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自适应节点生成物理信息网络计算地震波旅行时
1
作者 唐杰 王海成 +3 位作者 范忠豪 潘登 任立民 张敬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0-851,共12页
求解程函方程能够获得震源定位、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反演所需的地震波旅行时,常用算法包括快速推进法(FMM)和快速扫描法(FSM)等。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是一种新颖的无网格方法,可将偏微分方程中的微分形式约束条件融入到神经网络的损... 求解程函方程能够获得震源定位、层析成像等地球物理反演所需的地震波旅行时,常用算法包括快速推进法(FMM)和快速扫描法(FSM)等。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是一种新颖的无网格方法,可将偏微分方程中的微分形式约束条件融入到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中,从而获得带物理信息约束的神经网络。文中聚焦训练过程中的节点优化配置,采用基于残差分布的自适应采样方法改善PINN的训练效果,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节点生成的物理信息网络旅行时计算方法。Marmousi模型和起伏地表模型的测试结果均表明,该方法相较于固定节点生成方法具有更稳定的训练过程并且旅行时计算结果能保持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时计算 程函方程 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 残差 自适应节点生成 无网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X区块伸展差异伴生型隐蔽性断层识别及预测方法
2
作者 王健豪 胡慧婷 +3 位作者 王海学 付晓飞 胡爽 高峰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隐蔽性断层断距小、活动强度低,在地震响应上多表现为连续相位或弱扭动反射特征,难以通过常规方法有效识别。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需求提升,准确识别及预测此类断层在油气勘探、注水开发、压裂改造和储气库安全管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 隐蔽性断层断距小、活动强度低,在地震响应上多表现为连续相位或弱扭动反射特征,难以通过常规方法有效识别。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需求提升,准确识别及预测此类断层在油气勘探、注水开发、压裂改造和储气库安全管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伸展差异伴生型隐蔽性断层的识别,尤其是其与主干断层斜交并形成新增构造圈闭时,现有识别技术存在明显不足。以渤海湾盆地渤中X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资料和已钻遇证实的隐蔽性断层数据,系统分析了主干断层及已知隐蔽性断层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研究发现,隐蔽性断层主要发育于主干断层分段生长连接处。据此提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法”:应用“断距−距离”曲线中的断距减小点定位隐蔽性断层的发育位置,应用地震属性平面图指示隐蔽性断层走向,利用地震剖面落实隐蔽性断层空间展布。该方法在渤海湾盆地渤中X区块的预测结果已成功应用于勘探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对类似地区伸展差异伴生型隐蔽性断层的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性断层 渤海湾盆地 地震属性 断距−距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双复杂探区典型三维正演模型的建立和正演模拟
3
作者 李培明 于海生 +4 位作者 武威 刘永雷 赵会兵 方勇 高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7-950,共14页
三维典型数值模型和模拟对地震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检验和测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性。中国西部双复杂探区长期存在地震偏移成像困难、构造难以落实的问题,急需建立代表中国前陆盆地双复杂特征的三维典型模型与正... 三维典型数值模型和模拟对地震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检验和测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性。中国西部双复杂探区长期存在地震偏移成像困难、构造难以落实的问题,急需建立代表中国前陆盆地双复杂特征的三维典型模型与正演模拟数据。文中以西部双复杂典型代表的克拉苏地区克深区块为例,综合西部前陆盆地山前带地表、地下典型地质和地球物理特点,充分利用地震深度偏移速度、声波测井、VSP测井、微测井等资料建立了中国西部双复杂典型数值模型(BGP-DC2GModels),包括声波速度模型、各向同性弹性介质模型、TTI/TORT模型、黏滞介质模型,具备复杂近地表、复杂地下构造、高速砾岩扇体、膏盐体、滑脱层(煤层)、Q异常体、各向异性等典型特征。基于该模型,利用谱元法模拟生成了各向同性声波、各向同性弹性波、各向同性黏弹性波、TTI黏弹性波、TORT黏弹性波等5套高质量地面与井中立体观测的正演模拟数据,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数据的声波逆时偏移、各向异性偏移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典型模型和数值模拟数据能够测试和验证采集、处理、解释新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模型 前陆盆地 正演模拟 双复杂探区 弹性介质 黏弹介质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前砾石区表层HTI介质速度各向异性建模方法
4
作者 孔凡勇 谢安 +5 位作者 夏建军 张录录 王利业 王伟 于金林 韦建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4-610,共7页
中国西部山前带表层普遍发育巨厚砾石沉积的冲积扇,这些冲积扇存在较强的方位各向异性,层析反演模型与垂向速度相差较大,导致三维资料静校正量计算精度和叠前深度偏移的中—浅层成像均受到较大影响。基于HTI介质理论,提出初至正演确定... 中国西部山前带表层普遍发育巨厚砾石沉积的冲积扇,这些冲积扇存在较强的方位各向异性,层析反演模型与垂向速度相差较大,导致三维资料静校正量计算精度和叠前深度偏移的中—浅层成像均受到较大影响。基于HTI介质理论,提出初至正演确定对称轴和分方位层析拟合建立各向异性模型的方法。首先通过各向异性调查微测井的表层结构正演初至时间和实际资料的初至时间对比确定各向异性对称轴特征,再对分方位初至层析反演模型进行椭圆拟合,求取初始快速度、慢速度和对称轴方位,使用二维VTI各向异性正演模拟和层析反演,求取对称轴方向速度的校正系数校正对称轴方位速度,进而建立山前砾石覆盖区的各向异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前带 近地表 各向异性 分方位层析 正演模拟 建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丘东洼陷碱泉子沟断裂描述及致密油气控藏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阴学彬 石楠 +6 位作者 林煜 杨斌 郭翔 孙博 王兵 牟克勋 王梓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6-794,共9页
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识别、判断和对油气藏控制要素的研究分析是当前勘探的热点。文中首次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丘东洼陷中部发现碱泉子沟断裂,为了落实其空间展布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进... 走滑断裂在油气成藏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识别、判断和对油气藏控制要素的研究分析是当前勘探的热点。文中首次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丘东洼陷中部发现碱泉子沟断裂,为了落实其空间展布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碱泉子沟断裂在露头上水平错动、在剖面上断面陡直且发育“花状构造”、在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并具有“四层构造”特征,走滑特征明显;碱泉子沟断裂是照壁山大断裂的派生次级走滑断裂,沿Sylveser简单剪切模式中的R′剪切面发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推测其形成于晚印支期,早—中燕山期活动强烈,晚燕山期活动减弱;碱泉子沟断裂具有控圈、控储、控运和控藏作用,其空间结构、活动期次和与成藏期次的匹配关系决定油气运聚的流体相态、油气排替顺序和聚集位置,尤其是断裂中下层结构在中燕山期活动,后续静止封闭,这是导致下侏罗统致密油气藏大面积分布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对吐哈盆地致密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形成机制 控藏作用 丘东洼陷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里海盆地碳酸盐岩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应用——以M区块石炭系KT—I含油层系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源 陈开远 +2 位作者 李玉海 刘双双 郭晓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8-615,共8页
KT—I是滨里海盆地M区块盐下重要含油层系,该层灰泥频繁互层,相带类型多样,非均质性严重,储层展布认识不清。本文应用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提出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超层序划分体系域的可行性及思路,以及淹没不整合面作为碳酸盐岩层序... KT—I是滨里海盆地M区块盐下重要含油层系,该层灰泥频繁互层,相带类型多样,非均质性严重,储层展布认识不清。本文应用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提出碳酸盐岩高频层序及超层序划分体系域的可行性及思路,以及淹没不整合面作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岩—电—震相结合,通过淹没不整合面和暴露间断面等层序界面的分级识别与分析,首次将研究区KT—I含油层系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9个五级层序,并对高频层序进行体系域划分;建立了研究区快速海侵(对应淹没不整合)和慢速海侵条件下对应的高频层序体系域发育模式,理清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及储层展布规律。进而讨论淹没不整合及高频层序体系域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里海盆地 碳酸盐岩 淹没不整合 高频层序 储层相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古溶洞和古岩溶沉积中包壳砾石和包壳砾岩的发现及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钟建华 倪良田 +7 位作者 曹梦春 陈鑫 张丹锋 孙宁亮 郝兵 刘闯 邵珠福 牛永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1-730,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的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和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和包壳砾岩的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和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 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的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和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和包壳砾岩的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和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为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种,分别是:(1)与溶洞围岩相同的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的核心;(3)由砾岩构成的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的核心。包壳也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的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和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的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和包壳砾岩是溶洞和岩溶沉积中的典型产物,其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和岩溶的标志之一,而且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油气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