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交通运输行业转型背景下交通新技术教育教学资源设计和建设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涂然 陈峻 +1 位作者 杨敏 许映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25,共3页
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梳理综合交通一体化、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智能管养和长效服役等交通新技术内涵;面向目标导向OBE培养和全过程教学,从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研讨、讲座拓展等四个方面融入交通新技术建设教... 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梳理综合交通一体化、智能网联、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智能管养和长效服役等交通新技术内涵;面向目标导向OBE培养和全过程教学,从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研讨、讲座拓展等四个方面融入交通新技术建设教育教学资源;汇聚交通新技术科研与工程应用前沿成果,联合交通运输类优势高校和领军企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力支撑新时代交通运输类创新人才培养,为新技术赋能下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类 行业转型 新技术 教学资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6
2
作者 季彦婕 陈峻 +2 位作者 陆建 鲍琼 郭延永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S02期140-143,共4页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瞄准交通强国战略需求,结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坚持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等思政教...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瞄准交通强国战略需求,结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坚持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目标有机地融汇、贯穿在交通规划概论、先进理念、交通需求、交通供给和交通评估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过程中。综合运用案例教学、研讨交流等方式,切实、合理地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融入交通规划方案设计、优化及决策全过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彰显"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交通工程领军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交通规划 交通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运输类专业新形态复合型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峻 杨敏 +1 位作者 涂然 许映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S01期175-177,共3页
优质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是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促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和卓越2.0计划对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创新“课程思政、专业核心、... 优质的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是全面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促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面向“交通强国”战略和卓越2.0计划对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创新“课程思政、专业核心、新技术驱动、国际化教学、实践创新”复合资源的模块化设计,建设新形态复合型交通运输类教育教学模块化资源体系,打造开放共享的交通运输类教育教学资源网站平台,为国内交通运输类及相近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强国 新工科教育 交通运输类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数值仿真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振辉 陈雪琴 +2 位作者 董侨 姚波 范进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4,共7页
采用钢渣替换透水沥青混合料中部分玄武岩粗集料,开展室内疲劳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基于CT扫描获取图像,通过阈值分割将混合料中钢渣、玄武岩、沥青砂浆和孔隙进行区分,导入颗粒流程序(PFC),建立颗粒直径为... 采用钢渣替换透水沥青混合料中部分玄武岩粗集料,开展室内疲劳试验及数值仿真,研究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基于CT扫描获取图像,通过阈值分割将混合料中钢渣、玄武岩、沥青砂浆和孔隙进行区分,导入颗粒流程序(PFC),建立颗粒直径为0.4 mm的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离散元模型,基于宏观和细观力学参数转换及虚拟强度试验进一步校正细观力学参数,开展虚拟疲劳损伤数值模拟,得到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微裂纹扩展路径及疲劳寿命.结果表明:虚拟强度试验能够较好地模拟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试件荷载与位移关系曲线,试件裂纹扩展路径符合实际断裂情况,裂纹的分布主要沿着模型内部孔隙处扩展;虚拟疲劳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描绘平行黏结模型的黏结直径随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平行黏结接触颗粒间的拉应力增大而加速减小的趋势,虚拟疲劳损伤模型计算结果和室内疲劳损伤试验结果较为接近,误差不到10%,可有效预测高应力比下钢渣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透水沥青混合料 疲劳损伤 离散元方法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强国驱动的交通运输类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升级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敏 陈峻 许映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S01期158-160,共3页
交通强国建设与"智能-网联"信息化趋势下的交通运输行业转型离不开交通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也为新时期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交通强国战略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入手,探索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 交通强国建设与"智能-网联"信息化趋势下的交通运输行业转型离不开交通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也为新时期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交通强国战略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入手,探索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之路,结合东南大学交通运输类一流专业建设任务,提出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核心体系、打造教学共享平台的资源支撑体系、建立产教协同育人的质量保障体系,为国内交通运输类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强国 交通运输类 新工科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3
6
作者 马永锋 陈淑燕 童蔚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S02期132-133,共2页
以交通强国战略为背景,以交通运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优化课程设置,推出《交通数据挖掘》国际化课程,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掌握高端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交... 以交通强国战略为背景,以交通运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优化课程设置,推出《交通数据挖掘》国际化课程,为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力、掌握高端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交通运输人才。本文介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MOOC、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课程国际化建设、教学改革及取得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类似课程的国际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数据挖掘 国际化复合人才 交通运输 课程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业态下交通法学复合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顾大松 杨敏 李志斌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S01期147-149,共3页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致的交通新业态,催生了交通政策与法律研究的迫切需求,是交通法学复合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在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引领下,打造“交叉性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跨学科性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致的交通新业态,催生了交通政策与法律研究的迫切需求,是交通法学复合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在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引领下,打造“交叉性学科建设、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跨学科性研究”三位一体的学科创新发展平台,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注重需求导引,交法融合,产教协同、智库联动、平台支撑,不断深化新业态下交通法学复合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业态 交通法学 新文科 复合交叉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建设架构设计与举措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耿艳芬 杨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S01期150-152,共3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强化课程思政架构设计是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聚焦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交通强国战略下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主客观现状问题,提出“强...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强化课程思政架构设计是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聚焦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发展的重大需求和交通强国战略下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主客观现状问题,提出“强化立德树人根本、夯实专业基础与核心、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培育思政师资团队、完善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的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建设架构设计。从重构培养方案、“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知识-能力-素养协同教学资源平台、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多方联动机制和多维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课程思政建设具体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三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资源稀缺性的路面养护措施综合效益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估 被引量:3
9
作者 董侨 姚康 +1 位作者 黄梦雨 倪富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7-430,共14页
为提高道路工程中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建立养护措施综合效益的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方法,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life-cycle cost assessment,LCCA)理论,引入了资源稀缺性的评价指标,并基于存量... 为提高道路工程中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建立养护措施综合效益的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方法,推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life-cycle cost assessment,LCCA)理论,引入了资源稀缺性的评价指标,并基于存量稀缺、进口稀缺和技术稀缺3个评价维度,建立了适用于路用材料的项目级资源稀缺性评价体系,同时,将该指标量化为货币当量计入成本清单中。依托江苏省路面养护管理系统数据,将资源稀缺性、经济效益、性能发展3个维度统一,定量分析了再生类、铣刨重铺类和罩面类共3类、12个常见养护措施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资源稀缺性,再生类养护措施旧料利用率较高,具有极佳的资源合理性;EC A-10薄层罩面处治厚度薄、耗材量小,与普通罩面相比能节省50%左右的资源;铣刨料直接废弃、石料来源选择不当将导致额外支出10%~20%的当量成本。考虑综合效益,各养护方案与施工特性(如施工工期、施工水平、工艺先进性等)相关的成本效益接近60%,其中用户间接的经济损失占比超过30%,直接由施工工期决定。因此,建议谨慎选择材料来源及去向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浪费,优化养护施工流程以降低用户的间接经济损失,提高施工水平以降低用户的直接油耗开支,开展科学养护决策以降低政府投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life-cycle cost assessment LCCA) 资源稀缺性 成本评估 养护措施 养护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加载试验的沥青路面结构参数设计方法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骏 何超 +1 位作者 刘震 顾兴宇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基于江苏省典型路面结构,通过改变试件尺寸、温度和荷载作用次数对SMA-13、SUP-20和SUP-253种材料开展动态模量和蠕变试验。将结果耦合到修正的Burgers模型并在ABAQUS中开发用户材料子程序模型。对室内单轴试验分别采用应变硬化和子程... 基于江苏省典型路面结构,通过改变试件尺寸、温度和荷载作用次数对SMA-13、SUP-20和SUP-253种材料开展动态模量和蠕变试验。将结果耦合到修正的Burgers模型并在ABAQUS中开发用户材料子程序模型。对室内单轴试验分别采用应变硬化和子程序模型进行模拟、对小型和大型路面加载试验分别进行车辙模拟。结果表明3种材料的动态模量随试件尺寸增加而增大、温度升高而减小;SUP-25的疲劳损伤效应最为明显,在重复加载5400次后损伤值达到了0.419。子程序模拟单轴试验的误差小于应变硬化模型、车辙模拟与小型和大型加载测试结果的误差分别为3.08%和2.83%,说明模型在单层及多层复合材料的应用中都是有效的。模拟表明夏季高温100万次加载的变形量为春季常温的1.8倍;行车速度由22 km/h增加至120 km/h时,变形量减少72.6%;轴载增加100%,车辙深度增加48.52%,表明在高温地区低速路段要尤其限制车辆超载。累计标准轴载作用次数超过2500万次,车辙变形进入加速累积阶段,须及时对该路面结构进行养护维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结构设计参数 有限元模型 加速路面测试 车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固化铅污染土碳化深度变化规律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智国 章定文 +1 位作者 彭之晟 吕美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1-639,共9页
为评价碳化作用下固化/稳定化的耐久性,人工配制铅污染土,采用水泥固化后进行加速碳化试验,分析水泥固化铅污染土碳化深度和CO_(2)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碳化深度的预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固化铅污染土碳化深度与碳化时间平... 为评价碳化作用下固化/稳定化的耐久性,人工配制铅污染土,采用水泥固化后进行加速碳化试验,分析水泥固化铅污染土碳化深度和CO_(2)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碳化深度的预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固化铅污染土碳化深度与碳化时间平方根成线性关系;碳化系数随干密度、含水率或水泥掺入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铅质量分数增加略有增大;CO_(2)扩散系数随孔隙比或气隙率的增加而增大,随饱和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非饱和土气体渗透模型,得到CO_(2)扩散系数与气隙率的幂函数经验关系,水泥固化土的气隙率介于0.04~0.36之间,孔隙曲折度参数为1.0.联合CO_(2)扩散系数经验公式和Papadakis碳化模型,可预测水泥固化铅污染土的碳化深度,据此可评价碳化作用下水泥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作用 固化/稳定化 碳化深度 CO_(2)扩散系数 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国际化的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淑燕 童蔚苹 马永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S02期155-156,共2页
以交通强国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交通运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优化课程设置,推出"数据结构与算法"跨学科课程,并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本文介绍该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 以交通强国战略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以交通运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优化课程设置,推出"数据结构与算法"跨学科课程,并推进课程国际化建设。本文介绍该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数字资源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课程国际化建设方案和实施途径,为后续类似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结构与算法 国际化人才 跨学科课程 课程国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L用于路基水分场调控可行性及铺设位置优化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志彬 王宇婷 +2 位作者 罗婷倚 唐亚森 谢世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3-60,共8页
为优化路基土水分场的调控铺设,基于水分场在路基中的迁移规律,对土工复合膨润土垫(GCL)在路基中调控水分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GCL阻隔毛细水上升和防止雨水下渗的性能;基于水分在非饱和土路基中的迁... 为优化路基土水分场的调控铺设,基于水分场在路基中的迁移规律,对土工复合膨润土垫(GCL)在路基中调控水分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GCL阻隔毛细水上升和防止雨水下渗的性能;基于水分在非饱和土路基中的迁移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GCL在路基中的铺设位置进行了优化;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比研究了现场尺度下GCL在路基中的铺设深度及铺设层数对路基水分场的影响。结果表明:GCL具有十分重要的防渗作用;在单层铺设条件下,GCL位于地面以下1.0 m处可以起到较好的调控水分场作用,GCL上、下0.3 m范围内路基土的体积含水量可以快速达到稳定状态和低值;GCL双层铺设的效果与单层铺设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土工复合膨润土垫 路基 水分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料粒径与体积分数对水稳碎石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晓康 董侨 +2 位作者 顾兴宇 倪富健 王洋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8-144,共7页
为了研究集料粒径和体积分数对水稳碎石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借助离散元法构建了具有相同集料轮廓与位置、不同集料粒径与含量的圆形劈裂数值试件.通过虚拟间接拉伸试验模拟了水稳碎石细观开裂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集料粒径与体积分数对... 为了研究集料粒径和体积分数对水稳碎石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借助离散元法构建了具有相同集料轮廓与位置、不同集料粒径与含量的圆形劈裂数值试件.通过虚拟间接拉伸试验模拟了水稳碎石细观开裂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集料粒径与体积分数对结构细观开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集料粒径和体积分数对数值试件的力学性能有着显著影响,降低集料体积分数可以增强结构的变形协调能力,提高试件抗裂性能.对于水稳碎石材料,集料的强度骨架作用对整体抗裂性能的贡献弱于界面的衰减效应,充盈的集料最终会损害结构的整体抗裂强度.集料对结构整体强度贡献不如砂浆基体大,对于集料体积分数较高的水稳材料,改善砂浆集料界面性能更有益于提高整体结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稳定碎石 离散元法 集料粒径 集料体积分数 间接拉伸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掺非等长玄武岩纤维的水泥土抗拉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晨 章定文 +2 位作者 张国龙 宋涛 徐慧敏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39,共7页
为研究非等长玄武岩纤维复掺对水泥土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选取长度为6,9,12 mm的玄武岩纤维混合复掺,开展不同长度玄武岩纤维复掺的水泥土拉伸试验和电镜扫描测试,分析纤维复掺对水泥土抗拉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及韧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微观... 为研究非等长玄武岩纤维复掺对水泥土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选取长度为6,9,12 mm的玄武岩纤维混合复掺,开展不同长度玄武岩纤维复掺的水泥土拉伸试验和电镜扫描测试,分析纤维复掺对水泥土抗拉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及韧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复掺水泥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可划分为弹性变形阶段、损伤破坏阶段、残余强度阶段和最终破坏阶段4个阶段,纤维减缓了试件在损伤破坏阶段的应力损失速度;复掺不同长度的纤维可有效提高纤维水泥土的抗拉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和韧性;纤维长度9 mm+12 mm按3∶1混合复掺的抗拉强度、残余强度最优;纤维在水泥土中相互搭接交错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纤维与水泥土间的锚固是其提升水泥土抗拉强度的主要机理;纤维短时易被拔出,纤维过长会出现集束现象,影响纤维对水泥土抗拉强度的增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土 玄武岩纤维 抗拉强度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导水土工材料调控路基水分场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白梅 刘志彬 +3 位作者 张书建 张云 罗婷倚 唐亚森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23,共7页
为探究毛细导水土工材料调控路基水分场的能力与效果,在季冻区开展现场试验研究,通过传感器监测与钻孔取样的方法分析了路基水分场变化与路基不同深度处水分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了毛细导水土工材料的抗淤堵能力.结果表明,毛... 为探究毛细导水土工材料调控路基水分场的能力与效果,在季冻区开展现场试验研究,通过传感器监测与钻孔取样的方法分析了路基水分场变化与路基不同深度处水分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了毛细导水土工材料的抗淤堵能力.结果表明,毛细导水土工材料在路基中稳定地发挥了吸水与排水作用,使路基土质量含水率在1 a内降低约5%.毛细导水土工材料上侧60 cm至下侧80 cm的范围为其有效作用范围.服役1 a的毛细导水土工材料结构保持完整,未见明显的机械损伤与毛细导水纤维排水通道淤堵现象.毛细导水土工材料可以在温度-20~30℃、相对湿度40%~60%的环境中正常发挥调控路基水分场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导水土工材料 路基 非饱和土 淤堵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驾驶出行调查与法律应对 被引量:2
17
作者 岳心怡 沈永俊 +2 位作者 周穆雄 李志斌 杨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S01期169-173,共5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和高龄驾驶上限放开,老年驾驶人的数量大幅增加,可能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影响。本文利用调查问卷,走进老年人视角,探索其驾驶意愿和行为特征,并将老年人社会人口资料、健康信息、驾驶信息等与其驾驶意愿、驾驶风...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和高龄驾驶上限放开,老年驾驶人的数量大幅增加,可能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影响。本文利用调查问卷,走进老年人视角,探索其驾驶意愿和行为特征,并将老年人社会人口资料、健康信息、驾驶信息等与其驾驶意愿、驾驶风险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调查结果,从交通法学的角度提出保障老年人驾驶出行与驾驶安全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老年驾驶人 驾驶风险 交通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相变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靳春磊 刘志彬 +3 位作者 罗婷倚 金权斌 唐亚森 蔡昕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29,41,共7页
相变材料在解决建筑能耗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针对使用单一相变材料容易产生泄漏、导热性差、存在污染性、腐蚀性、过冷和相分离的问题,提出将相变材料制备成复合相变材料再添加到建筑材料中。对相变材料进行了细化分类,介绍了相变材... 相变材料在解决建筑能耗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针对使用单一相变材料容易产生泄漏、导热性差、存在污染性、腐蚀性、过冷和相分离的问题,提出将相变材料制备成复合相变材料再添加到建筑材料中。对相变材料进行了细化分类,介绍了相变材料的选用原则;归纳了两大类最常用的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热物性质研究方式;梳理了将相变材料应用到建筑节能领域的多种应用方式;总结了复合相变建筑材料的掺入对建筑控温的应用效果。综合分析表明:复合相变建筑材料的掺入对建筑物温度具有明显的调控效果。温度升高时,复合相变材料吸热降低室内温度;温度降低时,复合相变材料放热提高室内温度。复合相变材料结合建筑材料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热惰性和热舒适性,但应对其应用耐久性和稳定性应进行进一步研究,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建筑节能 建筑控温 热惰性 热舒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地层中盾构滚刀磨损实用预测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龚泽佳 鱼志鸿 +2 位作者 章定文 冯硕 李兆国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1,共9页
盾构机在复合地层掘进过程中常因刀具磨损量过大而产生掘进工效降低和刀具失效等问题。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白应区间复合地层段滚刀磨损数据,根据Rabinowicz磨粒磨损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滚刀磨损量实用预测方法。该方法结合滑移率计算公... 盾构机在复合地层掘进过程中常因刀具磨损量过大而产生掘进工效降低和刀具失效等问题。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白应区间复合地层段滚刀磨损数据,根据Rabinowicz磨粒磨损计算模型提出了一种滚刀磨损量实用预测方法。该方法结合滑移率计算公式和刀盘扭矩、刀盘推力得到滚刀滑动距离,通过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模型(CSM模型)、岩石强度参数和滚刀贯入深度确定接触面法向荷载,根据滚刀设计参数确定其材料强度。通过确定影响滚刀磨损量的三个主要因素(滑动距离、接触面法向荷载和材料强度),推导出了考虑盾构滚刀磨损体积计算公式,并采用深圳地铁13号线白应区间复合地层段滚刀实测磨损量与磨损量预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实测磨损量与预测较为吻合,验证了所提出的滚刀磨损量预测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复合地层中盾构滚刀磨损量预测和换刀时机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层 盾构滚刀 磨粒磨损 磨损量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值修正方法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昭辰 王强 +2 位作者 章定文 朱湘旭 王治宇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54,共7页
为研究宁句城际轨道句容站基坑工程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值异常报警现象,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弹性模量和温度等非荷载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基于理论的轴力修正公式法和基于现场实测的轴力修正系数法。结果表... 为研究宁句城际轨道句容站基坑工程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值异常报警现象,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弹性模量和温度等非荷载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基于理论的轴力修正公式法和基于现场实测的轴力修正系数法。结果表明:混凝土支撑轴力修正公式可对徐变应变、收缩应变和温度应变进行修正并考虑混凝土弹性模量的非线性变化,由修正公式算得的支撑轴力修正值为原始监测值的55%~64%,修正值更能反映混凝土支撑的真实受力状态;对混凝土支撑轴力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凝土徐变、混凝土收缩和混凝土弹性模量,徐变对支撑监测值的影响最显著;结合现场实测数据,根据句容站基坑混凝土支撑轴力理论修正系数随时间变化的公式可直接计算偏保守的轴力修正值;工程中可采用支撑残余轴力测试、钢箱测试等方法对混凝土支撑轴力监测值进行修正,综合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和文献中实测数据,实际基坑工程中混凝土支撑轴力修正系数可取0.5~0.65来估算支撑的真实轴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混凝土支撑轴力 非荷载影响因素 轴力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