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地震信息看油气地质扭动构造的六大特征——兼述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典型扭动构造样式 被引量:9
1
作者 杨克绳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1期43-50,共8页
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内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多为雁列展布,在构造演化过程中都注入了扭动因素。归纳出了扭动构造的六大地震地质特征,如扭断裂带主断面产状近于直立插入基底,向上向外撒开呈花状结构;花状结构的花枝呈喇叭口形弯曲... 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内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多为雁列展布,在构造演化过程中都注入了扭动因素。归纳出了扭动构造的六大地震地质特征,如扭断裂带主断面产状近于直立插入基底,向上向外撒开呈花状结构;花状结构的花枝呈喇叭口形弯曲;扭断裂带两侧同期构造及断裂呈雁列式展布等。中国东部第三纪以拉张翘倾运动为主,贯穿其内的郯庐断裂具有一定程度的扭动性质,使得中国东部的构造存在扭动因素,如济阳坳陷张扭性帚状构造样式、黄骅“入”字形断裂构造样式等。中国中—西部扭动构造的形成,受红河、阿尔金等断裂的影响,从河内盆地的扭动痕迹可以推测莺歌海盆地也具有扭动属性;沿阿尔金主断裂南缘派生的一组近东西向断裂呈右旋雁列。塔里木盆地的东西向断裂构造带以挤压为主,北西向形成右旋性质的压扭构造带,北东向则为左旋性质的压扭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构造特征 扭动构造 中国东部 中国中-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在KG油田储集层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代双和 陈志刚 +2 位作者 于京波 谢结来 刘雅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3-578,共6页
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38b区块北部KG油田主要储集层为下三叠统曲流河沉积,砂体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效果差,采用常规储集层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钻误差较大。为了精细描述KG油田T1砂体... 阿尔及利亚Oued Mya盆地438b区块北部KG油田主要储集层为下三叠统曲流河沉积,砂体厚度薄、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效果差,采用常规储集层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钻误差较大。为了精细描述KG油田T1砂体分布,应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对T1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及含油气性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流体活动性属性剖面上岩性组合与地震波组对应关系清楚。利用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较好地识别了KG油田有利储集层的分布,有效指导了水平井钻井轨迹调整,预测的储集层产能与实测产能基本一致,说明流体活动性属性技术可用于KG油田及同类型油田的储集层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G油田 非均质性 流体活动性属性 优质储集层 储集层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看重力侧向滑动构造与油气——兼论马西逆同生断层不是反转构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玉柱 杨克绳 《海相油气地质》 2009年第1期26-32,共7页
重力构造作用分为侧向运动和垂向运动两大类。以渤海湾盆地及准噶尔盆地中的构造为实例,介绍了重力侧向滑动的六种构造样式,包括滑动断阶、逆牵引背斜、地层补偿堑背斜、滑落背斜、滑覆构造(逆同生断层)、推滑覆构造等。对其形成背景和... 重力构造作用分为侧向运动和垂向运动两大类。以渤海湾盆地及准噶尔盆地中的构造为实例,介绍了重力侧向滑动的六种构造样式,包括滑动断阶、逆牵引背斜、地层补偿堑背斜、滑落背斜、滑覆构造(逆同生断层)、推滑覆构造等。对其形成背景和形成机制逐一进行了分析,指明了这些构造的含油气潜力。这六种构造样式均可形成有利的油气圈闭,在勘探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特别指出冀中坳陷马西逆同生断层不属于反转构造,而是由重力作用所产生的滑动推挤所致,为一典型的滑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构造模式 构造特征 重力滑动 滑动构造 油气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及周边的古生古储油气藏——以双洞背斜古油藏与刘其营、苏桥潜山油气藏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克绳 党晓春 戴福贵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3期27-32,共6页
双洞背斜古油藏、刘其营潜山油气藏、苏桥潜山油气藏均为古生古储或自生自储的油气藏(古油藏)。双洞古油藏位于燕山褶皱带山海关隆起北部,邻近渤海湾盆地,其含油层为中—上元古界铁岭组,而该处根本没有下第三系生油层,说明中—上元古界... 双洞背斜古油藏、刘其营潜山油气藏、苏桥潜山油气藏均为古生古储或自生自储的油气藏(古油藏)。双洞古油藏位于燕山褶皱带山海关隆起北部,邻近渤海湾盆地,其含油层为中—上元古界铁岭组,而该处根本没有下第三系生油层,说明中—上元古界和古生界是其生烃层。刘其营油气藏位于冀中坳陷,储层为奥陶系,盖层为石炭系—二叠系,其上部新生界主要生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中间相隔厚度约1000~3000m的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隔层。沙河街组三段所生之油气,无法穿过这一隔层及不整合面向下运移到奥陶系储层中,因此刘其营潜山油气藏也不可能是新生古储的。苏桥油气藏是一复式油气藏,上部石炭系—二叠系气藏与下部奥陶系油藏叠合,根据油、气、水性质的对比也可以排除新生古储的成藏模式。渤海湾盆地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具有生烃能力,其中的临清坳陷具备在深部古老地层寻找原生油气藏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潜山油气藏 古生古储油气藏 成藏模式 冀中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断裂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被引量:4
5
作者 吴红华 戴福贵 +1 位作者 杨津 杨克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1-373,共13页
挤压构造的动力学为板块与板块碰撞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部形成挤压型盆地,这些盆地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叠瓦逆冲、复合逆冲、多层次滑脱逆冲、多产状逆冲断裂构造组合。文中对与挤压逆冲有关的褶皱构造样式——断弯、... 挤压构造的动力学为板块与板块碰撞形成造山带,在造山带一侧或造山带内部形成挤压型盆地,这些盆地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叠瓦逆冲、复合逆冲、多层次滑脱逆冲、多产状逆冲断裂构造组合。文中对与挤压逆冲有关的褶皱构造样式——断弯、断展、断滑褶皱构造进行了描述,指出在加强非背斜构造样式勘探的同时,也应加强背斜构造样式的勘探。油气资料显示80%~90%的油气生产来自背斜构造样式的油气田,面积大、幅度高的挤压构造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断裂构造 地震解释 背斜 非背斜构造 石油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信息划分三种不同程度的正、负反转构造样式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克绳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1期21-29,共9页
根据地震信息,尝试划分了轻微、中等及强烈等三种不同程度的正、负反转构造样式,以不同实例论述了这些构造样式的性质与演化模式。构造反转对油气聚集一般是有利的,但也有可能发生不利影响。正反转构造中,以中等正反转构造样式最有利于... 根据地震信息,尝试划分了轻微、中等及强烈等三种不同程度的正、负反转构造样式,以不同实例论述了这些构造样式的性质与演化模式。构造反转对油气聚集一般是有利的,但也有可能发生不利影响。正反转构造中,以中等正反转构造样式最有利于油气聚集,反转太强烈时,容易破坏圈闭结构;负反转构造中可常见风化壳储层,为油气储集创造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样式 地震信息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信息看中国东部垂直构造样式及油气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克绳 《海相油气地质》 2004年第1期19-28,共10页
所讨论的垂直构造是石油勘探中最常见的小尺度局部升降作用所引起的各种构造 ,按成因可分为跨塌构造、压实构造、底辟构造三类样式。垮塌构造样式是碎屑岩沉积盆地基底的碳酸盐岩地层长期被地下水溶解形成地下大溶洞 ,造成上部地层垮塌... 所讨论的垂直构造是石油勘探中最常见的小尺度局部升降作用所引起的各种构造 ,按成因可分为跨塌构造、压实构造、底辟构造三类样式。垮塌构造样式是碎屑岩沉积盆地基底的碳酸盐岩地层长期被地下水溶解形成地下大溶洞 ,造成上部地层垮塌而形成的堑背形构造样式 ;压实构造由沉积压实作用所致 ,可分为基底古隆起披覆构造样式和差异压实披覆构造样式等 ;底辟构造 (又称“挤入构造”)是塑性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底辟作用而产生的 ,分刺穿底辟和拱形底辟两种 ,或冷底辟和热底辟两类。莺歌海盆地发育众多的地震异常体 ,呈底辟状 ,但比较特殊 ,可称为气烟筒 ,与通常的底辟具本质之别。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中普遍发育垂直构造 ,它们与沉积作用同步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信息 垂直构造 石油勘探 沉积盆地 构造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砂砾岩层对时间域构造形态的影响分析——以柴达木盆地切6号构造为例
8
作者 陈海清 沈亚 +3 位作者 陈国文 王雷 何丽红 谢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64-67,共4页
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区正成为勘探的主战区。这些地区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易产生时间域构造形态和深度域构造形态不相符的现象,即出现所谓的“假构造”现象。导致时间域“假构造”的因素很多,而以复杂浅表层产生的... 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复杂地表和复杂构造区正成为勘探的主战区。这些地区由于地质情况复杂,易产生时间域构造形态和深度域构造形态不相符的现象,即出现所谓的“假构造”现象。导致时间域“假构造”的因素很多,而以复杂浅表层产生的“假构造”最难识别。浅表带在地震剖面上常属于被切除的范围,在钻井上也是缺少测井和录井资料的井段,很难被解释人员发现和重视,这可能导致地质认识出现偏差和钻探的失利。文中以柴达木盆地切6号构造为例,对时间域“假构造”产生的地质原因和物探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采用变速时一深转换方法和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对地下真实构造形态进行了恢复.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满足了勘探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域 构造形态 速度分析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