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危重症病人微量营养素的供给:挑战与机遇
1
作者 韩杨 刘秦杰 +1 位作者 陶庆松 吴婕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78,共8页
微量营养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活性物质,在维持危重症病人重要生理功能尤其是免疫调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危重症状态下,机体微量营养素消耗增加、储备减少,同时合并吸收障碍,加之治疗措施的影响等多方面,使得机体微量营养素的供... 微量营养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活性物质,在维持危重症病人重要生理功能尤其是免疫调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危重症状态下,机体微量营养素消耗增加、储备减少,同时合并吸收障碍,加之治疗措施的影响等多方面,使得机体微量营养素的供需平衡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随着营养治疗在危重症管理中地位的提升,微量营养素补充已成为整体治疗策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微量营养素水平在危重疾病下的变化特点及其免疫调节作用,分析了危重症病人微量营养素供给策略的特殊考虑要点。并总结了常用的微量营养素检测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优化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提供实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营养素 微量元素 维生素 危重症 营养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万古霉素临床适应证及其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
2
作者 《去甲万古霉素临床适应证及其合理应用多学科专家共识》编写组 张菁 邱海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3-574,共12页
我国自主研制的糖肽类抗菌药物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是由放线菌门中的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发酵产生^([1]),在其N-56位末端氨基上比万古霉素少一个甲基(N-去甲基万古霉素),其作用机制同万古霉素,直接与细胞... 我国自主研制的糖肽类抗菌药物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是由放线菌门中的东方拟无枝酸菌(Amycolatopsis orientalis)发酵产生^([1]),在其N-56位末端氨基上比万古霉素少一个甲基(N-去甲基万古霉素),其作用机制同万古霉素,直接与细胞壁的肽聚糖前体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属繁殖期快速杀菌药物。1968年去甲万古霉素获批上市至今已有50余年,阐明其与万古霉素在体内外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及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特性、临床适应证及剂量选择等方面的异同点,以及如何在感染病治疗中正确合理使用去甲万古霉素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万古霉素 临床合理应用 适应证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奥美拉唑在重症患者体内药代/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查娴 孙鲁宁 +1 位作者 陈潮 王永庆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52-1160,共9页
目的:探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在危重症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特征。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艾司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药方案为静脉输注40 mg q1... 目的:探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在危重症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特征。方法:这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所有患者接受艾司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给药方案为静脉输注40 mg q12h,给药天数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共入组40名重症患者,根据采集血样的时机分为单剂组和多剂组。单剂组患者21名,在首次给药后1、3、6、8、12 h采集血样;多剂组患者34名,重复多次给药后于第5剂给药前(0 h)和开始给药后1、3、6、8、12 h采集血样,其中有15名患者同时采集首次给药和重复多次给药的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艾司奥美拉唑血药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法计算药物PK参数。同时对禁食且保留胃管的患者在首次给药前(0 h),开始给药后1、2、4、8、12、14、16、20、24 h采集胃液测量pH值,计算pH≥4的时间百分比。记录用药期间发生的所有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结果:单剂组患者平均年龄67.75岁(45~69岁),BMI(24.05±3.35)kg/m2,多剂组患者平均年龄63.35岁(24~87岁),BMI(24.08±3.29)kg/m2。首次给药后PK参数:AUC0-t(11.26±6.58)mg·h·L^(-1),C_(max)(3.08±2.06)mg/L,CL(4.13±3.68)L/h,Vd(17.12±6.13)L,t1/2(4.80±3.06)h。多次重复给药后PK参数:AUC0-t(16.70±11.20)mg·h·L^(-1),C_(max)(3.37±2.59)mg/L,CL(3.94±2.94)L/h,Vd(22.71±17.26)L,t1/2(5.23±3.34)h。给药后0~24 h内p H≥4的时间百分比为61.69%,给药后12~24 h内pH≥4的时间百分比可达100%。所有患者对艾司奥美拉唑的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在重症患者体内Vd增加、CL降低,药物暴露量有所增加,且重复给药后在体内存在一定蓄积。该药物在重症患者中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奥美拉唑 药代动力学 药效学 危重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膈肌联合肋间肌超声对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沈浩亮 袁恺豪 +5 位作者 余磊 阳娜娜 王逸平 赵宏胜 郭凤梅 孙晨靓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目的·探索膈肌与肋间肌超声联合评估相较于传统膈肌超声对预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脓毒症病情改... 目的·探索膈肌与肋间肌超声联合评估相较于传统膈肌超声对预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2月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机械通气的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脓毒症病情改善并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后的围脱机期间,对患者进行膈肌与肋间肌的超声评估,分别测量膈肌移动度(diaphragm excursion,DE)、膈肌增厚率(thickening fraction of diaphragm,TFD)、肋间肌增厚率(thickening fraction of intercostal muscle,TFic)。根据脱机结果将患者分为脱机成功组(n=114例)和脱机失败组(n=24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膈肌超声、肋间肌超声单独和联合预测呼吸机脱机结果的价值。结果·SBT期间脱机失败组的TFic和TFic/TFD比值均明显高于脱机成功组(均P<0.05)。SBT期间DE、TFD、TFic预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脱机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591~0.776)、0.657(0.557~0.747)和0.769(0.676~0.846),而联合指标TFic/TFD比值和TFic&TFD_mix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86~0.925)和0.860(0.778~0.920)。其中TFic/TFD以>0.95为截值,其预测脱机失败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75.3%;TFic&TFD_mix以>0.13为截值,其预测脱机失败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80.9%。肋间肌超声检查法在测量可靠性方面,其观察者内部测量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为0.890(0.788~0.951),观察者外部测量一致性ICC为0.876(0.718~0.949),可靠性等级均为良好(P<0.001)。结论·膈肌联合肋间肌超声评估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整体呼吸肌的情况,在预测脓毒症机械通气患者的脱机结局方面,较单独运用膈肌超声具有更高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超声 肋间肌超声 脓毒症 机械通气 脱机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成人患者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钱淑媛 李晓青 +4 位作者 王晓燕 李雪珠 张瑶 周娟 马璐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9期1425-1428,共4页
综述重症成人患者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的相关知识,包括好发部位、高危因素、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为今后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和风险评估工具、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 风险评估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6
作者 贺丽君 谢剑锋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2期37-39,共3页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nation,ECMO)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替代部分心肺作用,维持人体器官组织氧合血供。ECMO有静脉-静脉(VV)和静脉-动脉(V...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nation,ECMO)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患者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替代部分心肺作用,维持人体器官组织氧合血供。ECMO有静脉-静脉(VV)和静脉-动脉(VA)两种模式,分别用来支持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衰竭。早期ECMO在成人方面的研究均未显示出有改善预后的作用,因此主要用于婴儿和儿童[1]。2009年以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危重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损伤治疗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伟 潘纯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6-240,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情进展迅速,部分患者很快发展至重型或危重型,甚至出现多脏器衰竭(MOF)而死亡。这类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以改善氧合和肺保护为核心的多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呼吸支持治疗包括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面罩正压通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情进展迅速,部分患者很快发展至重型或危重型,甚至出现多脏器衰竭(MOF)而死亡。这类患者的治疗原则是以改善氧合和肺保护为核心的多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呼吸支持治疗包括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面罩正压通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ECMO),以及肺复张、俯卧位通气等辅助方法。由于COVID-19进展快,呼吸治疗的难度大,该文结合在疫情一线救治COVID-19危重患者的临床实践,探讨应用上述方法时值得关注的方面,尤其是要早期识别经鼻高流量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慎用肺复张,积极翻身拍背,取俯卧位进行体位引流,早期主动插管机械通气,早期体外膜肺氧合,让更多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损伤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体外膜肺氧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新冠肺炎预后与气道流阻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个体化模型
8
作者 潘诗雨 丁明 +2 位作者 黄静 黄英姿 蔡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98-198,共1页
目的为定量评估COVID-19重症患者的呼吸功能变化,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进行病人个体化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形态学、流体动力学因素与病情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20年2月1日~2020年3月20日在黄石市收治的重症COVID-19患者中选取5... 目的为定量评估COVID-19重症患者的呼吸功能变化,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进行病人个体化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形态学、流体动力学因素与病情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从2020年2月1日~2020年3月20日在黄石市收治的重症COVID-19患者中选取5例符合标准的临床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患者分为生存组(3人)和死亡组(2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数据 计算流体力学 呼吸功能 病情转归 重症患者 个体化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休克的复苏目标:从血流动力学到细胞与器官 被引量:5
9
作者 薛明 谢剑锋 杨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08-1111,共4页
感染性休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早期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液体复苏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过度的液体复苏会增加病死率,那么建立"合适"的目标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成为关键。文章将从"... 感染性休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早期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液体复苏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过度的液体复苏会增加病死率,那么建立"合适"的目标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成为关键。文章将从"血流动力学"、"细胞"与"器官"三个层面,围绕感染性休克的复苏目标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复苏 血流动力学 细胞氧代谢 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 被引量:15
10
作者 于吉人 王锷 +13 位作者 王迪芬 仓静 冯艺 张西京 杨毅 杨云梅 吴水晶 汪炜健 杜斌 尚游 林茹 程宝莉 谢郭豪 方向明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4期481-489,共9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患者手术量呈指数上升。一些危险因素如共病、用药前状态、营养不良、虚弱和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等与老年患者脓毒症的高易感性相关,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还可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并可能与更高的死亡...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患者手术量呈指数上升。一些危险因素如共病、用药前状态、营养不良、虚弱和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等与老年患者脓毒症的高易感性相关,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还可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并可能与更高的死亡率相关。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更差,但其治疗并无显著差异。此外,老年脓毒症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也较差。因此,为优化老年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相关学科临床专家就该问题进行讨论并制订了此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老年患者 围术期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患者家属沟通调查表的汉化及其在ICU患者家属中的信度效度检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洁 徐翠荣 +4 位作者 冯波 姚媛媛 邢星敏 许艳 陈洁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0期1498-1502,共5页
目的 :汉化住院患者家属沟通调查表(Family Inpatient Communication Survey,FICS),并检验其信度、效度。方法 :通过直译-回译法将FICS翻译为中文,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对30名ICU患者家属的预调查进行跨文化调适,便利抽取264名ICU患者家属... 目的 :汉化住院患者家属沟通调查表(Family Inpatient Communication Survey,FICS),并检验其信度、效度。方法 :通过直译-回译法将FICS翻译为中文,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对30名ICU患者家属的预调查进行跨文化调适,便利抽取264名ICU患者家属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以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 :中文版FICS由2个维度、30个条目构成,各条目的临界值为4.248~20.322,各条目得分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547~0.798;I-CVI为0.857~1.000,S-CVI/Ave为0.952,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6,重测信度为0.941。结论 :中文版FIC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ICU患者家属评价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家属 医患沟通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4
12
作者 吴传芹 朱艳萍 李国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38-1043,共6页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谵妄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3-9月收治的318名综合ICU患者,使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每8小时评估1次ICU患者...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谵妄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3-9月收治的318名综合ICU患者,使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每8小时评估1次ICU患者是否发生谵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86例患者因昏迷而无法使用CAM-ICU进行谵妄的评估,其余232例患者中95例发生ICU谵妄,ICU谵妄发生率为40.9%。其中48例(50.5%)患者谵妄首次发生时间在入院3 d内。ICU谵妄的分型:兴奋型谵妄24例,占25.5%;抑郁型谵妄25例,占26.6%;混合型谵妄45例,占47.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65周岁、APACHEⅡ评分、因创伤入住ICU、酗酒史、高血压病史、代谢性酸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咪达唑仑、使用机械通气是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年龄≥65周岁、APACHEⅡ评分高、因创伤入住ICU、有酗酒史和高血压病史、代谢性酸中毒、有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咪达唑仑、使用机械通气的ICU患者易发生谵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危险因素 ICU意识模糊评估法 ICU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气肌训练在机械通气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正永 马明 +2 位作者 邓扬桥 徐静媛 李晓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52-1458,共7页
机械通气是重症领域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它通过全部或部分补偿呼吸做功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但是当原发病得到控制后,仍有高达25%的机械通气患者会出现撤机困难[1]。因此,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气肌尤其是膈肌... 机械通气是重症领域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它通过全部或部分补偿呼吸做功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但是当原发病得到控制后,仍有高达25%的机械通气患者会出现撤机困难[1]。因此,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气肌尤其是膈肌虚弱问题。研究显示机械通气24h后,64%的患者会发生膈肌虚弱,撤机困难人群膈肌虚弱的发生率高达80%[2]。这种虚弱改变可延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3]。目前针对吸气肌虚弱最常用的物理干预方式是吸气肌训练,即对吸气肌施加负荷,以对抗吸气肌不活动的分解代谢作用,从而提高纤维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肌 机械通气患者 撤机困难 机械通气时间 原发病 分解代谢 康复治疗 膈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