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返料灰温偏差的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不均匀分布 被引量:13
1
作者 莫鑫 蔡润夏 +5 位作者 吕俊复 杨海瑞 雷秀坚 凌文 苏虎 周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75-2180,共6页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均采用多个并联分离器分离烟气中的灰颗粒,而这种布置往往造成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分布不均匀。文中分析了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不同返料阀内返料灰温,比较不同位置的灰温随锅炉负...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均采用多个并联分离器分离烟气中的灰颗粒,而这种布置往往造成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分布不均匀。文中分析了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不同返料阀内返料灰温,比较不同位置的灰温随锅炉负荷的变化。采用灰温分布表征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不均匀分布。研究发现,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流动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同侧墙的3个分离器内。通过同侧墙3个分离器的返料灰的温度明显不同,而通过不同墙同位置分离器的返料灰的温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后墙集气箱的布置方式使得各个并联分离器的压力出口不同,导致各个并联分离器的压降不同,进而导致各个分离器内气固流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并联分离器 气固两相不均匀分布 返料灰温 集气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特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莫鑫 蔡润夏 +5 位作者 吕俊复 杨海瑞 雷秀坚 凌文 苏虎 周琪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38,共5页
白马600 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我国第一台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也是世界上在役运行最大容量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分析了该锅炉炉内温度分布、主蒸汽参数以及污染物排放随负荷的变化。研究发现,炉内温度沿高度方向分布呈现出两头高... 白马600 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我国第一台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也是世界上在役运行最大容量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分析了该锅炉炉内温度分布、主蒸汽参数以及污染物排放随负荷的变化。研究发现,炉内温度沿高度方向分布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且密相区温度不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而稀相区温度随负荷的增大而升高。在锅炉的滑压运行范围内,锅炉的主蒸汽温度稳定在570℃左右,而主蒸汽压力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当负荷低于495 MPa时,锅炉处于亚临界状态运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随负荷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SO_2的排放浓度随负荷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NO_x的排放浓度随负荷的增大有轻微地增大,而颗粒物的排放浓度随负荷的增大显著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 MWe循环流化床锅炉 温度分布 主蒸汽参数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管用Sanicro25奥氏体耐热钢在带压蒸汽中的氧化行为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华春 柴国才 +3 位作者 马云海 于明明 李健 莫春鸿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47,共6页
在不同温度(650,700℃)和压力为27 MPa的蒸汽中对锅炉管用Sanicro25奥氏体耐热钢进行不同氧化时间(200,500,800,1 300,2 000 h)的氧化试验,研究了试验钢表面及截面形貌、表面物相组成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氧化时间延长,... 在不同温度(650,700℃)和压力为27 MPa的蒸汽中对锅炉管用Sanicro25奥氏体耐热钢进行不同氧化时间(200,500,800,1 300,2 000 h)的氧化试验,研究了试验钢表面及截面形貌、表面物相组成和氧化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氧化时间延长,试验钢表面氧化膜的厚度均增大,抗蒸汽氧化性能降低;在不同温度氧化2 000 h后,试验钢表面氧化膜内层为(Ni,Fe)Cr2O4和Cr2O3,外层为Fe3O4,在700℃下内层和外层还分别含有Cr1.3Fe0.7O3和(Ni,Fe)Cr2O4,试验钢表面均生成连续致密的氧化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管 Sanicro25奥氏体耐热钢 带压蒸汽氧化 氧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活化改性石油焦吸附剂的汞吸附特性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晨平 段钰锋 +2 位作者 佘敏 朱纯 杨志忠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764-4773,共10页
利用SO_2气体对石化工业副产物石油焦进行活化改性以制成富硫高活性脱汞吸附剂(SAPC)。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上进行SAPC吸附脱除汞的实验研究,考察吸附温度、入口Hg^0浓度、烟气成分以及热再生等因素对脱汞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结合比表面积... 利用SO_2气体对石化工业副产物石油焦进行活化改性以制成富硫高活性脱汞吸附剂(SAPC)。在固定床实验装置上进行SAPC吸附脱除汞的实验研究,考察吸附温度、入口Hg^0浓度、烟气成分以及热再生等因素对脱汞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结合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元素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深入分析SAPC的汞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O_2活化改性石油焦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得到极大改善,羰基、酯基以及非氧化态硫是Hg^0的主要活性吸附位。吸附温度的升高会抑制对Hg^0的吸附脱除,烟气中较高的Hg^0浓度会降低汞脱除效率,但对其汞吸附速率有促进作用。SO_2对SAPC的脱汞性能影响较小,O_2易将Hg^0氧化成为更容易与含氧、含硫官能团结合的氧化态汞,从而促进对Hg^0的脱除。热再生时吸附态汞化合物受热分解的过程伴随着吸附剂表面化学活性位的损失,导致再生后汞吸附性能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焦 汞吸附 二氧化硫 硫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