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黏滞—弥散波动方程理论进行油水识别 被引量:8
1
作者 胡军辉 文晓涛 +2 位作者 许艳秋 王文化 杜正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6-564,417-418,共9页
含水和含油气储层在时间—空间域的地震响应特征无明显差异,而在频率域的响应特征有较明显的差异,即在流体检测中频率类属性对地震波衰减较敏感。为此,利用黏滞—弥散波动方程理论进行数值模拟,提出一种分析储层主频差、频带宽度差及频... 含水和含油气储层在时间—空间域的地震响应特征无明显差异,而在频率域的响应特征有较明显的差异,即在流体检测中频率类属性对地震波衰减较敏感。为此,利用黏滞—弥散波动方程理论进行数值模拟,提出一种分析储层主频差、频带宽度差及频谱相似系数的流体检测方法。通过模型实验及实例分析,得到如下认识:1含油层表现为高主频差、高频带宽度差、低频谱相似系数的特征,含水层则表现为低主频差、低频带宽度差、高频谱相似系数的特征;2频率衰减梯度、低频阴影检测等传统的流体检测方法,存在参数选取缺乏理论依据、工作量大、油水识别不敏感等不足;3本文的流体检测方法,通过分析储层顶、底主频差、频带宽度差、频谱相似系数,可以有效地检测与识别不同的含流体储层,并且具有油、水识别准确、工作量小、计算效率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滞—弥散波动方程 油水识别 流体检测 时频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非纵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被引量:11
2
作者 窦伟坦 杜玉斌 +5 位作者 于波 邓述全 姚宗惠 王学刚 杜中东 王学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4-850,1012+829,共7页
黄土塬区非纵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源于常规非纵地震勘探方法,并借鉴了三维地震勘探中非纵观测能够避开部分干扰波的技术优点。本文论述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黄土塬非纵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实施过程中,以非纵地震技术为基础,针对探区地... 黄土塬区非纵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源于常规非纵地震勘探方法,并借鉴了三维地震勘探中非纵观测能够避开部分干扰波的技术优点。本文论述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黄土塬非纵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实施过程中,以非纵地震技术为基础,针对探区地质目标特征进行非纵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和论证,通过基于山地微测井表层结构调查的激发因素设计,并利用该设计的非纵三维观测系统完成了地震数据采集,获得了高质量三维数据体,促进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纵地震勘探 地震数据采集 观测系统设计 三维地震 黄土塬区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三维地震技术突破及勘探开发效果 被引量:26
3
作者 付锁堂 王大兴 姚宗惠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为举世闻名的地震勘探难区,为解决页岩岩性甜点预测、低幅度构造刻画、小断层和裂缝分布、水平井实时导向等高效油藏的勘探开发问题,通过多年地震持续攻关,创新了黄土塬井炮和低频可控震源“井震联合激发”的宽...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地区为举世闻名的地震勘探难区,为解决页岩岩性甜点预测、低幅度构造刻画、小断层和裂缝分布、水平井实时导向等高效油藏的勘探开发问题,通过多年地震持续攻关,创新了黄土塬井炮和低频可控震源“井震联合激发”的宽方位高覆盖三维地震勘探、超深微测井约束的三维网格层析静校正和黄土塬近地表吸收补偿、多属性降维和地质概率融合评价的甜点预测等多项技术,在陇东黄土塬合水县和宁县盘克“井震联合激发”三维区,地震地质导向页岩油水平井开发,油层平均钻遇率达87.4%,比不用地震导向提高10%以上,创建了长庆油田地震技术应用与油田开发结合的典型示范区。在宁夏盐池地区推广应用低频可控震源高覆盖三维地震技术,预测成功率为72.1%,较以往二维地震提高了一倍多,实现了黄土塬地震勘探技术的突破,有力支撑了油气勘探新发现和油气田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地震勘探 低频可控震源 页岩油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塌堆积在逆冲构造中的作用——以宁夏牛首山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1 位作者 任文军 雷永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95,共11页
宁夏中南部发育的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中普遍发育着滑塌堆积。综合米钵山组内滑塌堆积的沉积及后期的变形特征,我们认为滑塌堆积在逆冲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逆冲构造中滑脱层的发育往往和岩性有关,滑塌堆积也是一种重要而潜在的滑脱层,... 宁夏中南部发育的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中普遍发育着滑塌堆积。综合米钵山组内滑塌堆积的沉积及后期的变形特征,我们认为滑塌堆积在逆冲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逆冲构造中滑脱层的发育往往和岩性有关,滑塌堆积也是一种重要而潜在的滑脱层,不仅由于大尺度上其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中小尺度上其内部也表现出不均一性,因此它的存在使得应力得以在该层集中,变形因此也主要发生在该层中,从而产生滑脱层,而滑塌堆积的围岩变形则很微弱。结合宁夏中宁中南部地区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我们认为中奥陶统中的滑塌堆积是该区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滑脱层,这些滑脱层控制着该地区下古生界的变形。由于这种构造作用的叠加,先前的那些外来岩块逐渐“细粒化”,逆冲作用使得滑脱堆积中的砾石变形成为构造透镜体,这解决了该地区长期存在的有关这些砾石或透镜体是外来体还是本地的争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宁夏地区中奥陶统中大部分以外来体为主,但也有一定的本地岩层因构造作用成为透镜体,因此在不同地区应该仔细分析。由于牛首山地区逆冲构造比较发育,滑塌堆积转化成广义上的混杂堆积,而同样有滑塌堆积产出的贺兰山地区由于远离祁连山造山带,滑塌堆积得以保存,其中的砾石基本上没有变形。宁夏地区中奥陶统中的滑塌堆积从区域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区别滑塌堆积与混杂堆积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首山 米钵山组 滑塌堆积 逆冲断层 滑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南部中新世构造活动的地质证据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进 马宗晋 +1 位作者 肖文霞 任文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50-1659,I0004,共11页
通过区域性新生界的对比及不整合面分布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中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一次发生于早中新世,另一次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但以后者明显,分布也最广。其中前者集中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后者分布在查汗布拉格—三关口—青铜峡... 通过区域性新生界的对比及不整合面分布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中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一次发生于早中新世,另一次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但以后者明显,分布也最广。其中前者集中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后者分布在查汗布拉格—三关口—青铜峡—固原(查-固)断裂沿线。宁夏中北部大部分红柳沟组是在受中新世构造运动影响的环境下沉积的。发生于早中新世的构造运动集中体现在六盘山以西的地区和甘肃部分地区,该期运动使渐新统清水营组变形,由于这些现象多发生于海原断裂附近,因此推测在早中新世海原断裂就可能已活动了。而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的运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贺兰山中南段西侧发现了中中新世晚期的逆冲推覆活动,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同构造沉积(红柳沟组);在查-固断裂沿线发现了由于中中新世晚期的构造活动而形成的红柳沟组与清水营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些说明在该期青藏高原的变形前锋已到达查-固断裂,也就是鄂尔多斯西缘地区,早新生代盆地因此解体;与此同时盆地内部红柳沟组向上逐渐变粗,也说明中中新世晚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已影响到了该区,香山地区开始隆起并分割了早先的盆地,使之成为背驮盆地。宁夏中南部并入到青藏高原东北缘逆冲构造楔之中,该逆冲构造楔中新世向北东扩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原北部在同期显著的隆升运动使得逆冲楔顶角超过临界值,而向前扩展的,查-固断裂是早期类似于目前海原断裂的青藏高原变形前缘,整个高原东北部的扩展并不是前展式,而是一种没有特定顺序的变形。上述这些现象否定了前人认为宁夏地区第三系的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末期—更新世以后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柳沟组 干河沟组 青藏高原 查汗布拉格-三关口-青铜峡-固原断裂 中新世 逆冲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技术 被引量:17
6
作者 姚宗惠 杜中东 +3 位作者 王学刚 任光辉 伊鸿斌 董停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6-412,共7页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表层地质地貌极其复杂,有巨厚黄土区、黄土-沙漠区及山前砾石-黄土区,独特的黄土地貌使得地震采集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根据以往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经验,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开展黄土表层结构精细调查,深入研究黄...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表层地质地貌极其复杂,有巨厚黄土区、黄土-沙漠区及山前砾石-黄土区,独特的黄土地貌使得地震采集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根据以往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经验,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开展黄土表层结构精细调查,深入研究黄土地球物理特征及激发因素与表层黄土结构之间的关系,优选激发井位和井深,确保了激发效果;采用小道距、三线小线距、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获得了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时应优选激发井位和岩性,合理选择激发井深;坚持多深井组合激发、单井药量不宜过大总药量要大两项基本原则;采用高密度采样技术,提高采集资料的覆盖次数和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前陆盆地 巨厚黄土地区 地震采集 高密度空间采样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致密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定边地区长6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薛蓓蓓 郭峰 +3 位作者 马旭晴 张翠萍 王克 陈一凡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43-751,共9页
阐明微相控制下的致密储层展布及其微观特征,对揭示致密油差异富集规律,实现有利储层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铸体薄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长6段致密储层样品进行测试,获得孔隙类型和孔喉结构特征,结合沉... 阐明微相控制下的致密储层展布及其微观特征,对揭示致密油差异富集规律,实现有利储层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铸体薄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长6段致密储层样品进行测试,获得孔隙类型和孔喉结构特征,结合沉积微相研究成果认为,定边地区长6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长石砂岩为储层主要岩石类型,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溶孔组合。孔隙度主要集中在8.01%~11.41%,平均为10.25%;渗透率一般在(0.10~1.04)×10^(-3)μm^(2),平均0.47×10^(-3)μm^(2),主要属于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小孔微细喉型储层。微相对储层物性及平面展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压实作用是储层致密的主因,其次是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及绿泥石膜对压实及胶结作用的抑制,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致密储层 主控因素 长6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缘逆冲断裂带黄土山地地震采集方法及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杜中东 邓述全 +2 位作者 倪宇东 张西灵 黄祥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34-36,共3页
以前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裂带地区多采用的多(宽)线采集方法,在盆地本部构造不甚发育的巨厚黄土山地区和低信噪比地区,对压制各类复杂干扰,提高剖面信噪比,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但多(宽)线观测技术还存在对复杂断裂构造静校正... 以前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裂带地区多采用的多(宽)线采集方法,在盆地本部构造不甚发育的巨厚黄土山地区和低信噪比地区,对压制各类复杂干扰,提高剖面信噪比,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但多(宽)线观测技术还存在对复杂断裂构造静校正和处理成像困难,偏移成像精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采用单线小道距高密度空间采样观测系统采集的方法,根据断裂等构造的倾角计算出可以采用的邻道接收点组合叠加的线(面)元大小,以此计算出邻道组合叠加的最大步长,采用室内检波点去噪组合方法进行精细处理,更有利于搞好西缘逆冲断裂带等复杂区静校正工作,还提高了西缘高陡复杂断裂带的成像精度,获得了具有较高信噪比的地震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 地震数据 数据采样 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被引量:46
9
作者 孙景旺 杜中东 +1 位作者 任文军 钱汉林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4期505-507,共3页
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 ,黄土巨厚 ,干燥疏松 ,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 ,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 ,加之地形复杂 ,黄土塬区一直被视为地震勘探的“禁区”。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即采用二维... 鄂尔多斯南部的黄土高原 ,黄土巨厚 ,干燥疏松 ,厚度横向变化剧烈 ,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 ,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 ,加之地形复杂 ,黄土塬区一直被视为地震勘探的“禁区”。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技术 ,即采用二维测线三维观测方法采集 ,利用相邻道面元叠加处理 ,增加了优选炮点的条件 ,保证了全线均匀的高覆盖次数 ,有效地压制了干扰 ,剖面质量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已可在黄土复杂区做正规测网 ,与黄土塬区高分辨率沟中弯线、黄土塬山地网状三维共同组成黄土塬区地震勘探技术系列 ,服务于黄土塬不同的勘探目标。黄土塬区多线地震采集方法 ,是压制干扰 ,提高剖面信噪比的有效方法 ,可在地表复杂区、低信噪比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地震波 地震采集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重组的反向线性噪声压制方法及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牛中宁 童庆佳 +3 位作者 刘宁 陈超群 王世成 刘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32-37,44,共7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地震资料常见的与线性噪声传播方向相反的线性噪声,本文结合GeoEast处理系统中去噪模块的特点,提出了在叠前采用数据重组的方式,利用GeoEast处理系统叠前相干噪声压制技术,实现了对反向线性噪声的压制。与叠后...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区地震资料常见的与线性噪声传播方向相反的线性噪声,本文结合GeoEast处理系统中去噪模块的特点,提出了在叠前采用数据重组的方式,利用GeoEast处理系统叠前相干噪声压制技术,实现了对反向线性噪声的压制。与叠后f-k滤波相比,本文方法实现简单,更有利于提高叠前地震资料信噪比。处理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线性噪声 反向线性噪声 数据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二维地震施工方法:以苏里格南工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旭 董玉文 胡强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2-136,共5页
结合苏里格南工区试验分析和往年施工经验,运用基于目标的较大炮检距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缩短道间距,同时增大排列长度;采用三线生产方法提高覆盖次数;使用"多井组合、单井小药量"的激发方式等野外技术措施以求改进野外采集记... 结合苏里格南工区试验分析和往年施工经验,运用基于目标的较大炮检距观测系统设计方法,缩短道间距,同时增大排列长度;采用三线生产方法提高覆盖次数;使用"多井组合、单井小药量"的激发方式等野外技术措施以求改进野外采集记录。试验对比表明,此方法明显改善了资料品质,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及分辨率,达到了高精度地震采集的设计效果,为苏里格南工区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 苏里格工区 观测系统 采集参数 二维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以往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炮点加密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银坡 宋强功 +3 位作者 潘英杰 倪宇东 邹雪峰 余建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0-1230,1161,共12页
提高复杂构造目的层阴影区成像质量的常规方法是,基于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地震波照明结果,分析目的层阴影区照射能量的分布情况,根据待加密炮对目的层阴影区照明能量的贡献布设加密炮点。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造成无法准确构建地质模型,进而... 提高复杂构造目的层阴影区成像质量的常规方法是,基于射线追踪和波动方程地震波照明结果,分析目的层阴影区照射能量的分布情况,根据待加密炮对目的层阴影区照明能量的贡献布设加密炮点。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造成无法准确构建地质模型,进而影响针对复杂目的层的照明分析,最终导致加密炮点难以提高复杂构造目标区的成像质量。为此,基于局部相似属性理论,提出依托以往地震数据的提高目的层阴影区成像质量的方法:首先根据探区地质任务拟定观测系统,尽量选择较小的炮点距(或炮线距);计算探区已有数据的共成像点(CIP)道集每道的局部相似属性,在叠后数据上拾取目的层,得到已有炮(集数据)所有道目的层的局部相似属性;然后利用空间内插计算拟定观测系统所有炮的局部相似属性和正常炮对目的层的贡献值,建立每个CIP道集的局部相似属性与空间位置的关系曲线(曲面),确定局部相似属性低值区;最后以目的层局部相似属性均匀性为指标,确立加密炮的位置和密度。理论数据和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便捷地选择最经济、适用的加密炮参数,能显著改善具有高陡构造、逆掩推覆构造及其他横向速度变化剧烈地区目的层阴影区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 加密炮点 CIP道集 局部相似属性 叠后数据 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山地隧道项目THIC方法应用与实践
13
作者 张学光 苏芳 刘春燕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8-213,共6页
风险管控方法有多种,对于消减山岭隧道工程建设风险,现场隐患识别卡(THIC)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首先介绍THIC方法的概念、实施背景、重点应用领域以及与其他风险管控方法的差异;然后概述了THIC方法内容优化和创新与实施流程;最... 风险管控方法有多种,对于消减山岭隧道工程建设风险,现场隐患识别卡(THIC)方法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首先介绍THIC方法的概念、实施背景、重点应用领域以及与其他风险管控方法的差异;然后概述了THIC方法内容优化和创新与实施流程;最后通过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D线塔吉克斯坦境内段1号隧道工程实例应用,验证和证明了THIC方法的应用效果良好,对风险管控、事故预防、提高整体HSE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方法不仅丰富了风险管控方法,而且在其他高风险行业也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IC方法 TRIC JSA 保命条款 隧道施工 跨国管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