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展开更多
创伤性颈脊髓中央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syndrome,TCCS)是一种常见的颈脊髓损伤,约占成人脊髓损伤的9%和儿童脊髓损伤的6.6%[1]。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伤机制和年龄[2],表现为上肢损伤重于下肢[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上...创伤性颈脊髓中央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syndrome,TCCS)是一种常见的颈脊髓损伤,约占成人脊髓损伤的9%和儿童脊髓损伤的6.6%[1]。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受伤机制和年龄[2],表现为上肢损伤重于下肢[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小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10 分以上][3、4],膀胱功能障碍,常伴有尿潴留及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感觉丧失。由于TCCS 临床表现的独特性,其损伤机制和病理生理机制存在许多假说,目前手术治疗TCCS 患者比例逐渐增加[5],然而关于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方式及预后因素仍存在许多争议。笔者就TCCS 的损伤机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治疗的研究现状总结如下。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305例在东南大学附属...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305例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接受TLIF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67.6±9.3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否≥25kg/m^(2))、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lc)、术前及术后平均空腹血糖(mean fasting blood glucose,MFBG)、术前降糖方案(①口服降糖药;②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用药:口服降糖药+皮下注射胰岛素;④饮食疗法)。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是否≥2个)、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血糖变异性(glycemic variability,GV)监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空腹血糖最大变异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diferences,MODD)。根据SSI诊断标准确定术后SSI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糖变异性指标,即SDBG、CV、LAGE、MODD等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探讨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参数和患者TLIF术后SS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305例患者中发生SSI者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术前及术后的MFBG、SDBG、CV、LAGE、MODD、术前降糖方案、手术节段、术后引流时间、切口长度等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HbA1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40、0.813、0.851、0.680,cut-off值分别是0.89mmol/L、13.69%、2.25mmol/L、0.92mmol/L。术后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672、0.693、0.698,cut-off值分别是1.72mmol/L、16.09%、3.95mmol/L、1.59mmol/L。岭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FBG、SDBG、CV、LAGE、MODD及术后SDBG、CV、LAGE、MODD大以及术后引流时间长、多手术节段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TLIF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术后平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TLIF术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减小血糖变异性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SSI发生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文摘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305例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接受TLIF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67.6±9.3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否≥25kg/m^(2))、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lc)、术前及术后平均空腹血糖(mean fasting blood glucose,MFBG)、术前降糖方案(①口服降糖药;②皮下注射胰岛素;联合用药:口服降糖药+皮下注射胰岛素;④饮食疗法)。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是否≥2个)、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血糖变异性(glycemic variability,GV)监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空腹血糖最大变异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diferences,MODD)。根据SSI诊断标准确定术后SSI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糖变异性指标,即SDBG、CV、LAGE、MODD等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探讨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参数和患者TLIF术后SS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305例患者中发生SSI者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术前及术后的MFBG、SDBG、CV、LAGE、MODD、术前降糖方案、手术节段、术后引流时间、切口长度等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HbA1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40、0.813、0.851、0.680,cut-off值分别是0.89mmol/L、13.69%、2.25mmol/L、0.92mmol/L。术后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672、0.693、0.698,cut-off值分别是1.72mmol/L、16.09%、3.95mmol/L、1.59mmol/L。岭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FBG、SDBG、CV、LAGE、MODD及术后SDBG、CV、LAGE、MODD大以及术后引流时间长、多手术节段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TLIF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术后平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TLIF术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减小血糖变异性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SSI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