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击抑郁,我们在一起——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医学峰会报道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春雪 孙新宇 +3 位作者 潘小平 张志珺 于欣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9期634-637,共4页
  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医学峰会(Chinese Neuropsychiatry Summit,CNS)于2008年7月26日~27口在位于河北省廊坊市的天下第一城召开.约200名名来自全国36个城市的神经科和精神科的专家们参加了这一盛会(图1).……
关键词 抑郁 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治疗前后执行功能及其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9
2
作者 张玉梅 张志珺 +3 位作者 沙维伟 张晓斌 周宏辉 钱厚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13-617,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定77例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4周前后及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别评定77例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4周前后及74名正常对照组的执行功能和抑郁严重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BDN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治疗前WCST的总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增加,完成分类数减少,血清BDNF水平降低[(36.34±15.16)ng/mLvs(23.09±12.13)ng/mL],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4周治疗后两组间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组治疗后完成分类数增加、血清BDNF水平[(37.37±21.04)ng/mL]升高,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减少和HAMD总分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与相应HAMD总分值均呈负相关(r=-0.28,P=0.01;r=-0.28,P=0.01),而治疗前WCST5个指标及其治疗后变化值分别与相应血清BDNF水平、HAMD总分值及疗后变化值均无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执行功能受损和血清BDNF水平的下降,后者与抑郁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抗抑郁治疗后执行功能和抑郁症状均改善,血清BDNF水平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执行功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抑郁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尼替丁防治奥氮平所致体重增加及糖代谢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孙静 牟小冬 +4 位作者 李元 王筱兰 尚晓芳 朱荣鑫 张志珺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防治奥氮平所致体重增加的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奥氮平单药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合并雷尼替丁,对照组合并安慰剂,疗程10周;于治疗前及... 目的探讨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防治奥氮平所致体重增加的效果及对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奥氮平单药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合并雷尼替丁,对照组合并安慰剂,疗程10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10周测定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等体重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测定空腹血糖,并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治疗10周后BMI、腰围、腰臀比及体重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治疗6~8周及8~10周期间体重变化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血糖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尚在正常范围;2组间PANSS减分率、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结果提示,雷尼替丁可早期预防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所致的体重增加,且不影响抗精神病治疗的疗效及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雷尼替丁 体重增加 血糖 精神分裂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氮平和经典抗精神病药的长期治疗对患者体重、糖代谢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从杰 张志珺 +4 位作者 孙静 张向荣 张晓斌 牟晓冬 张太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氯氮平和经典类抗精神病药(AP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调查使用APS≥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71例,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检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空腹血清游离脂肪...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氯氮平和经典类抗精神病药(AP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血糖和血脂等代谢指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共调查使用APS≥5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71例,分别测量其身高和体重,检测空腹和餐后2h血糖、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按药物使用情况将患者分为氯氮平组、经典APS单一治疗组(经典组)或联合用药组进行比较。结果①联合用药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和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均显著高于经典组(P<0·05);血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均显著高于经典组和氯氮平组(P<0·05)。②氯氮平组和联合用药组糖耐量降低和2型糖尿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经典组(P<0·05)。③患者体质量指数与其空腹血糖、血清瘦素、血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以及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P均小于0·05);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血胰岛素水平也呈正相关(P=0·008)。④多元逐步线型回归分析表明,进入影响空腹血糖水平方程的因素分别为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胰岛素、胆固醇和体质量指数(P<0·05)。结论单用氯氮平及其与经典抗精神病药联用,均易导致患者肥胖,且易导致患者血糖、血脂、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并与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降低发生相关,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 体重 糖代谢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孤独症核心家系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焦公凯 王伟勇 +6 位作者 张志珺 王民洁 林节 邹冰 王晨阳 柯晓燕 陈一心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2-383,共2页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5-HTTLPR)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ER),测定了82个儿童孤独症核心家系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 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等位基因传递无统计学...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5-HTTLPR)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ER),测定了82个儿童孤独症核心家系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结果 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显示等位基因传递无统计学意义(X2=0.014,P>0.05)。结论 5-HTTLPR与儿童孤独症没有关联,5一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可能在儿童孤独症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 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 多态性 传递不平衡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源性肥胖的核心家系关联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牟晓冬 张志珺 +2 位作者 张向荣 史家波 孙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是否与首次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agents,APS)治疗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患者急性期体质量增加相关。方法:APS(利培酮或氯丙嗪)单药治疗10周,治疗前后测量体质量并...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是否与首次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 agents,APS)治疗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患者急性期体质量增加相关。方法:APS(利培酮或氯丙嗪)单药治疗10周,治疗前后测量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采用PCR-RFLP技术分析84例首次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包含完整核心家系70个)瘦素基因-2548 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APS治疗所致体质量增加与瘦素-2548G/A多态性的关联分析及核心家系关联分析,采用传递不平衡检验(TDT)和数量性状传递不平衡检验(QTDT)。结果:治疗后患者体质量增加是基础体质量的(8.00±6.13)%。体质量增加≥7%和<7%患者组间瘦素基因-2548G/A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P=0.045)。核心家系分析采用TDT发现,在体质量增加≥7%组患者组存在传递不平衡,等位基因A更多的由杂合子父母传递给体质量增加≥7%的患者。结论:瘦素基因启动子区-2548G/A功能多态性与APS急性期治疗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相关,-2548A等位基因可能是APS治疗所致肥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功能基因多态性 体质量增加 抗精神病药物 核心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84
7
作者 门雪娇 陈玮琪 +29 位作者 许玉园 朱以诚 胡文立 程忻 柏峰 王丽华 毛玲 曲辉 吕佩源 刘军 孙中武 孙莉 李玉生 吴中亮 吴丹红 吴波 谷文萍 范玉华 周国钰 倪俊 高峰 黄仕雄 曹勇军 彭丹涛 谢春明 蔡志友 徐运 王伊龙 陆正齐 中国卒中学会脑小血管病分会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最早由Caplan[1]于1989年提出,Caplan认为BAD是一个“被忽视的、疏于研究且未被应用的概念”。常见的穿支动脉包括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ies,LSA)、脑桥旁正中动脉(paramedian pontine arteries,P PA)、丘脑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s动脉和丘脑穿通动脉等。BAD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10%~15%,临床上多表现为以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progressive motor deficiency,PDM)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多发生在发病48~72 h,临床预后差[2-3]。传统影像学很难发现BAD的血管病变,导致临床上早期诊断困难。基于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是发生在LSA和PPA部位的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缺血性卒中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