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平管加压密相煤粉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
作者 蒲文灏 赵长遂 +4 位作者 熊源泉 梁财 陈晓平 鹿鹏 范春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601-2607,共7页
针对加压密相气力输送,对现有的颗粒静摩擦力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并将其与颗粒动理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可以描述加压密相气力输送的气固湍流流动状况的多相流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颗粒间碰撞和摩擦力作用,以及气相和颗粒团湍流脉动之间... 针对加压密相气力输送,对现有的颗粒静摩擦力模型进行适当修正,并将其与颗粒动理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可以描述加压密相气力输送的气固湍流流动状况的多相流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颗粒间碰撞和摩擦力作用,以及气相和颗粒团湍流脉动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该模型对水平管内加压密相气力输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模拟得到了气相和固相的速度、浓度和湍流强度分布,以及压降梯度的变化规律,再现了颗粒沉积层的形成和运动的动态过程。并进行了加压密相煤粉气力输送试验研究,预测的压降梯度与试验测量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应力 气力输送 密相 颗粒动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管煤粉高压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蒲文灏 熊源泉 +4 位作者 赵长遂 梁财 陈晓平 鹿鹏 范春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21-25,共5页
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采用k-ε-kp-εp湍流模式,对垂直管内高压密相上升流的三维流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颗粒浓度高达30%,并对部分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气固两相之间的湍流相互作用,得到了两相速度分布、浓度分... 基于颗粒动力学理论,采用k-ε-kp-εp湍流模式,对垂直管内高压密相上升流的三维流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其颗粒浓度高达30%,并对部分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气固两相之间的湍流相互作用,得到了两相速度分布、浓度分布和湍流强度分布,考察了表观气速、输送压力和煤粉粒径对流动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表观气速的增加导致压降梯度先减小后增加,导致煤粉浓度减小;输送压力的减小导致压降梯度减小;煤粉粒径的增加导致压降梯度增加。通过实验得到了表观气速和输送压力对压降梯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动力学 湍流 气力输送 密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点对BAF-O_3-BAC净水工艺的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发站 吕锡武 +2 位作者 李彬 邵坚 朱晓超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3-877,共5页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气浮和臭氧生物活性炭(BAC)联用技术对太湖原水进行试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测定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单元对分子量小于0.5kD(道尔顿)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其次是分子量介于1~3kD的有机物;气浮单元对...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气浮和臭氧生物活性炭(BAC)联用技术对太湖原水进行试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测定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单元对分子量小于0.5kD(道尔顿)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其次是分子量介于1~3kD的有机物;气浮单元对分子量大于100kD的有机物去除率最高;臭氧氧化单元对分子量大于3kD的有机物去除率较高,而对于小于3kD的有机物不但不能去除,反而有所增加;生物活性炭单元对分子量小于10kD的有机物均能有效去除,分子量越小,去除率越高.综合评价认为:曝气生物滤池、气浮和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净水工艺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分子量分布 净水工艺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内爆动态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程星星 金保升 赵振宙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49,共4页
建立锅炉全系统数学模型,对不同结构、不同负荷、不同容量的锅炉进行一系列内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烟道阻力的增大,加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装置后内爆负压增大,增加值接近SCR装置的阻力。由于引风... 建立锅炉全系统数学模型,对不同结构、不同负荷、不同容量的锅炉进行一系列内爆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烟道阻力的增大,加装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装置后内爆负压增大,增加值接近SCR装置的阻力。由于引风机压头和炉膛内燃烧情况的影响,内爆强度也随着锅炉负荷、锅炉容量的增大而增大。基于一系列的模拟结果,得出炉膛内爆的主要成因是炉膛内燃烧的变化,引风机误操作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内爆的另一诱因。模拟和分析结果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内爆 数值模拟 选择性催化还原 负荷 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状态方程模型的冷凝法油气回收对比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应林 谭来仔 张小松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85-791,共7页
冷凝法回收油气过程的模拟计算采用何种状态方程尚无定论,建立油气混合物相平衡模型和组分热物理参数模型,进行油气回收过程模拟的对比。相平衡模型主要由状态方程、物质的量平衡方程、热力学平衡条件方程和模型迭代步骤组成,状态方程包... 冷凝法回收油气过程的模拟计算采用何种状态方程尚无定论,建立油气混合物相平衡模型和组分热物理参数模型,进行油气回收过程模拟的对比。相平衡模型主要由状态方程、物质的量平衡方程、热力学平衡条件方程和模型迭代步骤组成,状态方程包括SRK方程、PR方程、TJS方程和理想气体方程。模拟结果表明:状态方程选用SRK、PR和TJS方程,经实验数据验证,满足精度要求;将油气视为理想气体时,计算结果与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模拟结果相差较大,冷凝温度越高,偏差越大,油气混合物在冷凝过程中不能视为理想气体;SRK、PR、TJS和Aspen Plus的模拟结果比较一致,相平衡计算应优先选用SRK或TJS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平衡 状态方程 凝结 回收率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萝凤梨植物窗帘辐射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芳 谭俊杰 张小松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0-674,共5页
通过对松萝凤梨特性的分析,提出利用无根无土的松萝凤梨编织成一种新型植物窗帘,使其既具有植物遮阳的优势,又避免了常规垂直绿化遮阳的缺陷,同时实现与普通遮阳材料一样的操控便捷,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太阳辐射控制器.采用分光光度计... 通过对松萝凤梨特性的分析,提出利用无根无土的松萝凤梨编织成一种新型植物窗帘,使其既具有植物遮阳的优势,又避免了常规垂直绿化遮阳的缺陷,同时实现与普通遮阳材料一样的操控便捷,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然太阳辐射控制器.采用分光光度计测试方法对松萝凤梨叶片全波长范围内的辐射特性进行了测定,得到松萝凤梨叶片的吸收率为0.64,反射率为0.36,透射率为0,推荐松萝凤梨叶片的长波辐射吸收率取为0.83.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叶片拼接法测试较小叶片的辐射特性是可行的.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松萝凤梨植物窗帘辐射特性计算模型,不同密度的松萝凤梨植物窗帘的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由植物窗帘密度和松萝凤梨叶片辐射特性共同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萝凤梨 植物窗帘 辐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婧然 周璇 +2 位作者 王辉 朱丹丹 李先宁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027-2035,共9页
基于已有研究基础,解析了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特有构型和产电条件下涉及的重金属去除机制,综述了装置构型、阴极类型、重金属浓度、外接电阻、pH、电子受体类型等因素对MFC产电性能及重金属去除效能的影响。从生... 基于已有研究基础,解析了在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特有构型和产电条件下涉及的重金属去除机制,综述了装置构型、阴极类型、重金属浓度、外接电阻、pH、电子受体类型等因素对MFC产电性能及重金属去除效能的影响。从生物电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电子受体竞争机制等侧面,阐明各单一因素对重金属去除速率、还原产物的影响和作用。提出今后MFC去除重金属废水的研究需立足于实际废水,构建中试装置为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主次地位及作用方向,根据已有理论基础调控各影响因素,得到更快的去除速率和理想的还原产物。同时筛选适于重金属分离的电极材料及考察可实现产物回收的物理化学方法,以期实现重金属真正意义上的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废水 污染 重金属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化/改性土搅拌均匀性测试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婷婷 刘行 +3 位作者 张峰 邓永锋 许传龙 柯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7-703,共7页
为了形成统一的固化/改性土搅拌均匀性评判标准,结合固化/改性土的工程特征,明确均匀性的概念,归纳均匀性测试及评价方法,提出了一种适合固化/改性土搅拌均匀性的测试与评价方法,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结合强度试验和X荧光光谱法测试加以... 为了形成统一的固化/改性土搅拌均匀性评判标准,结合固化/改性土的工程特征,明确均匀性的概念,归纳均匀性测试及评价方法,提出了一种适合固化/改性土搅拌均匀性的测试与评价方法,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结合强度试验和X荧光光谱法测试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水泥固化土强度随钙元素变异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养护龄期为28 d时,钙元素变异系数为0.73%和12.9%的水泥土试样强度分别为378.5和70.8 kPa,两者相差约5.4倍.采用固化剂/改性材料中主要元素的变异系数表征固化/改性土搅拌均匀性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可为搅拌设备升级、施工工艺优化、现场施工质量检验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改性 搅拌均匀性 测试方法 评价方法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解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物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玺玉 葛仕福 程海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62-1368,共7页
为探究热水解预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物化特性及有机物迁移特性的影响,于室内利用小型热水解反应釜模拟污泥水解试验,研究热水解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的黏度、比阻、导热系数等物理特性及COD、SS和VSS溶出速率等有机物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 为探究热水解预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物化特性及有机物迁移特性的影响,于室内利用小型热水解反应釜模拟污泥水解试验,研究热水解处理对高含固率污泥的黏度、比阻、导热系数等物理特性及COD、SS和VSS溶出速率等有机物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0℃、50 min条件下热水解处理含固率为9%的城市污泥后,其导热系数提高15%左右,黏度与比阻则降低99.5%左右。在170℃、30 min热水解处理条件下,污泥的COD、SS和VSS溶出率分别为40%、35%及70%左右。热水解处理可改善污泥的物理性质,易于进行后续处理;污泥中的COD也从固相转移到液相,提高了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VSS溶解动力学模型表明污泥VSS在热水解过程中的溶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常数(K)与污泥含固率呈线性正相关(R 2=0.9909,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固率 污泥 热水解 物理性质 有机物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O调质污泥自然失水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俏俏 葛仕福 +1 位作者 丁晶 周彩玲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02-808,共7页
以城市污泥为对象,研究CaO添加比、空气流速及污泥堆积厚度对CaO调质污泥自然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失水速率与空气流速、CaO添加比成正比,与堆积厚度成反比。基于Page模型建立的通用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均方根误差为6.... 以城市污泥为对象,研究CaO添加比、空气流速及污泥堆积厚度对CaO调质污泥自然失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失水速率与空气流速、CaO添加比成正比,与堆积厚度成反比。基于Page模型建立的通用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均方根误差为6.34%,能较好地模拟CaO调质污泥自然失水过程。根据Page模型计算出的污泥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9.96×10^(-9)~1.65×10^(-7),自然失水时间与CaO添加比、空气流速呈正相关,与污泥堆积厚度呈负相关。以单位失水量总费用为评价指标,采用MATLAB软件中Fmincon函数计算出单位失水量总费用最低时的最优干燥参数组合:CaO添加比为0.02,空气流速为0.6 m/s,污泥堆积厚度为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 CaO调质 / 自然失水 / 数学模型 /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