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5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艺教育必须走出凝固化模式——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廷信 楚小庆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当前,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及2013年"两会"之后,文化、艺术、教育的相关问题再一次成为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qu... 当前,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及2013年"两会"之后,文化、艺术、教育的相关问题再一次成为国家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所以,探寻文化艺术教育的合理模式,繁荣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成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发展目标,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一位普通的艺术创作者,或是一位文艺教育工作者,我们大概都会普遍意识到,"美丽中国"自身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这一美好蓝图,不是指单一的从生态意义、环境保护的角度建设祖国的秀美山川,更重要、更关键的是要求更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社会民众的艺术审美境界,这些必然涵盖和滋养了以人的思想境界为基础的心灵美,以及由此所延伸出的社会美和艺术美,这其中包括了生态的自然美的建设、和谐的社会美的创造以及高雅的艺术美的回归。所以,深入了解当代中国文化艺术教育模式的现状,探寻其发展规律并顺势引导,成为起笔"美丽中国"美好蓝图的关键工作之一。东南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图画手工科的高等学府(由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第二任督学李瑞清在1906年创办),艺术专业教育在20世纪之初就走在了全国的最前端,而在100多年之后的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的共有390多个单位的4200多个学科参评的2012年度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在高校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再一次走到了国家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前列。人类生活需要艺术创作的滋养,艺术创作需要理论的提升。由此,关于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文化艺术教育领域的诸多深层问题,本刊编辑部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中,王廷信院长敏锐地提出了"文艺教育必须走出凝固化模式"的观点。这与党和政府一贯坚持和倡导的"双百方针"、"艺术民主"等理论精髓有诸多相通之处。作为全国高校艺术学理论专业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他坦率的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多姿多彩的‘呈现’"。王廷信院长认为,在20世纪前半叶,我们需要用文学艺术来唤醒大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而在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多元,民众通向精神空间的管道增多;尤其近十多年来现代传媒无孔不入,导致我们更需要的是多姿多彩的"呈现"。相对"教育"的方式,"呈现"也更加平等。相对文学艺术这种与人的精神高度联系的事物,我们目前需要的是激发国民文学艺术的创作热情、欣赏热情和评价热情。我们的文学艺术机构要把更加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呈现给大众,把更加精美的文艺作品送到身边,让人们自觉自愿地享用艺术。关于解决方式,王廷信院长提出,"大众有时候容易盲从。盲从一方面是对文艺作品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对文艺作品的甄别",而"推进完善批评机制,构建良好的批评氛围,养成良好的批评风气,才会让批评在大众文艺教育中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丰富我们的批评话语是当前我们的文艺批评急切需要关注并引起重视的重要问题。"本刊编辑部刊发本次访谈,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和观察诸多知名学者位于学术发展最前端的思想的光芒,同时也是对学界的学术理论建设,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院 文艺教育 东南大学 院长 访谈录 文化艺术教育 信教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以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陆挺 陈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47,共4页
本文选取近年来在艺术教育方面开展得较好的两所工科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实例研究和个案分析,从中归纳出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两种实践模式,并对这两种实践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和理论阐述,试图总结出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一... 本文选取近年来在艺术教育方面开展得较好的两所工科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实例研究和个案分析,从中归纳出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两种实践模式,并对这两种实践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和理论阐述,试图总结出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一些规律,探索到一些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经验,希望对于中国工科大学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产生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工科大学 艺术教育 实践模式 清华大学 东南大学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隆重召开
3
作者 梁玖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东南大学 高等学校 艺术教育 开幕式 春晖 杂志社 研究所 艺术学 文化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考古遗址“岩图”探讨中国艺术起源--以柿子滩“岩图”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倍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3,152,共10页
对于山西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发现的“岩图”,学界有不同观点与阐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该图“人神”是曲肘双手举杆,表示“立杆测影”,否定了“生殖崇拜”等说法。这个思路无疑是合理的阐释。为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图像顶部七个弧... 对于山西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发现的“岩图”,学界有不同观点与阐释。其中一种观点认为该图“人神”是曲肘双手举杆,表示“立杆测影”,否定了“生殖崇拜”等说法。这个思路无疑是合理的阐释。为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图像顶部七个弧形圆点应为“北斗七星”,隐含“盖天”与“北斗”。又因天之数为七为“乾”,“人神”上半身涂实,亦属“阳”,地上六个圆点形成的“倒梯形”,为“观象台”“测影台”或望月“坎”,地之数为六,是为“阴”为“坤”,“人神”下半身(腿部)描空,为“虚”,故整个“岩图”构成天地阴阳的宇宙概念。天地、阴阳交会于“人神”,乃构成天、地、人的宇宙关系,图中“人神”应为观测天象的“天官”,故可称“天官图”。文明与艺术起源于古代天文,足见“二十六史”《艺术列传》把精通天文、《易经》的人列入其传,是有依据的,也显示了中国艺术的本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起源 柿子滩岩图 北斗七星 天官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布尔迪厄艺术场域理论的当代运用与创新
5
作者 卢文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8,共9页
布尔迪厄的艺术场域理论在艺术社会学领域具有持久的影响。在当代,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运用与创新,主要分为三种模式。首先,在范围上扩展,从国家层面的艺术场域扩展到全球层面的艺术场域。其次,在进程上细化,根据艺术创作、生产和接受等... 布尔迪厄的艺术场域理论在艺术社会学领域具有持久的影响。在当代,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运用与创新,主要分为三种模式。首先,在范围上扩展,从国家层面的艺术场域扩展到全球层面的艺术场域。其次,在进程上细化,根据艺术创作、生产和接受等环节划分具体的进程场域。最后,在内容上调整,将布尔迪厄艺术场域中艺术和商业的对立关系调整为并行不悖和相互配合的关系。这些都是对布尔迪厄艺术场域理论的最新发展,赋予其新的理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艺术场域 全球场域 过程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型大学校园模式的营建——百年学府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规划设计浅析
6
作者 郭彬 《南方建筑》 2006年第8期94-97,共4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以工科特色见长的东南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的构思与特点,强调从地域文化和学校文脉入手,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交通网络来创造交互与共享的社交性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在新形势下,为营建和谐化的校园提供... 本文简要介绍了以工科特色见长的东南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的构思与特点,强调从地域文化和学校文脉入手,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交通网络来创造交互与共享的社交性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在新形势下,为营建和谐化的校园提供新的理念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需求 空间布局 学校文脉 诗意空间 特色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的理想模式 被引量:5
7
作者 凌继尧 李义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3,共4页
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应当是包括"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模式。针对现实状况,欲实现艺术教育效果,须在实施中"内融外联",整合师资力量;定位"双重任务",把握教... 中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实践应当是包括"课程体系——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艺术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模式。针对现实状况,欲实现艺术教育效果,须在实施中"内融外联",整合师资力量;定位"双重任务",把握教育水准;打造"高峰体验",为艺术教育深度开展注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科大学 高等教育 艺术教育 理想模式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学院与中国艺术在美国的传播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乾元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34,125,共7页
美国是全球建设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所开展的中国艺术活动也最多、最热。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已经逐步成为展示中国综合实力,特别是无形的"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国家汉办"的"巡演"项目是传播中国艺术... 美国是全球建设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所开展的中国艺术活动也最多、最热。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已经逐步成为展示中国综合实力,特别是无形的"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国家汉办"的"巡演"项目是传播中国艺术的重要渠道,应当重点开发,走专业化道路。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事业不仅要有坚实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要有国家的自信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孔子学院 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日 “三巡”项目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推”与“主导”:艺术时空体与跨媒介叙事 被引量:7
9
作者 龙迪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131,共15页
在艺术“分立”之后,特定媒介艺术的发展有两种方式:求“纯”或求“异”。求“纯”即通过发挥并强化特定媒介的“本位”特色来发展门类艺术;求“异”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跨界融合或跨媒介叙事问题。跨媒介叙事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时间艺... 在艺术“分立”之后,特定媒介艺术的发展有两种方式:求“纯”或求“异”。求“纯”即通过发挥并强化特定媒介的“本位”特色来发展门类艺术;求“异”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跨界融合或跨媒介叙事问题。跨媒介叙事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空间艺术与另一种空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一种时间艺术与另一种时间艺术之间的相互模仿。其中第一种是最主要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无论是对于哪种情况的跨媒介叙事现象,我们都可以运用穆卡洛夫斯基的“前推”思想、雅各布森的“主导”思想,并结合巴赫金的“艺术时空体”理论而进行合理的解释。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艺术时空体,所谓跨媒介叙事无非是违反或背离艺术媒介的本质特性,在小说等时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空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在绘画等空间艺术叙事中把本来处于“背景”位置的时间元素“前推”为“主导”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分立 陌生化 前推 主导 艺术时空体 跨媒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汲取宋代书院办学经验刍议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德荣 李轶南 韩畅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6,共10页
宋代书院办学蕴含着“教以复性”的德育内核,其以培养德才兼备、经世致用之人才为重任,着眼于教育事业的长远价值,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官学中求学者为博取功名而受教的功利化弊端。宋代书院办学在总体办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 宋代书院办学蕴含着“教以复性”的德育内核,其以培养德才兼备、经世致用之人才为重任,着眼于教育事业的长远价值,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传统官学中求学者为博取功名而受教的功利化弊端。宋代书院办学在总体办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办学支持条件等方面为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提供了颇多有益经验。当下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正处于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亦处于理论与行动整合的重要阶段。部分大学书院办学存在定位模糊、目标松散、互动欠缺、环境支持不足等现实问题,难以真正发挥书院的教学功能和德育价值。借鉴宋代书院办学经验,有助于把握古代书院教育德性教化之内核,明确现代大学书院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办学目标,灵活拓展大学书院的教学内容、层次和形式,全方位支持大学书院办学环境的营造,以保障大学书院办学的育人效果,推动大学书院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大学书院制 宋代书院 办学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艺术哲学之路——北京大学阎国忠教授访谈录
11
作者 楚小庆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4,共8页
艺术学一级学科升为艺术学门类之后,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本身的概念问题和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愈发凸显。在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升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后,人们的谈论,有时候是从艺术的大的宏观概念谈艺术学门类,有时候是从一级学科艺术... 艺术学一级学科升为艺术学门类之后,艺术学和艺术学理论本身的概念问题和理论体系建设问题愈发凸显。在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升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后,人们的谈论,有时候是从艺术的大的宏观概念谈艺术学门类,有时候是从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角度谈论艺术学学科建设,然而更多的、也是最让人困惑的是艺术美学、艺术哲学、艺术学理论(也即原来的二级学科艺术学)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而又互有边界的复杂关系。就此,本刊编辑部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阎国忠教授。阎国忠教授是老一辈的知名学者,1935年8月15日生,祖籍河北昌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后留北大哲学系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国忠教授长期从事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他的研究着重在西方美学史方面,90年代之后较多地涉猎了中国当代美学及美学基本原理方面。在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上,阎国忠在朱光潜先生基础上深化了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阎国忠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的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特别是发掘其美学思想及精神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对于当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80年代后,受西方现代哲学的强烈冲击,中国美学的学术观点及方法的论争层出迭起。阎国忠感到有必要将自己研究的重心转到美学基本原理及中国当代美学上来。他从朱光潜的学术道路看出,中国美学从康德、叔本华、克罗齐等超离出来走向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发展的必然,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广泛吸收借鉴西方美学成果也是理论发展的必然。阎国忠主张从传统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现代美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入手,并把这三个方面联系和融通起来,努力建构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美学体系。同样,借助深厚的美学思想理论研究基础,阎国忠在艺术哲学基本原理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阎先生认为,不论是美学研究,艺术哲学研究,还是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这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巨大的学术工程,都需我们继续做下去,乃至我们共同付出一生的努力。如前所述,艺术学升门之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亟待加强,本刊编辑部刊发本次访谈,目的在于让我们在学术上更加细致的梳理、清晰的了解、深刻的认识并继而作出更加客观、正确的判断,同时也是对学界的学术理论建设,为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北京大学 教授 访谈录 二级学科 概念问题 艺术学 教研室主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类著录的注文文本研究
12
作者 郭建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3,148,共8页
以往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较为关注正文文本分析,而忽略其注文文本及其他文本(题跋文本、序跋文本等),至于几者之间意义共生而形成的“综合性文本”更鲜有学人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艺术著录中,正文文本多因注文文本而开出新义,获... 以往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较为关注正文文本分析,而忽略其注文文本及其他文本(题跋文本、序跋文本等),至于几者之间意义共生而形成的“综合性文本”更鲜有学人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艺术著录中,正文文本多因注文文本而开出新义,获得新解读,这不仅仅是因为注文文本作为正文文本的“衍生物”,其往往是正文文本内容的补充、修正与考释,还因为正文文本与多数产生于后代的注文文本分别处于不同的时空,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具有“衍生性”性质的注文文本在对正文文本进行勘正及强调某些重点时,新层次的文本内容形成,而这个新的文本所彰显出来的意义也许从未被正文文本原作者所意识到或清晰地表达出来,对此问题进行揭示可开拓艺术史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文本 注文文本 题跋文本 艺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理”·巧“技”·巧“艺”: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的三重关联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维林 魏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战国中山国王陵的发掘是河北乃至整个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沉淀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也蕴含着鬼斧神工的造物艺术。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同属先秦文化范畴。通过文献与出土文物分析,并对比《考工记》的造... 战国中山国王陵的发掘是河北乃至整个中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沉淀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也蕴含着鬼斧神工的造物艺术。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同属先秦文化范畴。通过文献与出土文物分析,并对比《考工记》的造物与艺术设计思想,可以发现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之巧“理”、巧“技”、巧“艺”的关联性。其具体体现在创与制的造物理论、关联道与器的技术、器物的文化与审美三个方面。探讨中山国造物艺术与《考工记》之间关系,有助于传承古代人工造物的创作智慧与文化品质,提供可资借鉴的设计思想和艺术元素,以为当代造物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国 《考工记》 造物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艺术实践:中华民族视觉形象重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新路径 被引量:1
14
作者 康泽楠 孟凡行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4-171,共8页
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基础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向世界展现中国对世界经济、贸易等物质领域进步作出贡献的一面,还要展现对世界和平、文化等精神领域作出贡献的一面,即中华文化的跨文... 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基础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向世界展现中国对世界经济、贸易等物质领域进步作出贡献的一面,还要展现对世界和平、文化等精神领域作出贡献的一面,即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涉及了中华民族对外形象塑造。鉴于之前的对外形象建构情况,中华民族在推动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需要重塑中华民族形象,建立其在海外的积极形象,消解文化间的误解。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是中华民族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全球艺术实践为重塑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创造了新机遇,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进而让更多的文化他者了解、理解、共情和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艺术场域中,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艺术重塑实践不仅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众间互动和交融过程,也是一种自下而上地从个体微观层面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艺术实践。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艺术重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跨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艺术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美在表面到美入人心:实体书店与艺术融合进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董甜甜 刘冉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2-56,共5页
多样艺术形式介入实体书店,以输出艺术文化价值的经营策略正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热点。艺术与书店结合,能让阅读更好地发挥文化价值魅力,并大幅提升其消费体验的可及性。因此,文章以艺术为切入点,从空间体验、文本内容及社交圈层3个方面论... 多样艺术形式介入实体书店,以输出艺术文化价值的经营策略正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热点。艺术与书店结合,能让阅读更好地发挥文化价值魅力,并大幅提升其消费体验的可及性。因此,文章以艺术为切入点,从空间体验、文本内容及社交圈层3个方面论述艺术介入于书店可感、于图书可及、于他者可交的价值建构,并进一步挖掘其融合路径:深挖艺术价值多切面,打造多感官动态美学场景;建设图书文本新谱系,发展艺术为核心的多业态;拓展艺术活动内生力,探索文化在地性和再生性;强化艺术共创融入性,激发社交新动能及强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介入 实体书店 美的价值 大众美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人体写生教学研究——以中央大学与上海美专为例
16
作者 赵澄 李轶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21,150,共13页
以图像学方法描述20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艺术系与上海美专的人体写生课图像,分析图像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还原历史原境。阐释两校艺术专业的办学理念、西画专业课程设置、西画教学师资、师生人体创作成果及人体写生教学情况。进一步... 以图像学方法描述20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艺术系与上海美专的人体写生课图像,分析图像中人物所处的时代与环境,还原历史原境。阐释两校艺术专业的办学理念、西画专业课程设置、西画教学师资、师生人体创作成果及人体写生教学情况。进一步剖析两校代表性学术观念对人体写生教学的影响以及两校人体写生教学的延续与发展。此研究反映了中国人体写生发展进程中阶段性成果,并在持续的努力中确立了人体写生教学在中国早期美术教育中的地位,为今天艺术院校西画专业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体写生的背后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人在新旧思潮交织下的不同态度与立场。民国时期这两所学校的美术教育对引导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思潮、革新中国传统绘画、推进20世纪美术教育均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写生 西画教学 中西融合 中央大学 上海美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图可鉴《历代帝王图》的历史主题——以《儒学传》为路径
17
作者 赫云 李倍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3,155,156,共12页
《历代帝王图》在初唐修史、儒学大兴的背景下绘制而成,披图可鉴一段千载寂寥的儒学文化所遭遇的磨难史,证实“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的意义。列于首位的汉昭帝组织“盐铁会议”,延续并发展了武帝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列第... 《历代帝王图》在初唐修史、儒学大兴的背景下绘制而成,披图可鉴一段千载寂寥的儒学文化所遭遇的磨难史,证实“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的意义。列于首位的汉昭帝组织“盐铁会议”,延续并发展了武帝时期确立的儒学正统地位,列第二位的汉光武帝则是传承儒学推至盛行者;“三国”虽鼎立,依然维持儒学,故魏蜀吴君主皆在“列帝图”中;之后经历分裂的南北朝,南朝维持了儒家传统,故陈朝有四位帝王列画其中,北朝仅列将儒学置首位并灭佛的帝王宇文邕;隋朝统一并延续发展儒学,故隋文、炀二帝列绘其中。《历代帝王图》展现了一段儒学经历的波澜壮阔、浴火重生的宏大历史主题,同时也包含了“鉴戒”“劝诫”后世的主题,体现了“与六籍同功”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阎立本 郎余令 《历代帝王图》 《儒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研究与相关问题的思考——李倍雷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倍雷 陈小琴 徐子涵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尽管早在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就已有四所高校建立了原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点,1998年东南大学又拥有了全国唯一的"艺术学"博士点;同时,在2011年艺术学升为第13大门类,原二级学科"艺术学"也随之升为一级学... 尽管早在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就已有四所高校建立了原二级学科"艺术学"硕士点,1998年东南大学又拥有了全国唯一的"艺术学"博士点;同时,在2011年艺术学升为第13大门类,原二级学科"艺术学"也随之升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由此算来,艺术学理论学科从建立至今已近20年;但是,"艺术学理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目的、学科性质和自身特征,以及如何建立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的问题,在艺术学界至今尚无统一、清晰的认识。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艺术学门类中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数量,远比其他四个一级学科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影视戏剧学和设计学的博士点多得多,而且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的队伍也十分庞大,人才济济,但在每年一届隆重举行的全国艺术学年会上,依然都会有相当一批研究者搞不清楚"艺术学理论"学科建构的目的和意义,甚至年复一年、一遍又一遍地抱怨为什么在艺术学门类中又多了这么一个让人颇费脑筋而又难以理解的一级学科。这一现象的背后,不通晓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规律而又混迹其间者不在少数,学会的年会讨论表面上看甚是热闹,但实则提交的艺术学理论学科范畴内的学术论文中滥竽充数者年年不乏其人。从近年来学界所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的情况分析,很多人也是分不清门类,有的人直接把美术学、音乐学等门类艺术学的课题申报到艺术基础理论类项目中,而不是放置在美术组、音乐组中;或是提交的关于艺术学理论内容的申报书,其中的理论描述和学科界定既混乱又模糊。鉴于此,受本刊编辑部的委托,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小琴,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子涵带着相关问题采访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倍雷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理论 理论学科 二级学科 倍雷 比较艺术学 雷教授 博士研究生 理论描述 《历代名画记》 理论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西方艺术研究中的图像学方法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郁火星 张守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7-181,64,共6页
图像学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流行的重要艺术研究方法。它和形式主义方法一样,产生于本学科的艺术研究实践。1912年瓦尔堡提出了图像学(ikonologisch)的概念,试图在艺术研究中融合其它人文学科,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图像学方法经过潘诺夫... 图像学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流行的重要艺术研究方法。它和形式主义方法一样,产生于本学科的艺术研究实践。1912年瓦尔堡提出了图像学(ikonologisch)的概念,试图在艺术研究中融合其它人文学科,形成一种综合性研究。图像学方法经过潘诺夫斯基的阐释发展成一种成熟的研究方法,潘诺夫斯基用"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描述"和"图像学阐释"来限定图像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其核心在于发现艺术品的深层意义和人类心灵的基本倾向,"揭示一个国家、时期的宗教信念和哲学主张的基本立场"。在潘诺夫斯基等人的努力下,图像学方法有了迅猛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了艺术研究中的"图像学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艺术理论 瓦尔堡 潘诺夫斯基 前图像志描述 图像志描述 图像学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乱针绣源流及其艺术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适 张燕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97-198,共2页
乱针绣,一名绘绣,20世纪初由常州人杨守玉初创。它突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法,借鉴油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以画理和绣理结合,针脚纵横交叉,分层加色,绣面深厚,取得了色彩丰富、层次繁多、立体感强的艺... 乱针绣,一名绘绣,20世纪初由常州人杨守玉初创。它突破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法,借鉴油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以画理和绣理结合,针脚纵横交叉,分层加色,绣面深厚,取得了色彩丰富、层次繁多、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比较工细、针齐、面平的传统刺绣更活泼奔放,洒脱自由,因此也具备了更广泛的题材适应性。乱针绣已经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效果 乱针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源流 杨守玉 立体感 适应性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