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虑症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联的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
作者 朱文娟 徐瑞宁 +2 位作者 杨颖 智宏 王莉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2,227,共7页
目的采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焦虑症和冠心病、房颤、心力衰竭、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联及方向。方法研究数据均来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集,纳入丹麦灵北基金会综合精神病学研究iPSYCH队列提供的焦虑症... 目的采用双向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方法研究焦虑症和冠心病、房颤、心力衰竭、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因果关联及方向。方法研究数据均来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汇总数据集,纳入丹麦灵北基金会综合精神病学研究iPSYCH队列提供的焦虑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以及其他5个心血管疾病相关数据库。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汇总关联效应指标,MR-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法、加权模式和简单模式四种方法补充验证,同时进行异质性、水平多效性和逐个剔除检验等敏感性分析。结果逆方差加权法和MR-Egger回归方法分析结果均提示焦虑症会增加冠心病发病风险(IVW:OR=1.0001,95%CI=1.0001~1.0025,P=0.040;MR-Egger:OR=1.0030,95%CI=1.0009~1.0058,P=0.013),且尚未发现存在反向因果关联。本研究的工具变量不存在水平多效性与异质性。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较稳健。结论焦虑症和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存在因果关联,但尚未发现与房颤、心力衰竭、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同时未见反向因果关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症 心血管疾病 孟德尔随机化 因果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血浆组织激肽释放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傅聪 姚玉宇 +12 位作者 马根山 冯毅 汤成春 陈忠 戴启明 童嘉毅 丁建东 罗丹 朱建 李拥军 鞠成伟 陆静 章晓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确定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110例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单... 目的:确定冠心病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组织激肽释放酶(tissue kallikrein,TK)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将110例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分为4组:单支狭窄50%~69%组(组1,n=32)、单支狭窄70%~99%和(或)多支病变(每支狭窄50%~99%)组(组2,n=29)、单支或(和)多支完全闭塞组(组3,n=25)、正常无狭窄组(对照组,n=24)。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和TK的水平。结果:组1:TK水平为(1 900±461)pg/ml,VEGF为(54.29±23.22)pg/ml;组2:TK水平为(2 203±268)pg/ml,VEGF为(63.00±26.72)pg/ml;组3:TK水平为(4 823±1005)pg/ml,VEGF为(71.27±17.86)pg/ml;对照组:TK水平为(781±63)pg/ml,VEGF为(54.75±23.22)pg/ml。使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浆中VEGF水平与狭窄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TK水平与狭窄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且与高血压(P=0.946)、糖尿病(P=0.288)、吸烟(P=0.933)等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TK水平在1 725 pg/ml阈值处具有诊断冠状动脉完全梗塞最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中VEGF和TK等促血管新生因子均高表达,TK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独立相关,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激肽释放酶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联合外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协同增强心肌血管生成效应 被引量:5
3
作者 王碧蕾 夏宝妹 +1 位作者 金虹 王锦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6-475,共10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有氧运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方法:细胞实验中,利用平行板流动小室建立12 dyn/cm2的层流剪切力(laminar shear stress,...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有氧运动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生成、改善心功能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方法:细胞实验中,利用平行板流动小室建立12 dyn/cm2的层流剪切力(laminar shear stress,LSS)以模拟运动对血管壁的生理效应。Western blot分别检测非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循环流体加人重组BDNF蛋白(50 ng/mL)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水平,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动物实验中,60只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C)、心肌梗死+BDNF组(MICB)、心肌梗死+运动组(MIE)、心肌梗死+运动+BDNF组(MIEB);造模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进行心彩超检查,随后开始为期4周的有氧运动训练,MIEB组大鼠在运动前10 min尾静脉注射人重组BDNF蛋白(0.4μg/kg),MICB组仅注射等量BDNF;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血管密度。结果: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中BDNF蛋白表达增加,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磷酸化程度持续增强,循环流体中BDNF水平随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非循环流体产生的LSS可诱发HUVEC上BDNF蛋白表达增加,但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均处于未激活状态。增加循环流体中BDNF浓度可提高TrkB及其下游Akt通路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HUVEC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心肌梗死大鼠有氧运动结合尾静脉注射BDNF较单纯注射BDNF和单纯运动组大鼠心肌血管密度显著增高、心功能改善。结论:运动通过LSS以BDNF浓度依赖性模式诱发HUVEC上TrkB持续磷酸化并激活其下游Akt信号通路,提高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能力;外源性补充BDNF可协同有氧训练强化运动的促心肌血管生成效应,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B 层流剪切力 血管生成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n14-PI3K-Akt介导TWEAK促人脐血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盛祖龙 鞠成伟 +6 位作者 鄢高亮 陈中璞 潘啸东 何砚如 瞿洋洋 姚玉宇 马根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1-576,共6页
目的:探讨Fn14-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对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huma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 EPCs)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的影... 目的:探讨Fn14-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对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huma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h EPCs)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鉴定h EPCs,以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4 siRNA(Fn14 siRNA)及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LY)作干预处理。细胞分为对照组、TWEAK干预组、TWEAK+Fn14 siRNA阻断组和TWEAK+LY阻断组。分别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小管形成试验评价细胞血管生成能力,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p-Akt和T-Akt的表达。结果:h EPCs体外培养实验表明,TWEAK可明显促进h EPCs的增殖和迁移,并能提升h EPCs的血管形成能力,但在TEWAK+Fn14 siRNA及TWEAK+LY组中h EPCs的增殖、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显著降低。且TWEAK组p-Akt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TWEAK+Fn14siRNA组、TWEAK+LY组p-Akt表达较TWEAK组显著降低。结论:TWEAK具有调控h EPCs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其促血管新生的作用可能受到Fn14-PI3K-Akt信号通路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样弱凋亡因子 内皮祖细胞 血管新生 迁移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治疗三尖瓣反流的现状和挑战 被引量:1
5
作者 徐荣丰 丁建东 马根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既往常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对三尖瓣疾病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开发了多种经导管介入技术治疗三尖瓣反流,其中尤以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治疗三尖瓣反流(tricus... 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脏瓣膜疾病,既往常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对三尖瓣疾病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已开发了多种经导管介入技术治疗三尖瓣反流,其中尤以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治疗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T-TEER)应用最多、证据相对充分、器械进展较快。其相关器械包括Mitra Clip/TriC lip系统、PASCAL/PASCAl Ace系统以及Dragonfly/Dragonfly-T系统等。尽管如此,由于三尖瓣特殊的解剖特点以及TR特殊的病理机制,T-TEER仍面临挑战。本文就T-TEER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以及面对的挑战作一综述,以期为T-TEER的应用推广及技术突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缘对缘 三尖瓣反流 三尖瓣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在体OCT影像的冠脉斑块破裂风险的形态和力学评估
6
作者 王梁 章晓国 +3 位作者 朱燕文 吕蕊 郭小亚 Dalin Tang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9-60,共2页
目的仅根据冠状动脉斑块形态难以有效识别具有破裂倾向并导致临床重大不良事件的易损斑块。斑块生物力学与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如何利用这些力学信息对斑块破裂程度进行评估仍是一项重大挑战。方法获取了40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斑块在体光... 目的仅根据冠状动脉斑块形态难以有效识别具有破裂倾向并导致临床重大不良事件的易损斑块。斑块生物力学与斑块破裂密切相关。如何利用这些力学信息对斑块破裂程度进行评估仍是一项重大挑战。方法获取了40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斑块在体光学相干断层影像,并根据其斑块形态特征将斑块分为3组:20个稳定斑块、10个易损斑块和10个破裂斑块。对每个斑块进行有限元力学仿真,并提取斑块纤维帽和肩部区域的斑块应力峰值进行后续分析。基于斑块应力峰值提出斑块破裂风险的力学评估方案,从生物力学角度对3组斑块进行分组,并与形态学分组结果进行对比,计算两种分组的一致性。结果破裂和易损斑块的斑块应力峰值显著高于稳定斑块(P<0.0001和P=0.0007),而破裂和易损斑块之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P=0.8538)。以150 k Pa和230 k Pa为斑块应力阈值建立了力学评估方案从而对斑块进行分组,对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破裂斑块的分组结果与形态学分组结果重合率分别为17/20、5/10和7/10。结论该斑块力学评估方案与形态学分组的高度一致性证明了其能有效评估冠脉斑块破裂风险的能力。特别对于稳定斑块,两种分组结果的高度一致表明结合斑块力学和形态可以可靠地识别仅具有稳定斑块的患者,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冠心病患者 稳定斑块 生物力学 冠脉斑块 斑块破裂 纤维帽 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杨天 王莉娜 +4 位作者 智宏 马根山 郭志浩 王蓓 陆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18-1223,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 :1 9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个体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 277例,分为冠心病无糖尿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同时确诊非冠心病个体64...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差异。方法 :1 92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个体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 277例,分为冠心病无糖尿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同时确诊非冠心病个体64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和临床资料。结果:3组总体比较,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脂蛋白a、高血压、本次入院发病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吸烟、每天吸烟量、饮酒及工作活动强度和平时锻炼频率在3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无糖尿病组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相比,BMI、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和每天吸烟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男性、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可增加单纯冠心病发病风险,同时年龄>60岁、BMI≥24、高水平总胆固醇和吸烟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与单纯冠心病组相比,女性、BMI≥24、高水平甘油三酯可增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风险。结论:女性、BMI≥24、血脂水平异常和冠脉多支病变等因素可增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应开展针对性的人群预防,加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对提高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红花酸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余卫平 钱之玉 +1 位作者 绪广林 沈成兴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2-455,共4页
目的 :探讨西红花酸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效应。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 (H2 O2 )诱导法制备大鼠培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 ,通过观察培养心肌细胞的形态 ,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细胞内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 目的 :探讨西红花酸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的效应。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 (H2 O2 )诱导法制备大鼠培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 ,通过观察培养心肌细胞的形态 ,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细胞内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培养细胞台盼蓝摄取率 ,反映西红花酸对该模型的影响。结果 :在本实验使用浓度范围内 ,H2 O2 损伤培养心肌细胞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大 ;西红花酸则能减少该氧化应激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降低培养液中LDH活性和胞内MDA含量、增加胞内SOD活性及减少细胞死亡数量。结论 :西红花酸对H2 O2 造成的培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性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酸 心肌细胞 氧化应激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支持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和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徐翠荣 谢樱姿 +6 位作者 陈泳 汤卫红 李秀云 卞红 张东芳 曹小彤 王静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41,共5页
目的探究同伴支持对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方便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社区的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社区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究同伴支持对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抑郁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方便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某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社区的1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社区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实施同伴支持。在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自身前后比较,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6分钟步行试验较干预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同伴支持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缓解心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同伴支持 焦虑 抑郁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红花酸对H_2O_2诱发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蛋白caspase-3、Bcl-2表达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余卫平 绪广林 +1 位作者 沈成兴 钱之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西红花酸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培养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蛋白caspase-3、Bcl-2表达改变的作用。方法:通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碘化丙啶(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相结合检测培养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相结合... 目的:探讨西红花酸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培养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蛋白caspase-3、Bcl-2表达改变的作用。方法:通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碘化丙啶(PI)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相结合检测培养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相结合检测细胞中caspase-3、Bcl-2蛋白。结果:在本实验使用浓度范围内,各浓度H2O2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10-4mol·L-1H2O2可使培养心肌细胞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caspase-3表达明显增多;各剂量西红花酸组细胞形态学改变减少、凋亡率明显低于1×10-4mol·L-1H2O2组,细胞中Bcl-2蛋白减少幅度与caspase-3增加幅度均减小,且较高浓度(5×10-5mol·L-1)西红花酸组比较低浓度(5×10-7mol·L-1)西红花酸组作用也更明显(P<0.05)。结论:西红花酸能够减轻H2O2对培养心肌细胞的损伤性凋亡作用,可能与稳定细胞内凋亡相关调控蛋白caspase-3、Bcl-2的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红花酸 过氧化氢 心肌 细胞凋亡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蛋白质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与晚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变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莉娜 智宏 +6 位作者 钱莎莎 张佳菊 孟醒 王炎炎 张钰 朱一 王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4-519,共6页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CAD)和晚发CAD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5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AD的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和晚发冠心病组,另外CAG检查确定非冠心病个...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CAD)和晚发CAD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5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CAD的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冠心病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和晚发冠心病组,另外CAG检查确定非冠心病个体11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比较3组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3组总体比较,性别、年龄、吸烟、父亲冠心病史、母亲高血压史、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清肌酐水平在3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与晚发CAD相比,父亲冠心病史、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CAD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晚发CAD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早发CAD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且冠脉狭窄程度重度者(>90%)者少于晚发CAD。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可增加早发和晚发CAD的风险,女性和母亲高血压史可减少晚发CAD的风险。结论: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阳性(父亲冠心病史)、血脂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等可能是早发CAD的危险因素。早发CAD病变程度轻于晚发CAD,但预后差。应开展针对性的人群预防,加强早发CAD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同时加强对女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危险因素 血脂代谢 冠脉病变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左室收缩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龙 童嘉毅 +4 位作者 金辉 金虹 魏芹 李拥军 马根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0-264,共5页
目的:对随访期2年或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探讨骨髓干细胞(BM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远期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生物医学磁盘数... 目的:对随访期2年或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探讨骨髓干细胞(BM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远期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数据库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生物医学磁盘数据库;时间为从建库到2012年7月。用统一表格提取资料,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6篇临床试验合计551名患者纳入本Meta分析。与对照组相比,BMC移植使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5.09%,95%CI:2.67%~7.52%,P〈0.001)。亚组分析显示,基线LVEF低于42%的患者从BMC治疗中获益明显,LVEF显著改善,而基线LVEF高于42%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结论:BMC移植能够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LVEF,改善左室收缩功能,该效应至少能保持2年以上。该效应还需要未来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射血分数 骨髓干细胞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激肽预适应人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裸鼠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1
13
作者 盛祖龙 姚玉宇 +2 位作者 黎叶飞 黄杰 马根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72-1079,共8页
目的:研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经缓激肽(bradykinin,BK)预适应后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治疗作用。方法 :细胞分为未经BK预适应人EPCs组(EPCs组)、BK预适应EPCs组(BK PC组)... 目的:研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经缓激肽(bradykinin,BK)预适应后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治疗作用。方法 :细胞分为未经BK预适应人EPCs组(EPCs组)、BK预适应EPCs组(BK PC组)、BK预适应EPCs+艾替班特(HOE140)组(BK PC/HOE组),双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增殖情况,予缺氧诱导后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及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各组凋亡情况,同时收集上清液予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体内实验建立裸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羰花青荧光染料Di D标记的人EPCs通过心肌局部注射进行细胞移植到实验组,安慰剂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为假手术组、MI+生理盐水组(安慰剂组)、MI+单纯干细胞治疗组(EPCs组)、MI+BK预适应EPCs治疗组(BK PC组)及MI+BK预适应EPCs+HOE140治疗组(BK PC/HOE组)。细胞移植后10 d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移植后10 d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行相关检查。结果:1与EPCs组相比,BK预适应可促进人EPCs增殖;缺氧诱导凋亡后,BK PC组凋亡率低于EPCs组(P<0.01),且均可被HOE140阻断(P<0.01)。同时BK PC组上清液中VEGF的分泌高于EPCs组(P<0.01),同样可被HOE140所阻断;2细胞移植10 d后BK PC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0.01)及EPCs组(P<0.01),且可被HOE140阻断(P<0.01)。与安慰剂组及EPCs组相比,BK PC组梗死周边区移植细胞存活明显增多,而细胞凋亡显著减少;同样可被HOE140所阻断。结论:BK预适应人EPCs后可显著改善裸小鼠AMI后的心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人EPCs移植治疗。其治疗效应是通过促进移植细胞存活及抗移植细胞及宿主心肌细胞凋亡等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缓激肽 预适应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立过程中电风暴的不同处理方法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拥军 汤涌 +5 位作者 陈龙 潘啸东 陈中璞 汤成春 章晓国 马根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73-1178,共6页
目的:比较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建立过程中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VES)的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小型猪32只,分为4组:A组(未干预组)7只... 目的:比较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建立过程中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心室电风暴(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VES)的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小型猪32只,分为4组:A组(未干预组)7只、B组(胺碘酮干预组)8只、C组(美托洛尔干预组)8只、D组(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干预组)9只。各组均在氯胺酮及戊巴比妥钠全麻下采用球囊封堵法封堵前降支中远段,缺血预适应3~4次、持续封堵60 min、再灌注30 min建立AMI模型。结果:4组中3只意外死亡,缺血预适应期、持续封堵期、再灌注期4组动物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B、C、D 3组与A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动物VES比较,B、C 2组与A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D组与A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05);4组死亡情况比较,各组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缺血预适应期与再灌注期易于发生心律失常、VES及死亡,但不同时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AMI模型建立过程易于发生VES导致实验动物死亡;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可有效抑制猪AMI模型建立中电风暴的发生,提高建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 电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病变的介入性超声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童嘉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2期153-156,共4页
 血栓病变的彻底治疗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体内外的研究发现,低频高能超声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消融血栓病变,并且有相当的安全性。超声介入消融血栓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声学空化效应。作为一种附助或替代的血栓消融方法超声介入治疗有着...  血栓病变的彻底治疗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体内外的研究发现,低频高能超声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消融血栓病变,并且有相当的安全性。超声介入消融血栓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声学空化效应。作为一种附助或替代的血栓消融方法超声介入治疗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超声导管传递能量到病变处的能力以及导管的可操作性仍然是技术上主要的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病变 介入性超声 治疗进展 超声介入治疗 研究发现 空化效应 作用机制 消融方法 可操作性 超声导管 体内外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汤卫红 杨晓慧 +4 位作者 史秋寅 马向南 欧健昀 丁建东 马根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 探索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K-ClipTM)进行三尖瓣环成形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2021年7至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K-ClipTM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3例,通过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改善心力衰竭症状,... 目的 探索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K-ClipTM)进行三尖瓣环成形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 2021年7至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K-ClipTM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3例,通过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重视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及制定并落实应急预案;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和病情观察;术后强调体位、细化饮食管理,倾听患者主诉,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好并发症风险管理,实施早期康复护理,重视出院指导。结果 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提高,TR程度减轻,B型利钠肽质量浓度下降,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增加,KCCQ评分增高。结论 K-ClipTM治疗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 三尖瓣环成形术 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端肥大症性心肌病伴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一例
17
作者 朱孔博 智宏 +2 位作者 朱建 陈龙 叶行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88,共1页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2个月,加重伴胸痛一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心悸发作.感心律不齐,伴有胸闷,无胸痛.无黑朦、晕厥,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休息约1h左右症状逐渐缓解。2个月来反复...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心悸、胸闷2个月,加重伴胸痛一天”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突然出现心悸发作.感心律不齐,伴有胸闷,无胸痛.无黑朦、晕厥,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休息约1h左右症状逐渐缓解。2个月来反复出现心悸、胸闷发作.症状同前,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每月发作4~5次。一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心悸、胸闷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 肢端肥大症性 心肌病 临床资料 心律不齐 心悸 胸闷 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浆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畅 姚玉宇 +7 位作者 马根山 傅聪 李冰 瞿洋洋 孙国鑫 李爽 杨群 阿衣其来克·木合达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 :分析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listatin,KS)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水平的差异以及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揭示血浆K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1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数据及... 目的 :分析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listatin,KS)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水平的差异以及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揭示血浆KS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1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数据及造影结果。(1)根据冠脉病变分支结果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应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KS含量;(2)根据Gensini评分评估其冠脉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4组:A组(0分)、B组(〉0~≤20分)、C组(〉20~≤40分)、D组(〉40~艽160分),两两比较各组间患者血中KS含量的差异,并探究KS水平与Gensini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1)根据冠脉病变分支结果分的4组中,血浆KS量分别为:对照组(95.35±32.00)μg/m L、单支病变组(78.19±25.27)μg/m L、双支病变组(66.19±25.93)μg/m L、三支病变组(51.84±23.26)μg/m L,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KS水平与冠脉病变支数呈负相关;(2)根据Gensini评分分的A、B、C、D 4组中,KS含量分别为(101.66±36.50)μg/m L、(77.73±25.13)μg/m L、(61.58±23.06)μg/m L、(53.80±23.92)μg/m L,KS含量在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KS含量与Gensini评分存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r=-0.371,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KS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且KS含量与Gensini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提示KS可能作为一个潜在的血管保护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LLISTATIN 冠状动脉 粥样硬化 GENSIN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支架与钴铬合金依维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庞思 潘道蓉 +4 位作者 朱灏 吴文 蔡金赞 冒晨昱 张瑶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Ab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钴铬合金依维莫司洗脱支架(cobalt chromium—everolimus eluting stent,CoCr—EES)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和... 目的:系统评价Absorb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对比钴铬合金依维莫司洗脱支架(cobalt chromium—everolimus eluting stent,CoCr—EES)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8—01至2015—10,同时查阅会议摘要和相关网站,收集已公布随访数据的有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项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3389例患者(AbsorbBVS组2164例,CoCr—EES组1225例)。在平均1.1年的随访时间内,Absorb BVS组与CoCr—EES组患者在临床终点靶病变失败[比值比(OR)=1.29,95%可信区间(CI):0.95~1.74,P=0.10]、全因死亡(OR=1.31,95%CI:0.60~2.87,P=0.50)、心原性死亡(OR=1.38,95%CI:0.45~4.24,P=0.57)、心肌梗死(OR=1.30,95%CI:0.93~1.80,P=0.12)、确定的或极有可能的支架内血栓(OR=2.08,95%CI:0.95~4.54,P=0.07)、再次血运重建(OR=I.03,95%CI:0.80~1.33,P=0.81)、靶病变血运重建(OR=1.06,95%CI:0.67~1.66,P=0.81)和患者相关的复合终点(OR=0.95,95%CI:0.66~1.35,P=0.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绞痛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中、低危冠心病患者中,Absorb BVS与CoCr—EES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bsorb BVS应用于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仍有待更长的随访时间、更多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陆政日 马根山 陈立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3-1110,共8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AC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临床症...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老年AC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心肌坏死标志物及心电图进行确诊。根据入院后即时(4 h内)NLR,将最终纳入研究的500例老年ACS患者按NLR三分位数分为3组:NLR≤3.337组(n=169),NLR 3.338~6.166组(n=167),NLR≥6.167组(n=164)。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全因死亡,次要结果为住院期间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住院时间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NLR≤3.337组、NLR 3.338~6.166组和NLR≥6.167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8(6,11)、9(7,11)、10(8,11)d,住院期间LVEF<50%发生率分别为8.9%(15/169)、14.4%(24/167)、18.3%(30/164),LVEF分别为(57.78±12.15)%、(54.71±11.73)%、(53.56±13.38)%,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00例患者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为21.6%(108/500),出院后随访6个月共死亡6例,3组患者之间全因死亡率、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未发现NLR与全因死亡、MACCE、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存在关联(P均>0.05);与NLR≤3.337组比较,NLR 3.338~6.166组[风险比(HR)=2.567,95%置信区间(CI)1.558~4.229,P<0.001]和NLR≥6.167组[HR=1.979,95%CI 1.629~3.524,P=0.019]住院期间发生LVEF<50%的风险增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LR评估住院期间LVEF<50%的曲线下面积为0.652(95%CI 0.603~0.700,P<0.001),最佳截断值为3.84,此时灵敏度为68.3%,特异度为65.3%。将NLR作为三分类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较高的NLR水平是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81,P<0.001)。结论NLR是老年AC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LVEF<50%和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而与全因死亡、MACCE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老年人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主要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