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靶向肽SS-31对炎症诱导髓核细胞衰老和焦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彭鑫 王志强 +3 位作者 张桐 杨光 吴小涛 高延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9-407,共9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靶向肽SS-31对炎症诱导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衰老、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提取培养6周龄SD雄性大鼠的NP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LPS+SS-31组,其中对照组不做处理,LPS组以... 目的:探讨线粒体靶向肽SS-31对炎症诱导的髓核(nucleus pulposus,NP)细胞衰老、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提取培养6周龄SD雄性大鼠的NP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LPS+SS-31组,其中对照组不做处理,LPS组以浓度为100μg/mL的LPS干预NP细胞24h,LPS+SS-31组在LPS干预前30min利用SS-31进行预处理。采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 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和Western blot(WB)实验评估各组细胞衰老及焦亡水平;采用透射电镜和氧耗率检测分析各组NP细胞线粒体功能;应用WB和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磷酸化核因子-κB-p65(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p65,p-NF-κB-p65)、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ing gene,STING)的蛋白表达;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WB实验分析体内注射SS-31对椎间盘退变、细胞衰老和焦亡的影响。结果:与LPS组相比,LPS+SS-31组的NP细胞SA-β-Gal染色阳性率、衰老标志蛋白(p53、p21)及焦亡相关分子(NLRP3、Caspase-1 p20)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LPS组NP细胞线粒体肿胀呈圆形,基质透亮,线粒体嵴间腔扩张;而LPS+SS-31组的线粒体肿胀明显消退,线粒体形态趋于正常。同时,与LPS组相比,LPS+SS-31组的NP细胞最大呼吸水平明显增强(P<0.05)。WB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LPS干预明显上调了p-NF-κB-p65、cGAS和STING的表达(P<0.05),而SS-31的预处理显著抑制了LPS诱导的p-NF-κB-p65、cGAS和STING的表达(P<0.05)。体内实验证实局部注射SS-31可降低NP细胞衰老、焦亡,减轻纤维环穿刺诱导的椎间盘退变。结论:SS-31减轻了炎症诱导的NP细胞衰老和焦亡,这与其对NF-κB信号通路、cGAS/STING信号通路的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31 髓核细胞 炎症 衰老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伤椎内植骨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41
2
作者 印飞 张绍东 +2 位作者 吴小涛 庄苏阳 王宸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1-346,共6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辅助椎体内植骨对预防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度丢失及伤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5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0例Denis 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伤椎内是否植骨分为伤椎内植骨组及未植骨组(各20例),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术后CT矢状位及横断位上观测伤椎骨缺损程度及位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时间植骨组为15~30个月,平均22.3个月;未植骨组为12~30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术后均能有效纠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4.1°±4.0°,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0±3.7)%,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29±1.9)mm;未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5.6°±3.2°,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丢失(5.7±4.5)%,伤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丢失(1.87±1.1)mm;两组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末次随访时CT显示伤椎骨缺损在矢状面上主要位于椎体上1/3中部,在横断面上主要位于前柱的中央前缘部,其椎骨缺损程度为(7.1±4.7)%,与未植骨组的(14.7±7.3)%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内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矫正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并能有效降低伤椎骨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植骨 影像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张坡 王运涛 +5 位作者 洪鑫 吴小涛 时睿 刘磊 杨城 刘国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再手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椎间盘巢源性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特性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时睿 洪鑫 +5 位作者 王运涛 鲍军平 王锋 蔡峰 康新桂 吴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8-1025,共8页
目的:对大鼠椎间盘干细胞巢来源的干细胞(IS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特性鉴定。方法:以10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解剖区域分离椎间盘干细胞巢组织(骺板外周软骨膜部分),用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取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选用第四代... 目的:对大鼠椎间盘干细胞巢来源的干细胞(ISN-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特性鉴定。方法:以10周龄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解剖区域分离椎间盘干细胞巢组织(骺板外周软骨膜部分),用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取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选用第四代细胞进行干细胞相关特性的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周期;MTT法测定增殖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相关表型;q PCR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细胞三系诱导分化培养后采用茜素红染色及钙钴染色检测成骨分化能力,阿利新蓝染色检测成软骨分化能力,油红O染色检测成脂肪分化能力,q PCR检测多向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大鼠ISN-SCs呈成纤维样细胞,多触角,具有贴壁能力,是一种慢周期细胞,高表达干细胞相关阳性表面抗原分子CD29、CD90、CD44,低表达干细胞相关阴性表面抗原分子CD34、CD45、CD19、CD11b;成骨诱导分化后茜素红染色和钙钴染色均为阳性,成软骨分化后阿利新蓝染色阳性,成脂肪分化后油红O染色阳性,且各分化相关基因(成骨:Runx2、OPN、OCN;成软骨:SOX-9、COL2a1、ACAN;成脂肪:PPARγ、C/EBP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相关基因(NANOG、SOX-2、OCT-4)表达水平。结论:ISN-SCs具备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在体外经诱导后可以向软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转化,可为椎间盘的自体生物学修复研究提供良好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干细胞巢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致硬脊膜外脓肿1例报道
5
作者 王辉 刘磊 +5 位作者 谢志阳 樊攀 沈梅吉 汪沛漾 尹相杰 王运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59-864,共6页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的新型高毒力变种,其显著特征是高黏液表型[1].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 Klebsiella pneumoniae,cKP)相比,HvKP毒力更强,...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是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的新型高毒力变种,其显著特征是高黏液表型[1].与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lassic Klebsiella pneumoniae,cKP)相比,HvKP毒力更强,多在健康人群中引起社区获得性感染,且发展迅速,常引起全身多灶感染[2].硬脊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SEA)是椎管内硬脊膜外脂肪组织和静脉丛的化脓性感染,临床误诊率及致残率均较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外脓肿 化脓性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静脉丛 脂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杨宝林 张绍东 +2 位作者 王小虎 刘磊 吴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9-296,共8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12月采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微型钛板固定单开门椎板,其中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66.2±10.0岁)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改良组),39例(男36例,女3例,年龄57.3±10.5岁)采用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传统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费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改良组平均手术费用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改良组为(60.46±9.65)%,传统组为(46.41±24.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时颈椎曲度丢失4.7°±1.9°,颈椎曲度指数丢失(3.09±.14)%,颈椎活动度丢失7.3°±2.3°;传统组颈椎曲度丢失8.9°±5.6°,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27±3.42)%,颈椎活动度丢失13.0°±3.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改良组术后出现轴性疼痛症状患者3例,传统组为19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两组均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与颈椎后路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减少手术费用,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有利于颈椎曲度和颈椎活动度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板切除术 轴性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0介导TNF-α炎症微环境下髓核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彭鑫 张聪 +5 位作者 王锋 朱磊 樊攀 高佳伟 俞皓闽 吴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34-840,共7页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A20[也称为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induced protein 3,TNFAIP3)]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炎症微环境下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衰老发生机制。方法:...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A20[也称为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3(tumor necrosis factor-induced protein 3,TNFAIP3)]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炎症微环境下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衰老发生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髓核细胞。实验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只加入正常培养基)、TNF-α干预组(加入不同浓度的TNF-α,10ng/ml、50ng/ml、100ng/ml)和自然衰老组(在体外通过细胞不断增长传代至P20代)。应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β半乳糖苷酶染色﹑Western blot(WB)、QT-PCR、immunofluorescence(IF)从基因、蛋白及细胞功能水平评估髓核细胞衰老变化。应用WB、QT-PCR和IF检测锌指蛋白A20﹑NF-κ资B(p65)﹑NF-κB(p-p65/phospho S536)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NF-α干预48h、72h后髓核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降低;TNF-α干预组和衰老组β半乳糖染色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QT-PCR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TNF-α干预组p53表达增加(P<0.05),而A20表达随着TNF-α浓度增高而降低;衰老组A20表达较对照组减少,而p53扩增升高。WB检测显示:TNF-α可以诱导p53﹑A20、p-p65表达上调,而A20表达随着TNF-α浓度增加而降低;同时衰老组A20表达较对照组减少,而p-p65和p53表达增加(P<0.05);IF显示:与对照组对比,TNF-α处理下A20﹑p-p65表达增加,但是A20的表达随着TNF-α增加而降低,衰老组A20较对照组也明显降低,p-p65表达增加。结论:髓核细胞衰老程度与TNF-α干预存在剂量关系,TNF-α可以刺激髓核细胞A20表达升高,并激活NF-κBB信号通路。而A20表达情况受细胞衰老程度影响,随着髓核细胞衰老A20所参与的作用效能逐渐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锌指蛋白A20 肿瘤坏死因子Α 炎症反应 细胞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颈脊髓中央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国臻 刘磊 王运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55-759,共5页
创伤性颈脊髓中央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syndrome,TCCS)是一种常见的颈脊髓损伤,约占成人脊髓损伤的9%和儿童脊髓损伤的6.6%[1]。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伤机制和年龄[2],表现为上肢损伤重于下肢[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上... 创伤性颈脊髓中央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syndrome,TCCS)是一种常见的颈脊髓损伤,约占成人脊髓损伤的9%和儿童脊髓损伤的6.6%[1]。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伤机制和年龄[2],表现为上肢损伤重于下肢[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小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10 分以上][3、4],膀胱功能障碍,常伴有尿潴留及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感觉丧失。由于TCCS 临床表现的独特性,其损伤机制和病理生理机制存在许多假说,目前手术治疗TCCS 患者比例逐渐增加[5],然而关于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预后因素仍存在许多争议。笔者就TCCS 的损伤机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中央综合征 创伤性 运动功能评分 颈脊髓损伤 TCCS 临床表现 膀胱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髓核细胞老化的微环境因素研究现状 被引量:2
9
作者 康新桂 吴小涛 +2 位作者 时睿 蔡峰 王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70-374,共5页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继发的脊柱不稳与椎管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老化的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广泛聚集,这些老化的NPCs能诱导并加速IDD。与细胞程序性...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继发的脊柱不稳与椎管狭窄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老化的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广泛聚集,这些老化的NPCs能诱导并加速IDD。与细胞程序性凋亡不同,老化细胞仍有代谢活性,却停止分裂增殖,同时上调炎症因子和基质降解酶的表达,通过形成老化分泌表型(senescent-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s,SASP)来恶化邻近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环境 细胞老化 椎间盘髓核 髓核细胞 分裂增殖 椎间盘组织 INTERVERTEBRAL 椎管狭窄 DEGENERATION 程序性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国臻 刘磊 王运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5-1138,共4页
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961年由Scoville和Stops首次报道,C5神经根麻痹的定义尚未统一,目前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颈椎减压术后无脊髓症状加重情况下新发的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麻痹,肌力下降超过1级[3]。由于... C5神经根麻痹是颈椎后路减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961年由Scoville和Stops首次报道,C5神经根麻痹的定义尚未统一,目前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颈椎减压术后无脊髓症状加重情况下新发的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麻痹,肌力下降超过1级[3]。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对颈椎病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研究尚无统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二头肌麻痹 减压术后 颈椎后路 危险因素 神经根 C5 预防 肌力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糖变异性对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杭 张微 +4 位作者 刘磊 谢志阳 徐玉柱 樊攀 王运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79-787,共9页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305例在东南大学附属...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305例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接受TLIF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67.6±9.3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否≥25kg/m^(2))、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lc)、术前及术后平均空腹血糖(mean fasting blood glucose,MFBG)、术前降糖方案(①口服降糖药;②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用药:口服降糖药+皮下注射胰岛素;④饮食疗法)。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是否≥2个)、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血糖变异性(glycemic variability,GV)监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空腹血糖最大变异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diferences,MODD)。根据SSI诊断标准确定术后SSI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糖变异性指标,即SDBG、CV、LAGE、MODD等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探讨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参数和患者TLIF术后SS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305例患者中发生SSI者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术前及术后的MFBG、SDBG、CV、LAGE、MODD、术前降糖方案、手术节段、术后引流时间、切口长度等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HbA1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40、0.813、0.851、0.680,cut-off值分别是0.89mmol/L、13.69%、2.25mmol/L、0.92mmol/L。术后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672、0.693、0.698,cut-off值分别是1.72mmol/L、16.09%、3.95mmol/L、1.59mmol/L。岭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FBG、SDBG、CV、LAGE、MODD及术后SDBG、CV、LAGE、MODD大以及术后引流时间长、多手术节段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TLIF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术后平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TLIF术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减小血糖变异性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糖变异性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手术部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在酸诱导的人椎间盘髓核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志阳 陈露 +4 位作者 张聪 王锋 刘磊 洪鑫 吴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32-740,共9页
目的 :模拟人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NP)酸性环境,研究酸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活化以及内质网应激在酸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单层培养人正常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系,以p H值7.4为对照,p H值7.0... 目的 :模拟人椎间盘髓核(nucleus pulposus,NP)酸性环境,研究酸诱导的内质网应激活化以及内质网应激在酸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单层培养人正常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 cells,NPCs)系,以p H值7.4为对照,p H值7.0和6.5分别模拟正常和退变椎间盘酸性环境,培养12~72h,建立酸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髓核细胞增殖情况,透射电镜检测髓核细胞中内质网应激活化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内质网应激特异性标志物糖调节蛋白78(78 k Da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GRP78)和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表达。应用4-PBA(内质网应激阻断剂)阻断内质网应激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老化。Western blot检测LC3、GATA4、p53、p21、p16、Bax、Bcl-2和Caspase3蛋白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酸刺激下(p H6.5组)髓核细胞整体增殖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透射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明显,膜表面积增加,内质网线粒体膜结构形成,伴线粒体肿胀;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提示GRP78和CHOP表达明显增加(P<0.05)。应用4-PBA后,细胞凋亡率增加,且能够显著增加酸诱导的G1期停滞及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酸刺激下,髓核细胞LC3、GATA4、p53、p21、p16、Bax和Caspase3表达增高(P<0.05),Bcl-2表达降低(P<0.05);应用4-PBA后可降低LC3比值和Bcl-2表达水平,并显著升高GATA4、p53、p21、p16、Bax和Caspase3(P<0.05)。结论:酸性微环境能够活化内质网应激,在酸诱导的人髓核细胞急性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髓核细胞 内质网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尾椎间盘退变不同时期Hippo信号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聪 王锋 +1 位作者 彭鑫 吴小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03-1108,1118,共7页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的不同时期大鼠尾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Hippo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三组:未行尾椎纤维环穿刺的20例作为对照组(A组);40只大鼠进行尾椎纤维环穿刺,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术后4周(B...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诱导的不同时期大鼠尾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Hippo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共60只,随机分为三组:未行尾椎纤维环穿刺的20例作为对照组(A组);40只大鼠进行尾椎纤维环穿刺,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术后4周(B组,20只)和术后3个月(C组,20只)为实验组,术后4周和3个月行尾椎X线、MRI和病理学HE染色观察,评估上述三组椎间盘退变状况;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内Hippo信号通路下游因子Yes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YAP)、磷酸化Yes相关蛋白(phosphorylat Yes-associated protein,p-YAP)和富半胱氨酸蛋白61 (cysteine-rich angiogenic inducer 61,CYR61)表达情况,分析早期和后期椎间盘退变Hippo信号通路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B和C两组椎间盘纤维环穿刺术后椎间盘高度明显丢失(P<0.05),MRI T2像灰度值增加(P<0.05),表明椎间盘已经发生退变。且与A组(2.44±0.17)相比,B、C两组椎间盘退变病理学分级评分(4.33±0.23、4.22±0.22)显著增加(P<0.05);p-YAP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检测显示B组表达相对减少,在A组中表达稍高,B和C组间p-YAP的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0.33±0.02 vs 0.99±0.11,P<0.05),而B组和A组(0.56±0.05)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YAP在B组表达明显增高,而在C组表达明显减少,与B组相比YAP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与YAP表达不一致的是下游靶基因CYR61在B组中呈低表达,且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ppo信号通路参与不同时期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在维持椎间盘内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PO Yes相关蛋白 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