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石油集团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43
1
作者 撒利明 甘利灯 +2 位作者 黄旭日 陈小宏 李凌高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1-626,420,共16页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 在回顾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发展历程、技术内涵变迁的基础上,从油藏类型和开采方式出发分析了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任务与需求,对照当今世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最新进展,结合国内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岩石物理分析、高精度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定量解释、井筒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时移地震、井震藏联合动态分析、微地震监测和应力场模拟等9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石油集团的技术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指出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物理技术 发展历程 技术需求 技术现状 技术挑战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介质稠油油藏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赖令彬 潘婷婷 +2 位作者 冉启全 童敏 秦耘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10136-10141,共6页
目前稠油油藏底水锥进没有考虑介质变形、幂律特征、启动压力梯度等问题,基于稠油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储集层介质的压力敏感性等特点,推导出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稠油油藏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数学模型。分析了幂律指数、介质变形系数、启动压力... 目前稠油油藏底水锥进没有考虑介质变形、幂律特征、启动压力梯度等问题,基于稠油油藏的渗流特征及储集层介质的压力敏感性等特点,推导出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稠油油藏底水突破时间预测数学模型。分析了幂律指数、介质变形系数、启动压力梯度及产量对底水突破时间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启动压力梯度的增加,井底压力降低,底水与井底之间的压力差越大,底水突破时间提前;幂律指数的大小也影响底水的锥进,幂律指数越大,底水突破时间延长;介质变形系数越大,底水突破越早;油井见水时间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前。对于介质变形油藏而言,生产井存在最优的生产压差,在实际生产设计中应考虑变形介质的具体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尽量延长油井无水采油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见水时间 启动压力梯度 介质变形 幂律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基础地震观测的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 被引量:12
3
作者 凌云 郭向宇 +1 位作者 蔡银涛 郭建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8-947,1016+851,共10页
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主要油田均无基础地震观测数据。如何解决老油田面临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问题成为了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的难点。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中国辽河拗陷稠油热采油田,开展无基础观测条件下的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 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主要油田均无基础地震观测数据。如何解决老油田面临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问题成为了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的难点。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中国辽河拗陷稠油热采油田,开展无基础观测条件下的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该油田开发始于1997年,第一次三维地震观测是在2009年,尔后在2011年进行了第二次地震观测。通过两期时移地震数据的处理获得了较好的2009~2011年间的油藏监测结果,但无法获得2009年以前的油藏监测结果。针对这一问题,基于2009年地震数据的储层构造和沉积解释、地震与测井的储层静态建模和油藏模拟,通过综合3.5维地震解释获得了2009年以前油藏监测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2009~2011年的时移地震监测结果,最终给出了无基础地震观测条件下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结果。该研究成果得到了油田实际温度监测和油藏开发等信息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监测 时移地震 3 5维地震 稠油热采 静态建模 油藏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及VSP技术研讨培训班”圆满结束
4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54-754,共1页
关键词 油藏描述技术 技术研讨 培训班 VSP 一体化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有限责任公司 能源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长7段泥岩古压力恢复 被引量:28
5
作者 刘震 陈凯 +3 位作者 朱文奇 胡晓丹 郭彦如 吴迅达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共7页
依据钻、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埋藏史模拟以及地层压力恢复等方法对西峰地区长7段欠压实泥岩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同时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重影响,埋藏时间对孔隙度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地层抬升会导致深度效应... 依据钻、测井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埋藏史模拟以及地层压力恢复等方法对西峰地区长7段欠压实泥岩古压力进行恢复。结果表明:地层孔隙度同时受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重影响,埋藏时间对孔隙度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地层抬升会导致深度效应的停止;欠压实泥岩总孔隙度可以认为是正常压实孔隙度和欠压孔隙度实增量之和,正常压实孔隙度演化是埋藏深度和埋藏时间的双元函数,而欠压实增量只受控于埋藏深度;长7段欠压实泥岩孔隙度增量与其埋深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利用该指数关系再结合埋藏史可以恢复欠压实泥岩在成藏期的古孔隙度;西峰地区长7段烃源岩在成藏期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压力系数为1.3~1.65,说明其在成藏期具有很强的排烃动力,同时可以很好地解释西峰地区现今的油气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压实泥岩 古孔隙度 古压力 长7段 西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哥拉深水水道地质知识库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文彪 刘志强 +3 位作者 陈志海 许华明 林煜 王静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52,共11页
利用浅层(上新统)三维高频地震资料的剖面、切片和属性信息,对安哥拉陆坡区深水水道特征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在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两个层次上建立了安哥拉地区浊积水道定量化地质知识库。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水道活动方式类似于曲... 利用浅层(上新统)三维高频地震资料的剖面、切片和属性信息,对安哥拉陆坡区深水水道特征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在复合水道和单一水道两个层次上建立了安哥拉地区浊积水道定量化地质知识库。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水道活动方式类似于曲流河点坝模式,即单一水道仅沿侧向(垂直于古流向)整体迁移,不存在整体"下游扫动"分量,且在平面上其侧积复合体呈"同心半环状",单一水道的砂体以垂向加积方式充填在轴部,厚度向边部减薄;单一水道的宽度与深度、弯曲弧长与弯曲度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复合水道样式按照内部单一水道的活动方式分为(I)侧向迁移、(II)斜列迁移和(III)摆动迁移三类模式,且(I)类主要发育在高弯曲段(弯曲度>1.3),II类和III类主要发育在低弯曲段(1<弯曲度≤1.3);该地质知识库成功应用到实际三维地质建模中,具有推广价值。本文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深水水道定量分布模式,而且可以有效降低此类油田开发风险,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水道 地质知识库 基于目标建模 安哥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油田A海底扇储层质量差异 被引量:23
7
作者 林煜 吴胜和 +3 位作者 王星 万琼华 张佳佳 张文彪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502,共9页
深水海底扇沉积位置特殊、形成过程复杂,关于其储层质量的研究明显滞后于陆上和浅水沉积,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储层的油气开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油田A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交会分析、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技... 深水海底扇沉积位置特殊、形成过程复杂,关于其储层质量的研究明显滞后于陆上和浅水沉积,研究成果尚不能有效指导储层的油气开发。为此,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油田A为例,采用岩心观察描述、测井交会分析、地震属性切片等多种技术手段,深入分析了海底扇储层的质量差异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原生孔隙发育,所经历的成岩作用较弱,储层质量主要受控于沉积因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可将研究区储层的岩石相分为交错层理细砂岩、平行层理中-细砂岩、块状中-细砂岩等6类。从微观上看,岩石颗粒的分选和杂基含量分别控制着研究区海底扇储层的储集能力与渗流能力,而粒度中值对于储层孔渗的影响则较小,这一特点导致不同岩石相、不同沉积相之间的储层质量变化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从宏观上看,层序主要通过控制不同沉积相的时空分布以及同类沉积相内部的岩石相组合来影响储层质量的空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扇 层序 储层质量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西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地震数据分频相干技术检测火山岩裂缝 被引量:25
8
作者 陈波 孙德胜 +3 位作者 朱筱敏 凌云 高军 林吉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0-613,667+497,共4页
针对在全频带地震剖面上小断层特征不明显,而在单频地震剖面上断层特征非常明显的特点,本文采用分频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基于单频相干解释,借鉴信号重构的部分思路,提出了地震数据分频相干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分频数据的处理、解释,分... 针对在全频带地震剖面上小断层特征不明显,而在单频地震剖面上断层特征非常明显的特点,本文采用分频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基于单频相干解释,借鉴信号重构的部分思路,提出了地震数据分频相干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分频数据的处理、解释,分频相干数据的处理、解释,分频相干数据的融合、重构。利用地震数据分频相干技术对XS井区火成岩储层裂缝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利用分频相干数据体的多尺度分辨率特性可以识别一些常规数据难以发现的小断裂和裂缝发育带,且高频相干数据体对裂缝的反映更为清晰、准确,相干融合数据反映了更丰富的裂缝发育带信息,且与HTI各向异性裂缝检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频 相干数据体 融合数据体 火成岩 裂缝性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层预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缪志伟 别静 季春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29-337,221,共9页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具有广阔的勘探潜力。本文在分析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确定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采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划分及地... 川东北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具有广阔的勘探潜力。本文在分析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储集层精细标定、储集层地质建模与正演,确定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采用古地貌分析、地震相划分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手段,确定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和储层宏观展布,并以此为基础,应用稀疏脉冲约束波阻抗反演对储集层孔隙度及有效厚度进行精细预测,建立了一套鲕滩储集层的预测方法,预测了元坝地区飞仙关组二段鲕滩储集层的分布,通过与已完钻井储层厚度及孔隙度的对比,证实了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仙关组二段 鲕滩储集层 地震相 约束反演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矢量中值滤波的ISS高密度地震数据去噪方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海 樊太亮 +4 位作者 赵夏 翟立新 张翊孟 杨剑 韩瑞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0-344,506+325,共5页
ISS高密度地震采集是以干扰炮相对有效炮为随机信号的基本理念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的方法,其大部分有效信号会淹没于噪声之中。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在十字排列域或检波点域进行矢量中值滤波方法,并针对理论模型简要分析了不同空间滤波参... ISS高密度地震采集是以干扰炮相对有效炮为随机信号的基本理念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的方法,其大部分有效信号会淹没于噪声之中。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在十字排列域或检波点域进行矢量中值滤波方法,并针对理论模型简要分析了不同空间滤波参数对保持有效信号和压制干扰信号的影响及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际单炮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叠加成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有效压制相干炮噪声的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持有效信号,提高资料信噪比,显著优于常规去噪方法的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噪 ISS高密度地震数据采集 矢量中值滤波 随机噪声 信噪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假设条件下三维VSP与地面地震数据旅行时差分析及参数求取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祥娥 凌云 +2 位作者 高军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0-725,共6页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处在T4(3200m)以上,地层构造相对平缓,速度场空间变化较小,断裂或裂缝方向发育单一,因此从VTI介质和HTI介质的假设条件出发,研究了利用三维VSP数据和地面地震数据联合求解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分析了HTI介质的空变特点...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处在T4(3200m)以上,地层构造相对平缓,速度场空间变化较小,断裂或裂缝方向发育单一,因此从VTI介质和HTI介质的假设条件出发,研究了利用三维VSP数据和地面地震数据联合求解各向异性参数的方法,分析了HTI介质的空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介质具有明显的VTI性质和HTI特点,通过求取VTI各向异性参数和分析HTI介质的空间相对变化,获得了较小的地震波旅行时时差。根据HTI介质空间相对变化与实际裂缝空变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的特点,可进行裂缝储层的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VSP 全方位地面地震 VTI HTI各向异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Walkaway VSP和全方位地面地震数据求取各向异性参数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祥娥 高军 +2 位作者 凌云 孙德胜 林吉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72-175,共4页
本文利用8方向WVSP和全方位地面地震数据研究松辽盆地北部的深部火成岩VTI和方位HTI特性,求解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分析方位HTI介质的特点。认为在VTI假设基础上,根据8方向WVSP获得的方位HTI介质相对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介质的横向各向异... 本文利用8方向WVSP和全方位地面地震数据研究松辽盆地北部的深部火成岩VTI和方位HTI特性,求解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分析方位HTI介质的特点。认为在VTI假设基础上,根据8方向WVSP获得的方位HTI介质相对参数能够很好地描述介质的横向各向异性,通过与地面地震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这种方位HTI介质相对参数也能够作为描述介质裂缝方向和强度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VSP 全方位地面地震 VTI HTI 各向异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联合薄储层沉积微相表征实例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夏竹 李中超 +3 位作者 贾瑞忠 赵师权 熊运斌 张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02-1011,838-839,共10页
油田开发中晚期阶段对薄储层沉积微相精细描述的要求更高,采取井震联合手段、半定量或定量地描述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地质统计学及平面插值算法为数学工具,分别探讨了井点离散型沉积相数据与连续型砂地比数据的互换关系、地震属性与井... 油田开发中晚期阶段对薄储层沉积微相精细描述的要求更高,采取井震联合手段、半定量或定量地描述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地质统计学及平面插值算法为数学工具,分别探讨了井点离散型沉积相数据与连续型砂地比数据的互换关系、地震属性与井点砂地比参数的相关性、敏感地震属性的优选等;同时,建立了储层目标砂地比预测模型,并依据模型相关度,选择合适的平面插值算法进行砂地比成图;最后,利用砂地比与薄储层沉积微相的转换模式,结合单井相及沉积背景,获得了相对合理的薄储层单元沉积微相地质成果平面表征图件。通过研究区实际应用与验证,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也形成了一套较可行的井震联合储层特征精细描述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薄储层沉积微相 地质统计学 敏感属性优选 平面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蒸汽超覆的蒸汽驱地层热损失率计算方法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赖令彬 潘婷婷 +2 位作者 秦耘 许翠霞 李相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10,共7页
以单位面积瞬时热损失速率及蒸汽前缘方程为基础,推导出考虑蒸汽超覆的地层热损失率的计算方法。研究认为,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减小而加剧,形状因子(A RD)小于1时,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较大,形状因子大于3时,超覆程度... 以单位面积瞬时热损失速率及蒸汽前缘方程为基础,推导出考虑蒸汽超覆的地层热损失率的计算方法。研究认为,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减小而加剧,形状因子(A RD)小于1时,蒸汽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较大,形状因子大于3时,超覆程度随形状因子的变化相对平缓;蒸汽超覆越严重,顶底盖层散热半径之比x越大,热损失率越大,当x小于4时,热损失率的变化幅度大,当x大于4时,热损失率的变化幅度小;注汽速度及油层厚度越小,热损失率越大。油田生产时应考虑蒸汽超覆现象对热损失率的影响,以便进行合理的配产配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超覆 热损失 顶底盖层 形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汽超覆的稠油蒸汽驱地层热效率计算模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赖令彬 潘婷婷 +2 位作者 胡文瑞 宋新民 冉启全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97,共8页
目前地层热效率评价方法主要基于活塞式驱替模型,忽略了蒸汽超覆的影响。通过对蒸汽受力及渗流速度分析,针对反九点注采井网,获得不同蒸汽前缘注采井间的蒸汽超覆程度。基于蒸汽超覆程度的分析,运用热平衡原理及瞬时热平衡理论推导出储... 目前地层热效率评价方法主要基于活塞式驱替模型,忽略了蒸汽超覆的影响。通过对蒸汽受力及渗流速度分析,针对反九点注采井网,获得不同蒸汽前缘注采井间的蒸汽超覆程度。基于蒸汽超覆程度的分析,运用热平衡原理及瞬时热平衡理论推导出储层热效率评价模型,并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方法进行求解。研究表明:注汽早期阶段,蒸汽超覆程度较弱,蒸汽超覆对热效率影响很小;蒸汽驱中后期阶段,随着蒸汽腔的扩展,蒸汽超覆程度增加,蒸汽沿油层顶部驱替作用明显,蒸汽超覆对油藏热效率影响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效率 蒸汽超覆 稠油 蒸汽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频组合胖射线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雪霖 李振春 +2 位作者 尹正 张凯 桑运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1-915,924,共6页
基于射线理论的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是重建地下速度分布的有效工具,然而传统的射线层析建立在无限高频近似的基础上,导致反演问题产生严重的不适定性,从而影响层析成像的效果。针对传统射线层析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第一菲涅尔带... 基于射线理论的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是重建地下速度分布的有效工具,然而传统的射线层析建立在无限高频近似的基础上,导致反演问题产生严重的不适定性,从而影响层析成像的效果。针对传统射线层析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第一菲涅尔带的多频率组合的胖射线层析方法。该方法通过第一菲涅尔带拓宽射线,并利用权重影响因子修改层析核函数,有效降低了反演矩阵的稀疏性,解决了射线层析的不适定性问题。同时由于多个频率的引入,在迭代反演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层析的分辨率与精度。同时该方法不需计算射线路经,因而提高了计算效率。模型试算结果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胖射线层析 菲涅耳带 多频组合 影响因子 层析核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高分辨率反演技术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学清 魏福吉 +2 位作者 王大全 秦俐 白玉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8,7-8,共6页
二维常规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与地震分辨率较为接近,难以识别5m左右的储层。本文利用二维地震与三维地震的关系,首次将二维地震转化为伪三维地震,然后利用三维地震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对二维地震数据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地质统计学反演,从... 二维常规地震反演的分辨率与地震分辨率较为接近,难以识别5m左右的储层。本文利用二维地震与三维地震的关系,首次将二维地震转化为伪三维地震,然后利用三维地震的地质统计学反演算法,对二维地震数据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地质统计学反演,从而有效提高了二维反演的纵向分辨率,可满足实际生产对二维地震储层预测的纵向分辨率的要求。同时,结合叠前道集AVO弹性波阻抗反演及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储层预测,描述薄有效储层的平面分布特征,实现利用二维地震数据预测薄有效储层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地震 储层预测 地质统计学反演 AVO反演 苏里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las测井仪GR曲线扩径校正方法的改进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8
作者 夏竹 赵磊 +3 位作者 李凯 王志宝 张胜 赵师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93-99,8,共8页
陆相砂泥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差,易发生垮塌现象,这种欠规则的井径变化常导致自然伽马测井观测值的畸变,需厘清其复杂的影响因素并对原始伽马曲线做井径校正。在利用Atlas井径校正模块进行测井数据二次处理、解释过程中,会遇到多参数求取... 陆相砂泥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差,易发生垮塌现象,这种欠规则的井径变化常导致自然伽马测井观测值的畸变,需厘清其复杂的影响因素并对原始伽马曲线做井径校正。在利用Atlas井径校正模块进行测井数据二次处理、解释过程中,会遇到多参数求取困难、适用条件限制、校正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基于对常规测井方法的精细解剖与应用测试,探索性地采用数值模拟正演、交会图分析、复合参数求取、曲线归一化处理等手段,建立了扩径率与自然伽马测井数据的关系,讨论了变钻头、扩径量、泥浆参数对不同曲线类型及其校正效果的影响,探讨并重新回归拟合出一种相对简捷、有效,能较好地消除井筒扩径影响的改进型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校正公式,并获取适用于全区的统一校正图板。通过油田初步应用与验证,利用经本文改进方法校正的测井曲线开展储层研究,能显著提高测井岩性识别、储层精细解释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扩径率 砂泥岩地层 GR环境校正 复合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储层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方法评价 被引量:13
19
作者 潘婷婷 张枫 +3 位作者 邢昆明 王玉珍 张敏 赖令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82,共5页
不同沉积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导致不同储层油水渗流特征差异较大。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的唯一实验资料,通常均质性较好的储层,相渗曲线形态较为单一,而非均质性强的储层,相渗曲线形态多样。... 不同沉积储层的岩性、物性、非均质性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导致不同储层油水渗流特征差异较大。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描述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的唯一实验资料,通常均质性较好的储层,相渗曲线形态较为单一,而非均质性强的储层,相渗曲线形态多样。针对不同储层物性的差异性,将储层划分为均质性与非均质性两类。在储层类型划分基础上,结合不同储层相渗曲线形态特性,给出了不同类型储层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方法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可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储层类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归一化方法,从而获得更合理、更具代表性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储层 相对渗透率曲线 归一化 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相结构模式及其开发响应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冰娥 尹太举 +2 位作者 代盈营 叶小明 路遥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178-182,共5页
大庆油田杏六中区现处于特高含水期,油水分布复杂,需要对储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增加密井井网资料,进行精细沉积相研究,确定研究区葡Ⅰ油组目的层段发育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并对各亚相进行了微相划分,分为... 大庆油田杏六中区现处于特高含水期,油水分布复杂,需要对储层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新增加密井井网资料,进行精细沉积相研究,确定研究区葡Ⅰ油组目的层段发育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并对各亚相进行了微相划分,分为分流河道、河间砂、岸后沼泽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主体席状砂、非主体席状砂等微相。通过详细分析目的层段的沉积展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确立了4种相结构模式,各类相结构具有不同的砂体分布特征;注入水的运动趋势分析表明,不同相结构模式具有不同的开发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相结构 开发响应 葡Ⅰ油组 杏六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