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00 MW高效超超临界CFB锅炉中部全隔墙振动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卓 鲁佳易 +5 位作者 邓启刚 周旭 邱彬彬 董晨昊 蹇开林 程乐鸣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2,共9页
为评估世界首台燃褐煤700 MW高效超超临界CFB锅炉中部全隔墙的振动安全性,建立了锅炉三维非定常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炉膛内的气固流场分布,求解了炉内气固流动作用于中部全隔墙表面的压力分布及其波动规律。同时,实测了炉型结构相似... 为评估世界首台燃褐煤700 MW高效超超临界CFB锅炉中部全隔墙的振动安全性,建立了锅炉三维非定常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炉膛内的气固流场分布,求解了炉内气固流动作用于中部全隔墙表面的压力分布及其波动规律。同时,实测了炉型结构相似的某超临界350 MW CFB锅炉炉墙的振动信号,并进行了频谱分析,以评估炉内压力波动频率。最后,以模拟计算和试验测试获取的炉内压力波动作为激励,计算了中部全隔墙在炉内波动压力作用下的动应力。结果表明,中部全隔墙的动应力水平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中部全隔墙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CFB锅炉 全隔墙 振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主燃料跳闸及锅炉跳闸动态特性仿真
2
作者 李果 陶翔宇 +7 位作者 张宗龙 杨晨 邓启刚 聂立 何维 李维成 鲁佳易 巩李明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3,共10页
为研究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在触发主燃料跳闸(main fuel trip,MFT)和锅炉跳闸(boiler trip,BT)时的动态特性,在Apros仿真平台上建立了66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模型,分别在100%BMCR(boiler m... 为研究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在触发主燃料跳闸(main fuel trip,MFT)和锅炉跳闸(boiler trip,BT)时的动态特性,在Apros仿真平台上建立了66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模型,分别在100%BMCR(boiler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75%THA(turbine heat acceptance)和50%THA工况下燃煤时对MFT和BT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在50%THA工况下,锅炉触发MFT与BT后汽水分离器很快由干态转为湿态运行,MFT、BT复位后逐渐由湿态转为干态运行。频繁干、湿态转换会增大汽水分离器热应力,影响设备寿命与安全,应避免在低负荷下触发锅炉MFT与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锅炉 主燃料跳闸 锅炉跳闸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发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吕俊复 王君峰 +5 位作者 姜孝国 鲁佳易 罗勇军 李文凯 张守玉 柯希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883-6899,I0014,共18页
随着技术进步和对节能减排需求的提升,更先进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技术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该文探讨了超超临界CFB锅炉技术的设计理念,包括流态化燃烧、水动力系统、污染物控制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 随着技术进步和对节能减排需求的提升,更先进的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技术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该文探讨了超超临界CFB锅炉技术的设计理念,包括流态化燃烧、水动力系统、污染物控制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分析大尺寸炉膛内流态化燃烧的均匀性和燃尽性问题,探讨了不同炉型燃烧系统设计;研究超超临界压力下低质量流速垂直管圈水动力系统的设计方案;提出在大截面和高炉膛条件下污染物控制的设计思路;通过对锅炉燃烧技术、热力系统及辅助系统的耦合特性分析,指出燃烧侧与蒸汽侧系统设计的优化方向。基于对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和超临界CFB锅炉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多种超超临界CFB技术方案,多个采用不同技术方案的项目已进入到工程应用阶段,其中可靠、灵活、清洁和高效是设计中的关键考量。期望这些多样化的超超临界CFB技术路线能够在未来发展中展现出灵活性和低碳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锅炉 流态优化 水动力 深度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高熵陶瓷涂层在超超临界1000 MW机组锅炉的防结焦耐腐蚀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军 张国山 +8 位作者 高祥虎 葛长虎 姚小军 李明 鲁种伟 赵士杰 刘宝华 董猛 姬海民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6,共9页
针对某台超超临界1000MW机组燃用准东煤锅炉水冷壁出现的沾污结渣、高温腐蚀问题,基于锅炉的燃烧煤种特性、结焦状况以及腐蚀类型,开展了纳米高熵陶瓷涂层在锅炉后墙水冷壁燃尽风区域的工程验证试验。采用宏观检查、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 针对某台超超临界1000MW机组燃用准东煤锅炉水冷壁出现的沾污结渣、高温腐蚀问题,基于锅炉的燃烧煤种特性、结焦状况以及腐蚀类型,开展了纳米高熵陶瓷涂层在锅炉后墙水冷壁燃尽风区域的工程验证试验。采用宏观检查、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拉曼光谱、摩擦系数及表面能测试等方法,分析了纳米高熵陶瓷涂层的使用效果,揭示了纳米高熵陶瓷涂层的防沾污结渣、耐腐蚀机制。试验结果表明,涂层在锅炉运行11个月后完好,表面无明显结焦物、无明显腐蚀凹坑,管壁未发生明显减薄。纳米高熵陶瓷涂层能够较好地解决锅炉水冷壁沾污结渣以及高温腐蚀的问题,为燃用准东煤锅炉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高熵陶瓷涂层 锅炉 水冷壁 防沾污结渣 耐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烧准东煤循环流化床锅炉变工况运行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金荣 孟庆松 +5 位作者 王建江 马剑飞 余向阳 王峰 刘坤朋 魏博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0,共5页
准东煤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高,在燃烧过程中极易引起受热面严重的结渣沾污问题,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燃料适应性广、低氮氧化物排放、负荷调节范围宽等优点,并且,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燃烧高碱煤被认为是解决结渣... 准东煤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高,在燃烧过程中极易引起受热面严重的结渣沾污问题,影响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燃料适应性广、低氮氧化物排放、负荷调节范围宽等优点,并且,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燃烧高碱煤被认为是解决结渣沾污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分析纯烧准东煤循环流化床锅炉不同负荷运行特性,在325t/h纯烧准东煤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开展试验。结果表明:锅炉在各负荷下床层温度分布均匀,锅炉运行期间保持较高的效率,说明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较好的负荷适应能力。随着锅炉负荷的增加,密相区床料流化效果显著提升,炉内上下温差逐渐降低。此外,锅炉低负荷运行时,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低,需重点关注低负荷汽温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东煤 循环流化床锅炉 负荷调节 运行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锅炉大比例直燃耦合生物质的影响研究及工程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光鹏 曾洁 +3 位作者 冉燊铭 李小荣 张秀昌 郭光亮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37-242,共6页
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将它与煤掺烧或纯烧,有利于减少CO_(2)排放。通过计算660 MW超临界对冲燃煤锅炉分别耦合小麦、玉米、水稻、芦竹和木头等5种生物质(耦合比例0~50%),并结合某一锅炉机组直燃耦合生物质的试验数据,分析耦合... 生物质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将它与煤掺烧或纯烧,有利于减少CO_(2)排放。通过计算660 MW超临界对冲燃煤锅炉分别耦合小麦、玉米、水稻、芦竹和木头等5种生物质(耦合比例0~50%),并结合某一锅炉机组直燃耦合生物质的试验数据,分析耦合燃烧后对锅炉运行参数的影响规律,包括对烟气量、理论燃烧温度、炉膛出口烟温、空预器出口烟温、污染物排放、飞灰可燃物以及锅炉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掺烧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及芦竹时产生的烟气量增加,理论燃烧温度降低,而掺烧水稻和木头时的变化趋势相反。当芦竹掺烧比例达到50%时,烟气量增加了8.87%,可能需要对原引风机系统进行改造。掺烧芦竹时理论燃烧温度下降了146℃,掺烧水稻和木头时理论燃烧温度分别增加了48、54℃。因此,芦竹更适用于高温腐蚀严重的高硫煤锅炉,水稻和木头更适用于未燃尽碳损失较大的贫煤或无烟煤锅炉。随着生物质耦合比例的增加,炉膛出口烟温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明显,其中耦合木头时下降最快,掺烧50%时仅下降了17℃。由于进入空预器换热的冷风变少,因此空预器出口烟温升高了19~38℃、锅炉热效率下降了1.18%~2.5%,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高生物质的输送风温。生物质中硫的质量分数低,耦合燃烧后SO_(2)排放减少,但NO_(x)排放与燃料成分、炉膛氧量以及燃烧组织方式有关,改造时需根据锅炉具体情况选择生物质的送入位置。可通过锅炉燃烧系统优化、受热面改造、余热利用等措施,来适应燃煤锅炉大比例直燃耦合生物质的需求。当掺烧40 t/h的生物质燃料时,每年预计可减排27万tC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煤粉锅炉 耦合发电 影响研究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度和经济性相统一的锅炉承压管选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郭祥华 潘绍成 +3 位作者 尹朝强 陈震宇 盛佳眉 罗伶俐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3,共5页
针对锅炉设计中承压管的经济合理选材问题,从强度计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材料管子壁厚、质量与许用应力的关系,结合各原材料的单位价格,给出了以许用应力、原材料单价为函数的承压管选材经济性评价模型,并用评价模型对20G、SA-106C、... 针对锅炉设计中承压管的经济合理选材问题,从强度计算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材料管子壁厚、质量与许用应力的关系,结合各原材料的单位价格,给出了以许用应力、原材料单价为函数的承压管选材经济性评价模型,并用评价模型对20G、SA-106C、15Ni1MnMoNbCu3种材料做了验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当设计温度大于220℃时,管道、集箱优先选用15Ni1MnMoNbCu,受热面小管优先选用SA-210C,即选择使用温度上限相近、许用应力高的材料。评价模型为承压管经济选材提供了新的方法,可进一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管 强度 经济性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用高碱煤锅炉的宽负荷对冲燃烧技术研究及应用
8
作者 邓坚 冉燊铭 +8 位作者 杨章宁 范贤 王杜佳 郭洋洲 李艳飞 李维成 高国栋 潘绍成 张秀昌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1,共9页
新疆准东高碱煤是优良的动力煤种,但大比例燃用高碱煤时锅炉设备易发生严重结渣问题,燃用准东煤锅炉的燃烧系统设计原则与提高低负荷稳燃能力的传统技术措施相矛盾。为解决该问题,基于煤粉稳定燃烧机理,研究了节油点火燃烧器布置优化、... 新疆准东高碱煤是优良的动力煤种,但大比例燃用高碱煤时锅炉设备易发生严重结渣问题,燃用准东煤锅炉的燃烧系统设计原则与提高低负荷稳燃能力的传统技术措施相矛盾。为解决该问题,基于煤粉稳定燃烧机理,研究了节油点火燃烧器布置优化、中层燃烧器交错布置、煤粉浓度在线可调、燃烧器结构优化等措施。某燃用准东高碱煤的350 MW机组对冲燃烧锅炉深度调峰改造项目应用该技术,实现了不投油稳燃负荷低于18%额定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煤 对冲燃烧 超低负荷 稳燃技术 防结渣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关键问题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程乐鸣 许霖杰 +7 位作者 夏云飞 王勤辉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聂立 周棋 苏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5520-5532,共13页
四川白马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研发在设计过程中,面临不少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双布风板大炉膛密相区颗粒混合问题、床料平衡与控制问题,高炉膛中气固浓度分布,二次风穿透问题... 四川白马60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研发在设计过程中,面临不少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双布风板大炉膛密相区颗粒混合问题、床料平衡与控制问题,高炉膛中气固浓度分布,二次风穿透问题,悬吊受热面表面颗粒流动问题,六分离器循环回路物料平衡问题,炉膛水冷壁、中隔墙和悬吊受热面的热流分布规律,超临界水动力特性,回料系统受阻对炉膛运行的影响和水冷壁的防磨等。这些问题均是600 MW超临界CFB锅炉设计和运行中至关重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该文主要介绍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开展的大量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及其主要结果。实炉的运行结果验证了研究结果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 600 MW 白马电厂 锅炉关键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和中隔墙传热特性 被引量:21
10
作者 周星龙 程乐鸣 +5 位作者 夏云飞 王勤辉 岑可法 谢建文 周棋 聂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5-230,共6页
采用结合颗粒动力学的双流体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计算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三维流场,将水冷壁、中隔墙表面气固三维流场结果与循环流化床颗粒团更新传热模型相结合,得到水冷壁、中隔墙传热系数三维分布和热流密度。结果表明,... 采用结合颗粒动力学的双流体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计算6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气固三维流场,将水冷壁、中隔墙表面气固三维流场结果与循环流化床颗粒团更新传热模型相结合,得到水冷壁、中隔墙传热系数三维分布和热流密度。结果表明,炉膛的气固流动呈双环核结构分布,在水冷壁及中隔墙表面均存在贴壁下降颗粒团;炉内受热面传热系数受其表面的气固流场参数影响大,尤其是颗粒浓度;水冷壁、中隔墙传热系数轴向分布相似,沿床高增加,颗粒团壁面覆盖率减小,对流传热系数减小,辐射传热系数增大,总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逐渐减小;炉膛四角以及水冷壁和中隔墙的夹角处存在相对较高的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水冷壁 中隔墙 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返料灰温偏差的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不均匀分布 被引量:13
11
作者 莫鑫 蔡润夏 +5 位作者 吕俊复 杨海瑞 雷秀坚 凌文 苏虎 周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75-2180,共6页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均采用多个并联分离器分离烟气中的灰颗粒,而这种布置往往造成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分布不均匀。文中分析了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不同返料阀内返料灰温,比较不同位置的灰温随锅炉负... 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均采用多个并联分离器分离烟气中的灰颗粒,而这种布置往往造成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分布不均匀。文中分析了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不同返料阀内返料灰温,比较不同位置的灰温随锅炉负荷的变化。采用灰温分布表征气固两相在并联分离器内的不均匀分布。研究发现,600MW(e)循环流化床锅炉内气固流动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同侧墙的3个分离器内。通过同侧墙3个分离器的返料灰的温度明显不同,而通过不同墙同位置分离器的返料灰的温差较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后墙集气箱的布置方式使得各个并联分离器的压力出口不同,导致各个并联分离器的压降不同,进而导致各个分离器内气固流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并联分离器 气固两相不均匀分布 返料灰温 集气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燃烧H2S预测模型在对冲燃烧锅炉的CFD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志 陈登高 +3 位作者 李振山 蔡宁生 张定海 韦耿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3865-3872,共8页
新的煤粉燃烧H2S预测模型包括基于实验的硫释放子模型与参数优化后的气相硫组分总包反应机理。通过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将新模型在Fluent平台上予以实现,并通过一维炉中的煤粉燃烧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新的H2S预测模型被成功... 新的煤粉燃烧H2S预测模型包括基于实验的硫释放子模型与参数优化后的气相硫组分总包反应机理。通过编写用户自定义函数将新模型在Fluent平台上予以实现,并通过一维炉中的煤粉燃烧实验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新的H2S预测模型被成功应用于1000 MW超超临界对冲火焰锅炉的CFD数值计算中。计算结果表明,新的模型可以非常合理的计算出旋流燃烧器区域及炉膛前后墙、侧墙区域的H2S浓度分布。这表明新的H2S预测模型可为旨在减缓高温腐蚀的锅炉运行优化与设计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H2S预测 对冲锅炉 CFD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煤扰动对亚临界机组动态特性及系统蓄热时空分布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刘一 陈晨 +3 位作者 冉燊铭 王朝阳 刘明 严俊杰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78-1289,1307,共13页
为获得给水流量、给煤量等参数对亚临界机组变负荷能力的影响规律,以300 MW等级机组为例,建立并验证了热力系统动态模型。在75%负荷工况下,分别研究了给水流量阶跃减少2.5%~10.0%、给煤量阶跃增加2.5%~10.0%后,热力系统中汽包压力和温... 为获得给水流量、给煤量等参数对亚临界机组变负荷能力的影响规律,以300 MW等级机组为例,建立并验证了热力系统动态模型。在75%负荷工况下,分别研究了给水流量阶跃减少2.5%~10.0%、给煤量阶跃增加2.5%~10.0%后,热力系统中汽包压力和温度、主蒸汽压力和温度、机组发电功率的变化趋势,获得了热力系统内部蓄热的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给水流量减少或给煤量增加后,汽包水位下降,蒸发系统产汽量迅速增加,机组的输出功率也增加;亚临界机组中,汽包锅炉蓄热占整个热力系统总蓄热的90%以上;以汽包最低水位100 mm作为安全运行边界,给水流量减少时热力系统总蓄热最大减少9.2 GJ,给煤量增加时热力系统总蓄热最大减少9.4 GJ;各部分蓄热在演变过程中,汽包内蓄热的变化幅度最大,蓄热变化量达总蓄热的1/3左右,具备提升1.85%/min变负荷速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界机组 热力系统建模 动态特性 蓄热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预掺混氢/天然气烟气内循环燃烧特性研究
14
作者 颜衎梯 王勇 +5 位作者 刘芃芃 赵硕 韦耿 卓建坤 姚强 李水清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本文设计并实验研究了一种非预掺混氢/天然气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以实现高比例氢气的灵活掺混、低NO_(x)排放和燃烧稳定性.通过改变掺氢比例,研究发现NO_(x)排放量在50%掺氢时热值比达到最低值71.3 mg/m^(3)(@3.5%O_(2)),与未加入烟... 本文设计并实验研究了一种非预掺混氢/天然气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以实现高比例氢气的灵活掺混、低NO_(x)排放和燃烧稳定性.通过改变掺氢比例,研究发现NO_(x)排放量在50%掺氢时热值比达到最低值71.3 mg/m^(3)(@3.5%O_(2)),与未加入烟气内循环的参考燃烧器相比,显著降低了NO_(x)排放水平.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燃烧器出口附近存在着内外两个回流区,即以钝体为中心的内回流区,以及炉膛外壁面作用下形成的外回流区,这两个区域为燃烧器提供稳定的火焰锚定点,确保了在0至100%掺氢比范围的稳定燃烧.掺氢比不会影响内、外回流区位置和大小,只会影响回流气体速度大小.NO_(x)排放在50%掺氢比时最低的关键是火焰结构发生了转变,使高浓度OH、O活性自由基大幅减少,进而降低了热力型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氢燃气 烟气内循环 钝体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机组集成电制热熔盐储热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15
作者 苗林 刘明 +4 位作者 潘东晖 李有霞 唐豪杰 赵庆 严俊杰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7-1344,共8页
为了提升燃煤机组的运行灵活性,设计了利用电加热熔盐蓄热并采用附加汽轮机释热的熔盐储热系统,包括方案A(附加汽轮机排汽进凝汽器)和方案B(附加汽轮机排汽进除氧器),结合了某66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案例对集成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 为了提升燃煤机组的运行灵活性,设计了利用电加热熔盐蓄热并采用附加汽轮机释热的熔盐储热系统,包括方案A(附加汽轮机排汽进凝汽器)和方案B(附加汽轮机排汽进除氧器),结合了某66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案例对集成系统的热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方案B中,机组最大净输出功率增量为额定负荷的9.67%,而在方案A中,机组净输出功率增量为额定负荷的11.04%;在最大的锅炉给水分流流量条件下,方案A和B的全厂能量效率由43.61%分别降低至43.05%和42.81%,而其全厂[火用]效率可由42.83%分别增加至44.90%和44.47%;当锅炉给水分流质量流量小于60 kg/s时,方案B的等效往返效率高于方案A,最大值为48.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熔盐储热 电制热 附加汽轮机 热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特性 被引量:13
16
作者 莫鑫 蔡润夏 +5 位作者 吕俊复 杨海瑞 雷秀坚 凌文 苏虎 周琪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38,共5页
白马600 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我国第一台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也是世界上在役运行最大容量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分析了该锅炉炉内温度分布、主蒸汽参数以及污染物排放随负荷的变化。研究发现,炉内温度沿高度方向分布呈现出两头高... 白马600 MWe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是我国第一台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也是世界上在役运行最大容量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分析了该锅炉炉内温度分布、主蒸汽参数以及污染物排放随负荷的变化。研究发现,炉内温度沿高度方向分布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且密相区温度不随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而稀相区温度随负荷的增大而升高。在锅炉的滑压运行范围内,锅炉的主蒸汽温度稳定在570℃左右,而主蒸汽压力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当负荷低于495 MPa时,锅炉处于亚临界状态运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随负荷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SO_2的排放浓度随负荷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NO_x的排放浓度随负荷的增大有轻微地增大,而颗粒物的排放浓度随负荷的增大显著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0 MWe循环流化床锅炉 温度分布 主蒸汽参数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空气预热器转子热位移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林 李映辉 袁继禹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6年第10期49-54,共6页
转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在运行时由于热膨胀和温差影响,转子发生蘑菇状变形。正确计算转子各点的位移,对空气预热器密封预设间隙的确定十分重要,对减少空气预热器漏风有重要影响。以某600MW超临界机组空气预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MSC.Nastra... 转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在运行时由于热膨胀和温差影响,转子发生蘑菇状变形。正确计算转子各点的位移,对空气预热器密封预设间隙的确定十分重要,对减少空气预热器漏风有重要影响。以某600MW超临界机组空气预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MSC.Nastran对其进行有限元位移分析,计算出转子上各点的位移,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空气预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预热器 热位移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双极板涂层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谢逍原 董猛 +4 位作者 郑志强 李涛 陈明 张广安 王福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31,共15页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PEMWE)制氢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氢气纯度高、电流密度大、适应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等优点,是绿色制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金属双极板作为PEM电解水电堆的重要组件,在运行...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ater Electrolysis,PEMWE)制氢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氢气纯度高、电流密度大、适应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等优点,是绿色制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金属双极板作为PEM电解水电堆的重要组件,在运行过程中会发生氧化、腐蚀等反应,引起界面接触电阻的增加,从而缩短电堆寿命以及降低水电解效率。因此,在双极板表面制备低成本、高性能的防护涂层已成为PEM制氢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在该技术背景下,概述了电解水制氢技术原理及现状,介绍了PEM制氢双极板材料及其特性,系统总结了PEM制氢双极板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包括金属、金属氮化物、导电氧化物、金属磷化物和非晶碳基涂层的制备方法、结构,及其在PEM电解水模拟工况下的耐腐蚀性能、接触电阻和应用验证等数据。从制备成本、腐蚀前后接触电阻变化、耐高电位腐蚀性能等方面阐述了不同涂层的主要优点和缺点,并对PEM制氢双极板涂层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今后PEM电解水制氢双极板涂层材料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水制氢 质子交换膜 双极板 涂层 耐腐蚀性能 界面接触电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MFC钛双极板表面TiCr/TiCrN涂层性能的研究
19
作者 李涛 张涵怡 严义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11-120,共10页
目的研究Ti和TiCr过渡层对TiCrN外层组织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具有不同组织结构的TiCrN外层耐腐蚀和导电性能的差异,为后续PEMFC双极板涂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弧离子镀方法在钛双极板表面制备单层TiCrN、双层Ti/TiCrN和TiCr/Ti... 目的研究Ti和TiCr过渡层对TiCrN外层组织结构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具有不同组织结构的TiCrN外层耐腐蚀和导电性能的差异,为后续PEMFC双极板涂层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弧离子镀方法在钛双极板表面制备单层TiCrN、双层Ti/TiCrN和TiCr/TiCrN涂层。通过XPS、XRD、SEM和三维表面轮廓仪分析涂层表面元素含量及组成、物相结构、表面和截面形貌以及表面粗糙度值。结合动电位极化、电化学阻抗和恒电位极化分析涂层的耐腐蚀性能。通过测试涂层与碳纸之间的界面接触电阻值(ICR)分析涂层恒电位测试前后的导电性能。结果单层TiCrN、双层Ti/TiCrN和TiCr/TiCrN涂层表面均由金属-N、金属-O、Ti-N_(x)-O_(y)及Cr-Cr键组成,双层TiCr/TiCrN涂层表面高耐腐蚀性金属-O键含量达18.49%。3种涂层均呈现面心立方结构,且沿(111)晶面择优取向,TC(111)值分别为0.798、0.950和1.000。与单层TiCrN涂层相比,双层Ti/TiCrN和TiCr/TiCrN涂层具有更加致密的表面,3种涂层的表面粗糙度Sa值分别为2.967、2.016和1.834μm。与TiCrN和Ti/TiCrN涂层相比,TiCr/TiCrN涂层具有更好的耐腐蚀和导电性能,腐蚀电流密度值低至0.125μA/cm^(2),极化电阻值高达318.57×10^(3)Ω·cm^(2),电荷转移电阻值高达11.73×10^(4)Ω·cm^(2)。经过10 h的恒电位测试,ICR值从2.5 mΩ·cm^(2)仅增加至2.8 mΩ·cm^(2)。结论双层TiCr/TiCrN涂层表面金属-O键含量较高,同时TiCr过渡层可促进TiCrN外层完全沿(111)晶面取向,并促进TiCrN外层生长得更加致密,减少表面缺陷,从而提高涂层的耐腐蚀和导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双极板 TiCr/TiCrN涂层 晶面取向 表面粗糙度 耐腐蚀性能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用氧化铱催化剂浆料稳定性研究进展
20
作者 吴俣 刘文昊 +5 位作者 李强 李宇峰 陈明 孙浩然 江龙 杨锦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85-1796,共12页
氧化铱(IrO_(2))膜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制氢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制备过程涉及IrO_(2)催化剂颗粒悬浮分散制成催化剂浆料,再经喷涂、溶液挥发、热压转印等步骤形成催化层。IrO_(2)膜电极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与IrO_(2)浆料稳定... 氧化铱(IrO_(2))膜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PEMWE)制氢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制备过程涉及IrO_(2)催化剂颗粒悬浮分散制成催化剂浆料,再经喷涂、溶液挥发、热压转印等步骤形成催化层。IrO_(2)膜电极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与IrO_(2)浆料稳定性密切相关;掌握浆料稳定性原理和调控技术可为PEMWE性能优化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关于制备稳定IrO_(2)浆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IrO_(2)浆料主要成份的物理性质与相互作用原理,系统分析了浆料分散方法、离聚物结构、离聚物浓度及分散介质等关键因素对催化剂浆料稳定性及催化层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的影响规律,总结了IrO_(2)浆料稳定分散面临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 氧化铱 催化剂浆料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