨 邹玉坚 殷思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探讨胸部CT在评估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宿主免疫状态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临床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的胸部CT薄层图像,根据其特征性CT表现的范围及密度进行CT综合定量评分,获取评分值,并... 目的探讨胸部CT在评估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宿主免疫状态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临床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的胸部CT薄层图像,根据其特征性CT表现的范围及密度进行CT综合定量评分,获取评分值,并与最近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获取CT综合定量评分值预测CD_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50个/μl的最佳临界值。结果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特征性病变的CT综合定量评分值与最近CD_4^+T淋巴细胞计数呈线性负相关(r=-0.47,P<0.01)。以CD_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50个/μl为阈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得出相应CT综合定量评分预测值为>48.25分,其曲线下面积为0.80(P<0.01),敏感度为83.10%,特异度为73.90%,阳性预测值为89.09%,阴性预测值为50.67%。结论胸部CT定量评分有助于初步预测艾滋病相关肺孢子菌肺炎宿主的免疫状态,对早期诊疗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炎 肺囊虫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CD4淋巴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结合迭代重建及“三低”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玉兰 黄军荣 +4 位作者 郑晓林 赖清媚 蔡庆文 吴凤英 张秀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重建及"三低"(低辐射剂量、低浓度对比剂及低对比剂用量)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进行肺动脉CTA检查且体质量指数(BMI)为18.5~25.0kg/m2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与"三低"组...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重建及"三低"(低辐射剂量、低浓度对比剂及低对比剂用量)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将进行肺动脉CTA检查且体质量指数(BMI)为18.5~25.0kg/m2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与"三低"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对比剂浓度370mg I/mL,对比剂剂量1.0mL/kg;"三低"组扫描参数:管电压100kV,管电流150mAs,对比剂浓度270mg I/mL,对比剂剂量0.5mL/kg。两组均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其余扫描参数一致。由2位高级职称的放射科医师以统一标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肺动脉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辐射剂量评价指标包括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两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的比较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各区域肺动脉CT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常规组和"三低"组的CTDIvol分别为16.9和6.12mGy;DLP分别为(456.84±72.96)和(160.43±27.06)mGy·cm;ED分别为(6.44±1.01)和(2.25±0.38)mSv,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256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重建及"三低"肺动脉成像是可行的,在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提下,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成像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 可行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镇滔 郑晓林 +1 位作者 张旭升 袁灼彬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5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强化形式等。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强化形式等。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有嗜烟史。24例CT和MRI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15例。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长径0.3~4.6cm,平均长径约2.9cm。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呈裂隙状或分隔状。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多呈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腺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多参数鉴别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涛 方学文 +4 位作者 刘琼 邹玉坚 姚兆友 高云 张坤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多参数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学证实...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多参数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32个病灶、24例多形性腺瘤的MRI及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一般资料、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T1初始信号强度值(previous signal intensity,SI_(pre))、增强后最大信号强度值(maximum signal intensity,SI_(max))、增强期末信号强度值(signal intensity of the end of enhancement,SI_(end))、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廓清率(wash-out ratio,WR)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对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Warthin瘤发病年龄与多形性腺瘤不同,前者大于后者(t=9.33,P<0.05);男女比例不同,前者以男性为主,后者以女性多见(P<0.05)。Warthin瘤ADC值[(0.634±0.201)×10^(-3)mm^(2)/s]显著低于多形性腺瘤[(1.084±0.453)×10^(-3)mm^(2)/s](t=-5.00,P<0.05)。两者SI_(pre)(t=4.01,P=0.0002)、WR (t=15.10,P<0.0001)、TTP (P<0.05)及TIC类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C值=0.811×10^(-3)mm^(2)/s为阈值,鉴别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AUC为0.845 (P<0.0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0.63%;TIC类型区分二者的AUC为0.961 (P<0.05),敏感度为95.45%,特异度为100%;ADC值与TIC类型联合区分二者的AUC为0.984(P<0.05),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6.88%。结论 DWI、DCE-MRI多参数及联合有助于鉴别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腺淋巴瘤 腺瘤 多形性 诊断 鉴别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面骨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邓磊 邹玉坚 +1 位作者 曾雪伟 秦耿耿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颅面骨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方法:收集2005年8月到2017年11月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面骨骨肉瘤的术前CT(14/15)、MRI(6/15)资料,男女比3:2,平均年龄42.8岁。原发性骨肉瘤8例,继发性骨肉瘤7例。对病灶部位、边界、内部成分、... 目的:探讨颅面骨骨肉瘤的CT和MRI征象。方法:收集2005年8月到2017年11月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面骨骨肉瘤的术前CT(14/15)、MRI(6/15)资料,男女比3:2,平均年龄42.8岁。原发性骨肉瘤8例,继发性骨肉瘤7例。对病灶部位、边界、内部成分、瘤骨、周围软组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病灶位于上颌骨6例,下颌骨4例,鞍区2例,颞颌关节1例,同时累及颧骨及上颌骨、下颌骨1例,同时累及蝶骨和鞍区1例。CT图像显示所有病灶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骨皮质部分或全部突破,有瘤骨形成者7例,其中5例为团块状瘤骨。MRI平扫信号多样,强化均匀或不均。结论:颅面骨骨肉瘤均出现不同程度骨破坏,伴瘤骨的概率较高,且常继发于放疗后和长期的骨化性纤维瘤,CT+MRI可较好地鉴别骨肉瘤和多种良恶性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骨 骨肉瘤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成像用于肛瘘分级 被引量:9
18
作者 郭友 陈曌 +1 位作者 刘碧华 黎见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MR成像对肛瘘分级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13例,全部接受高分辨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轴位快速场回波T1WI、冠状位及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轴位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T2WI和增强T1高分辨力各向同性容积激励序列... 目的探讨高分辨MR成像对肛瘘分级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13例,全部接受高分辨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轴位快速场回波T1WI、冠状位及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轴位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T2WI和增强T1高分辨力各向同性容积激励序列。评价MRI检出的瘘管、内口、外口、肛周脓肿及其数量,进行分级,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13例肛瘘中,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5例,Ⅴ级5例。手术发现13例肛瘘中共有18个瘘管,11个外口,13个内口,11个肛周脓肿。MRI发现16个瘘管,11个外口,13个内口,11个肛周脓肿。MRI诊断瘘管的准确率为88.89%(16/18),检出内口的阳性率为92.86%(13/14),MRI诊断的外口位置、数目及肛周脓肿范围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 高分辨MR成像对肛瘘可以准确分级。术前MR检查可指导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并能更好地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直肠瘘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谭志斌 郭友 +3 位作者 张斌 朱纯生 唐承富 肖亦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08-910,共3页
目的:比较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对产后出血和子宫全切术后残端出血的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方法: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12例,产后出血16例,进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1... 目的:比较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对产后出血和子宫全切术后残端出血的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方法: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12例,产后出血16例,进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14例行髂内动脉栓塞,14例行子宫动脉栓塞,两组的止血有效率均为100%。髂内动脉栓塞组术后下腹及臀部疼痛12例(需镇痛治疗的6例),发热9例,恶心、呕吐2例。子宫动脉栓塞组,术后下腹疼痛9例(3例需镇痛治疗),发热8例,恶心、呕吐3例。所有不良反应均在术后1周缓解。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意义无统计学。结论: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都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有效手段,且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子宫切除术 术后出血 髂内动脉栓塞 子宫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在显示大脑中动脉硬化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20
作者 袁焕初 郑晓林 +4 位作者 邹玉坚 范宪淼 张坤林 黄小兰 陈仰昆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脑血管壁成像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大脑中动脉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行MRI常规序列和3D SPACE序列检查、符合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3D SPACE序列行冠状面T1WI-FS、T2WI-FS和T...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脑血管壁成像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在显示大脑中动脉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行MRI常规序列和3D SPACE序列检查、符合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的40例患者进行观察和分析。采用3D SPACE序列行冠状面T1WI-FS、T2WI-FS和T1WI-FS增强扫描、曲面重建(CPR),在CPR图像上行大脑中动脉的硬化斑块断面重建。分析动脉硬化斑块的以下MRI表现:病变数目、狭窄长度、断面血管形态、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内膜的完整性。计算血管狭窄程度和测量增强的信号值。根据T2WI、DWI等表现等将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组(组1)、非急性脑梗死组(组2)和无脑梗死组(组3),比较各组病变MRI表现的差异。结果:40例患者CPR显示共61处位于大脑中动脉的硬化性病变。MRI表现为节段性或局限性狭窄,多为偏心性管壁增厚,T1WI和T2WI呈高、稍高或等信号,强化程度主要为明显、中度,血管内膜多不完整。急性脑梗死组(组1)19例,非急性脑梗死组(组2)11例,无脑梗死组(组3)10例。组1狭窄长度、T1WI-FS和T2WI-FS的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均高于组2和组3,组2、组3依次降低。急性脑梗死组的管腔狭窄程度为0.729±0.209,明显高于组2和组3(分别为0.482±0.232和0.406±0.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增强的信号值分别为408.83±137.56、306.65±114.05、201.24±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 SPACE序列及后处理技术显示大脑中动脉及其管壁硬化性病变具有一定优势,能显示动脉硬化斑块的多种MRI表现,且急性脑梗死、非急性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各种MRI表现的严重程度也不相同,3D SPACE序列对大脑中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显示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3D SPACE序列 大脑中动脉 动脉硬化 斑块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