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秀明 戴峰 +4 位作者 乔伟 冯勇 刘念龙 周世波 郭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胶质瘤复发和13例脑胶质瘤放射性损伤患者的PWI、DWI和1H-MRS影像资料...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1H-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在鉴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脑胶质瘤复发和13例脑胶质瘤放射性损伤患者的PWI、DWI和1H-MRS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脑胶质瘤复发区平均标准化脑血容量(CBVnorm)(3.34±0.54)与放射性损伤区(1.18±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胶质瘤复发区最大CBVnorm(4.00±0.61)与放射性损伤区(1.35±0.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区标准化ADC值分别为1.49±0.28和1.62±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复发区Cho/Cr和Cho/NAA值分别为2.72±1.18和2.32±0.83,放射性损伤区Cho/Cr和Cho/NAA值分别为2.09±1.41和1.68±0.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WI在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价值,DWI和1H-MRS仅能起到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肿瘤复发 局部 辐射损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序列与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周平 李国栋 +2 位作者 朱西琪 丁怀银 谢正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33-738,共6页
目的比较钼靶X线摄影、MRI动态增强序列(DEC)及扩散加权序列(DWI)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资料与方法50例患者共63枚病灶,钼靶X线摄影取常规头足位和侧斜位,采用AOP全自动数字曝光参数;MRI采用乳腺表面相控阵线圈,常规扫描短时... 目的比较钼靶X线摄影、MRI动态增强序列(DEC)及扩散加权序列(DWI)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资料与方法50例患者共63枚病灶,钼靶X线摄影取常规头足位和侧斜位,采用AOP全自动数字曝光参数;MRI采用乳腺表面相控阵线圈,常规扫描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T1加权(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T2脂肪饱和抑脂序列双b值DWI以及Vibrant动态增强序列。通过钼靶X线摄影、时间-信号曲线类型以及DWI-表观弥散系数(ADC)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3种检查方法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3种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结果 63枚病灶中钼靶X线摄影与DEC-MRI阳性均为32枚,DWI-表观弥散系数(ADC)阳性31枚,钼靶X线摄影、DEC-MRI、DWI-ADC与病理对照的灵敏度分别为67.65%、85.29%、87.50%,特异度分别为68.97%、89.66%、90.32%,准确度分别为68.30%、87.30%、87.5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1.90%、88.20%、90.3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50%、86.20%、87.50%;良性病灶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多为Ⅲ型,恶性病灶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多为Ⅰ型或Ⅱ型。结论乳腺DEC-MRI、DWI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钼靶X线摄影;DWI敏感性及特异性与DCE-MRI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疾病 乳房X线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在继发性脾功能亢进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9
3
作者 朱西琪 程永德 陈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7-630,共4页
脾功能亢进(脾亢)发生于各种原因的脾淤血,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在继发性脾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优缺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栓塞体积大小... 脾功能亢进(脾亢)发生于各种原因的脾淤血,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在继发性脾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优缺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栓塞体积大小直接影响PSE治疗效果。评价PSE的疗效,可以根据外周血象、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肝功能进行观察。由于种种原因,PSE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加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CT表现分型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 被引量:24
4
作者 谢正平 朱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47-451,共5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不同类型肺孢子菌肺炎(PCP)的CT表现特征,以及各型PCP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以提高对P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2例艾滋病患者合并PCP的CT检查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分型,并对6种类型PCP的CD^(...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不同类型肺孢子菌肺炎(PCP)的CT表现特征,以及各型PCP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以提高对PC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2例艾滋病患者合并PCP的CT检查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分型,并对6种类型PCP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分析。结果 (1)将PCP的CT表现分为以下6种类型:透明磨玻璃型(42例,41.2%),浑浊磨玻璃型(17例,16.7%),实变型(11例,10.8%),囊变型(6例,5.9%),间质型(19例,18.6%),混合型(7例,6.9%)。(2)各型PCP多组间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7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透明磨玻璃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实变型、囊变型(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PC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其进行影像学分型有助于加深对PCP的认识。各型PCP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其相关性有助于提高PCP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肺炎 肺囊虫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HRCT表现与CD4^+T细胞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2
5
作者 谢正平 戴峰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高分辨CT(HRCT)表现与CD4+T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例经临床证实的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HRCT表现,临床资料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资料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P<...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高分辨CT(HRCT)表现与CD4+T细胞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例经临床证实的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HRCT表现,临床资料以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资料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粟粒结节影两侧肺野分布11例,一侧肺野分布3例,单侧肺野的某一局部分布6例;分布均匀3例,分布不均17例;大小均匀一致4例,大小不等16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16例。合并其他影像表现有磨玻璃影7例,肺实变3例,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胸腔积液6例,心包积液2例。粟粒型肺结核分布、大小和密度与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粟粒型肺结核的发生和分布范围随着CD4+T细胞计数的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累及的范围也越广泛(P<0.05);粟粒结节影的分布、大小和密度随着CD4+T细胞计数下降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P均<0.01)。结论:HRCT能很好地显示AIDS合并粟粒型肺结核的分布、大小、密度等影像特点。CD4+T淋巴细胞水平越低,粟粒型肺结核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其分布、大小和密度越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D4+T淋巴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6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影像学表现及动态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西琪 许传军 +1 位作者 戴峰 丁怀银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6-960,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影像学资料,将所有病例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分为三组:第1组(n=50):门诊病例或是住院时间很短的病例;第2组(n=14):临床上有急性呼吸衰竭但未用机械通...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影像学资料,将所有病例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分为三组:第1组(n=50):门诊病例或是住院时间很短的病例;第2组(n=14):临床上有急性呼吸衰竭但未用机械通气的病例;第3组(n=12):急性呼吸衰竭同时需要机械通气的病例。观察所有患者平片、CT表现,并对病变的大小、形态、数目和分布加以分析。结果: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双侧或单侧的磨玻璃样改变、实变或混合型病变,第1组以磨玻璃样改变为主,病变一般多发,可侵及所有肺叶,但主要发病部位为双肺下叶,多呈周围性分布;第2组以实变为主,可合并磨玻璃样改变或局灶性实变,恢复期可有少数病例呈纤维性修复;第3组以实变为主,可合并间质性改变,单纯磨玻璃样改变少见;少数病例可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肺不张;第3组部分病例可伴有继发性气胸、纵膈气肿、皮下气肿以及霉菌感染,继发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肝脾淤血。结论:在不同的临床病程中患者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轻症病例影像学表现比较轻微,恢复也比较彻底,一些重症病例可呈纤维性修复,而危重病例,尤其是需要机械性通气的病例其并发症尤其是气胸的发生概率较高,且病情变化比较反复,在病变进展期及时复查X线胸片以了解影像的变化,对于正确地评估病情、采取积极恰当的治疗措施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肺炎 呼吸功能不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脾栓方法后门脉压力变化对照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茂美 程永德 朱西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1-864,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部分脾栓塞方法(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统计学差异。方法62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作外周栓塞组和下极栓塞组,两组分别行PSE。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患者门静脉... 目的:探讨两种部分脾栓塞方法(PSE)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及统计学差异。方法62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分作外周栓塞组和下极栓塞组,两组分别行PSE。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及血流量,脾脏长径、厚度。结果栓塞面积60%-80%者52例,〉80%者10例。术后患者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较术前降低;脾脏长径和厚度两组均较术前变小,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PSE能有效地缓解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同时选择性外周动脉栓塞对门脉压力的减低比脾脏下极栓塞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脾功能亢进 部分性脾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