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7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渔业科研安全的管理及对策——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为例
1
作者 张汴汴 尹秋峻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7年第35期26-27,21,共3页
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 渔业科研新学科在良好的新形势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使得科研人员面对着水产科研新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新的科研安全隐患. 本文以东海水产研究所为例, 分析了渔业科研安全的特殊性, 结合实践总结, 消除渔业科研... 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 渔业科研新学科在良好的新形势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使得科研人员面对着水产科研新机遇的同时, 也面临着新的科研安全隐患. 本文以东海水产研究所为例, 分析了渔业科研安全的特殊性, 结合实践总结, 消除渔业科研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科研 科研安全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水产养殖区七种海鞘优势种相关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与利用前景 被引量:10
2
作者 樊成奇 陆亚男 +2 位作者 缪宇平 邵盛男 郑成兴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7-214,共8页
海鞘是主要海洋污损生物之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养殖和生态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本文简述了中国东海几个主要水产养殖区7种海鞘优势种生物量、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开发... 海鞘是主要海洋污损生物之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养殖和生态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本文简述了中国东海几个主要水产养殖区7种海鞘优势种生物量、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鞘 海洋污损生物 次生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3
作者 张辉 姜亚洲 +4 位作者 刘尊雷 严利平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0-689,共10页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的水深、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等环境变量,开展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在HSI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赋予环境变量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几何平均值算法构建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确定银鲳各季节最适的HSI模型。结果显示:春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水深(43.47%),最适范围为20~33 m;夏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叶绿素a(67.18%),最适范围为5.36~5.90 mg·m^(-3);秋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温度(33.96%),最适范围为21.16~23.81℃;冬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溶解氧(37.65%),最适范围为287.31~297.49 mmol·m^(-3)。在HSI模型的算法选择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发现,4个季节银鲳HSI模型均以赋予环境因子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为最适。研究表明,HS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各季节资源分布和栖息地生境特征,对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分布动态的掌握和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黄海南部 银鲳 栖息地 环境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全氟烷基化合物含量调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叶洪丽 余玮玥 +6 位作者 史永富 孔聪 蔡友琼 于慧娟 王帅 刘云姣 黄冬梅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9年第4期13-21,共9页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ated substances, PFASs)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显著的生物富集效应及明显的生物毒性特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调查分析了2015—2017年间中国东海区... 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ated substances, PFASs)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显著的生物富集效应及明显的生物毒性特点,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调查分析了2015—2017年间中国东海区域4个省市(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的17个城市12种鱼类水产品519个样品中的19种PFASs的残留情况及分布规律,发现PFASs在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鳊( Parabramis pekinensis )、带鱼( Trichiurus lepturus )、河鳗( Anguilla japonica )、鲫( Carassius auratus )和鳙( Aristichthys nobilis )等鱼类水产品中的检出率较高。19种PFASs中,全氟辛烷磺酸(perflurooctane sulfonates, PFOS)的检出率、含量均最高,分布最广。随着PFASs碳链长度的增加,其在生物体内的富集作用增强,长链全氟羧酸化合物在所采集的鱼类样品中均有检出,尤其是目鱼和鳙样品中。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PFASs平均检测含量,发现江苏省采集的鱼类样品中PFOS的平均检出含量最高,为0.88 μg/kg;浙江省采集的样品中PFASs的检出种类最多,达10种。采用人均日摄入量法(average daily intake, ADI)评估得到PFOS的风险值低于人均日耐受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结果表明,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PFOS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暂时不会对人体造成即时危害。本研究对了解近3年东海沿岸省市鱼类水产品中PFASs的含量水平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可为长期监测东海沿海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累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东海区域 含量 风险评估 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近远岸浮游细菌多样性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解鹏飞 王作春 +5 位作者 徐嘉泉 保瑞雪 田晓清 杨桥 杨希 张晓玲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3-732,共10页
浮游细菌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水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蓝碳、藻菌互作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驱动作用。为探究东海不同海域浮游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冬季东海... 浮游细菌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水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蓝碳、藻菌互作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驱动作用。为探究东海不同海域浮游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冬季东海近远岸11个站位的浮游细菌丰度差异及对其主要影响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近岸浮游细菌种类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2个优势属(丰度>5%)为假交替单胞菌属(22.33%)和盐单胞菌属(5.09%)。而其远岸浮游细菌类群则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组成,其5个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12.30%)、食链菌属(9.98%)、弧菌属(8.67%)、海水单胞菌属(6.09%)及假单胞菌属(5.73%)。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近岸浮游细菌丰度明显高于远岸海域;离岸距离、海水盐度及溶氧量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在所解析的5个属的标志细菌物种中,其中4个属即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Krokinobacter属和Fluviicola属的物种丰度与离岸距离和盐度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溶氧量呈负相关(P<0.01);而小红卵菌属(Rhodovulum)的物种丰度与离岸距离(P<0.05)和盐度(P<0.01)均呈负相关,与溶氧量呈正相关(P<0.001)。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东海浮游细菌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浮游细菌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素 16S rRNA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4个不同河口刀鲚群体形态的比较研究
6
作者 艾龙威 俞正森 +7 位作者 郑春芳 秦松 范青松 叶深 冯广朋 孙述好 邱文致 刘伟成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体长(C6/SL)、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9/SL)和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10/SL)指标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瓯江口与长江口刀鲚群体的形态最为接近,与黄河口、鸭绿江口刀鲚群体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对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0.95%、16.24%、11.00%、7.49%、5.64%、4.67%、4.63%,累计贡献率为70.62%。判别分析显示:群体内综合判别率为97.4%。研究表明,4个刀鲚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头部性状上,差异形成可能与摄食习性和栖息地环境差异有关。研究结果可以为刀鲚的种群鉴别、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河口 框架结构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技术及其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依凡 迟海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4期132-136,共5页
水产品的干燥是其后续加工、贮存和流通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不同的干燥技术对水产品风味、品质等影响很大。常见水产品干燥技术包括热风干燥、热泵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在分析其原理和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各类干燥技术在水产品... 水产品的干燥是其后续加工、贮存和流通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不同的干燥技术对水产品风味、品质等影响很大。常见水产品干燥技术包括热风干燥、热泵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等,在分析其原理和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各类干燥技术在水产品特别是鱼类、虾类、贝类和藻类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在干燥工艺优化、水产品品质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水产品干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技术 水产品加工 优缺点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钓饵料中地西泮在鲫鱼体内代谢及组织分布研究
8
作者 杨光昕 张骏宇 +5 位作者 夏薇 汪珑珑 沈晓盛 樊成奇 田晓清 孔聪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的研究鲫鱼摄食含地西泮(diazepam,DZP)的阳性饵料后,DZP在其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规律。方法选择鲫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含DZP的阳性饵料进行灌胃给药,并在给药后1 h至456 h内,定时对鱼鳞、鱼皮、肌肉、血浆、鳃、肠、肝脏、胆、性腺... 目的研究鲫鱼摄食含地西泮(diazepam,DZP)的阳性饵料后,DZP在其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规律。方法选择鲫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含DZP的阳性饵料进行灌胃给药,并在给药后1 h至456 h内,定时对鱼鳞、鱼皮、肌肉、血浆、鳃、肠、肝脏、胆、性腺及脑等组织进行取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检测各组织中DZP及其代谢物去甲地西泮(nordazepam,NZP)、替马西泮(temazepam,TZP)、奥沙西泮(oxazepam,OZP)的残留量,并分析其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和代谢规律。结果摄食含DZP的阳性饵料后,DZP在鲫鱼体内迅速达到较高的残留量,并在456 h后仍维持在高水平,主要集中在性腺、肝脏和胆中,尤其在性腺中残留量显著,其主要代谢物为NZP和TZP。结论DZP在鲫鱼体内主要以原型物形态存在,并且容易在性腺中富集。DZP及其主要代谢物在鲫鱼体内的代谢周期较长,消费者食用使用含DZP饵料捕获的水产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和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鲫鱼 饵料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方形目与菱形目拖网网囊对小黄鱼的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宋学锋 陈雪忠 +5 位作者 李灵智 徐国栋 屈泰春 王永进 吴越 黄洪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底拖网不同网目尺寸(40、50、60、65 mm)的方形目和菱形目网囊捕捞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进行选择性实验,对不同网囊网目结构、不同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性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尺寸... 采用套网法对双船底拖网不同网目尺寸(40、50、60、65 mm)的方形目和菱形目网囊捕捞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进行选择性实验,对不同网囊网目结构、不同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性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尺寸小于50 mm,小黄鱼的逃逸率极低,网目结构选择性差异不明显。大于50 mm时,方形目网囊逃逸率均略高于菱形目结构,但方形目与菱形目逃逸率差异并不显著(P>0.05)。(2)网目尺寸为50 mm、60 mm和65 mm时,方形目网囊的50%选择体长(L_(0.5))分别比菱形目网囊的L_(0.5)大28.5%、16.8%和7.3%,方形目网囊对于小黄鱼具有较好的选择性。(3)根据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L_(0.5)),结合现行可捕体长标准以及不同阶段渔获物体型特征,建议菱形网目尺寸为60 mm或者方形网目尺寸为55 mm,二者具有相同的选择性和渔获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底拖网 小黄鱼 选择性 方形目 菱形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鲐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刘勇 严利平 +1 位作者 胡芬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2期133-138,共6页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 本研究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海域(30°~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鲐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777ind,通过对鲐鱼耳石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鲐鱼的年龄和生长。结果表明叉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鉴定鲐鱼年龄组成为1~3龄鱼,共3个年龄序列,并补充20世纪80年代4~5龄鱼对鲐鱼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采用Walford方法拟合,其生长参数K、L∞、t0分别为0.31993、451.3514和-1.20307;鲐鱼的生长拐点年龄为2.7yr,拐点体重为450g,拐点叉长为320mm。比较分析东海群系鲐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在目前所能观察得到的鲐鱼年龄段内(1~3龄),东海区鲐鱼个体平均叉长比20世纪80年代的都要小;与闽南、粤东近海地方群系的相比,东海群系的平均叉长在鲐鱼的整个生长阶段都明显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年轮 生长 东海北部 黄海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林龙山 严利平 +2 位作者 凌建忠 刘勇 周荣康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3期187-192,共6页
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带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鱼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7034.95),出现率达65.34%,尾数所占比例为13.68%,重量占93.99%;其次为甲壳类(IRI=1527.99),出现率为18.41%,... 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带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鱼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7034.95),出现率达65.34%,尾数所占比例为13.68%,重量占93.99%;其次为甲壳类(IRI=1527.99),出现率为18.41%,尾数所占比例为80.11%,重量占2.87%;头足类(IRI=39.42)的出现率为7.58%,尾数所占比例为2.13%,重量占3.07%.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2种,其中,鱼类的种类数最多,达38种;其次为甲壳类,14种;头足类为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带鱼、磷虾、糠虾、刺鲳和七星底灯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摄食习性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严利平 胡芬 +2 位作者 李建生 刘勇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2期139-142,共4页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493.3mm,K=0.346/yr,t0=-0.387y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年龄 生长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王凯 严利平 +1 位作者 程家骅 李建生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4期337-343,共7页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LVPA B-H动态综合模型 捕捞死亡系数 开捕年龄 开捕叉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渔业水产行业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21
14
作者 鲍旭腾 陈庆余 +3 位作者 徐志强 岳冬冬 耿瑞 丁永良 《净水技术》 CAS 2016年第4期16-22,51,共8页
微纳米气泡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的前沿科技,也是研究的热点。该文详细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在悬浮物的吸附去除、有机物的强化分解及促进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综述了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各种原理和结构,并对其应用进展进... 微纳米气泡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的前沿科技,也是研究的热点。该文详细介绍了微纳米气泡在悬浮物的吸附去除、有机物的强化分解及促进生物活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综述了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的各种原理和结构,并对其应用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特别介绍了在渔业水产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情况。指出了微纳米气泡技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渔业研究领域的启示,以期为微纳米气泡在水产养殖、捕捞、加工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渔业 水产 研究进展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5
作者 高权新 施兆鸿 彭士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4-372,共9页
益生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益生菌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益生机理、对仔鱼的益生作用、选择和应用要点、安全性以及在海水养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五个... 益生菌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养殖领域,并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益生菌提高了水产品的产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益生机理、对仔鱼的益生作用、选择和应用要点、安全性以及在海水养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以期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全面的理论知识与应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水产养殖 益生机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龚洋洋 黄艳青 +2 位作者 陆建学 高露姣 黄洪亮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增长,导致鱼粉的需求量和产量之间的矛盾急剧加大,迫切需要新的蛋白源来替代鱼粉,从而保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南极磷虾具有生物量大、分布广、营养价值高的特点,符合新型蛋白源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 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增长,导致鱼粉的需求量和产量之间的矛盾急剧加大,迫切需要新的蛋白源来替代鱼粉,从而保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南极磷虾具有生物量大、分布广、营养价值高的特点,符合新型蛋白源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南极磷虾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包括南极磷虾粉对不同水产动物的生长、健康、最终品质的影响以及氟在不同组织的累积情况,并对今后南极磷虾粉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水产饲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黄鲫数量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勇 程家骅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4期255-260,共6页
本文以东海区 2 0 0 0~ 2 0 0 2连续 3年 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 ,分析研究了黄鲫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深和水温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了东海区北部海域与中南部海域黄鲫的洄游规律差异。结果表明 ,... 本文以东海区 2 0 0 0~ 2 0 0 2连续 3年 4个季节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 ,分析研究了黄鲫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深和水温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测了东海区北部海域与中南部海域黄鲫的洄游规律差异。结果表明 ,东海区黄鲫的数量分布不仅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而且以长江口渔场的南端为界 ,东海区北部海域和中南部海域的黄鲫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生态差异。夏季 ,两个群体在吕四、长江口和舟山渔场 2 0~ 95m水深的近海海域集中产卵 ,产卵适温为 19.5~ 2 5 .5℃ ,并有混栖现象。秋季 ,东海北部群体沿东西向作近外海索饵洄游 (水深 :2 5~ 10 0m ,适温 :2 2 .5~ 2 3.5℃ ) ;而中南部群体沿西北向东南海域进行索饵洄游 (水深 :6 0~ 15 0m ,适温 :2 6~ 2 7.5℃ )。冬季 ,北部群体越冬现象不明显 ,适温为 10~ 12℃ ;中南部群体存在明显的越冬行为 ,越冬场主要分布在鱼山、鱼外和舟外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黄鲫 时空分布特征 洄游规律 水深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品中多氯联苯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黄冬梅 于慧娟 沈晓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59-361,共3页
由于水产品本底基质复杂,干扰物质多,影响定性定量结果,因此通过对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比较,建立水产品中十六种痕量多氯联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正己烷提取,硫酸去除脂肪等杂质,硅胶柱和Florisil硅土柱净化,丙酮洗脱,浓... 由于水产品本底基质复杂,干扰物质多,影响定性定量结果,因此通过对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比较,建立水产品中十六种痕量多氯联苯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用正己烷提取,硫酸去除脂肪等杂质,硅胶柱和Florisil硅土柱净化,丙酮洗脱,浓缩后经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平均回收率为71.0%~104.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8%~6.86%,最低检测限为0.08~0.21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痕量多氯联苯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化衍生/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史永富 林洪 +3 位作者 黄冬梅 蔡友琼 王媛 钱蓓蕾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8-571,共4页
以贻贝为实验样品,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体积比1:1)为萃取溶剂,超声提取,硫酸、活性硅胶柱净化去除脂质及蛋白干扰物质,以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三甲基氯硅烷(BSTFA-TMCS,体积比99:1)为衍生试剂对羟基多氯联苯进行硅烷化衍生,确... 以贻贝为实验样品,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体积比1:1)为萃取溶剂,超声提取,硫酸、活性硅胶柱净化去除脂质及蛋白干扰物质,以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三甲基氯硅烷(BSTFA-TMCS,体积比99:1)为衍生试剂对羟基多氯联苯进行硅烷化衍生,确定了最佳衍生参数,并研究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分析条件。研究得出,硅烷化衍生最佳衍生温度为60℃,最佳衍生时间为40min;阴性空白贻贝样品在1、2、4μg/kg的添加水平下,3-OH-PCB101、4-OH-PCB112、4-OH-PCB106的平均回收率为72%~84%,RSD为0.4%~10.6%,检出限为1.0μg/kg。该方法可用于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多氯联苯 衍生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 水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中北部游泳动物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纪炜炜 陈雪忠 +3 位作者 姜亚洲 刘勇 胡芬 李圣法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2009年夏季东海中北部23种游泳动物的类群差异、种间和种内变异。结果显示,东海北部游泳动物种间C、N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15N值范围为6.9‰~13.4‰,1δ3C值为-20.7‰^-14.7‰。其中虾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2009年夏季东海中北部23种游泳动物的类群差异、种间和种内变异。结果显示,东海北部游泳动物种间C、N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较大,δ15N值范围为6.9‰~13.4‰,1δ3C值为-20.7‰^-14.7‰。其中虾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7.06±1.43)‰,δ15N平均值为(10.26±0.84)‰;头足类生物1δ3C平均值为(-16.54±0.97)‰,δ15N平均值为(11.68±0.62)‰;小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27±0.84)‰,δ15N平均值为(10.36±1.25)‰;大中型鱼类δ13C平均值为(-16.89±1.32)‰,δ15N平均值为(11.25±1.0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类群的稳定C、N同位素比值具有显著差异(P<0.01)。种内不同个体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线性回归表明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戴氏赤虾(M etapenaeopsisdalei)、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小黄鱼(Larim ichthys polyacti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黄鮟鱇(Lophius litulon)6种游泳动物体长和1δ3C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脊腹褐虾、小黄鱼、银鲳(Pampusargente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4种动物1δ5N值随体长增加发生显著变化。此外,1δ5N值与种间大小格局也具有显著相关性。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东海游泳动物生态位重叠现象明显,种类摄食特化程度不高,营养结构正趋向简单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粒径谱 营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