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曌 郭友 +2 位作者 郑晓林 唐承富 何惜金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6期679-682,共4页
目的:探讨PW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的局部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搜集36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微波消融术后,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对比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组织的量化结果,并评价灌注成像诊断准确性。结果:介入治疗术后残留肿瘤及良性强... 目的:探讨PWI在评估肝癌介入治疗的局部疗效中的价值。方法:搜集36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及微波消融术后,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对比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组织的量化结果,并评价灌注成像诊断准确性。结果:介入治疗术后残留肿瘤及良性强化区的最大增强斜率(MSI)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残留或复发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快速上升型;良性强化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缓慢上升型;PWI对肝脏介入治疗后肿瘤残留、复发检测的敏感度为0.89,特异度为0.73。结论:PWI对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术后的组织类型区别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病变的早期发现肿瘤残留及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灌注 肝肿瘤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后叶素治疗肝癌栓塞后综合征的效果 被引量:6
2
作者 潘长春 唐承富 +1 位作者 王晓秋 胡伟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2055-2056,共2页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对肝癌栓塞后综合征进行对因治疗的价值。方法:13例用Seldinger方法行肝癌灌注栓塞的患者,术后对症治疗发热、呕吐、疼痛、腹胀等肝癌栓塞后综合征,针对腹部症状群迁延的情况,加用12U垂体后叶素治疗,舌下含服硝酸甘...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对肝癌栓塞后综合征进行对因治疗的价值。方法:13例用Seldinger方法行肝癌灌注栓塞的患者,术后对症治疗发热、呕吐、疼痛、腹胀等肝癌栓塞后综合征,针对腹部症状群迁延的情况,加用12U垂体后叶素治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增加门静脉调节效力。结果:腹胀、肝区胀疼和便秘等腹部症状群大幅减轻。结论:垂体后叶素有内脏血管收缩作用而减少门脉血流量,降低门脉压,栓塞后肝动脉-门静脉平衡重建不良而有腹部症状群迁延的病人,垂体后叶素对其有对因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垂体激素类 后叶 介入 栓塞后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短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谭志斌 郭友 +2 位作者 陈曌 唐承富 肖亦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咯血短期疗效的风险因素。方法: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伴咯血的患者104例,行BAE介入手术。以短期疗效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病因、病变是否累及胸膜、栓塞剂种类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 目的:分析影响支气管动脉栓塞(BAE)治疗咯血短期疗效的风险因素。方法: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伴咯血的患者104例,行BAE介入手术。以短期疗效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病因、病变是否累及胸膜、栓塞剂种类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BAE短期疗效的风险因素。结果:78例患者被成功治疗,BAE的有效率是75%。年龄、病变是否累及胸膜是影响BAE治疗咯血短期疗效的风险因素。结论: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外的体循环动脉充分栓塞是BAE成功的关键,术前评价患者年龄、胸膜受累的程度,有助于预测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栓塞 咯血 放射学 介入性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支架在妇科肿瘤术后复发并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承富 潘长春 +2 位作者 王玉博 胡伟坚 张静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 初步评价直肠支架姑息性治疗妇科肿瘤术后复发并直肠梗阻的有效性。方法 妇科肿瘤术后复发并直肠梗阻病例 4例 ,卵巢癌和宫颈癌各 2例 ,其中 1例同时伴有直肠阴道瘘 ,在X线监视下经肛门放置自膨式覆膜镍钛合金金属支架。结果  ... 目的 初步评价直肠支架姑息性治疗妇科肿瘤术后复发并直肠梗阻的有效性。方法 妇科肿瘤术后复发并直肠梗阻病例 4例 ,卵巢癌和宫颈癌各 2例 ,其中 1例同时伴有直肠阴道瘘 ,在X线监视下经肛门放置自膨式覆膜镍钛合金金属支架。结果  4例病例放置支架后 ,肠梗阻症状均即刻获得缓解 ,瘘道基本闭合 ,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 经肛门放置自膨式覆膜金属支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肿瘤 直肠梗阻 姑息性 直肠支架 动脉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残余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友 谭志斌 +2 位作者 陈曌 林顺欢 唐承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6期507-509,共3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肝细胞癌(HCC)残余灶的治疗效果。方法 38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HCC患者,共发现肝癌残余灶69个。对17例30个病灶进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 目的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肝细胞癌(HCC)残余灶的治疗效果。方法 38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HCC患者,共发现肝癌残余灶69个。对17例30个病灶进行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组);对21例39个病灶进行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单纯125I粒子植入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2和6个月,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HCC残余灶的短期治疗效果优于单纯125I粒子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科 基因治疗 近距离放射疗法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转移瘤晚期疼痛 被引量:2
6
作者 唐承富 张雪林 +2 位作者 郭友 潘长春 胡伟坚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8期820-823,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椎转移瘤晚期疼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脊椎转移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镇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27例35个椎体CT下穿刺准确率100%。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椎转移瘤晚期疼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脊椎转移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镇痛效果和并发症。结果:27例35个椎体CT下穿刺准确率100%。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1个月时疼痛完全缓解(CR)19例,部分缓解(PR)8例。结论: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操作简便、安全、镇痛效果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肿瘤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曌 郑晓林 +1 位作者 郭友 刘碧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着重分析误诊的病例。术前12例行CT扫描,17例行MRI检查。结果:光镜下见异位的子宫内膜与正常...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着重分析误诊的病例。术前12例行CT扫描,17例行MRI检查。结果:光镜下见异位的子宫内膜与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相同,可见腺体及间质。行CT检查的12例中共误诊5例(41.6%),其中3例误诊为功能性囊肿,2例误诊为囊腺瘤。行MRI检查的17例中误诊1例(5.9%),误诊为双侧附件炎症。结论:CT、MRI可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做出较准确的诊断,MRI诊断符合率高于CT。子宫内膜异位症需与功能性囊肿伴出血、囊腺瘤、附件炎症等鉴别。仔细观察影像征象,结合痛经病史,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 子宫内膜异位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MR成像用于肛瘘分级 被引量:9
8
作者 郭友 陈曌 +1 位作者 刘碧华 黎见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MR成像对肛瘘分级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13例,全部接受高分辨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轴位快速场回波T1WI、冠状位及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轴位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T2WI和增强T1高分辨力各向同性容积激励序列... 目的探讨高分辨MR成像对肛瘘分级的价值。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肛瘘患者13例,全部接受高分辨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轴位快速场回波T1WI、冠状位及轴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轴位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T2WI和增强T1高分辨力各向同性容积激励序列。评价MRI检出的瘘管、内口、外口、肛周脓肿及其数量,进行分级,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13例肛瘘中,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5例,Ⅴ级5例。手术发现13例肛瘘中共有18个瘘管,11个外口,13个内口,11个肛周脓肿。MRI发现16个瘘管,11个外口,13个内口,11个肛周脓肿。MRI诊断瘘管的准确率为88.89%(16/18),检出内口的阳性率为92.86%(13/14),MRI诊断的外口位置、数目及肛周脓肿范围与手术所见一致。结论 高分辨MR成像对肛瘘可以准确分级。术前MR检查可指导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并能更好地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直肠瘘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谭志斌 郭友 +3 位作者 张斌 朱纯生 唐承富 肖亦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08-910,共3页
目的:比较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对产后出血和子宫全切术后残端出血的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方法: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12例,产后出血16例,进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1... 目的:比较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对产后出血和子宫全切术后残端出血的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方法:子宫全切术后阴道残端出血12例,产后出血16例,进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栓塞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观察止血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14例行髂内动脉栓塞,14例行子宫动脉栓塞,两组的止血有效率均为100%。髂内动脉栓塞组术后下腹及臀部疼痛12例(需镇痛治疗的6例),发热9例,恶心、呕吐2例。子宫动脉栓塞组,术后下腹疼痛9例(3例需镇痛治疗),发热8例,恶心、呕吐3例。所有不良反应均在术后1周缓解。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检验差异意义无统计学。结论: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和子宫动脉栓塞都是治疗妇产科大出血的有效手段,且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子宫切除术 术后出血 髂内动脉栓塞 子宫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DSA三维及软组织断层重建成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强 肖亦明 +2 位作者 朱纯生 黄小兰 王志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82-383,共2页
评价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及软组织断层重建成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旋转DSA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策略 被引量:4
11
作者 谭志斌 张志成 +2 位作者 郭友 唐承富 肖亦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DSA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为阴性结果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其中8例为急性大出血,28例为慢性出血;对所有患者均行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腹腔动脉DSA检查。结果 DSA发现6例病变,阳... 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DSA在下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为阴性结果的下消化道出血患者36例,其中8例为急性大出血,28例为慢性出血;对所有患者均行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腹腔动脉DSA检查。结果 DSA发现6例病变,阳性率为16.67%(6/36)。5例病变位于小肠,其中3例可见对比剂外溢等直接出血征象,手术证实为小肠憩室;1例表现为血管局部囊状扩张,伴对比剂外溢,手术证实为小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表现为空回肠段静脉早显、异常血管湖,诊断为血管扩张。1例病变位于结肠,表现为肿瘤染色,手术证实为间质瘤。结论肠系膜动脉DSA对于诊断结肠镜阴性的下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对于结肠镜难以观察的小肠病灶所致出血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血管造影术 诊断显像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_2肝癌模型微波消融后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郭友 陈曌 +1 位作者 郑晓林 许乙凯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380-383,I0008,共5页
目的通过兔VX2模型探讨肿瘤消融治疗后动态变化过程中,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12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在兔肝脏种植VX2肿瘤后,观察肿瘤直径超过2.0 cm时行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术后... 目的通过兔VX2模型探讨肿瘤消融治疗后动态变化过程中,磁共振灌注成像动态量化研究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实验组12只,对照组4只。实验组在兔肝脏种植VX2肿瘤后,观察肿瘤直径超过2.0 cm时行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术后当天7、d、14 d及28 d实验组与对照组磁共振灌注成像量化指标—最大增强斜率(MSI)的动态变化差异,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对照组兔及实验组兔术后当天肝实质灌注MSI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兔术前肿瘤与术后当天残留肿瘤的平均MSI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兔残留肿瘤与良性强化组织的MSI差异有显著性。残留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快速上升型;良性强化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型。结论磁共振灌注成像的动态量化研究是可行的,量化指标MSI与消融治疗后各种组织的病理结果相吻合,可更为准确地量化表达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肝排斥反应血管和胆管改变的MR表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友 陈曌 郑晓林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胰胆管成像(MRCP)对诊断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价值。方法:6例原位肝移植术(OLT)后排斥反应患者均用磁共振(MR)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及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FLASH)序列常规扫描、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胰胆管成像(MRCP)对诊断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价值。方法:6例原位肝移植术(OLT)后排斥反应患者均用磁共振(MR)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及快速小角度激发梯度回波(FLASH)序列常规扫描、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动态增强3D MRA检查,分析各序列图像特点。结果:①形态和信号改变:6例患者均有肝脏体积增大,饱满。仅1例重度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肝实质信号异常;②血管异常表现:1例急性排斥反应肝左动脉串珠样改变及供体段门静脉明显变细。1例急性排斥反应肝静脉末梢分支杵状扩张而下腔静脉吻合口通畅。其余4例血管无明显异常表现;③胆管异常表现:4例急性排斥反应患者肝内胆管纤细稀疏,1例肝内胆管未显影,1例无明显异常表现。3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中2例肝内胆管分支稀疏并左肝管串珠样改变;1例胆总管胆泥形成而肝内胆管未见扩张。结论: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有一些特征性的血管和胆管MR表现。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胆管造影作为一种非侵袭性影像检查方法,可以辅助临床诊断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磁共振成像 移植物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