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汉化斯坦福谵妄评估量表(Stanford Proxy Test for Delirium,S-PTD)并检测其信度、效度,评价其在我国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采用Brislin模型对S-PTD进行双人翻译-回译、跨文化调适、预实验,形成中文版S-PTD量...目的:汉化斯坦福谵妄评估量表(Stanford Proxy Test for Delirium,S-PTD)并检测其信度、效度,评价其在我国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采用Brislin模型对S-PTD进行双人翻译-回译、跨文化调适、预实验,形成中文版S-PTD量表。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胃肠外科手术的458例患者进行调查评估。结果:中文版S-PTD量表总内容效度为0.95,各条目内容效度为0.78~1.00。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368%。量表评估者间信度Kappa值为0.981。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7,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26~0.741,Guttman折半信度为0.738,重测信度为0.783;量表阈值为3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灵敏度为0.678,特异度为0.935。结论:中文版S-PTD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供我国护士用于术后谵妄患者的筛查。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展开更多
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由微创光纤探头组成的光纤光谱仪生物组织光学参数测试系统,对颅脑创伤的大鼠创伤侧和对照侧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及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测定。通过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由微创光纤探头组成的光纤光谱仪生物组织光学参数测试系统,对颅脑创伤的大鼠创伤侧和对照侧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及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测定。通过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以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干湿比重法监测伤后脑水肿的变化。实验发现:伤后1h,伤侧脑组织已发生水肿,伤后24~72h,伤侧脑水肿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用脱水剂后,脑水肿情况逐渐好转,随着药物失效,水肿又一次发生。生物组织优化散射系数(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μ′s)与BWC的变化规律一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能够较好的反映脑组织水肿程度以及药物脱水效果。证实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颅脑创伤实时监测的可行性,为颅脑创伤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技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汉化斯坦福谵妄评估量表(Stanford Proxy Test for Delirium,S-PTD)并检测其信度、效度,评价其在我国胃肠外科手术患者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采用Brislin模型对S-PTD进行双人翻译-回译、跨文化调适、预实验,形成中文版S-PTD量表。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胃肠外科手术的458例患者进行调查评估。结果:中文版S-PTD量表总内容效度为0.95,各条目内容效度为0.78~1.00。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368%。量表评估者间信度Kappa值为0.981。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7,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26~0.741,Guttman折半信度为0.738,重测信度为0.783;量表阈值为3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853,灵敏度为0.678,特异度为0.935。结论:中文版S-PTD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供我国护士用于术后谵妄患者的筛查。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
文摘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由微创光纤探头组成的光纤光谱仪生物组织光学参数测试系统,对颅脑创伤的大鼠创伤侧和对照侧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及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测定。通过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以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干湿比重法监测伤后脑水肿的变化。实验发现:伤后1h,伤侧脑组织已发生水肿,伤后24~72h,伤侧脑水肿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用脱水剂后,脑水肿情况逐渐好转,随着药物失效,水肿又一次发生。生物组织优化散射系数(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μ′s)与BWC的变化规律一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能够较好的反映脑组织水肿程度以及药物脱水效果。证实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颅脑创伤实时监测的可行性,为颅脑创伤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