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内效贴技术在腰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范友强 许如炜 +2 位作者 黄朝霞 刘晨晨 马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3-508,共6页
目前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腰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但其机制和贴扎策略尚未完全明确,且针对不同腰痛的致病因素、诊断评估、作用机制和治疗进展的认识存在差异。本文总结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KT技术在常见腰痛康... 目前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腰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但其机制和贴扎策略尚未完全明确,且针对不同腰痛的致病因素、诊断评估、作用机制和治疗进展的认识存在差异。本文总结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KT技术在常见腰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KT技术的有效性、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为各类腰痛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内效贴 腰痛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院校开设康复医学必修课的重要性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蓓蓓 秦鸿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51-752,共2页
关键词 医学院校 康复医学 课程设置 康复医学人才 医学本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手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何逸康 宋爱国 +3 位作者 赖健伟 柳波 卞忠凯 黄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16-162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24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收住入院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试验组(n=12)。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 目的:探讨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3月,24例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收住入院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试验组(n=12)。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的训练。常规手功能作业治疗30min/次,2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镜像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训练30min/次,1次/天,5天/周,共训练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ore,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i EMG)和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4周后,试验组在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患侧腕伸肌、指伸肌iEMG和RMS方面均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镜像疗法的手部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具有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手功能康复 镜像疗法 外骨骼机器人 表面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电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蔡倩 徐亮 +2 位作者 杨玺 刘进 马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1-526,共6页
目的观察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阴极tDC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中、重度瘫痪患者的疗效。方法2022年1月至9月,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脑卒中患者69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3)、阳极组(n=23)和阴极组(n=23)。3组均接受常规药... 目的观察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阴极tDC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中、重度瘫痪患者的疗效。方法2022年1月至9月,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脑卒中患者69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3)、阳极组(n=23)和阴极组(n=23)。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阳极组增加患侧大脑半球M1区阳极tDCS治疗,阴极组增加健侧大脑半球M1区阴极tDCS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间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F<1.165,P>0.05)。治疗后,3组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412,P<0.001),阳极组和阴极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阳极组与阴极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极tDCS和阴极tDCS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中、重度瘫痪患者患侧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功能康复结合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 被引量:24
5
作者 许如炜 范友强 +5 位作者 吴迪 蒋鹏 徐琳 徐亮 马明 姜亚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探讨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72例年龄> 60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本体组(n=24)、前庭组(n=24)和综合组(n=24)。所有患... 目的探讨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72例年龄> 60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本体组(n=24)、前庭组(n=24)和综合组(n=24)。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本体组行本体觉训练,前庭组行前庭功能训练,综合组同时进行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ARS)、眩晕残障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Tetrax平衡仪测量稳定性指数(ST)。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DARS、DHI、BBS评分,Vm和S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57.825, P <0.001),综合组DHI、BBS评分和ST优于本体组和前庭组(P <0.05),前庭组和综合组Vm和DARS评分优于本体组(P <0.05)。结论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结合本体觉训练可以进一步减轻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前庭 本体觉 平衡 老年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筋膜手法的作用机制及在非特异性腰痛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6
作者 葛欢 张鹏 +4 位作者 孙武东 曲艺 商小锐 郭建业 马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7-240,共4页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的一个极其普遍的疾病。流行病学表明,腰痛的人群患病率为84%[1],致残率为12%[2]。腰痛是当今康复领域的热点,然而大多数病例缺乏潜在的病理学和解剖学诊断,被归类为非特异性腰痛(non...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的一个极其普遍的疾病。流行病学表明,腰痛的人群患病率为84%[1],致残率为12%[2]。腰痛是当今康复领域的热点,然而大多数病例缺乏潜在的病理学和解剖学诊断,被归类为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对于非特异性腰痛的康复目前以运动疗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腰痛 运动疗法 人群患病率 康复领域 流行病学 病理学 解剖学 筋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7
作者 封盼盼 孙武东 +2 位作者 曲艺 宋鹏飞 马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5-1073,共9页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干预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后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治疗参数进... 腹直肌分离是产后女性常见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康复治疗是腹直肌分离的主要干预方式。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运动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明确。后续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直肌分离 产后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气肌训练在机械通气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正永 马明 +2 位作者 邓扬桥 徐静媛 李晓青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52-1458,共7页
机械通气是重症领域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它通过全部或部分补偿呼吸做功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但是当原发病得到控制后,仍有高达25%的机械通气患者会出现撤机困难[1]。因此,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气肌尤其是膈肌... 机械通气是重症领域重要的救治手段之一,它通过全部或部分补偿呼吸做功的方式为患者提供通气支持。但是当原发病得到控制后,仍有高达25%的机械通气患者会出现撤机困难[1]。因此,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机械通气患者的吸气肌尤其是膈肌虚弱问题。研究显示机械通气24h后,64%的患者会发生膈肌虚弱,撤机困难人群膈肌虚弱的发生率高达80%[2]。这种虚弱改变可延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3]。目前针对吸气肌虚弱最常用的物理干预方式是吸气肌训练,即对吸气肌施加负荷,以对抗吸气肌不活动的分解代谢作用,从而提高纤维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气肌 机械通气患者 撤机困难 机械通气时间 原发病 分解代谢 康复治疗 膈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促进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9
作者 袁润萍 汤从智 +1 位作者 江勇 王红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09-512,F0003,共5页
近年来,上肢康复机器人因具有高强度、可重复、任务导向性的优势和趣味性、患者依从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该文对上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康复作用和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卒中 上肢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肌肉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腕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若谷 唐广东 王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深层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联合作业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 目的探讨深层肌肉刺激(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联合作业疗法对脑梗死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腕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作业疗法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DMS联合作业疗法干预,均持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分级、Fugl-Meyer量表评分、腕关节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Fugl-Meyer量表上肢评分、腕关节ROM、MBI评分和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Fugl-Meyer量表上肢评分,腕关节的ROM、MBI评分和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DMS联合作业疗法能够显著促进脑梗死患者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康复效果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肌肉刺激 脑梗死 腕关节 作业疗法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赢 扈盛 +2 位作者 赵祥虎 孙韫頔 夏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2-609,共8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独应用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physiotherapeutic scoliosis specific exercises,PSSE)与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单独应用脊柱侧凸特定运动疗法(physiotherapeutic scoliosis specific exercises,PSSE)与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3年7月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Wan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应用PSSE疗法(PSSE疗法组)与其他保守治疗(对照组)作用于AI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通过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中所报道的Cobb角、躯干旋转角(angle of trunk rotation,ATR)、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等数据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Cobb角度数和治疗时长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包含16个RCT(有2篇文献中分别包含2项RCT),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研究为中高质量,共包括944例AI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SSE疗法组在降低脊柱侧凸患者Cobb角(MD=-1.64;95%CI:-2.78,-0.50;P<0.05)、ATR(MD=-1.45;95%CI:-2.58,-0.32;P<0.05)、提高SRS-22生活质量评分(MD=0.25;95%CI:0.17,0.33;P<0.05)方面更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SSE疗法组持续治疗时长≤6个月(MD=-2.88;95%CI:-3.85,-1.91;P<0.05)、纳入时Cobb角<25°(MD=-2.41;95%CI:-3.51,-1.30;P<0.05)组的治疗效果更好,Cobb角度数更小。在改善ATR方面,PSSE疗法组持续治疗时长≤6个月(MD=-2.63;95%CI:-3.30,-1.96;P<0.05)与对照组相比ATR度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保守治疗相比,PSSE疗法在改善AIS患者Cobb角、降低ATR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于Cobb角<25°的轻度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PSSE疗法持续治疗时长≤6个月对AIS患者Cobb角及ATR的改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物理治疗 运动干预 施罗斯疗法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8
12
作者 徐亮 马明 +4 位作者 赵祥虎 孙武东 骆丽 宋鹏飞 汤从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4-1317,共4页
目的:观察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CST)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影响。方法:将44例PF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膝周肌群力量训练和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稳... 目的:观察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CST)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影响。方法:将44例PFP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膝周肌群力量训练和超短波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每周3次,持续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评估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等速肌力测定膝关节屈、伸向心收缩峰力矩(PT)进行记录。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评估指标差异无明显的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而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组膝关节屈伸肌PT值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膝周力量训练以及超短波治疗基础上辅以CST,有助于减轻PFP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增强屈伸膝肌群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肌群 力量训练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动作观察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13
作者 陈文莉 夏扬 +5 位作者 杨玺 叶芊 季相通 陈巍 袁逖飞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同时对所观察物体进行复述。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6次/周。每周训练前后进行60张国际标准图片命名检查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失语商评定。结果:3周的训练对患者的国际标准图片命名、WAB失语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然而,手动作的观察与静态物体图片的观察相比,命名正确率和失语商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动作观察较静态图片观察训练更能改善该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该效应的机制以及此方法是否有助于其他类型失语症患者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症 手动作观察 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佩戴说话瓣膜对重症患者气切套管拔管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马明 胡正永 +7 位作者 杨玺 邓扬桥 徐亮 殷锦霞 刘进 史进军 孙武东 王红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佩戴说话瓣膜对重症患者气切套管拔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100例气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 目的:探讨佩戴说话瓣膜对重症患者气切套管拔管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早期康复治疗的100例气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机械通气、液体管理、营养支持、感染控制、器官功能监测和支持、运动疗法(体位管理、关节活动、肌力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在气切套管上佩戴说话瓣膜,首次佩戴时间10min,第二天逐渐延长佩戴时间,1周后上述指标稳定后,可在睡眠时间外长时佩戴。治疗前及治疗30d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咳嗽能力(semi-quantitative cough strength score,SCSS)、吞咽功能、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ening fraction,DTF)、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0d内,治疗组和对照组的SCSS评分从治疗前的2.0(1.0,2.0)和1.0(1.0,2.0)分别提升至5.0(4.0,5.0)和4.0(4.0,4.0),CPIS从治疗前的3.0(2.8,4.3)和3.0(3.0,3.0)分别降至1.0(1.0,1.0)和2.0(1.0,2.0),吞咽功能从治疗前的7.0(7.0,7.0)和7.0(7.0,7.0)分别提升至17.0(13.0,17.0)和13.0(12.0,17.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患者膈肌增厚分数(DTF)两组间没有差异(P=0.202),而其他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佩戴说话瓣膜可以缩短重症患者气切套管的拔除时间,可作为有效的干预手段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话瓣膜 气管切开术 拔管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15
作者 刘进 蔡倩 +2 位作者 徐亮 孙悦 杨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住院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镜像组(n=30)和联合组(n=30)。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上...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住院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镜像组(n=30)和联合组(n=30)。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上肢功能训练,镜像组增加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联合组在镜像组的基础上增加非受累侧M1区1 Hz r TMS。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983, P <0.05),联合组和镜像组优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优于镜像组(P <0.05)。结论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低频r TMS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复经颅磁刺激 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47
16
作者 杨玺 刘进 马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3组分别给予深层咽肌神经刺... 目的: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20例。3组分别给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价摄食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FOIS评分均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较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提高更明显(P=0.032);综合训练组比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组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组治疗后提高更明显(P=0.044,P=0.000)。结论:对于脑卒中后的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深层咽肌神经刺激优于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而结合深层咽肌神经刺激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综合治疗优于单独进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或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咽肌神经刺激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 被引量:31
17
作者 骆丽 孙武东 +4 位作者 赵祥虎 徐亮 蔡倩 肖琦 马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95-1199,共5页
目的观察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选取本院就诊的FAI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训练,即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本体感觉训... 目的观察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的影响。方法 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选取本院就诊的FAI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训练,即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髋周肌群力量评估、姿势稳定性评估、星偏移平衡测试(SEBT)评估及坎伯兰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外展及后伸肌群峰力矩明显提高(t>3.528,P<0.01);两组整体稳定指数、前后稳定指数、左右稳定指数均下降(t>2.360,P<0.05);SEBT 8个方向的平均距离均增大(t>2.254,P<0.05);CAIT得分均明显增高(t>3.268,P<0.01);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2.161,P<0.05)。结论在常规踝关节肌群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基础上辅以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FA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周肌群 力量训练 踝关节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强 刘颖 +2 位作者 何成奇 何逸康 汤从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0-902,共3页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可能对脊髓损伤患者临床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以入院康复治疗2个月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预后指标,进行回顾性和多因素分析。入选病例为35例地震...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影响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可能对脊髓损伤患者临床预后有影响的因素,以入院康复治疗2个月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为预后指标,进行回顾性和多因素分析。入选病例为35例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结果:经康复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MBI从治疗前的15.17提高到58.71。治疗后的ADL能力与年龄、康复介入时机、治疗前ADL评分不相关;与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呈正相关;与受压时间、并发症数呈负相关。结论:ASIA损伤等级、神经平面、受压时间、并发症数都是影响地震致脊髓损伤患者ADL能力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脊髓损伤 日常生活活动 并发症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运动诱导的心梗后大鼠心肌血管生成的介导作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碧蕾 金虹 +2 位作者 韩熙琼 夏扬 刘乃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8-764,共7页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运动诱发的心梗后心肌血管生成的介导作用。方法:12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选取12只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只开胸穿线不结扎;余下大鼠永久性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运动诱发的心梗后心肌血管生成的介导作用。方法:12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选取12只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只开胸穿线不结扎;余下大鼠永久性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随机分为心梗安静组(MIC)、心梗+运动组(MIE)、心梗+运动+BDNF特异性高亲和力受体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B,Trk B)阻滞剂K252a腹腔注射组(MIEK),每组12只。术后1周尾静脉采血、心彩超检查后进行为期8周的有氧运动训练,训练结束行心彩超检查后腹腔麻醉取材,ELISA检测血清BDNF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周围区BDNF表达及心肌血管密度,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心肌BDNF m RNA和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Trk B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运动促进梗死周围区BDNF m RNA(P<0.01)和蛋白(P<0.01)表达,同时诱导Trk B磷酸化(P<0.01),用K252a阻断BDNF受体可抑制Trk B激活(P<0.01),同时逆转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P<0.01)和心功能改善(P<0.05);大鼠血清BDNF水平与心肌血管密度(r=0.501,P=0.007)、心脏EF值(r=0.611,P=0.002)呈正相关,血清BDNF运动前后变化幅度与其EF值变化呈正相关(r=0.498,P=0.015)。结论:BDNF在心梗后运动诱发的心肌血管生成效应中发挥重要介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心肌梗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原肌球蛋白激酶受体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蓓蓓 王碧蕾 +1 位作者 曹震宇 王岩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26-831,共6页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 目的:研究无水乙醇神经内及神经周围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与形态学的影响并对两种阻滞效果的差异进行比较。方法:72只雌性健康SD大鼠,体重(200±20)g,随机分成神经内和神经周围无水乙醇阻滞两大组,每组36只。每大组又分为阻滞前、阻滞后24h、72h、1周、4周、12周六个观察组,每组6只,分别在阻滞前及阻滞后五个时间点评估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测试其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以及神经肌肉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以评估神经损伤程度及其修复情况。结果:①神经内阻滞组大鼠各时间点运动功能学指标和坐骨神经MCV均较神经周围阻滞组低(P<0.01);②两组大鼠均于阻滞后24h出现运动功能显著下降(P<0.05)和MCV减慢(P<0.01),72h损伤最重,1周后可见恢复,并延续至第12周;③阻滞后12周时,两组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和运动传导速度均未恢复到阻滞前的水平(P<0.01);④两组大鼠于阻滞后早期局部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阻滞后12周,周围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瘢痕形成,内阻滞组可见阻滞局部肌纤维萎缩;⑤阻滞后72h,神经组织结构损伤达高峰;阻滞后1周,出现修复反应,并持续至12周;内阻滞组神经结构在阻滞后12周仍难以恢复正常。结论:①坐骨神经内阻滞较周围阻滞造成的神经结构损害更加难以修复,运动功能下降更加显著;②无水乙醇阻滞造成的神经损伤持续时间达12周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乙醇 坐骨神经 神经阻滞 运动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