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主要不整合面的特征、剥蚀量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34
1
作者 刘景彦 林畅松 +2 位作者 肖建新 陈志勇 姜亮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2-438,共7页
东海西湖凹陷形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环境 ,盆内的第三系沉积厚万余米。盆地经历过多次构造反转 ,形成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综合分析表明 ,分隔裂陷和拗陷期充填的 T03 界面代表裂后不整合面 ,T02 和 T01... 东海西湖凹陷形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弧后环境 ,盆内的第三系沉积厚万余米。盆地经历过多次构造反转 ,形成多个广泛分布的区域性不整合面。综合分析表明 ,分隔裂陷和拗陷期充填的 T03 界面代表裂后不整合面 ,T02 和 T01 界面代表了与挤压反转有关的 2个区域性角度不整合 ,其最大剥蚀量分别达 1 0 0 0 m、 2 5 0 0 m和 30 0 0 m。挤压反转不整合面的最大剥蚀带与强烈的挤压断褶带分布相一致。不整合面的分布和剥蚀量的大小与盆地内的油气聚集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不整合面 剥蚀量 构造反转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刘景彦 林畅松 +1 位作者 姜亮 陈志勇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0-355,共6页
东海西湖第三纪凹陷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 ,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是先存的张性断裂后期受到挤压逆冲反转而形成的一种挤压构造与拉伸构造在垂向上叠加的复合构造。按反转强度的差异 ,本区的反转构造可... 东海西湖第三纪凹陷经历了早期裂陷和晚期挤压的构造作用 ,形成了现今规模宏大的反转构造。反转构造是先存的张性断裂后期受到挤压逆冲反转而形成的一种挤压构造与拉伸构造在垂向上叠加的复合构造。按反转强度的差异 ,本区的反转构造可划分为简单断展型和穿透断展型 2种基本类型 ;按反转构造的几何样式 ,又可分为简单后冲反转、复合“Y”字型反转、“火”字型反转和花状反转等。凹陷内发育有东缘、中部、西斜坡边缘等 3个反转构造带。沿中央凹陷带的反转作用最强 ,东缘次之 ,西斜坡边缘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油气聚集 类型 分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模型及其地质演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潘国强 赵连泽 夏木林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1期43-50,共8页
在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东段可以划分出北淮阳地块、岳西地块、四望地块3个构造单元。岳西地块中前寒武纪地质体普遍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构成一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地块的“核”,其上、下盘则是低压变质或未变质地块的“壳”,在空间上呈... 在大别山碰撞造山带东段可以划分出北淮阳地块、岳西地块、四望地块3个构造单元。岳西地块中前寒武纪地质体普遍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构成一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地块的“核”,其上、下盘则是低压变质或未变质地块的“壳”,在空间上呈现出一种“夹心饼”式构造格局。高压变质地块上部边界的正断层和下部边界的逆断层是其“挤出”抬升机制的直接标志。大别山造山带“夹心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构造模型 地质演化 大别山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改进 被引量:64
4
作者 刘景彦 林畅松 +3 位作者 喻岳钰 武法东 姜亮 陈志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2-306,共5页
作者提出了用声波传播时间与深度关系的指数模型来计算剥蚀量的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声波在岩石基质中传播时间的物理范围和声波在地表的传播时间 ,从而在浅部和大深度上都能较好地反映地质真实和预测压实趋势 ,提高了剥蚀量... 作者提出了用声波传播时间与深度关系的指数模型来计算剥蚀量的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声波在岩石基质中传播时间的物理范围和声波在地表的传播时间 ,从而在浅部和大深度上都能较好地反映地质真实和预测压实趋势 ,提高了剥蚀量估计。文中应用这一改进方法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地层作了压实趋势拟合和主要不整合面的剥蚀量计算 ,得出的东海 1井中新世末的T01 界面剥蚀厚度达 175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传播时间 压实趋势 剥蚀量 计算 声波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