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R数字滤波器的FPGA实现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庆良 卢荣军 李建清 《电子设计工程》 2010年第3期59-61,64,共4页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的FIR数字滤波器FPGA实现对数字多普勒接收机中FPGA器件资源消耗及其实现的滤波器的速度性能,在Xilinx ISE10.1开发平台中,采用Verilog HDL语言分别实现了FIR数字滤波器的改进的串行结构、并行结构以及DA结构,并在Model... 为了研究不同结构的FIR数字滤波器FPGA实现对数字多普勒接收机中FPGA器件资源消耗及其实现的滤波器的速度性能,在Xilinx ISE10.1开发平台中,采用Verilog HDL语言分别实现了FIR数字滤波器的改进的串行结构、并行结构以及DA结构,并在ModelSim仿真验证平台中仿真了实现设计。结果表明,改进串行结构的实现消耗资源少但滤波速度慢,并行结构的实现滤波速度快但消耗资源多,而DA算法的实现速度仅取决于输入数据的宽度,所以滤波速度通常较快且消耗的资源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数字滤波器 改进的串行结构 并行结构 DA结构 F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卫星信号频率精确估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略 唐歌实 +2 位作者 孟桥 范斐 李黎 《遥测遥控》 2010年第6期26-30,共5页
针对卫星信号中特征频率估计问题,分析线性调频Z变换(CZT)的频谱细化原理,介绍一种"先粗后精"的卫星信号频率精确估计方法。方法适合于任意频带的频谱细化,能获得较高的频率分辨率,且适用于任意长度信号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 针对卫星信号中特征频率估计问题,分析线性调频Z变换(CZT)的频谱细化原理,介绍一种"先粗后精"的卫星信号频率精确估计方法。方法适合于任意频带的频谱细化,能获得较高的频率分辨率,且适用于任意长度信号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准确提取特征频率的有效性。通过搭建卫星跟踪实验系统,实际采集某地球同步卫星信标信号,将CZT方法成功应用于其信标频率估计中,准确获取了信标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准确分析掌握卫星运行状态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调频Z变换 频率估计 频谱细化 卫星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天线赋能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姚大悦 何沛航 +2 位作者 张浩驰 范轶 崔铁军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2,共11页
针对现有天线尺寸对材料属性的过度依赖、天线隐身与辐射性能的固有矛盾、以及天线波束可重构方式和性能受限等瓶颈问题,着重讨论了利用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场增强、场束缚及慢波效应对天线进行赋能的技术,包括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天线... 针对现有天线尺寸对材料属性的过度依赖、天线隐身与辐射性能的固有矛盾、以及天线波束可重构方式和性能受限等瓶颈问题,着重讨论了利用人工表面等离激元场增强、场束缚及慢波效应对天线进行赋能的技术,包括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的天线小型化技术、雷达散射截面抑制技术、以及波束重构技术,为新型天线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 天线小型化技术 雷达散射截面抑制技术 波束重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空探测网中的Delta-DOR测量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娟 孟桥 《中国新通信》 2008年第21期53-57,共5页
介绍了ΔDOR测量技术及其VLBI科学接收机的原理。ΔDOR是一种无线电测量技术,目前广泛用于深空探测,它能提供目标航天器相对于射电源的角位置信息。通过VLBI科学接收机处理ΔDOR信号,信号经过多次下变频、采样、滤波和抽取,输出目标航... 介绍了ΔDOR测量技术及其VLBI科学接收机的原理。ΔDOR是一种无线电测量技术,目前广泛用于深空探测,它能提供目标航天器相对于射电源的角位置信息。通过VLBI科学接收机处理ΔDOR信号,信号经过多次下变频、采样、滤波和抽取,输出目标航天器的窄带信号和射电源的宽带信号,对输出信号进行截短、打包和存储。实现了把高频信号转化为基带信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据量。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ΔDOR测量技术以及高斯白噪声和截断误差对ΔDOR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ta-差分单程测距 VLBI科学接收机 射电源 数字下变频 群延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的空间存储器的纠错系统
5
作者 左祥慧 李建清 宋爱国 《中国集成电路》 2007年第12期19-21,27,共4页
国际空间站上AMS存储系统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可能对随机存储器(RAM)电路产生影响,改变半导体存储器件的逻辑状态,导致存储单元在逻辑‘0’与‘1’之间发生翻转,产生一些关键存储数据出错和控制程序跑飞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纠错编码... 国际空间站上AMS存储系统受到高能粒子的轰击,可能对随机存储器(RAM)电路产生影响,改变半导体存储器件的逻辑状态,导致存储单元在逻辑‘0’与‘1’之间发生翻转,产生一些关键存储数据出错和控制程序跑飞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纠错编码基本原理的BCH(31,16)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三位随机错误的纠正问题,其译码算法采用错误图样查找法。利用Verilog DHL编程语言来设计BCH(31,16)码的编码与解码,并下载到FPGA开发板上进行电路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H码 FPGA VERILOGHDL A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截面微通道中流动阻力特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鲁进利 周宾 +3 位作者 许忠林 蒋洁 郭雨含 郝英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57,共4页
实验研究了微通道内去离子水的流动阻力特性,微通道当量直径范围De=0.210~1.069mm,雷诺数范围Re=102~104,截面形状分为矩形、半圆形及三角形.通过测量微通道沿程压降及出、入口局部压降随流量变化关系,获得了沿程阻力系数及局部阻力系... 实验研究了微通道内去离子水的流动阻力特性,微通道当量直径范围De=0.210~1.069mm,雷诺数范围Re=102~104,截面形状分为矩形、半圆形及三角形.通过测量微通道沿程压降及出、入口局部压降随流量变化关系,获得了沿程阻力系数及局部阻力系数.结果表明:当截面形状相同时,摩擦阻力系数随着当量直径的减小而降低;当量直径接近,截面形状不同时,其摩擦阻力系数也不相同;进、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变化趋势一致,且入口局部阻力系数要比出口的大;流型发生转变的临界雷诺数Rec=600~1 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摩擦系数 局部损失 流动特性 截面形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式脉动热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演化及传热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德好 陈陶菲 +2 位作者 刘向东 张程宾 郝英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8-562,共5页
基于VOF方法建立了板式脉动热管内气液两相流动和相变传热的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了该型热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演化和相变传热特性,比较了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热管内的流型和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该板式脉动热管在... 基于VOF方法建立了板式脉动热管内气液两相流动和相变传热的三维非稳态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研究了该型热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演化和相变传热特性,比较了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热管内的流型和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该板式脉动热管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流型有泡状流、柱塞流、环状流;当加热功率为100和120 W时,启动工况下热管内总气相含气率会出现飞升;稳定循环运行工况下热管各点温度随时间做有规律的周期性脉动,加热段脉动幅度最大,绝热段次之,冷却段最小,温度脉动频率随着功率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式脉动热管 流型 温度脉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式循环振荡热管内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向东 郝英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1-966,共6页
建立了考虑气液界面存在及其表面张力影响的较全面描述振荡热管内气液两相流动、传热传质和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流数理模型.模型中气液分布及界面运动采用VOF方法,表面张力影响采用CSF模型,对一典型闭式循环振荡热管起始工作阶段进行数... 建立了考虑气液界面存在及其表面张力影响的较全面描述振荡热管内气液两相流动、传热传质和相变过程的气液两相流数理模型.模型中气液分布及界面运动采用VOF方法,表面张力影响采用CSF模型,对一典型闭式循环振荡热管起始工作阶段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成功模拟了振荡热管初始气液分布,启动阶段管内的泡状流、柱塞流、环状/半环状流和壁面回流等复杂气液流动流型和转变,以及起始循环阶段环状流和柱塞流在竖直管段内交替出现的现象.结果与相关定性实验观测非常一致,进而分析了启动阶段2个过渡管段内工质的流动及传热.分析表明在绝热段和冷凝段之间的过渡段,工质温度、压力和流型的变化明显,管内传热工况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该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荡热管 气液两相流 VOF方法 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ECT信息改进EST图像重建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宾 杨道业 +1 位作者 谢利成 王式民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9-74,共6页
提出了基于电容层析成像(ECT)与静电层析成像(EST)的双模态传感器技术.该技术应用电容层析成像重建得到的介质分布结果作为先验信息,提高了静电层析成像的图像重建精度.针对静电荷对ECT测量值的干扰进行了探讨.理论分析表明,ECT采用交... 提出了基于电容层析成像(ECT)与静电层析成像(EST)的双模态传感器技术.该技术应用电容层析成像重建得到的介质分布结果作为先验信息,提高了静电层析成像的图像重建精度.针对静电荷对ECT测量值的干扰进行了探讨.理论分析表明,ECT采用交流法检测电容,在高频交流激励、带通滤波方式下,微小电容检测系统可以消除颗粒感生电荷噪声的低频干扰.针对电荷灵敏场受介质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数值仿真计算表明,采用ECT提供的介质分布信息可修正实际流型下的电荷灵敏度,降低EST电荷分布反演的不确定度.由于EST的相对图像误差、相对电荷余量等图像重建指标均有所减小,所以图像相关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静电层析成像 电容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xaco气流床煤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升 郝英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3-807,共5页
应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对国内某工厂实际运行的Texaco气流床煤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采用Realizablek-ε模型计算炉内复杂气体湍流运动,应用颗粒轨道模型追踪煤粉颗粒在湍流气流中的运动轨迹.通过数值计算取得了炉内气... 应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对国内某工厂实际运行的Texaco气流床煤气化炉内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采用Realizablek-ε模型计算炉内复杂气体湍流运动,应用颗粒轨道模型追踪煤粉颗粒在湍流气流中的运动轨迹.通过数值计算取得了炉内气相速度矢量、颗粒运动轨迹、颗粒碰撞壁面并沉积于壁面的沉积通量和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分布.揭示了该气化炉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并分析了运行工况对壁面沉积通量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化炉内的气体流场存在回流,回流延长了颗粒在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颗粒沉积通量最大的位置为筒体段下部和锥体段上部;绝大部分颗粒在气化炉内的停留时间在5s以内,气体流量降低时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床煤气化炉 颗粒轨迹 沉积率 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翼表面结冰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燕 郝英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56-960,共5页
分别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空气绕流机翼流动、空气夹带过冷水滴运动和机翼表面冰层增长的数理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空气绕流机翼流场、空气夹带的过冷水滴运动轨迹、机翼表面过冷水滴的收集系数分布、冰层... 分别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建立了空气绕流机翼流动、空气夹带过冷水滴运动和机翼表面冰层增长的数理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空气绕流机翼流场、空气夹带的过冷水滴运动轨迹、机翼表面过冷水滴的收集系数分布、冰层厚度分布和冰层质量增长情况,并分析了攻角和过冷水滴直径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滴收集系数随着攻角和水滴平均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冰层覆盖整个机翼的前半部上下表面,以驻点附近最为集中,随时间增长而愈严重;随着功角增大,下表面积冰加重;但当攻角为15°时,总体结冰量却较之低攻角时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翼 水滴轨迹 收集系数 冰层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型星载氢钟H型气体电离模型及参数优化
12
作者 王勇 邱实 李建清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61,共6页
针对被动型星载氢钟气体电离装置低功耗、低电磁干扰的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平面盘绕馈能天线的H型电离系统,并建立该电离方法的数学模型。首先,由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出了电离泡中的电场和磁场的分布模型,得到气体电离机制;再由电... 针对被动型星载氢钟气体电离装置低功耗、低电磁干扰的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平面盘绕馈能天线的H型电离系统,并建立该电离方法的数学模型。首先,由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出了电离泡中的电场和磁场的分布模型,得到气体电离机制;再由电磁场的分布方程推导出氢气击穿判据表达式,建立了气体电离条件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电离击穿条件判据方程优化了电离装置的设计参数。数值仿真与测试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采用优化的设计参数可以使电离功耗和电磁干扰特性得到改善,且电离直流电源总功率可小于2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电离模型 电磁场分布 电离参数 优化 被动型星载氢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场耦合下纳米尺度水输运的MD模拟
13
作者 蒋洁 周宾 郝英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7-760,共4页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纳米尺度的输运模型,针对纳米通道内水分子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通道内压-电场耦合下水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自扩散系数和黏度等流动特性,同时也讨论了温度对通道内热导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速度轮廓从... 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了纳米尺度的输运模型,针对纳米通道内水分子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通道内压-电场耦合下水的速度分布、密度分布、自扩散系数和黏度等流动特性,同时也讨论了温度对通道内热导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速度轮廓从单纯电场驱动的电渗流型开始转变,由于压力的影响,速度分布呈抛物线型,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的增加使分子有序度降低,水分子的笼状结构被逐渐破坏;随着温度的升高,热导率总体呈增大趋势;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升高从3.056 2×10-9 m2/s增大到2.483 6×10-8 m2/s;黏度也从0.131 320 mPa.s增大到0.139 748 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多场耦合 纳米尺度 水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多普勒系统中的窄带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郝秋赟 卢荣军 《中国新通信》 2008年第13期60-63,共4页
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使信号的采样频率越来越高,而在高采样率的条件下,进行窄带FIR滤波器的设计是非常困难的。本文采用多抽样率结构来设计窄带FIR滤波器,使窄带FIR滤波器易于实现。另外利用多级结构并使用特殊滤波器可以有效地... 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使信号的采样频率越来越高,而在高采样率的条件下,进行窄带FIR滤波器的设计是非常困难的。本文采用多抽样率结构来设计窄带FIR滤波器,使窄带FIR滤波器易于实现。另外利用多级结构并使用特殊滤波器可以有效地实现窄带FIR滤波器,通过多个滤波器的级联,放宽了对每个滤波器的要求,从而使滤波器的总的乘法系数个数减少,乘法运算率减小,同时又不增加滤波器结构的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取 内插 CIC滤波器 半带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超表面与信息超表面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磊 陈晓晴 +1 位作者 郑熠宁 崔铁军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7-828,共12页
电磁超材料和超表面是物理、信息与材料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和突破性的应用.信息超表面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通过数字编码的方式来调控电磁波,构建了由物理世界通往数字世界的桥梁.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电... 电磁超材料和超表面是物理、信息与材料领域的热点与前沿,带来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和突破性的应用.信息超表面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研究方向,通过数字编码的方式来调控电磁波,构建了由物理世界通往数字世界的桥梁.本文首先全面总结了电磁超材料与超表面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其次重点介绍了可调超表面与可重构超表面、时空调制超表面与器件的发展现状;接着系统介绍了数字编码与可编程信息超表面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应用,讨论了信息超表面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展望;最后简要对电磁超表面和信息超表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电磁调控 数字编码 可编程 信息超表面 智能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电磁计算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彻 杨恺乔 +4 位作者 鲍江涵 俞文明 游检卫 李廉林 崔铁军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683,共27页
自19世纪建立麦克斯韦方程以来,计算电磁学经历了百年的稳定发展,现已发展出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矩量法等数值算法和高频近似方法,是现代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蓬勃发展,因其强大的建模和推理能力在... 自19世纪建立麦克斯韦方程以来,计算电磁学经历了百年的稳定发展,现已发展出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矩量法等数值算法和高频近似方法,是现代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经历了蓬勃发展,因其强大的建模和推理能力在电磁学界崭露头角,催生出智能电磁计算这一新兴研究方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在电磁建模与仿真、电磁新材料和器件的分析与综合、探测与感知等领域涌现出很多优秀成果,为发展百余年的电磁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该文讨论了智能电磁计算的若干进展,为读者入门并了解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磁计算 计算电磁学 人工智能技术 电磁仿真 探测与感知 信息超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片上传输线及其应用
17
作者 王雪东 常鑫 +2 位作者 何沛航 姚大悦 张浩驰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22,共8页
现代信息技术对芯片的集成度与功能多样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微带线、共面波导为代表的传统片上传输线在电磁模式与功能方面的短板日渐凸显。因此,从物理底层寻找具有全新传输模式的传输线是突破当前芯片瓶颈的一条重要技术路径... 现代信息技术对芯片的集成度与功能多样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得微带线、共面波导为代表的传统片上传输线在电磁模式与功能方面的短板日渐凸显。因此,从物理底层寻找具有全新传输模式的传输线是突破当前芯片瓶颈的一条重要技术路径。人工表面等离激元传输线作为一种具有强场束缚性和灵活可调色散特性等优势的电磁超材料,有望成为下一代芯片技术中的关键基础元件。文中介绍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片上传输线的基本构型、小型化设计以及可重构设计,展现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片上传输线具有的极高自由度。然后介绍了基于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片上传输线的片上去耦应用和信号调制应用研究进展,展示了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片上传输线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 芯片 片上去耦 相位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